八年级上语文课件组 歌 浪之歌 (3)_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组 歌 浪之歌 (3)_鲁教版

v“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 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 是‘妈妈’”。 ------纪伯伦 —纪伯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中的形象特 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 表现爱国的热情。 学习目标 v 1、走近作者。 v 2、听读课文,感知形象。 v 3、自由朗读,分析形象。 v 4、再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v 5、模仿片段写作。 纪·哈·纪伯伦(1883~ 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 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 天才”,是阿拉伯现代小说 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 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 《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 听读课文,感知形象 美读要求 1、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 顿、快慢等)。 3、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自由美读课文 默读思考、合作探究 思考:  欣赏过课文以后,如果你想给“浪”一个形容 词,你会选择什么样词语? 的浪 (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 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 讨论: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里,它首先作为“海岸”的 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 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 爱人难舍难分。接着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博 爱者的形象。 探究主旨: 这首诗仅仅写浪对岸的爱情吗?这首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 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处于封建主义、 殖民主义统治下,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 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 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与故土 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 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 切。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 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拓展延伸 仿写第五自然段 v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 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 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 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 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 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 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 女丽人的馈赠。 v    仿写例文: v 曾有多少次,窗外万家灯火,当我想起你时,我 的回忆都被泪水湮没;曾有多少次,书房窗明几 净,当时光悄然经过时,我发现流年似水不复往 昔;曾有多少次,抚摸旧日记本,当情绪一点点 蓄积时,我才懂人生若只如初见;曾有多少次, 悄悄唤你的名,当你回头看我时的那嫣然一笑, 我或许体会到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销魂的是年年岁岁的记忆。风有信,花不误,岁 岁如此,年年不相负。我们曾消磨过多少人的记 忆呢?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 擦亮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