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22.愚公移山 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学习目标 ‎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 ‎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 ‎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 重点实词 ‎ ‎ 方七百里 方: ‎ ‎ 惩山北之塞 惩: ‎ ‎ 毕力平险 毕: ‎ ‎ 杂然相许 许: ‎ ‎ 寒暑易节 易: ‎ ‎ 何苦不平 苦: ‎ (2) 通假字 ‎ ‎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 一厝朔东。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无陇断焉。 ‎ (3) 一词多义 ‎ 且: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焉: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之:出入之迂也: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汝之不惠: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6‎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跳往助之: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妻献疑曰: ‎ 感其诚:他。 ‎ 其如土石何: ‎ 而:面山而居: ‎ 笑而止之: ‎ 聚室而谋: ‎ 而山不加增: ‎ 于:达于汉阴: ‎ 告之于帝: ‎ (1) 古今异义 ‎ 阳 古: 今: ‎ 阴 古: 今: ‎ 指 古: 今: ‎ 曾 古: 今: ‎ 诸 古: 今: ‎ 荷 古: 今: ‎ 毛 古: 今: ‎ 息 古: 今: ‎ 虽 古: 今: ‎ 已 古: 今: ‎ (2) 词类活用 ‎ 面山而居 面: ‎ 帝感其诚 感: ‎ 毕力平险 险: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 ‎ 3.填空。 ‎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 ‎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目标是__________。 ‎ ‎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_________。‎ ‎ 4.翻译下列句子。 ‎ (1) 甚矣,汝之不惠! ‎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3) 投诸渤海之尾。 ‎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答案: 1.1.rèn bī běn shuāng kuí chèn céng kuí hè wú ‎ ‎(1)方:面积。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毕:全。杂然相许 许:赞同。 易:交换。 苦:愁。 ‎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指”通“直”,一直。“陇”通“垄”,高地。 ‎ 且:将近/况且。 焉:哪里 /语气词。 ‎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人称代词,他们 /他。 ‎ 其:代词,他的 /他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 而: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表顺承/表转折。 ‎ 于: /介词,到 /向。 ‎ ‎ 阳 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阴 古:山之北,水之南。今:阴天。 指 古:直,一直。今:手指。曾 古:乃,并。今:曾经。 诸 古:之于。今;各个、许多。荷 古:负荷。今:荷花。 毛 古:草木。今:毛发。息 古:叹气。今:休息。 虽 古:即使。今:虽然。已 古:止。今:已经。 ‎ ‎(5)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 ‎ 3.(1)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寇 道 ‎ ‎ (2)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然相许 ‎4.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合作探究 ‎ 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 ‎ ‎ ‎6.移山的结果怎样? ‎ ‎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 ‎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 答案: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 ‎ 6.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7.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8.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拓展延伸 9.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 6‎ 答案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当堂测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11. 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2)甚矣,汝之不惠!‎ ‎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 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10.C 11.(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2)你太不聪明了!12.C 13.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自主突破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6‎ ‎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跳往助之 ‎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 B ‎2. D ‎3. C ‎4. A ‎5.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合作探究 ‎ 6.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 ‎ ‎ 7.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 ‎ ‎ 8.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 ‎ ‎ ‎ 9.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 答案:6.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 ‎7.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8.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6‎ ‎9.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拓展延伸 ‎10.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 答案:10.有人提出“移屋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当堂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遏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 (《庄子·外篇·达生》‎ ‎ 1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 (1)使之钩百而反( )‎ ‎ (2)稷之马将败( )‎ ‎ (3)公密而不应( )‎ ‎ 12.翻译下面句子。‎ ‎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 ‎1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 答案: 11.(1)圆 (2)倾覆 (3)闭口 2.(1)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2)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了 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能承受的极限就必然失败。‎ ‎【参考译文】 ‎ 东野穗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都是笔直的;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车痕都像是圆规画出来的。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东野稷的驾车技术,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颜闽说:“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呢。”‎ 总结反思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