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2
1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图片及史料的分析,提升读图、解图及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明确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难点】 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基于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3、通过使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突破重难点。 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主线整合知识,以探究认识历史,以交流升华情感。 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播放视频《习主席出访》中节选的视频片段(背景音乐用歌曲《中国范》)引入, 这样引入的目的是用直观的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事图片《南京条约签订情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没有自主权的。设问:新中国的外交呢?其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环节二、自主探究 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 5 1.新中国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我们国家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 环境是怎样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内容 和意义? 4.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5.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 每一环节各设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基础知识。 环节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交流不明白的问题,展示探究结果,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合作解疑: 一、独立自主面对世界 1、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设问: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键词:独立、自主、和平) 2、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形象彻底转变,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 二、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1、过渡:然而当我们环顾世界,准备大有作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临的外交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2、出示图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军事包围示意图》分析建国初的外交形势:指出二战之后所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的国际背景及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孤立政策和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情况设问:面对着当时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 3、成就:一、中苏建交、毛泽东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合影)。二、建国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材料:17国国名)。指出这是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开展外交活动的成果。 三、和平共处赢得世界 1、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处理基础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提出时间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老师补充: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被国际社会所采纳?(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指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4、强化记忆——挑战自我:1分钟背会五项原则的内容。(提示:背修改后的提法,指名背诵。) 四、“求同存异”感动世界 1、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面对着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如何才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周恩来在随后的万隆会议上,是如何创造性地处理这个问题的。 2、 观看视频:《万隆会议》片段,感受周恩来宽容大度和善于把握时机灵活应变的外交智慧。(关键语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让学生以记者身份汇报万隆会议的概况,达到处理有关万隆会议基础知识(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与国家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讨论主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的目的。 3、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完成 (1 5 )视频提到,会议中出现了分歧,这里的分歧具体指什么?分歧出现后周恩来是怎样应对的? (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 周恩来从容镇定、因势利导,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分析“同”和“异”分别指什么。“同”是指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强调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是我们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基础,是我们这次会议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强调这些不同之处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妨碍我们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指出周恩来的应对方式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这就是“万隆精神”,学生齐读,这一切感动了与会各国,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它就像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他就像一位耀眼的明星,受到世人的追捧与尊敬,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超越国界和时空被人们传唱。 问题设计: 1、材料中第一个“它”指什么?材料中“他”指谁?材料中第二个“它”指什么? (万隆会议 周恩来 “求同存异”方针(或万隆精神) ) 2、一个美国记者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因为“他”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 1、 激励引导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词汇代表了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智慧,那么这些词汇在现代的中国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方面是否还适用呢?请举例说明。(思考提示:同学间该如何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环节五 畅谈收获,反思完善。 1、 围绕两个子目,回顾知识,梳理线索,指出重点。提示学生用“五个‘一’即一项方针、一个原则、一位伟人、一次会议、一种精神” 引导学生简单扼要的总结本课内容,并设问: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一” ?学生回答:一位伟人-周恩来 ! 、 5 1、 情感熏陶:再次回顾周恩来光辉灿烂的一生,学生自由畅谈有关周恩来的事迹,突出周恩来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就此激励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2、 指出建国初期所有的外交成就都与中国外长周恩来的外交努力和外交智慧是分不开的。概括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1)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 (3)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要求学生写到作业本上。 环节六 能力比拼 通过4个选择题及一道材料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些题目难易结合,其中还有中考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只要你掌握好了基础知识,中考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