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星期天,小雨去逛书城,如图所示,乘坐电梯上楼的过程中,我们说小雨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商场大楼 B.所乘坐的电梯 ‎ C.一楼地面 D.货架上的商品 ‎2.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  )‎ A.‎2.5km B.‎2.5m C.2.5dm D.‎‎2.5cm ‎3.如图是两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照片(  )‎ A.甲乙图中的小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都是‎30m/s ‎ B.甲图中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秒内通过的路程都是‎30m ‎ C.乙图中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秒内通过的路程都是‎20m ‎ D.乙图中小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且平均速度比甲图汽车快 ‎4.如图所示,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 B.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 C.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 D.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声速和振幅的关系 ‎5.如图所示,“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出的声音由于汤姆猫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 B.我们能够依据音色来区分“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 ‎ C.若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汤姆猫”只能接收高频率的声音信号 ‎ D.我们发出的声音和“汤姆猫”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但二者的传播速度不同 ‎6.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图中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A. B. ‎ C. D.‎ ‎7.电视机的遥控器用红外线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如图所示,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通过玻璃观赏白鹤梁水下奇观 ‎ B.小鸭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像 ‎ C.阳光透过树林时留下树的影子 ‎ D.岸边植物的倒影 ‎9.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 B.人们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称为光的三基色 ‎ C.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的像变大 ‎ D.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速度不变 ‎10.小明骑着自行车从平直的山坡上下来,他并没有再用力踩踏脚蹬,仍然发现他骑着的自行车越来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具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 B.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 C.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D.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二、多项选择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11.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 B.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 C.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4cm ‎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105km/s ‎12.如图所示,关于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吸收红色光 ‎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 C.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是光源 ‎ D.士兵响亮的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周围观众耳内的 ‎13.广场舞是最近几年普通百姓热衷的健身活动,如图为大妈们跳广场舞的情景。环保部门要求广场舞音乐声不能超过70分贝,下列关于广场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广场舞音乐是音箱的振动产生的 ‎ B.70分贝是指声音的音调 ‎ C.跳舞的大妈们把音量调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 D.大妈们穿着红色的衣服,红色衣服能反射红光 ‎14.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而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荫”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5.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的是(  )‎ 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 B.用声呐探测海深 ‎ C.用“B超”做体检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6.(12分)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例如一把刻度尺能做很多实验。‎ ‎(1)我们可以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上面物体的长度是   。‎ ‎(2)用如图所示刻度尺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完成下列填空:‎ 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   ,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刻度尺,观察刻度尺   的变化,比较声音音调的变化。‎ ‎(3)频率的单位是   (填写中文全称)。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这把刻度尺是因为发生了光的   现象。‎ 四、计算题(17题9分,18题9分,共18分)‎ ‎17.(9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时0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9时3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从A地到B地的路程是多少?‎ ‎(3)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8.(9分)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多少?‎ ‎(2)以这个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合多少米?‎ 五、实验探究题(19题每空1分,20题每空2分,21题每空1分,共20分.)‎ ‎19.(6分)在探究小车下坡速度变化的实验中:‎ ‎(1)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做实验,实验中用   测路程,用   测时间(填测量工具),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如图所示,小车上半程运动的路程是s1,其平均速度为V1,小车下半程运动的路程是s2,其平均速度为v2,由实验可知v1   v2.(选填“>”、“<”或“=”)‎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t2,则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速度v2偏   (选填“大”或“小”)。‎ ‎20.(6分)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1.(8分)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实验中对两只蜡烛的要求是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N,都无法与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4)如果当蜡烛N与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N,在蜡烛N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M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68‎ ‎10.35‎ ‎13.52‎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73‎ ‎10.35‎ ‎13.48‎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小雨乘电梯匀速上楼,小雨和所乘坐的电梯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所乘坐的电梯为参照物,小雨是静止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惯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由图知,‎ 大拇指第一节骨骼的长度为1英寸,其长度与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而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5cm左右,‎ 所以1英寸约为‎2.5cm=0.25dm=‎0.025m=2.5×10﹣‎5km。‎ 故选:D。‎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3.【分析】(1)分析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小车的运动状态;‎ ‎(2)根据v=,比较速度的大小。‎ ‎【解答】‎ 解:A、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说明乙车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30m/s,故B正确;‎ C、乙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说明乙车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乙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30m/s,等于甲图中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4.【分析】(1)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其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尤其是能根据实验的操作特点得出用不同的力是为了改变音叉的振幅,进而改变响度,是解答的关键。‎ ‎5.【分析】(1)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扬声器主要由固定的永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组成。当线圈通过交变电流时,线圈受到磁铁的吸引或排斥,线圈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产生振动并带动纸盆也来回振动,于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音色又称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声音在同种介质中,同种温度下,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解答】解:‎ A、手机发出声音时,通过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够区别出来,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声音的响度小,手机接收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两种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传播速度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时下流行的游戏软件为内容考查声音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6.【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同时要知道光在玻璃玻璃表面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 A、只有折射现象,所以错误。‎ B、只有反射现象,所以错误。‎ C、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同时符合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所以C正确。‎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D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一定要知道当光照射到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同时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 ‎7.【分析】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它也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的应用。‎ ‎【解答】解: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它会以光波的形式直线传播,并且可以发生反射,有时遥控器并没有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沿某一合适的方向对准墙壁按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红外线的应用,看不见的光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识,属于基础题,同时还考查了光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得到学以致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8.【分析】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通过玻璃观赏白鹤梁水下奇观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小鸭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阳光透过树林时留下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岸边植物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区分,注重折现象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9.【分析】(1)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2)根据我们对色光三原色的认识来判断;‎ ‎(3)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A、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即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 B、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相同,所以,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光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围绕光学的多个知识点进行了考查,包括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等,综合性较强,但总体难度不大。‎ ‎10.【分析】据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题目中各个选项的内容,选择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即可。‎ ‎【解答】解:‎ A、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 B、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 C、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此问题不容易探究;‎ D、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 故选:D。‎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首个重要环节,也是物理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多项选择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11.【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左右;故A正确;‎ B、人的脉搏一般是1min60次以上;故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s;故B正确;‎ C、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mm;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105km/s;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2.【分析】(1)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颜色与它相同的光,故红旗只能反射红色;‎ ‎(2)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后面士兵反射的光线都被前面的士兵挡住了,故看到的队伍整齐划一;‎ ‎(3)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的光,进入人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C、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反射太阳光,军徽本身不是光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士兵响亮的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周围观众耳内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学和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此类型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13.【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乐声是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70分贝就是指声音的响度。此选项错误;‎ C、把音量调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选项正确;‎ D、红色的衣服能反射红光,红色光线进入人眼,感到它是红色,该选项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颜色、噪声以及响度与音调的区别,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是一道基础题。‎ ‎14.【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A正确;‎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落日”是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下部空气密度大,上部空气密度小,落日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看到的落日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故B正确;‎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C错误;‎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彩云”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5.【分析】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超声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 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用声呐探测海深,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 C、用B超做体检,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是利用超声波,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特点的掌握情况,需要联系实例来解释其中的原理。‎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6.【分析】(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s,长度的主单位是m;‎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声音的音调与与刻度尺伸出的桌面的长度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左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物体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接近‎8.6cm,估读为‎8.59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8.59cm﹣‎7.00cm=‎1.59cm。‎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需要确保力的大小相同,即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刻度尺;观察刻度尺振动快慢的变化,比较声音音调的变化。‎ ‎(3)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这把刻度尺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漫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1)米;‎1.59cm;(2)长度;振动快慢;(3)赫兹;漫反射。‎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长度主单位、影响音调的因素、光的反射,包含的知识点较多,但都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难度不大。‎ 四、计算题(17题9分,18题9分,共18分)‎ ‎17.【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3)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9时35﹣9时05分=30分=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3)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0.5h;‎ ‎(2)从A地到B地的路程是‎50km;‎ ‎(3)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是‎100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18.【分析】(1)图中给出的是速度表,故可直接进行读数,得到汽车的速度;‎ ‎(2)由v=求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2)时间t=30min=0.5h,‎ 由v=得,汽车行驶路程:‎ s=vt=‎80km/h×0.5h=‎40km=4×‎104m。‎ 答:(1)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80km/h;‎ ‎(2)通过的路程是‎40km;合4×‎104m。‎ ‎【点评】本题考查对速度表的认识及速度公式的变形,难度不大。‎ 五、实验探究题(19题每空1分,20题每空2分,21题每空1分,共20分.)‎ ‎19.【分析】(1)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路程,用秒表测小车的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计算;‎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小些;‎ ‎(3)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判断平均速度大小。‎ ‎(4)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时需要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路程,用秒表测小车的运动时间,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计时;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做加速运动;即通过相同的路程,下半程所用时间比上半程所用时间少,由v=可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即v1<v2;‎ ‎(4)实验时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B点时速度不为零,而从B点由静止释放速度为零,运动到C点用时较长,计算速度值偏小,因此该同学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v=;(2)小;(3)<;(4)小。‎ ‎【点评】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 ‎20.【分析】(1)(2)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光路可逆。‎ 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3)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不与纸板A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实验中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故答案为:(1)垂直;漫;‎ ‎(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而不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并考查了探究的方法,应注意掌握。‎ ‎21.【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5)实验过程中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可能是测量有误差。‎ ‎【解答】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M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 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M的像与蜡烛N不能重合;‎ ‎(4)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当物像到平面镜距离不等时,可能是测量距离时有误差造成的。‎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 ‎(2)完全相同;大小关系;‎ ‎(3)M;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不能;虚;‎ ‎(5)测量距离时有误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此类题目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其实解答此类题目往往有规律可循,牢记并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比较容易的进行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