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七律·长征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课七律·长征教案3

‎ 1 七律 长征 ‎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MTV《七律长征》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描放MTV《七律长征》。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 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指名四到五名学生背诵;师分别作简要点评,并激励学生比赛。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 2‎ ‎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1)老师:下面我们分两步检查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一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先读诗句,再讲意思;第二步,请同学谈谈对其中某一幅图 的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若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幅图,待学生讲述完图画的意思后,老师问:这句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极有气势地统领全诗,以下各句都是围绕这—句写的。“五岭”“乌蒙”应“千山”,“金沙”“大渡”庄“万水”。气势磅礴的红军征难图]   若学生跳过第一句,老师则等到学生概括完所有画面的意思后问:那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 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 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2、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朗诵,分别指名学生点评,师适当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昂的语调读出革命者乐观无畏的豪情以及必胜的信念。   五、作业: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