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 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思 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 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 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 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 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学生初次诵读国学对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很难理解。因此在 学习,首先,對真抓 好学琢课前自主预习学习,让学生课前认真查阅字典藏 生词、难词、弄跡音和 意。查阅资料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把握庄子作品特点帮助他们 更好的理解文 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生小组学习集中解决文章生僻 字 以及自己不能确定的词词义、试读课文;然后,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 的理解。 在课文経义的解释中,充分利用工具书,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教师实时进行 指导。在课堂讲 解时明显感觉到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自主学习,提前扫除了很多 障碍理蟾来更加容易了。 学生的思维紧跟看老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 来了课堂氛围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 学习解—合作探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实现了。通过教学曆籟 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课堂听讲时目标明 确。由于文言文理解较难,所以课堂上让学 生通过自读、小组读、集体诵读等 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大意,弄清楚 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意境, 掌握文章结构和大意。合作探究是对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和学生自我 阅读综合理 解能力的培养,通过三个任务的设置,学生们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深入分析锻 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及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存在几个'可题:1、问题在设置时没有 充分考虑到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层次导致学生反应不够活跃。2、教学目标要 明确给学生要有明确的 指导意义。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加强训练,让学生更 好适应这种新式教学模式,更好地 掌自主学习能力和瞰力从而更好掌习的方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这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 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 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 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一、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庄子送葬》一文,请大 家作好预习,在课堂伊始,由一位同学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解,讲解内容包括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难文言句子。全班同学在了解文义的基础上了解了庄子 与惠子的至交关系,从而引出这对朋友经常一起辩论,并引出濠水之滨的这场辩 论。 课堂通过”读懂内容——译读 、读通心境——美读、读出意境——演读、 读出感悟——辩读”这几个环节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在译读环节采用小组合作 的方式,组内充分讨论,圈点勾画出重点文言词汇,难翻译的句子组内探讨完成, 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全班再次讨论。通过课堂上小组展示的效 果看,同学们翻译全文的最大障碍是“安”字的一词多解,所以我对这个字进行 了板书强调,还有几个虚词的翻译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由同学们互相解答完成。 扫除了所有字词障碍后,小组展示翻译成果。老师用课件出示检测题,查验同学 们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把握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 在“美读”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把握文本感情的能力,经讨论,我们得出这样 的体验:“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愉快,从容,悠闲,语速要慢。“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巧辩,机智,从容。“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充满智慧,诙谐。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再次朗读。在这节课上,我 们还进行了“演读”,同学们用现代汉语重现当年濠水之滨的辩论,生动的表演 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辩读”环节中,我通过设置“你认为庄子和惠子谁更占上风”的问题, 引发同学们思考庄子与惠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体会惠子逻辑家一般的 缜密思维,庄子艺术家一样的洒脱胸襟。并引导学生感悟庄子“物我合一”的处 世态度。在“延读”中推荐同学们读庄子的《庄周梦蝶》,以再次走进庄子的艺 术世界。最后引导学生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美读环节中,同学们总结了每个句子的感情后,应该 再多叫上几个同学进行展示性朗读,让情感渗透的更加透彻。但是,有人说语文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 空间。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 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 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 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 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 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 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 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 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 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 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 “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大道之行也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 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 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 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 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 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 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 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 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 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 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 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 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 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 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 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 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 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3 *马说/韩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较成功地推行了“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 地位,学生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和公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 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提高。新的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灌 输者”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生学习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由原来的“要我学”,变 为了“我要学”。鉴于边一点,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如果讲,要讲到“点”上, 要精要。许多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急辩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 一起讨论、探究,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例如:翻译课文由学生讨论完成, 课文寓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后归纳完成。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 的学习习惯。所以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两个 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不是清闲地旁观学生 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学习,如何鼓励他们更积 极地思考,更热情地探索,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这也可以说这节课的一个 亮点。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 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 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 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杜甫 《石壕吏》是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名作,此文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此时,诗人已到中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书写此文,借 以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教 学中,我们要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分析,明确中心,理解主题,进一步了解作者的 思想世界。教学过程中,我着重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伊拉克战争新闻图片”,整个图片不仅展示 了人民的苦难,而且展示了美国所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伤亡人数,让同学们联想到 古代的冷兵器时代下战争的惨烈,劳动人民的凄惨状况,从而为教学的展开奠定 感情基础, 语文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我在解 题这一环节中,把“官”和“吏”进行了区分,让学生认识到文中的“捕吏”也 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对这一反面形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 帮助。 在突破重难点时,我们以“读”和“议”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准 确把握全文,然后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 题思想,从而唤醒同学对和平的期盼。在作业部分,着重放在写作上,让学生通 过想象,加入多种描写手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本打算进行现场小品展演,以课本剧的形式来结束整节课的内容, 但由于在自主研讨这一环节中使用的时间过长,最后略显仓促。 通过这节教学,我觉着有美中不足之处。语文课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应 该在文章中挖出新意,语文课堂更应该与时俱进。所以,我对这节课的后半部分 重新构思,加入“习阅兵”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更要认识 到“国家强大的必要性”,从而明确自己的重任,最后用“少年中国说“的一段 经典诵读来结束全文,才能真正实现这篇文章的价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上课时,我按这些预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朗朗,语文味很浓, 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当 然,从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平时教学中的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 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 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 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 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 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 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 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 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 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 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 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极好。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 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 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 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 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 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 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 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 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 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一门也是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 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的停时,对学生朗读节奏 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 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 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 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 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 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教这篇文章时,我是按照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走的,即:读通课文(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中心),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炼字炼句 处同时注意文化的渗透)。 一、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要处理好两件事,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好办一些,看 课文下的注解,注意通假字,必要时查字典;读准节奏略有困难,不同的老师教 会有细微的差别,再说语文这门功课中的好多知识有争议,包括朗读,我到网上 查询了大量朗读视频,最后选了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的朗读视频作为学生练读 的范本。网络上选择朗读要把握几点:1.听得舒服,2.停顿合理,3.有配文画面 (有些课文朗读找不到配文画面)。 二、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一般要做四件事:1.翻译文言文(短一些文章可以设计同桌互译, 长一点的文章找一些重点句、难句),2.理一下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梳理文章脉络,4.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读好课文 这一步的中心任务是品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这是教学最难的 一步,没有处理好,文章一滑而过,学生几乎没什么收获,处理得好,学生兴趣 盎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鉴于前几篇文言文在“读好课文”环节处理得比较 粗糙,自我感觉不那么美妙。本文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六道思考题: 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这六道题中有内容的理解,有对比的写法,有语言的赏析,有中心的领悟。 我发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后讨论,再交流,真正培养了语感。 文章教完后,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置是一个难点,老师们往往 不能很好地设计出主问题,要么随性而为,要么人云亦云。我想:要解决这个瓶 颈,一是要思考,二是要多读相关理论,三是要参考名家的赏析,四是要同行相 互讨论。 这节课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训练没有做到位。一篇千古名文,老师 没有带领学生去朗读、去领悟作者情感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写作 学写故事 作文一直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切实地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 提高,这个问题困扰着众多教师。 就此,本深的设计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较小而可行的目标。写作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故而目标的设置十 分重要。 本课设置的目标为让学生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即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让 故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曲折性,不那么一帆风顺。由于现在很多小说及影视 作 品皆具备波澜性,所以学生实际对此较为熟悉,故而这一目标具有可达成性。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部分,迭择具有 波澜性的趣味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了。 3、在方法讲解上,循序渐进。先讲解事件波澜性的概念,进而解释写出波 澜的重要性,最后,教授方法。在本深重点情节突转法的教授时,除了概念的提 供, 更重要的是,给出一篇情节突转法的有趣范文《尴尬原间》。通过一篇范文 形 象生动地让学生体会的情节的合理转変,使主人公在顺墳和逆墳中不断合理 转変,始终保持读者的关注。一边阅读,一边向学生指出顺墳和逆墳之处阅 读 结束,再次进行总结情节突转法的精储。 4、设置当堂练习。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较简单,设置其有话可说的内容,即 上学路上的过程,对其运用情节突转法进行加工写作。 5、在学生写作之前,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上学过程中可能有得障 碍,例如起床晩了,并提示学生运用多种人物揃写方法进行揃写,让情节更生动、 丰富。因为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比较容易进行写作。在提示的 时 候注意:”)1、不可一帆风顺,应波折四起(2)设置障碍的同时,给 予不退到 的希望,以免读者看到开头而猜到结局,失去阅读兴趣。(3)运用多种描写。 不足之处:1、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时,提供更多时间,发散思维,让学生在 内谷上彼此 更多不同。 2、本课在气氛调动上可以更好,由于学生知道本课在摄像,有点稍许的紧 张。 “路漫漫真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之路漫漫长,我将不断探 索,提高教学能力。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一、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和为贵” “亲仁善仁”的文化传 统,其中的“和为贵”更是一盏不灭的灯火。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即是引导学 生理解“和”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和为贵”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精华的内涵所在。 不过,泛泛地谈“和”,很容易流于迂腐、浅俗,应当避免。此外,“和”也有一 定的适用范围,不是对所有人都应该以“和”相待;不看对象,就有可能对牛弹 琴,甚至会助纣为虐。 二、提炼关键词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概括能力,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 程。这里的关键词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围绕关键词展开 阅读,会使阅读更简单、明朗,内容体会更深刻。提炼关键词有很多方法,比如 提炼线索、提炼内容、提炼情感、提炼主旨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教给学生,为学 生积极参与活动提供助力。 三、宣传标语在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其基本特征是语言 简洁,表情达意准确,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紧扣活动主题来写标语,由于考 虑到人们的阅读感受,字数一般不宜过多。标语讲究实用性,就要考虑到不同读 者群的文化水准、思想状况、生活经历甚至身份、地位等,所以标语的内容一定 要积极健康,既要亲切友善,为大多数受众喜闻乐见,又要尽可能生动活泼有文 采。 四、班级讨论会要讨论什么内容,需要先列下来,否则容易跑题或者目标不 明确。好的开场白要能够简明扼要地解释本次开会要讨论的内容,以便提起学生 的精神,积极参加此项会议。讨论会上冷场是令人尴尬的,主持人应该想方设法 带动与会者的发言,或者转个话题活跃一下气氛,也可以直接点名请某位同学出 来说说,然后就着他的话题继续发挥,展开对某事的讨论。 五、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理性思辨的内容比较多,因 此活动的形式要尽量活泼,内容不宜过深,要方便同学理解。 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 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 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 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 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 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 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 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那么,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 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 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 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 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 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 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同学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 局之时,教师戛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 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 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 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 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 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 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 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如果孩子们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 凭兴趣毫无目的、不懂方法地去书海中逛一圈,对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 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不去吸取技巧,不能用到写作上, 不能提高思想修养,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爱 读,更好引导他们会读。下面我就谈几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 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 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 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 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 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 获。 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 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 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计其数,作为初中生不可能这 么多时间把这些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 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读到更多 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 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评述法。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评述),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 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另外,现代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 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 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 比较阅读法。如读传记,比较课文教材(改编)与原作;比较同一作家的不 同传记;比较同一传记的不同译本;不同时代的作家写同一传主。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 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 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 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实现课内外 的沟通。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名著; 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正课,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 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建立联结在。 在阅读作品时,需要在阅读中建立联结,关注人物所处的 时代、社会、家庭背景及人物关系等。联结内容主要有相关作品与个人生活体验。 学生可以将原作与其他作品联结,感受作品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将视野转向现实 世界,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课堂进行阅读联结时,可以从“文本内”“跨文本”和“联结生活体验” 三个层次的联结阅读中获得真切深刻的阅读感受。 总之,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发展的一 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需要。指导孩子们在文学艺术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追赶时代, 超越课堂,吸收更多的营养,不断茁壮成长。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 都要重视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 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 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 核心。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 —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 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 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 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 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 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环六步互动”教学法环环 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主质 疑、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读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学法指导”这 个环节,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其次,在学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利用“合 作探究”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 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再次,结合学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 行“信息反馈”,此环节按下列顺序操作: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 读。诗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难 度。因此,最后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走近作者,让诗歌走 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送友人/李白 “诗歌与散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养鉴赏诗歌的兴 趣;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 养其鉴赏兴趣,在交流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认识鉴赏 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时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 有语言可写。其根本原因,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晰的 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会到怎样 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应该说一下目标的设置了。当时综合考虑新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两个 因素,于是就设置了这三个目标,基本上是按先读后品再背,最后巩固拓展的方 式进行的,其中以品味语言为中心,因为在品味语言时,其诗歌手法(表现手法 学生已有较多认识)和思想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经方法点拔使其 彻底清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回想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又何尝不是这么做的了?归结我的古诗文教学主要 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重名句积累 在教学古诗文时,我常常把重点放在了名句解读上,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背诵 与默写,很多时候我忽略了学生是不是对名句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一来学习好 的学生可能能掌握和理解,程度稍差的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了。就是这一招,对 待考试可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答积累与运用题时,学生可能能打得很好,但是, 要是从长远来考虑,这是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的。 二、只注重教师的讲授 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也可能与我的教学经验有关吧。在 课堂上,我总想把我备课备到的以及讲课时想到的都告诉给学生,生拍讲课有什 么漏洞,其实殊不知一节成功的课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讨论出来的, 在课堂上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古诗文的作者、内容及创作背景离我们都比较久远, 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不能太主观,不能太武断,其实只要我们分析的 在理就行,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如此,一个文 本,我们的知识水平不同,我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我们的人生经历不同等等,都 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说老师过多的讲授不一定是好事,他可能会 禁锢学生的思维,误导学生的多样理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卜算子·咏梅/陆游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 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 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 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一、学习如何赏析,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为了让学生有学习词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两 位词作者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境遇。 陆游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 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 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 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 高洁的品格的化身。因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但在政治斗争中, 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陆游是爱 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 的志趣。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领导人、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 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 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 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 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 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 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 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 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二、小练习体现学习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两首词所表达的意境,课堂上、课后作业,我特意安 排这样的小练习,巩固学生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知识点。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 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排挤的 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学生作业反馈,90%学生能准确按要求完成;课堂学生基本处在老师讲,学生被 动做记录,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的学习状态.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但是,在将来作为知识的考点,学生印象会很深刻.课后小测验,有 85%的学生会赏 析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