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桃花源记》 人教版(2016部编版)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 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五 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 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做过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 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仅80余日 就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 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 《归去来兮》《归园田居》《桃 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 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 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 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 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 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 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 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 情趣。《桃花源记》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 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缘 鲜美 落英 缤纷 异 穷 沿着,顺着 鲜艳美丽 花 繁多交杂的样子 对……感到诧异 穷尽,走到头 开阔明亮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都,全 老人和小孩 都,全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 怡 然 自 乐 ▲翻译句子: 1、豁然开朗。 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词句翻译 竟然 详细 同“邀”,邀请。 都,全 妻子,儿女 同乡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遂率妻子 邑人 绝境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朝代 竟然 更不必说 详细 请 告诉 不值得 对,向 词句翻译 ▲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 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词句翻译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已经 找到 沿着。从前的 做标记,动词。 到了 到… … 去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问津 从前 计划 不久 问路, 探 访 词句翻译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知识归类 (要,通“邀”,邀请) 古:沿,沿着。今:缘故、缘分。 古:整齐的样子。 ▲古今异义: 3、妻子 古:妻和子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5、无论 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 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舍 志 知识归类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寻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 乃 知识归类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为 知识归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悉如外人 ②咸来问讯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起,一同) ▲同义词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沿着、顺着 都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便舍船,从口入 ③初极狭,才通人 ④问所从来 ⑤便要还家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省主语) (“也”类判断) (句前省主语“渔人”) (句前省主语“山洞”)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 知识归类 ▲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 2、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 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 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 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 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豁然开朗 4、怡然自乐(得) 5、不足为道 6、无人问津 知识归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本来 就是子虚乌有的, 它是作者追求的一 种美好境界,一种 对现实生活不满的 精神寄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1.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2.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 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 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 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 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扣人心 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经过了“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舍船从口入 → 复行 →豁然开朗的过程才进入。 这表明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 隔绝,难于发现。 4、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环境 自然:优美宁静 社会:安乐幸福 桃花人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与世隔绝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 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 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 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 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 现的理想世界。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相呼应 全文以武陵渔人 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 索,描绘了一个幽美 的世外桃源,表现了 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 的不满,向往自由美 好的生活,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 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 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 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 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 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 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 当怎样评价?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 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 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 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 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 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 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 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 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 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 源而努力吧! 结语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 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 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 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 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 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 描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