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浮力》教案
《浮力》 ◆ 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是选自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3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解决好了,对浮力的概念也起到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同时也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基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2.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2.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浮力的存在,通过演示实验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 课前准备 ◆ 6 1.教师演示用具:大烧杯、细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重物 ,漏斗; 2.学生用具:弹簧测力计、水槽,水、重物。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讲述“皮球掉进树洞里”的故事,然后模拟树洞实验,引出此故事中的取皮球方法用到了我们物理学的浮力。 演示实验: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往乒乓球上倒水,水从漏斗下流出,乒乓球沉在水底。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 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浮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找到两幅图中的浮力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出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 得出结论: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 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 2 、演示实验: 6 被拉直的毛线与重垂线的方向都是平行的,这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分析悬线竖直向上的原因,多力平衡 3、请学生思考给出浮力科学的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4课堂练习:画浮力的方向 5、将重物丢进水中,提出问题:会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重物的物重,读出示数;用手向上托重物,读示数,示数减小,请学生用所会的知识画图分析重物受到向上的托力大小? 将重物放如水中,分析示数减小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及浮力大小,找一组学生展示成果并解说。 结论: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且可以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即, 6 6、课堂练习:例2、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 能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红蜡烛升起来;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提问: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 教条指引。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 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大小不同,其下表面所受压力大小大于上表面所受压力大小。 三、浮力的影响因素 1、小实验: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2、提出问题: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可能跟……有关。 4、进行实验: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体、水、酒精、浓盐水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a. 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 b. 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c.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6 5、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三)板书设计 9.1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浮力的影响因素 ◆ 教材分析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6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