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1
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 6 -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 6 -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 6 -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 6 -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 6 -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