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 1提示:点击进入习题(1)护城河 (2)放弃 (3)极点 (4)有利 (5)内城 (6)同“叛”,背叛快速对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轲 战国 儒 大学 中庸 论语 4(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3)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5(1)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用天下都归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6B(第2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4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7得道 天下顺之8(1)围 (2)兵器 (3)巩固 (4)去掉9(1)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是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富贵不能淫1(1)真正,确实 (2)怎么,哪里 (3)教导、训诲 (4)准则,标准 (5)遵从 (6)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7)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8)谨慎2(1)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2)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3(1)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3)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4“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对即可)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是孟子一贯倡导的仁、礼、义。这样做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6(1)平息,停息 (2)谨慎 (3)遵从 (4)对……说 (5)施加,推行7(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8①摒弃武力 ②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 ③尊德乐义,求善求美 9①善于打比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如:用“妾妇之道”作比,形象地揭示了“以顺为正”并非大丈夫所追求的正道。②善于运用对比。如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对举,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说理的效果。③善于举例证明。如:乙文中以“古之人”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士“尊德乐义”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quǎn yuèɡézēnɡ bì2(1)兴起,指被任用 (2)违背 扰乱 (3)犯错误 (4)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5)了解、明白 (6)选拔、任用 (7)指在国外3(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2)(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4(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不能。因为此处更多的事例能更充分地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如果只保留其中两三人的事例,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个别的事例。6示例:我认为顺境逆境都能成才,关键在于顺境中的人能不贪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逆境中的人能经得起磨难,不会消沉下去。 7(1)使……劳累 (2)同“横”,梗塞、不顺 (3)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4)趁机 (5)恐怕8(1)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2)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任人不忠、各贤其臣(共2分。每空1分)10国内要有贤能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虎视眈眈的敌人觊觎;君主要有辨别忠奸贤愚的能力。(共4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池非不深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3)寡助之至______(4)地利不如人和______(5)三里之城______(6)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护城河放弃极点有利内城同“叛”,背叛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断两处)(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断四处)3.孟子,名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____》《____》《____》合称“四书”。//////轲战国儒大学中庸论语 4.请根据提示默写句子。(1)阐述君子施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都归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6.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2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4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最后两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2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4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7.用文中语句填空。从课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得道天下顺之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节选自《论语·颜渊》)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4)必不得已而去______....围兵器巩固去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0.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2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2分)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是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乙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国家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____(4)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5)与民由之______(6)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必敬必戒______........真正,确实怎么,哪里教导、训诲准则,标准遵从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谨慎 2.翻译下列句子。(1)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根据要求填空。(1)课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中运用排比句式,阐明了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教材“思考探究一”变式题)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对即可) 5.孟子确立了大丈夫的标准,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标准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是孟子一贯倡导的仁、礼、义。这样做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甲】《富贵不能淫》【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③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⑤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⑥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⑦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各国君主。③语:告诉。④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⑤斯:副词,相当于“则”。⑥得己:得之于己,即自得其乐。⑦泽:恩泽,恩惠。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1)安居而天下熄____________(2)必敬必戒______(3)与民由之______(4)孟子谓宋勾践曰__________(5)泽加于民____________.....平息,停息谨慎遵从对……说施加,推行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8.甲、乙两文中都提到“道”,请结合文段,孟子理想中的“道”的内涵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3分)摒弃武力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尊德乐义,求善求美 9.孟子长于说理。请根据甲、乙两文,举例说明孟子说理的方法。(3分)①善于打比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如:用“妾妇之道”作比,形象地揭示了“以顺为正”并非大丈夫所追求的正道。②善于运用对比。如将“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对举,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说理的效果。③善于举例证明。如:乙文中以“古之人”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士“尊德乐义”的重要性。 【乙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各国君主(的态度)。人家理解,我自得其乐,无欲无求;人家不理解,我也自得其乐,无欲无求。”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自得其乐,无欲无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自得其乐,无欲无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 傅说() 胶鬲()曾益()拂士().....quǎnyuèɡézēnɡb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4)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后喻___________(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兴起,指被任用违背扰乱犯错误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了解、明白选拔、任用指在国外 3.翻译下面句子。(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4.根据提示默写句子。(1)文中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文章第一自然段所列举的六位名人有很多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能否只保留其中两三人的事例,使文章内容更紧凑,为什么?不能。因为此处更多的事例能更充分地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如果只保留其中两三人的事例,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个别的事例。6.(素养创新题)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示例:我认为顺境逆境都能成才,关键在于顺境中的人能不贪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逆境中的人能经得起磨难,不会消沉下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③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节选自《世说新语·规箴》)【注】①京房:汉元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周幽王和周厉王在位时沉迷酒色,后外族入侵,把他们杀死。两人都是暴虐之君。③稽(qǐ)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劳其筋骨____________(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问帝______(5)将恐今之视古______......使……劳累同“横”,梗塞、不顺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趁机恐怕 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2)岂知不忠而任之?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 9.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国家常常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汉元帝对亡国之君的用人特点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0.根据甲、乙两个文段,分析国家要兴旺应具备哪些条件。(4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任人不忠、各贤其臣(共2分。每空1分)国内要有贤能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虎视眈眈的敌人觊觎;君主要有辨别忠奸贤愚的能力。(共4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乙译文】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议论,趁机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什么灭亡?他们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问:“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说:“亡国的君主,各自都认为他的臣下是贤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说道:“就怕我们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