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列夫 托尔斯泰 (19)_鲁教版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1、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4、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目标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背景 字音字形髭()髯()鬈()滞()留颔()首低眉锃()亮广mào()无垠ɡānɡà()zhì()热zīránquánzhìhànzènɡ袤尴尬炙 1.留停不动。:2.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3.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4.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5.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滞留轩昂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第4段,写托尔斯泰()。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第6段,写托尔斯泰()。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第8段,写托尔斯泰()。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外貌特征: 肖像描写的技法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学习了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描写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描写以为自己熟悉的人物,要能体现人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课后小练笔 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安徒生和鲁迅的眼睛。 茨威格4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思考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2.在写法上,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人物外貌,后半部分集中笔墨写人物眼睛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作者了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课文前半部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以此来反衬后半部其深邃的目光和高贵的灵魂。作用: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深刻印象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 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品味语言: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4.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推荐阅读战争与和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