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第1课《社戏》课件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八下第1课《社戏》课件 (1)

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童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鲁迅社戏短篇小说 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3、领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4、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呐喊》、《彷徨》,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等。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揭示课题“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于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野外演出。“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连缀全文,刻画人物。 读准字音归省xǐng行háng家忌惮dàn絮叨xùdao怠dài慢撺掇cuānduo凫fú水潺潺chánchán歌吹chuì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踱duó来踱duó去撮cuō棹zhào楫jí 学习字词钳qián①钳子;②夹住,限制,约束。撮cuō用手指捏起细碎的东西。偏僻piān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行辈hángbèi排行和辈分。照例zhàolì按照惯例,按照常理。欺侮qīwǔ欺负。 宽慰kuānwèi宽解安慰。嘱咐zhǔ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怠慢dàimàn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礼数lǐshù礼节。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凫水fúshuǐ游泳。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踊跃yǒngyuè跳跃。屹立yì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屹,山峰高耸的样子。家眷jiā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皎洁jiǎojié明亮洁白。好歹hǎodǎi好坏。 理清文章的条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 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小说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等要素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例外。如本文就是一篇小说,其中的我虽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他本人。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_3)写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第一层﹙1﹚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第二层﹙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同去看社戏的人物)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的乐事——为看社戏做好铺垫。 问题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30家、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平桥村的环境。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①“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②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③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④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⑤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3、为什么要写乐土之乐?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4、这部一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①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②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③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22—3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戏前波折 问题探究1、作者是怎样由乐土的乐事过渡到看社戏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第四段第一句)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我”盼望到赵庄看戏,过程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找出表现“我”心情变化语句,说明其作用。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月夜行船 1、第十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少年的开船动作进行了传神的描绘。请找出来并体会作用。点、磕、退后、上前、架等。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2、分析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并说一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①视觉:豆麦、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②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③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④触觉:扑面吹来。作用:①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描绘;②以动衬静;③由远及近。 3、说说第11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修辞手法: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作用: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4、这些描写有何作用?①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②写出了小朋友们行船之快;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④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5、我在去看戏的途中产生过什么错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错觉:①把途中的“松柏”误认为是赵庄;②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上的灯火。作用:使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于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6、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船头看戏 问题探究1、这一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那么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①详写:铁头老生翻筋斗、“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挨打、老旦踱来踱去的唱。②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2、“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他并不停地唱着。(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3、第2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照应第13段。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由远到近写得生动具体。 月夜归航 “偷”罗汉豆 问题探究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①景物美;②船快。2、片段分析。 片段一: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描写角度:视觉、听觉。作用: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片段二: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描写方式:侧面描写。作用:突出船快,小朋友们驾船的高超技术。 3、24—27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4、怎样评价“偷豆”的是与非?①“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②“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③“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5、“偷豆”这一情节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不可以。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学习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1、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送豆?本文的题目是社戏,但不是专门写看社戏,而是通过看社戏这一段经历表现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友爱,而六一公公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①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②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③阿发:憨厚、无私;④桂生:机灵、勤快。 巩固练习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①随母归省;②乡间生活;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偷豆煮豆;(8)戏后余波。 2、举例分析描写、抒情、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①第11段的景物描写,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两岸迷人的景象和月色;②“但我还觉得船慢”运用衬托的手法抒情,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③第8段的议论,画龙点睛一样写出了小伙伴们的高超水性。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优美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代表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4、品味语言(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分析:别的孩子都去了,唯独“我”不能去,表现出去不了的那种急切、沮丧的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分析:心情顿时轻松了、舒服了,表现了能和朋友一起去看社戏时的兴奋、愉悦的心情。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分析:船本来很快,却感觉慢,表现了“我”想看戏的那种急迫的心情。(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分析:戏看得勉勉强强、昏昏欲睡,表现了“我”对戏的情景厌恶的心理。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分析:将船比作大白鱼,表现了此时此刻欢快愉悦的心情。(6)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分析:“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5、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通过“我”在北京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的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情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课文总结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地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感悟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人生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有一种温暖的情感。愿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给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2、读《社戏》,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文中哪些鲜活、可爱的农村孩子们,他们是那么善良、真诚、无私、友爱、坦荡。让这人间真情和友爱长存在我们心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