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词五首 望江南 (1)_鲁教版
词五首《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了解词的分类,感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3、朗读与背诵。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婉约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作者简介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理解大意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透着情感,情景交融,起了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词句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味。文笔洗练,无雕琢之痕。 武陵春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作者简介 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背景简介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色终于了结了!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说无语,泪在语先。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理解大意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欣赏品析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以及内心的沉重、无奈。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梳理总结 风格婉约;写法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感情离愁别叙,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属于婉约词。《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望江南》与《武陵春》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感受“婉约”《望江南》抒写一个女子迎候心上人的情景。①时间:清晨→黄昏;②景物:家中→楼头→千帆→斜晖→江水→小洲;③情感:希望→失望→肠断。《武陵春》抒写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①时间:春日(暮春时节);②内容:上阕——春风劲吹 落花满地日倦梳头 物是人非 欲语泪流 (记实)下阕——闻说春好 拟泛轻舟只恐舟轻愁重 (写虚) 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作者简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理解词意塞外的秋天一到,风景就与中原大不一样了。大雁南归,对边塞地区没有一点留恋之情,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城门紧闭。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还没有立下战功,如何回家啊。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下边各句分叙这个“异”字。一写大雁南飞,二写边声四起,三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欣赏品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写作背景 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梳理总结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作者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理解词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梳理总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理解大意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小结: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欣赏品析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内容课题写景叙事抒情总体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相同: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江城子密州出猎打猎:雄壮开阔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感受“豪放”《江城子·密州出猎》①内容分析:上阕写出猎时的壮阔场景——“牵”、“擎”、“卷”极写出行狩猎的气势;下阕表达为国杀敌的雄心——“挽”、“望”、“射”极写杀敌报国的热望。②典故理解:“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①内容分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建立功名;后一句抒悲壮情怀——可怜白发生。②典故理解:“八百里”、“五十弦”、“马作的卢”。 背诵与默写1、过尽千帆皆不是,。2、温庭筠《望江南》中与元曲《天净沙秋私》中“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3、人不寐,。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让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一句,。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课外欣赏 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感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熟读至背诵默写。作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