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八年级下文言文期末复习全册内容专项梳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无杂树,芳(花)草鲜美(新鲜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丽,落花繁多。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异)之;复前行,欲穷(尽)其林。渔人对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桃林在溪水发源的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若(好像)有光,便舍(舍弃离开)船,隐隐约约洞里好像有点光亮。就离开了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土地平坦广阔14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来的。具(详细)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摆)酒杀鸡作食,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于此);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隔绝绝了。问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用说)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就了。此人一一为(对、向)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向他们详细的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款待他)。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外人道也。”渔人停留几天辞别离开。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顺着)向(先前的)路,14 (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志(做标记)之,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拜访了太守,说出了这番经历。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计划)往,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未果(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路,指访求探求。津,渡口)者。未能实现。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过(桃花源)了。内容理解1、《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具体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桃花源开——再寻桃花源。本文的顺序是:时间顺序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4、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几个?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无人问津7、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14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10、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11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小石潭记柳宗元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西,向西篁竹,竹林。珮环,玉质饰物。乐,以。。。为乐。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嵁:不平的岩石。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大约。许,表示约数。14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澈,穿透。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一动也不动;7.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一起欢乐。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像狗牙一样。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坐在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寒,使。。。寒。悄怆,忧伤。邃,深。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1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清:凄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去了。13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内容理解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文章游览顺序是怎样的?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特点:幽静。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3、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小石潭的“水、石、树蔓”各有何特点?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篁竹、水声、小潭、青树、藤蔓。水清、石奇、树蔓茂盛。“移步换景”的写法。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岸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14 5、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幽深冷寂气氛,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核舟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直径)寸之木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2、为(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3、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势象(雕刻)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4、尝贻(赠)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词)。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又)奇(零数、余数),高可(大约)二黍许(左右)。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粒那么高。6、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7、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慢慢的)来水波不兴(起)”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sǎn用颜料等涂上)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1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胡须)者为东坡,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12、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在看一幅书画长卷。13、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14、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14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1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16、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17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18、卧右膝,诎(同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19、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撑船的人)各一人。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20、居右者椎髻(椎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21、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好像)听茶声然(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2、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名字,23、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男子美称,附与字之后)刻”,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天启壬戌年的秋天,常熟的美男王毅字叔远刻的)2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25、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朱红)。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朱红的。2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总计一条核舟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竹篷,船桨,炉子,茶壶,画卷,念珠各一件;27、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14 28、而计其长曾(竟然)不盈(满)寸。盖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29、嘻,技亦灵怪矣哉。嘻,技艺也真神奇啊!《核舟记》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鲁直”是他的好友即诗人黄庭坚。3、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4、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体积小(2)所刻内容多(3)构思巧⑷刀法精5、《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幻想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蒹葭》1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逍遥游1(节选)【战国】庄周北冥2有鱼,其名为鲲(kūn)3。鲲之大,不知其几4千里也5;化而为鸟,其名为鹏6。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怒7而飞,其翼若垂天8之云。【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是鸟也,海运9则将徙10于南冥。【迎风搏浪的气势】南冥者,天池11也。《齐谐》12者,志怪13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14三千里,抟(tuán)15扶摇16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17者也。”【鲲鹏奋飞,直上云天】野马18也,尘埃19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0。【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天之苍苍21,其22正色23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4?【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探寻】其视下也25,亦若是则已矣。【词句注释】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2、北冥:北海,冥,通“溟”,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3、鲲(kūn):大鱼名3、鹏:传说中的大鸟。5、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6、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7、海运:海水运动。8、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9、《齐谐》:志怪小说集。10、志怪:记述怪异的事物。志,记载。11、水击:击水,拍击水面。12、抟(tuán):盘旋飞翔。13、扶摇:旋风。14、息:气息,指风。15、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16、其远:其,表示选择。17、其视下也:其,大鹏。18、是:这样。【白话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用力鼓动翅膀振奋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书上记载:“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中心理解】《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1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 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同"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白色小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请让我们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1)濠梁,濠水上的桥。(2)鯈(tiáo同"鲦")鱼,一种白色小鱼。(3)全:完全,肯定。(4)循:追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贤(品德高尚)与(jǔ同举)能(才干出众),讲信修(培养)睦。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能够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老而无妻)、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者(有残疾)皆有所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14 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却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恨它不出自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造反害人的事)而不作(兴起),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故外户(大门)而不闭,是谓大同(和平)。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理想社会。虽有佳肴《礼记。学记》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共(49)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学论专著。二、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旨,味美。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困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14 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和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学学半:同教xiào,教导。《兑命》里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其此之谓乎?其:表推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马说唐韩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3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虽:即使祗:只、仅。14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4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骈,两马并驾。骈死,成批的死去。槽枥:马槽。(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5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一食:吃一次。或:有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6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照普通的马来喂养它。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这。见,同“现”。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犹,尚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安:怎么。(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9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用马鞭驱赶。材:才能、才干。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0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策:马鞭临:面对。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11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其:表示诘问,岂,难道。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啊!(三)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1、作者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杂说》。体裁是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14 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7、“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识别、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8、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