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七年级第6单元教案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七年级第6单元教案等

皇帝的新装 教案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 1.了解作者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丹麦馆内的“海港”中央,端坐着雕塑美人鱼,这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雕塑的。‎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Bp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其作品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其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人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童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阅读课文 ㈠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炫耀(xuàn):本课指夸耀。 ‎ 称职(chèn):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呈报(chéng):报告(上级)。‎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 陛下(bì):对君主的尊称。 ‎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爵土(jué):欧洲君主国最低的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骇人听闻(hài):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随声附和(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味盲从。 ‎ 滑稽(j ī ):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㈡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分配角色 叙述旁白 皇帝 老大臣官、小孩子、爸爸、百姓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爱新装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跟上的勋章”):看新装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穿新装 第四段(从“这样”到完):展新装 ‎ 2.根据提纲复述课文,要求内容具体,细节生动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课堂探究;‎ ‎1.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 明确: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课文表现的中心思想对我们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安徒生从前是一个穷孩子,父亲是鞋匠。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带着他另嫁。有一天,他有机会去晋见王子,他满怀希望,在王子面前唱诗歌。朗诵剧本。表演完毕后,王子问他想要求什么赏赐?这个穷孩子大胆地提出要求:“我想写诗剧,而且在皇家剧院演戏。”王子把这个长着小丑般大鼻子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然后对他说:“能够背诵剧本,并不表示能够写剧本,那是两码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门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他回家以后,打破了自己的储钱罐,向母亲和从不关心自己的继父道别,离家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这时候,他才14岁,但他相信,只要自己愿意努力,安徒生这个名字一定会流传千古。‎ 他到了哥本哈根,挨家挨户地按门铃,几乎按遍了所有达官贵人的门铃,却没有人赏识他,他衣衫褴褛地落魄街头,却仍不减他心中的热情。‎ 终于在1835年,他发表的童话故事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开启了属于安徒生的新页,他的童话故事被译成多种文字,除了《圣经》之处,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得上。这时,距离他离开家已经16年了。‎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这时安徒生只有32岁,也就是他开始创作童话后的第三年(他30岁时才开始写童话)。但从这篇童话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解读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体会一下作者写作的绝妙。‎ 探究固趣 ‎1.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明确:‎ 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新装 ‎2.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皇帝爱穿着的癣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3.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明确: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癣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明确: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5.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明确: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6.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明确;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7.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明确:怕皇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8.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样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明确: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9.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明确: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官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10.皇帝穿新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明确: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11.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明确: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12.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明确: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 ‎13.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明确: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 ‎14.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 明确: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15.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16.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明确;‎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顶。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擗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但他仍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7.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明确: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8.想象一下这个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动?‎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课文有怎样的新见解?‎ ‎2.学了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写一则某人受骗上当的片断,要注意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文章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叙写了皇帝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骄横、愚蠢的反动本质,同时也启发人们要敢于说真话,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布置作业:‎ ‎ 预习《女娲造人》,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语文教学资料 安徒生简介 安徒生(1805.4.2~1875.8.4)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也是世界文学童话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奶奶相依为命。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5年开始写童话,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展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补助。‎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安徒生的主要事迹 安徒生年表: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上流社会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分,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 皇帝的新装 学案 一、目标导学 导学前测 安徒生:是( )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你读过他的文章有《            》《          》《               》。‎ ‎2、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互动导学:‎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围绕哪个核心展开的?‎ ‎2、下面,请大家抓住“新装”这一核心,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揭示骗术及众人心理。‎ ‎1`、故事一开始骗子还没有出现,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极力渲染皇帝爱衣服的程度,这个开头是否有必要?(讨论后归纳)‎ ‎2、针对皇帝的特殊爱好,骗子们是如何设圈套的呢?文中哪句话点明了?‎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文章的情节,你认为哪个字最合适?文中人物在这场骗局中的表现又如何呢?你能紧扣“骗”字,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4、为什么皇帝、老大臣、官员、随从、百姓,都会中圈套,并在这场骗局中上演出一幕幕丑剧呢?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各人的话吗?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实质吗?‎ 皇  帝:‎ 老大臣:‎ 诚实官员:‎ 随从、百姓:‎ 实质:‎ 揭示文章主旨   ‎ ‎ 看来,在这场骗局中,尽管大臣、皇帝、随从,或者是各阶层的人物各自不同的想法有所不同,其实质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些统治阶级的代表们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干着自欺欺人的勾当。作者塑造这样一群人的用意何在?你们从皇帝、老大臣、官员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讨论后归纳):‎ 揭示社会黑暗,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 三、当堂检测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注意字音、字形、词义)‎ ‎(1)更衣        更多       (2)称职        自称 ‎ ‎(3)系上        关系       (4)钦差        差别 ‎ ‎(5)随声附和         生丝和金子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御pìn        花wén       jué       士   cì      给头xián            xūn      章愚chūn       滑jī ‎ ‎3.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1)不可救药——‎ ‎(2)骇人听闻——‎ ‎(3)精致——‎ ‎(4)陛下——‎ ‎(5)御聘——‎ ‎(6)无双——‎ ‎4.文学常识 (理解加记忆)‎ ‎(1)《皇帝的新装》的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作家。‎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5.关联词语使用恰当,表意明确的是 ‎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 )不关心他的军队,( )不喜欢去看戏,( )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  A.既 又 又 B.既 也 也 C.不但 也 也 D.不但 还 还 ‎6.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拓展阅读 ‎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但是,他的年纪已很大了,而且年迈的国王没有一个孩子。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 ‎    “如果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     “真奇怪!”雄日有些纳闷。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你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行不行。”‎ ‎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    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摘过一个苹果。‎ ‎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忠实的儿子。”‎ ‎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问国王。‎ ‎      于是,国王说:“子民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      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美丽花朵的孩子,个个面红耳赤,因为 ‎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 A.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让他们培育出最美的花朵。‎ B.国王深受人们爱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没有一个孩子。‎ C.国王年迈而又无子,想要挑选一个义子作为继承人。‎ D.国王年迈而又无子,他十分苦恼。‎ ‎2.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 )‎ A.国王 B.雄日 C.雄日的母亲 D.手捧鲜花的孩子 ‎3.依据你的理解,补写完全文的最后一句话。‎ ‎4.恰当地归纳了本文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国王才是贤明而受人爱戴的。‎ B.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地位与财富。‎ C.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D.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过坏事的人是一定会遭报应的。‎ 四、学后反思 ‎  学后有收获,可见你聪明,学后找疑问,说明你是有心人。有句名言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个有心人,写下你的困惑,大家会帮你。‎ 五、友情提示 ‎.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如〈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作品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1937)‎ ‎      童话:本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那么什么是童话呢?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呢又往往采取拟人的方法,举以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整个大自然,甚至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附:拓展阅读参考答案1.C 2.B 3.他们种下的是另外的花种子(或他们捧着的是别人栽种的花等) 4.C 女娲造人 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神话的特点、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2.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想象力。‎ ‎3.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和远古人类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神话与现实的区别。既要让学生体会神话的魅力,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正确认识神话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差距。‎ ‎2.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风俗通》原文的不同处,理解想象的特点,再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的改写进行想象力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思 ‎(在黑板上方靠左板书 “人”字)我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下,关于人类的起源,科学的解释是怎样的?‎ 在古时候,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出现神创造人的传说。(在黑板上“人”字前板书“女娲造”)那么,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她最初是怎样造人的?结果怎样?‎ 二、理解探究 ‎1.比一比速度。‎ 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内容。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读得快,信息概括最全面。‎ ‎2.试一试身手。‎ 请学生复述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其余学生对复述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3.看一看慧眼。‎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将《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两则短文与课文作比较,在课文中标出原神话故事的内容,其余就是作者联想、想象的补充内容,以获得对联想、想象的方法和思路的启示。‎ ‎4.议一议内容。‎ 学生同桌为一组,阅读讨论:‎ ‎(1)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女娲对人类诞生所产生的喜悦说明了什么?‎ 明确:天地间虽然有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女娲仍感到非常寂寞,考虑到天地之间应该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让世间生气蓬勃起来。人的产生,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无限希望。人的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我们既感到了女娲的慈爱、勤劳、智慧,又感到了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分明看到,女娲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我们明白了,神话中的想象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女娲造人的具体情节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 ‎ 明确:女娲造 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答这个疑问。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知道了人类的起源,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究,所以,想象力、创造思维,仍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 三、总结拓展 ‎1.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赞颂了女娲这位伟大母亲的勤劳、智慧,表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极富想象力的解释,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 ‎2.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伊甸园里》,试从文情节、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与课文作点比较。‎ ‎3.发挥想象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做出另一种合乎情理的想象,改写这个故事。‎ 女娲造人 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神话故事的有关知识和特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写法。‎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学习重难点: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莽莽榛榛(     )澄澈(    )搀合(    )揉团(   )‎ 掘起(    )捏泥(    )泥潭( ) 溅落( ) 枯藤( ) ‎ ‎1、解释下列词语 莽莽榛榛:‎ 兴高采烈:‎ 神通广大:‎ 澄澈:‎ 绵延:‎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1)  文章的叙事顺序和线索是什么?‎ ‎2)  文中女娲作了那些事情?‎ ‎3、把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女娲是如何造人的?‎ ‎2)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点?‎ ‎3)女娲造人为了提高速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为了使人类延续,女娲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5)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在塑造女娲时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7)第14自然段有何作用?‎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组讨论:文章的叙事顺序和线索是什么?‎ ‎2)  文中女娲作了那些事情?‎ ‎3)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请加以详细说明 三、点拨讲解: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 板书: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 ‎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四、练习测评:‎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3、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阅读《风俗通》二则,看看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 (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2、女娲选择造人材料的过程。 ( )3、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 )4、女娲具备了人的情绪。 (  )5、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的过程。‎ 盘古开天辟地 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都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轻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他长长地透了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于是他坐下来沉思默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推向天空,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 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他在熟睡中死去了。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个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可是他已经累倒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日日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光光的月亮,给大地照明。他睁眼时,月儿是圆的,眨眼时,就又成了月牙儿。‎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蓝天,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的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鱼虫。‎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鱼虫,天地间从此有了世界。‎ 杞人忧天 教案 教学目标 : ‎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 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读课文,听读 ,自读, 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 {投影出示) ‎ ‎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天上的街市 教案 ‎                      ‎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 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 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工具:配乐录音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师: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瑰丽的传说呢?‎ 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放眼满街的明灯,你想到了什么?皓月当头,仰望星空,你又想到些什么呢?‎ ‎(屏显夜晚星空的美丽图片)(出示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尝试背诵这首诗;‎ ‎2、理解运用联想和想像;‎ ‎3、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情感 ‎(让学生齐读)‎ 三、作者简介          ‎ ‎   师: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我们前面学习《聊斋志异》时的一副对联就出自他手谁能告诉我对联的内容?‎ ‎    生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师:这是郭沫若先生写在《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故居前的一副对联郭沫若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在他的前面我们可以加上许多的评价,例如文学家、学者、古文字学家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作为诗人的郭沫若,有怎样的特点 ‎    (屏显郭沫若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这位文质彬彬,非常儒雅的先生就是郭沫若,请大家齐读他的介绍 ‎    (生齐读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1978)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师:画横线的地方就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星空》,请大家掌握 四、自主学习: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2、边听边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五、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读出诗歌的轻重和停顿 ‎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        ‎ ‎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老师范读,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六、合作学习 分组读:要求:四人小组读,可以是组长读,也可以是组长点名读,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其余同学在书上划出诗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讨论事物中,哪些是当时诗人眼前所见之物?哪些是诗人想象的事物?并找出它们各自有何特点?‎ 分析、解读全诗:(一)、诗人眼前所见之物:‎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找同学来说说 街灯联想到明星 明星联想到街灯 出示联想的定义:联想:这由某人或某物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人或物的思维,就叫联想 联想时抓相似点 拓展训练:联想:儿子 →   父亲           老师→    蜡烛 ‎                蜜蜂→    农民           花伞→    蘑菇 ‎                (二)、诗人想象的事物: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等 ‎ 出示想象定义:这种在头脑中对已知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就叫想象 拓展训练:由下边的图形你又能想到什么?‎ 七、合作探究 想一想:诗人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 展示交流,归纳小结:“定然”“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八、再读课文(配音乐)‎ 要求:读出情感美:齐读2 、 3、4节,找出诗人的想象中天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 讨论交流: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自由地过天河,天街闲游 九、合作探讨:1、议:聪明的你们,能够想象得出,牛郎织女还会做些什么呢?‎ 小组各抒己见 示例:‎ 牛郎织女正在天街闲游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小雨,他们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桂花树下躲雨,嫦娥姐姐会用桂花来款待他们呢!‎ 看图片,再分组议一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本质区别在哪里?‎ 小结: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   七夕相会       )‎ 诗中的牛郎织女却能够( 自由来往           )‎ ‎2、进一步探讨:诗人为何在诗中对民间传说进行如此大的改动呢?‎ 播放背景音乐(牛郎织女的两种生活)‎ 出示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21年,中国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他理想的生活,于是把希望的目光移向浩瀚的宇宙,借助奔腾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他对人压迫人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追问)背景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因为那时候的诗人希望大家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 十、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自在、幸福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用欣喜的语气,上扬的语调 十一、尝试背诵:(老师配音)一人尝试背诗,其它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十二、大家来背诗 十三、老师寄语: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想象,我们的心灵就能飞翔  ‎ 十四、课堂小结:‎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                                         ——温家宝 十五、检测反馈:‎ ‎ 下列诗句,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象?‎ ‎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2、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3、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4、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十六、跟踪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 ‎ 附我授这节课后的反思:‎ 教学反思: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 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但老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总之,这节课效果较好 ‎ ‎ 天上的街市 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09年12月     日 课题 天上的街市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理解诗中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 ‎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这是一种基础能力。‎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达成同学们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同学们的分析理解能力。‎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知 识 联想与想象 构 建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抓相似点)。如诗中由“街灯”联想到“星星”是联想。     想像: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虚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像。‎ 相 关 链 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 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2、写作背景 ‎1921~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愤怒.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描写天上的街市,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满地上的现实.从而想象到牛郎和织女团聚生活,这里的牛郎和织女已经得到了解放,他们生活得很美满.明星和街灯这回还往复的互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知 识 预 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缥渺(     )(     )灯笼(     )甚(      )‎ ‎2、给下列各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缥(    )        漂(     )         陈(    )       ‎ 阵(    )        隔(     )         融(    )         ‎ 茏(    )        笼(      )       ‎ ‎3、文学常识填空。‎ 郭沫若,原名  ,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的      、      、‎ ‎      、      。代表作有诗集《      》,话剧《     》等。‎ ‎4、解释下列词语。‎ ‎(1)缥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2)陈列:把物品摆出供人看。‎ ‎(3)定然:必定。强调说话人的主观分析和主观看法,是书面语词。‎ ‎(4)珍奇:稀有而珍贵。珍:宝贵的东西;奇:不常见的。‎ ‎(5)不甚:不很、不太的意思。‎ ‎(6)天河:银河的通称,由无数恒惺所组成,形状如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7)闲游:闲逛,随便走走,自由游玩。是中性词。‎ ‎5、文本探究。‎ ‎(1)诗人所想像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                                                                               ‎ ‎(2)你能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本诗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吗?‎ ‎                                                                               ‎ ‎(3)本诗1-4节各用了哪一种表达手段?‎ ‎                                                       ‎ ‎ ‎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新课 ‎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本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如果说诗的第1、2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2.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 ‎3.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2.本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3.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4.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三、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四、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1.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 ‎  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2.这首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  这首诗想象奇特,意象别致。缥缈夜空中的明星,竟被幻化为无数的街灯,甚至是牛郎织女的灯笼。诗人创造了一个比自然更完美,更生动的幻想世界,使诗作呈现浓厚的浪漫氛围。比喻生动而富有创造性。‎ ‎3.这首诗是在五四运动时写的,体现了郭沫若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  诗人的情怀: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自由和追求。激发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五、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            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跟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作者想像中的牛郎织女过着什么生活?②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过着什么生活?③这一改动,体现诗人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何向往天上的街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黑夜,是为了象征________________。‎ ‎6.《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用象征手法。‎ D.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像。‎ ‎7.“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明星互喻,天上人间辉映,你能写出一段类似的文字吗?试试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知道关于月亮的哪些传说?试展开想像: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的宇航员,也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嫦娥,将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9.对本诗中心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B、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渺的幻想,表过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C、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D、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逃避。‎ ‎ ‎ ‎1.不行,因为“定然”是肯定的语气,而“可能”是也许、推测的语气,改后不能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削弱了表现力。2.对读者说。作者好像在与读者一同欣赏天上的街市,如果用“我看”,就写不出这种交流。与“不信”相呼应。3.①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②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③体现了诗人大胆的 想像和对美的追寻,反衬出诗人对丑恶现实的不满。4.诗人用天上街市的美好来反衬人间的丑恶,表现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的追求。5.黑暗的旧社会。6.B7.略8.略9.C 课 后 作 业 自主实践。‎ ‎1.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同,诗人这样写作的用意是什么?‎ ‎                                                        ‎ ‎2.诗人说:“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能想像出“世上没有珍奇”是什么样的物品吗?请选择一两件加以描述。‎ ‎                                                        ‎ ‎3.假如你乘坐太空飞船到了“银河”,看到了牛郎织女,你能通过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他们现在的生活吗?(字数不少于300字)‎ ‎                                                        ‎ ‎4.联想想像训练。 ⑴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                                                        ⑵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          。‎ 纠错 释疑 ‎ ‎ ‎ ‎ ‎ ‎ ‎ ‎ ‎ ‎ 小结 课 后 反 馈 已经掌握 ‎ ‎ 尚有疑问 ‎ ‎ 格言警句 如果你昨天的成绩显得很了不起,说明你今天做得还不够好。‎ ‎ ‎ 杨子之邻人亡羊①‎ ‎《列子》‎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注: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 寓言四则(前二则) 学案 学习目标:1、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学习重难点1、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2、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   )庇护(   )较量(   )喇叭(   )饶头( )‎ ‎2、解释下列词语 庇护:‎ 虚荣:‎ 较量:‎ 凯歌:‎ ‎3、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 ‎4、把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想认识爱慕虚荣和不自量力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吗?学了这两则寓言你就会明白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三问三答有何特点?‎ ‎3)《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 ‎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表现中心上的异同?‎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6)分析《蚊子和狮子》的语言特点?‎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组讨论:1、第一则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什么形象?‎ ‎ 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3、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 三、点拨讲解: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板书:第一则:爱慕虚荣 第二则:不自量力 四、练习测评:‎ 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 五、布置作业: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课外阅览室】‎ 猴子戴手套 樊发稼 一只猴子进城玩儿,看见男男女女都带着手套,挺好看的。猴子进商店,也给自己买了一幅手套。‎ 回到山林里,猴子戴上那副花花绿绿的手套到处炫耀:   “大伙都来瞧呀,我的手套多漂亮!”   八哥鸟随声附和地道:“是啊是啊,多漂亮!多漂亮!”   喜欢拍马屁的小猩猩说:“嘿,猴哥!今儿个你戴了手套显得格外精神,既有风度也很潇洒!”   只有上了点年纪的驴子 地说:   “手套是人的专用品,我们动物不宜生搬硬套地使用。猴子戴手套,我看有点不伦不类。”   猴子听了驴子的话,骂道:   “你这蠢驴知道个啥!我看你是妒忌心太重了。”   没过几天,猴子摔成重伤住进了医院,原因是他戴了手套上树,握不住树枝,从树上跌了下来。‎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意:‎ 蠢驴( ) 炫耀( )‎ ‎2.第一段中有两字错字,找出并改正。‎ ‎3.为文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A.神态自若 B.不以为然 C.毕恭毕敬 D.满心欢喜 ‎4.这篇童话里有四个形象:八歌、小猩猩、驴子和猴子,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来评价 他们。‎ 八歌: ‎ 小猩猩: ‎ 驴子: ‎ 猴子: ‎ ‎5.读完这则童话,你想说: ‎ ‎ ‎ 参考答案:‎ ‎1.chǔn xuàn ‎ ‎2.带——戴,幅——副 ‎3.B ‎4.八歌:随声附和;小猩猩:拍马屁、虚伪;驴子:真诚、有预见性;猴子:爱虚荣、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生搬硬套。‎ ‎5.做事要切合自己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不同意见,要认真分析,不要盲目听取也不能随波逐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得乐园?失乐园?‎ 我是通信时代的臣民!我是网络时代的顺民!我是数字时代的刁民!伟大的因特网啊,对你的爱越深就越让我心痛。‎ 作为比特族中的一员,我慨叹当今沟通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被比特这种元素缩短到近在咫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随着网络的构架而延伸至无垠的宇宙。人是多么的伟大啊,人又是多么的渺小!‎ 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爱高朋满座,我爱食客三千,把酒临风,填词咏叹!因此,我喜爱chat Room(聊天室)。在那里,从未谋面的老朋友会带来有关“金龟子下巴”的新鲜事;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抒己见,高谈阔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真可谓壶中天地阔,网内日月长。   不过,每一个深深躲在显示器后面的面孔,真像他(她)在显示器前表现得那样纯洁吗?如果你去过上海电信、中国黄页或杭聊的chat Room,你一定遇到过poseidon、剑圣、轩辕氏。你很快就会打听到poseidon是如此的多才,诗词歌赋,中西合璧;剑圣是如此专横,逮谁挖苦谁,哪壶不开提哪壶;轩辕氏是如此的温文尔雅,口吐珠玑,人见人爱。其实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唉,想一想,以后你还会相信在chat Room里交的朋友吗?   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信息,对于我来说,就像滋养身体的维生素一样重要。所以,每天我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E—mail。这些E—mail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我所感兴趣的不同信息,为我小小的个人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我能在国内新闻媒体之前了解到了最新的美伊战事;足不出户我就可以给朋友送去贺卡;最新的游戏攻略,我永远最先得到;不用去图书馆,便可以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原本……   每天,我面带微笑,将成K成M的E—mail轻轻地泻在我小小的硬盘上,其实我根本笑不出来。每天我必须像清洁工一样,干掉大量的Mail垃圾──广告、免费杂志、邮购图书、目录等等。即便是我需要的Mail,阅读时总有些不太习惯。我是多么的传统,我喜欢阅读用笔写在纸上的信件。一边轻拈着带有花香的信封,一边细细阅读;一边欣赏写信人的书法,调侃偶尔出现的错别字,一边揣摩他(她)写信时的心情,想像他(她)蘸着墨水笔走龙蛇时的神态,甚至是每一个涂改。我可以从传统的信件上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网络带来的E—mail呢,是永远做不到的。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不,绝不。   我是信息时代的夜行侠。多年的侠客生活,让我脱胎换骨,造就了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   据我的医生说,我患有轻度的鼠标多动症,中度的电脑亢奋症,重度的网络依恋症,外加 沟通障碍。他让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他还列举种种例子。   他说:只要你坐在有靠背带扶手的椅子上,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抓一件东西做圆周运动。   他说:只要在电脑面前,你就兴奋无比,可以不喝水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用上卫生间。   他说:没有Modem(调制解调器)的日子没法过,你会焦躁地踱来踱去,试图用嘴吹出MHz的音频来模仿Modem的联接信号。   他说:别人有时候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朋友托你找件东西,你毫不犹豫地让他去YaHoo找。   你告诉司机你家住在http://www.GU—BOSHI.com。你要求服务生把你的咖啡升级到3.0版本,否则不付小费……   医生警告我──离那些玩意儿远点。   嘿嘿嘿,我能再说些什么呢。因特网啊,这就是我爱你的回报吗?难道这就是我狂热追求的乐园吗?!因特网啊,对你的爱越深就让我越心痛。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珠玑( )   专横( )     轩辕( )    调侃(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意思,然后分别写出含有这个字的一个成语。‎ (1) 中西合璧    ‎ (2) 足不出户 ‎ (3) 高谈阔论 ‎ (4) 把酒临风 ‎ ‎3.“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 ‎4.把下列句子改为平实的说明,体会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1)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 ‎ ‎ ‎(2)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 ‎ ‎5.文中的“我”即“网虫”,他称自己为“通信时代的臣民”“网络时代的顺民”“数字时代的刁民”,还称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夜行侠”等。想一想,“网虫”还可以是什么?请以“我是……”的比喻句形式开头,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 ‎ ‎ ‎ 参考答案 ‎1.jī hèng yuán kǎn ‎2.(1)美玉;珠联璧合(2)门;户枢不蠹(3)广阔;海阔天空(4)对着 双喜临门 ‎3.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表现出“高朋满座”“食客三千”的网虫形象。“掠夺者”原本是贬义词,句中全无贬抑的意味,“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表现了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及网虫对信息的大量获取。‎ ‎4.把下列句子改为平实的说明,体会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1)新上网的人的勃勃生机,让久已上网的人激动不已。    (2)你难道能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些汉字与字母的印刷符号吗? 原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尽生动说明之能事,寓知识于情趣之中。 5.略 ‎ 寓言四则(前二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 ,发展和结局是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 ‎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索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 ‎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 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 ‎ 大约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那还是七十年代中期,一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一个外来文化匮乏的年代,也不知道怎样的来源,我知道了这个故事,从此,改变了我在班级中地位,下课后,小伙伴们都围着我,听我讲《皇帝的新装》,但我似乎很难完整讲述,或许故事情节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是过于曲折了些,为了敷衍小朋友,我说,明天继续吧。‎ ‎ ‎ 第二天,小朋友就缠着我继续,他们甚至认为我故意“卖关子”,于是向我行贿,大概是草稿纸之类的,那年月草稿纸十分稀缺,有的用作业本没有用完的最后几张纸、有的是作业本的封面,更多是家长花8分钱买一张白纸,裁成32开的样子,装订成“草稿本”,这是很奢侈的了,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诱惑下,我努力的把支离破碎的“新装”拼凑给小伙伴们了。‎ ‎ ‎ 班上有一位长相很俏丽的女生,当我讲《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她总是远远的看着我们这里,我故意大声的讲,她肯定也听到了,因为当我讲到“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时候,她把手放在嘴上,眼睛里尽是兴奋的笑!那天,她给了我一块“锅巴”,我悄悄地在一天放学后约她在学校的小树林里给她单独讲了遍“皇帝的 新装”,不过那次我说皇帝在游行的时候还穿着短裤……后来,后来她到底成了别人的新娘。‎ ‎ ‎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教初一,那是对于文章的解读完全依赖于“教参”,共产党员的父亲也不断叮嘱我,你做老师了,要对学生负责,言行要检点,一切都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行事,我年复一年的对学生说,《皇帝的新装》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 ‎ 昨天去江科大附中听乔玉全老师的报告,他说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美国教授给四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上课,期末的时候,让学生写一篇论文,结果是四十几篇文章的构思是惊人的一致,教授怀疑他们在互相抄袭,学生们发誓,他们没有作过任何沟通,教授至今不解。中国基础教育的标准化生产已经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他们的话语是惊人的一致。我很汗颜,也很惭愧,我知道,我也曾为这个谎言大国“添砖加瓦”。‎ ‎ ‎ 新课程以后,强调了“多元解读”,一些老师也在走“深度解读”之路,这几天在给又一届学生上《皇帝的新装》, 我问学生“假如请你用一个字来领起全文,你觉得哪个字最切中要害?”学生很快发现是一个“骗”字,我又问,“被骗的人有哪些?‎ ‎”“皇帝”“大臣”“官员”,学生说。“就这些人?”学生很快发现还有“老百姓”也被骗了。接下来我问题我就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进发了:“皇帝、大臣、官员、老百姓,他们仅仅是受骗者吗?如果仅仅是,那应该是值得同情的。”学生马上领悟:这些人既是“被骗者”,也是“骗人者”,那个王国里的成年人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在骗人。正是虚荣心理作祟,他们心甘情愿成了骗局的帮凶!但他们因身份、地位不同,“骗人”的程度有别。‎ ‎ ‎ 对于“两个骗子”的“骗”我敢说,没有一个读者不喜欢的,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善用人心。他们似乎又是古老神话里的邪恶的魔法师,拿着一面魔镜来到人们中间,照出人心的善恶。两个骗子挥舞着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道具——谎言,启动咒语,照彻了人们的虚荣心理。那两个自称能织成世上最美衣服的人,与其说是骗子,不如说是这幕笑剧的高明导演,他们巧妙的剥去了人们虚伪的外衣,裸露了人们灵魂上的可怕痼疾,然后悄悄隐去,他们也许就在幕后放声朗笑,欣赏着人生舞台上一群人的滑稽表演。‎ ‎ ‎ 老百姓的“骗”,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不虚伪的人,老百姓也不例外,这是“虚伪社会”的深刻性之所在吧,他们在新衣服没有缝好前“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在皇帝穿着新衣服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老百姓是蜂拥而至:“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但老百姓的这种“骗”很快就被那小孩天真的声音所打破:“‘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 ‎ 而君臣们的“骗”呢,“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 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 同样是“骗”,君臣们似乎要把“骗”进行到底。 ‎ ‎ ‎ 同样的虚伪,有人是彻底的虚伪。《皇帝的新装》不只是对愚蠢的取笑,而是对虚伪的指刺,对真诚的召唤!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它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文中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所有的人,但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多的具有了一种严肃的警世意味。‎ ‎ ‎ 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品尝到来自丹麦的童话大王为我们烹制的一个叫做真诚的大餐。 ‎ ‎ ‎ 穿井得一人 教案 学习目标  ‎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 ‎2.难点:  ‎ ‎(1)翻译文言文。  ‎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课时划分  ‎ ‎ ‎ 一、预习  ‎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 ‎2.试翻译课文。  ‎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 二、导语  ‎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 三、正课  ‎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 告人曰:告,告诉。  ‎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 讨论并归纳:略  ‎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 讨论并归纳:  ‎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 讨论并归纳:略  ‎ 四、课堂小结  ‎ ‎1.内容小结  ‎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 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 ‎2.词语小结  ‎ ‎(1)古今异义  ‎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 今义:平安  ‎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 今义:坏的  ‎ ‎(2)词性活用   东  ,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 ‎(3)一词多义。  ‎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 ‎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 ‎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 以故东迁             因为  ‎ 于:闻之于宋君       向  ‎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 五、布置作业。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