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答谢中书书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6答谢中书书教案1

‎《答谢中书书》‎ 教学创意 ‎ 朗读为线,重在品美 教学流程 ‎ 教学思路 ‎ 读出文章的层次美 读出壮美与秀美 读出作者的情愫美 ‎ 铺垫 (5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尺牍小品文,请大家看看文章的题目应怎样读? 指导学生准确地齐读文题:答/谢中书/书 。那文章题目是什么意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作答答:这里是应答的意思。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为什么说它是尺牍小品文呢? ‎ 多媒体展示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长左右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牍、尺鲤、尺笺(jiān)、尺翰(hàn)、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得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 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洁隽永,具有描写、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一时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答复谢中书的一封信。采用了小品文的形式写的,所以称尺牍小品文。‎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学习课文 活动一:读出文章的层次美(10分钟)‎ 1. 理清文章的层次 ‎ ‎ 学生自读课文,试着将课文变为三个部分。‎ 分三组分读三层,学生自己读。学生读完后,请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明确:‎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分 写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 感慨)‎ 老师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中心。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优美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先以感叹总括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再次强调这里的景色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结构严谨。‎ 学生读出课文的层次美。‎ ‎2.描绘画面 ‎ 教师:本文不仅层次分明,还具有音乐的节奏,画的色彩,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选一个八字句,描写美丽的画面吧。‎ 学生写作。2分钟后展示。‎ 7‎ 7‎ 教师展示:江南水乡的早晨,山间丛林,云雾缭绕,如纱如带,太阳冉冉升起,一束灿烂的阳光从淡淡的雾霭中透射出来,明暗交错,色彩绚丽,早起的鸟儿唧唧喳喳,炫耀婉转的歌喉,活泼的猿猴在林间上窜下跳,呼朋唤友,飞禽走兽,众音齐会,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 活动二:读出壮美与秀美(12分钟)‎ ‎ 1.找句子 ‎ 请同学读课文,找出描写壮美与秀美的句子读一读。‎ ‎ 指名读,读完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是壮美?为什么是秀美?‎ ‎ 教师评价点拨:‎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壮美的景色,宏观的景色,写四季的美好景色是从色彩,空间、时间方面 来描绘的。)‎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秀美的景色是细节、微观的景色,写一日美好景色是从早晚时间的特点来写的。)‎ ‎ 2赏词 ‎ . 在作者的笔下景物是充满魅力的,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体现了这种美?下面我们就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吧。‎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字化动为静,不仅写出了山峰的高,而且表现了山峰直插云霄的状态。一个“见”字,写出了水的清澈亮丽! 山高水清,先声夺人,山水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乱” 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突出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翠”字有读音美,还能引发人的联想,有青翠欲滴的形态,还有吃东西时清脆的声响、味道在里面,形、声、色味具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字写出了鱼争相跳出水面的情形,既有跳的高度又有跳的欢快场景,引发想象。‎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字好,好在写出景色的美丽奇异,也写出了与作者官场生活所见不同,是另一种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串译文。‎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这些美丽的字词引发了我们美好的想象,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在欣赏了描景之美后,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作者描景如此美,那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作者的情感。‎ 活动三:读出作者的情愫美(18分钟)‎ 1. 寻情 ‎ ‎ 请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2.体味情愫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作者、背景)‎ 作者:陶弘景(456年~536年), 7‎ 7‎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 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他虽有爵位,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于是寄情山水。‎ 请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点拨。‎ 指导朗读:美好的情愫是明朗的、自豪的、高兴地。‎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天堂也,“仙都”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赞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作者的陶醉、喜悦、自豪之情尽在其中! 欲界 ,即人间; 仙都 ,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 ,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于此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实是”肯定,毫不含糊,要重读。“欲界之仙都”韵味无垠,令人神往,,读出欣赏、陶醉、感叹的语气,语调要上扬。“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别人不能欣赏,自己却能欣赏有一种愉悦、自豪之情,语调要舒缓而韵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 学生齐读这句话,再读全文,体会作者美好情愫。‎ ‎2.背诵课文 ‎3.评析文章的表达手法之美 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思考批注。5分钟后展示。‎ 明确:多媒体展示 ‎ 动静结合之美。‎ ‎ 视听结合之美。‎ ‎ 视角多变之美。‎ ‎ 朝夕变化之美。‎ ‎ 色彩配合之美。‎ ‎ 情景交融之美。‎ 7‎ 7‎ ‎ 动静结合之美。‎ ‎ 叙议结合之美 ‎ 骈散结合之美。‎ ‎ 首位呼应之美。‎ ‎ 虚实相映之美 ‎ ……‎ ‎ 教师就这些表达方法简单解说。‎ 作业 可以选其中四五种表达方法,联系课文写一篇一百字的赏析小短文。‎ ‎ ‎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茅山派的创立者。博学多识,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医术等都很精通,作品辞采宏丽、意境峻脱,独具特色。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俗世,后隐居山林。梁武帝时,礼聘不出,而…‎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之际,作者无比深情地道出了画外音:如此美丽无比的茅山啊,你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界之仙都 ,即人间天堂也 仙都 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 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褒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 极其自信,何等自豪! 欲界 ,即人间; 仙都 ,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 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 ,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于此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 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 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 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至此,由陶弘景根据切身体验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这部 欲界之仙都 茅山奇美山川风景名胜记录片 ,已圆满完成 7‎ 7‎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 课《答谢中书书》。题 目怎么读?如何停顿。题目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回复友人的书信,其实是一篇写山水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朗读课文,初识文章:‎ 一、整体理解,概括大意 思考:用文中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板书:美 投影: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二、细读文章,欣赏画面 请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找到具体写景的美词美句,读一读,‎ 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说一说。‎ 板书:‎ 中间十句,两句一组,每组文字就是一幅画面。‎ 请你选取一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投影:这幅山水画,美在从中,‎ 我看到了 从内容、修辞、炼字、情感、意境等方面加以欣赏。‎ 投影示例 学生先独立思考,随后小组讨论,相互启发、补充,最 后动笔成文。‎ 此过程给予充足时间分钟左右。 学生分小组交流、发言。‎ 三、再读文章,欣赏手法 师引:每幅图画景色各异,精彩纷呈。文章共 字,作 者如何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表达美的?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从哪些角度来写?句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投影手法美在山水相映;美在俯仰生姿;‎ 美在色彩斑斓;美在动静相生;‎ 美在晨昏交替;美在视听 美在骈散结合;美在视角多变;‎ 美在结构雅致;美在情感率真;‎ 四、体悟感情,了解作者 师引:领略了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你一定也很想了解 文字背后的人吧。作者在这一幅幅山水画卷中,寄予了怎样 的感情?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投影:率真独白语 师结:作者沉醉其中,流连往返。仙都之景非仙人不可享用。‎ 7‎ 7‎ 投影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茅山派的创立者。博学多识,‎ 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医术术 作品辞采宏丽、意境峻脱,独具特色。…‎ 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俗世,后隐居山林。梁武帝时,‎ 礼聘不出,而…‎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五、布置作业 练笔:请用本 寄托心中的深情。‎ 教学反思:这篇小品文,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一幅幅 立体流动的画面精彩展现于读者眼前。如何将文字转换成画 面,读出文字所传达的美景、美境,美情、美感,是教学的中 心任务。首句领起全文,下文十句围绕“ ,层层展开。‎ 美好的情感来自好景物意境,读出每组画面的美是首要任务。‎ 反复朗读吟咏,把 清流见底”为例,示范文字蕴涵的美:“‎ 清流对应,山水对举,句式整齐。山水相依相伴,既有山的稳重,‎ 又有水的灵动,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相映成趣,美意无限。‎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教师启发,似有触动,欣赏下面几 幅图画:石壁、林竹、晨雾、猿鸟、夕日、沉鳞,均有出色表现。‎ 如…车 碧绿的竹子;‎ 生机勃发,给小鸟小兽提供了最好的生态环境。‎ 如“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赏析:‎ 清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山林一片寂静,隐约听 的溪水声。抬头望去,猿猴在树间跳跃,鸟雀叫声此起彼伏,‎ 好不热闹。傍晚,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映照水面,层层 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一早一晚;一个在 空中,一个在水上;一个鸣叫,一个跳跃;仿佛整个山林就 成了他们的世界。画面充满动感。‎ 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句式:“ 词(句)中,我仿 佛看(吴她丽 意在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揣摩画面、意境。学生先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启发,这一环节的成功为向更 高的阅读层次迈进打下坚实基础。下一环节从画面内容的理 解、想象转入形式手法的欣赏。由内容到形式,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理解了画面之美,再加上本 文做铺垫,学生找寻作者选景的角度,视线的变化、写景的 手法,句式的转换,已非难事。最后咏怀景中所含之情便能 水到渠成。此时将作者介绍插入,顺理成章,留有余味,适 时满足了同学们的学习欲望。由画面到手法,由手法到感情,‎ 7‎ 7‎ ‎ ‎ 时机的把握对文言文拓展的有效起了助推作用 关键还要看拓展内容是否适度 之所以要把陶弘景和康乐放在一起拓展,就是因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和康乐怀才不遇而寄情山水的 经历,决定了他们都有向自然来寻求精神解脱的志向 而陶弘景的隐居算不上真正的隐居,因为他时不时还是要插足政治人称 山中宰相 ,而康乐放浪山水的目的也不过是摆脱政治上 的烦恼 所以这种志向也只能是一种愿望 他们的确算得上是知音,因此才有了 自康乐以来 这句话 所以对陶弘景的拓展要放在 山中宰相 这点上,而康乐的拓展重在他虽有爵位,但 仕途坎坷,于是寄情山水上 两个人拓展的部分都是对注释的补充,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主题 其他一切无关乎主题理解的资料大可略去 这就是文言文拓展的适度,必须与教学目的相 吻合,与教材相配合 之际,作者无比深情地道出了画外音:如此美丽无比的茅山啊,你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界之仙都 ,即人间天堂也 仙都 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 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褒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 极其自信,何等自豪! 欲界 ,即人间; 仙都 ,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 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 ,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于此 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 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 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 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至此,由陶弘景根据切身体验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这部 欲界之仙都 茅山奇美山川风景名胜记录片 ,已圆满完成 ‎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茅山派的创立者。博学多识,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医术术 作品辞采宏丽、意境峻脱,独具特色。… 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俗世,后隐居山林。梁武帝时, 礼聘不出,而…‎ 7‎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