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6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 教学过程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议论文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1+1=?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1(季度)+1(季度)=0.5(年) 1(爸)+1(妈)=3 1(狼)+1(羊)=1(狼) 1(手)+1(手)=10(手指)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对生活里中的现象,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2、检查预习:出示PPT作业,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3、教师通读课文,学生理解词语: 根深蒂固: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很勤勉,不知疲倦 6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 汲取:吸取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借以形容道理很明显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论点是什么?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围绕着观点作者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段落划分。 1~3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4~8段说明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段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13段说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分析课文。 6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明确: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那么,要做到保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汲取知识——基础 活用知识——关键 坚持尝试——根基 (3)作者是如何来证明要创新必须扼要具备这些要素的呢? 举例论证 (4)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文中的事例。 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 有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觉得很鲜,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对海带进行研究,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 (6)小结。 6 文中所举事例典型有代表性,能具体的阐明事理。 (7)那么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请阅读第三部分。 留意细小想法 坚信自己 (8)小结。 作者引用了某心理专家研究小组的结论,通过引用论证,指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看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变为现实。 五、深入理解,质疑解惑: 1、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明确: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前文,得出结论。 六、总结文章: 学了本文,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活用知识、抓住小的灵感并让它发展下去,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 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七、布置作业: 1、掌握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和小故事; 6 3、用100字左右简述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略。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