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含答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含答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导学案(含答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选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册含答案】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目标】 ①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②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③明白隋朝灭亡带来的启示。 【自主学习】 一、隋的统一 你知道右图是哪位皇帝吗?他建立了什么朝代?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治国措施?成效如 何? 1.建立:581 年,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统一: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 大趋势。 4.巩固 (1)措施:①经济上:编订________,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上:加强 ____________,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____________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___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________征发几百万人,从 605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概况 三点 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中心是________ 四段 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全长 ________多千米 4.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创立 (1)创建:________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 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 时也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____________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 (1)________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 矛盾激化。 (2)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灭亡:__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关联知识挖掘 开通大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系:605 年,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 国的统治,开始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 的灭亡。但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妙招助学助记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 2700 多千米。 两位皇帝: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 帝,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残暴统治导致隋朝灭亡。 三个时间:581 年,隋朝建立;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618 年,隋朝灭 亡。 三大成就:统一全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开通大运河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史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史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感悟提升 秦朝与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 (2)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都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都有举世闻名的大型工程,如秦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而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如陈胜、吴广起义和隋末 农民起义。 (5)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探究点二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史料二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 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才德突出的人),咸出于是。 ——《选举志》 论 从 史 出 (1)读史料一,唐太宗为什么会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史料二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分别说明 了什么? (3)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知识延伸 对科举制的认识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 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为想要入仕为官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因此说,科举 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科举考试的步骤 步骤 方式 第一名 童试 童试是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唐、宋时期称县试,赴考者叫 作童生,考中之后称秀才 案首 乡试 乡试在省城进行,各地秀才云集,一争高低,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 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解元 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 会元 殿试 殿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者是贡生 状元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的第一章的标题是:百年乱世出新朝。 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 ) A.王莽 B.杨坚 C.杨广 D.李渊 2.山西省实验中学期中测试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标志分别是( ) A.581 年 隋灭北周 B.589 年 隋灭陈 C.605 年 隋灭北周 D.605 年 隋灭陈 3.《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 此可见,隋文帝( ) 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4.山西农大附属中学期末检测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两大流域逐渐融为 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 5.有人这样赞美隋朝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来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 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6.隋朝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 是( ) A.促进边疆经济的开发 B.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7.山西省太原五中统考科举制始于隋朝,成为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下列与科举 制有关的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8.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它正式形成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9.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治(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某校四 位同学归纳分析了四种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乙同学: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C.丙同学: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丁同学: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二、非选择题 10.“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根据 材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富甲天下】 材料一 隋初 隋文帝末年 结论 人口 3000 多万人 4600 多万人 A 垦田 1900 多万顷 5500 多万顷 B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C 材料二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1)阅读材料一,将 A、B、C 的相应内容写在下面。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原因。 【贯通南北】 (3)阅读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出它的四段: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起止点与中心点:E.________。G.________。F.________。 (4)如果你是隋朝的民工、商人,对隋朝开凿的这条运河你分别会有什么感想?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目标】 ①了解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②客观评价武则天。 ③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朝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 (1)背景:626 年,________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 宗。 (2)形成原因 ①治国思想 a.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________善于谋略,________敢于决断。 ②治国措施 政治 a.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____________ (3)统治局面:________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____,经济得到进 一步发展,国力________,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右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知道她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吗?她的 统治在整个唐朝时期又起到了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1.地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制度,扩大了________ 基础。 (2)经济:重视发展生产。 3.作用:为后来“____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改革:整顿________,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________;注重________, 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________,经济 ________,国库充盈,民众____________,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________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关联知识挖掘 唐初统治者的措施与唐朝兴盛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广纳贤 才、知人善任,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重视发展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使唐朝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 玄宗统治时期,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唐朝经过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唐玄宗统 治前期进入鼎盛时期。 妙招助学助记 一个朝代:唐朝。 两个治(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五位大臣: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姚崇、宋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 事。 ——唐太宗 史料二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 有。……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史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感悟提升 唐朝的清明治世对我们当今建设的启示 (1)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 提。 (3)领导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等。 探究点二 如何评价武则天? 材 料 在 线 有人说,武则天在位时,过于信任酷吏,造成朝廷的恐怖氛围,而且杀了几名良将,使 国防受到了影响;由于时常用兵,造成某些地区百姓生活艰辛;她还崇信佛教,包庇纵容寺 院兼并土地,给人民带来痛苦。 也有人说,武则天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了政权,是个残忍而暴虐的人。 还有人说,武则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是个德才兼备的皇帝。 论 从 史 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武则天? 感悟提升 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和维护其封建统治。所谓的盛世局面是建立在剥削和 奴役人民的基础上的,所以,即便是在盛世中,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是很重的,只是相 对其他时期而言,封建剥削有所减轻,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几种说法 关于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说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认为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 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聪明人,立无字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去评说。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一位历史学家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建立者 是( ) A.唐太宗 B.唐高祖 C.唐高宗 D.唐玄宗 2.山西文水期末测试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 而败。”以下属于唐太宗为避免“一朝而败”而采取的措施的有( )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虚心纳谏 ③知人善任 ④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 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根 据这样的认识,唐太宗( ) A.创立科举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减轻人民负担 D.虚心接受大臣建议 4.“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 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运城期末模拟“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 廉官。”诗作赞扬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称赞她的统治是( ) A.“贞观之治” B.“治宏贞观,政启开元”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 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7.“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文化繁荣 8.山西省实验中学期末测试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 盛的治(盛)世局面,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些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基 本保障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统治者善用人才、勤于政事 C.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兼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 事。 — — 唐 太 宗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 唐 太 宗 (1)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了什么样的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治世局 面的出现有何关系? (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知识目标】 ①了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 ②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掌握唐朝与吐蕃的往来历史。 ③掌握唐朝文学、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自主学习】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 工具,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唐朝非常重视兴修________,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 利工程。 2.手工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_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 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 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________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都城_______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 (1)概况:唐太宗实行________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 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_”。 (2)政策: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____________,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__________ 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______________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唐与吐蕃 (1)吐蕃概况:吐蕃赞普_____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 (2)友好关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____________的 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刚健豪迈的________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________时期。 (2)代表 李白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 “________”的美誉 杜甫 他生活在唐朝____________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由于他的诗反映了 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 ________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2.艺术 (1)书法: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柳公权和欧阳询。 (2)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 的画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音乐、舞蹈: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 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关联知识挖掘 文成公主入藏与唐朝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 间的交往与交融。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妙招助学助记 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两项农业新发明:曲辕犁、筒车。 两位杰出画家:阎立本、吴道子。 三个陶瓷界杰出代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三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四位促进民族友好的人物: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赤德祖赞、金城公主。 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关键词:战争 和亲 设立机构 册封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盖恩泽洽,则四夷 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 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 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材料三 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 一个新的高峰。 论 从 史 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推行开明民族政策的原因及意义。 感悟提升 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的根本原因是唐朝自身的繁荣和强大,直接原因是开明宽容的 民族政策。 探究点二 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 也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 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材料二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金 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论 从 史 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主要原因。 知识延伸 唐诗繁盛的原因 唐朝的科举制度极力推崇诗歌,自唐玄宗起,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经 济的繁荣为唐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民族交流频繁以及开放的社会风气都对诗歌的 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 生女儿,汉名无记载。贞观十四年(640 年),唐太宗 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 年),文 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松赞干布知道文成公主不习惯住帐篷,便在逻些城郊按照唐朝建筑式样,修建了壮观的布达 拉宫(如上图)。文成公主深受藏族人民爱戴,被亲切地称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许多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城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2.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 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於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於波面,终夜有声。” 其 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 A.翻车 B.耧车 C.曲辕犁 D.筒车 3.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下面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B.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C.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D.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4.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下列关于唐朝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B.景德镇出土的秘色瓷驰名中外 C.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D.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 5.唐朝时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的是( ) A.洛阳 B.扬州 C. 长安 D.成都 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的商店; 胜业坊有商贩“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7.唐太宗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唐朝国力强大 B.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很有魅力 D.唐朝的经济繁荣 8.山西省临猗县期末测试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 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这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证据。下列史实中能 够说明唐蕃“和同(为)一家”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9.从唐朝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都能体现的唐朝社会习俗的特点是( ) A.封闭保守、狭隘自私 B.民族交融、兼容并包 C.盲目模仿、不思进取 D.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10.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1.李白的诗作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语言明快生动。而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 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 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12.某地要举办唐朝书画展,下列哪些作品可以 参展(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史料解读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不应妄加猜忌,而要多想想能否给他们带来恩泽。“益 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在唐代,许多少数民族人士在朝 廷做官,有的还担任宰相、大将军、节度使等重要官职。 (1)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尊奉为什么?这种民族政 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唐太宗时期哪一事件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如一家”?该事件有何意义? 【图片展示盛世经济】 材料二 材料三 (3)图(a)和图(b)分别是哪两种农具? (4)图(c)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请从城市布局和地位两方面介绍长安城。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书籍再现文学艺术】 (6)从图(d)这本诗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唐代哪些著名诗人的诗歌?请列 举三位。 (7)试分析唐朝时期农业发展、文化进步、商业繁荣的原因。(两项即可)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目标】 ①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高僧鉴真东渡 日本的情况。 ②了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 ③认识隋唐时期频繁对外交往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右图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称为日 本的国宝。你知道鉴真东渡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吗? 1.遣唐使 (1)目的:唐朝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_____,派遣使节到中国。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 500 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天文历法、________、典籍、书法艺术、________ 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背景: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754 年,第 6 次东渡成功。 (2)贡献 ①在日本传授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②主持修建的____________,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3.评价:鉴真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________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 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________。新罗仿唐制建立了__________,采用________选拔官 吏,还引入了中国的________、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________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右图人物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为什么不远万里到天竺取经?他为中印文化 的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玄奘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时间:________初年。 2.概况 (1)高僧________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 名的佛学大师。 3.贡献 (1)为中国________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____________史的珍贵文献。, 关联知识挖掘 高僧玄奘和鉴真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 取真经,后来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 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天宝年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妙招助学助记 一部著作:《大唐西域记》。 两个事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两种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经。 多方面影响: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钱币、风俗习惯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长安侨居有大量外国 客商、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材料三 玄奘踏上了大戈壁,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且极易迷路。玄奘 感到恐慌,他想往回走,但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决不东归一步,怎么 能往回走呢?于是,他又继续向西前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天竺。 材料四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 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 择》 论 从 史 出 (1)根据材料,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出现外交盛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对外交往对自身的影响。 感悟提升 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3)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唐招提寺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 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 “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天皇仿照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寺院的主殿为金 堂,供奉着卢舍那佛像、千手观音佛像等。金堂后面是讲堂,是当年鉴真师徒讲经之地。讲 堂庭院里的藏经堂,收藏有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寺院内还有礼堂、地藏堂、三晓庵等建 筑。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再现的是( ) A.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B.鉴真东渡日本的情形 C.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的情形 D.文成公主入藏的情形 2.唐朝时期,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 500 多人。日本遣唐使来中 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 3.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学习资料卡 片。据卡片内容推测,他整理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松赞干布 B.鉴真 C.玄奘 D.张骞 4.《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 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绘画等知识 C.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D.著书《大唐西域记》 5.对比下面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6.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7.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了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里的“西天”指的 是( ) A.日本 B.天竺 C.朝鲜 D.大食 8.唐朝高僧玄奘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 佛学大师。下列哪一本书是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C.《史记》 D.《资治通鉴》 9.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西行”和“东渡” 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0.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1.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 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助他们指出哪一项不恰当(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 二、非选择题 12.大唐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高度 的自信和恢宏的气度。观看下面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 答问题。 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 这些使节可能来自拜占庭帝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他们在向唐 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唐朝是一个国际性的时代。政府专门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各国的使者;推行与邻国之间 的朝贡关系,即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在皇帝面前下跪,以 前额触地,唐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据记载,唐朝曾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请过 70 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及骠国(今缅甸)、真腊(今柬埔寨)、林邑(今 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域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 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等均有使节来到大唐。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 侣和留学生。 (1)该壁画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关于对外交往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 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根据以上图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13.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一个西行取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东渡日本广传中国文化, 他们的行为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什么事迹?他们的事迹有什 么相同作用?由此可看出两位人物的什么精神和唐文化的什么特点? (2)A 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该道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经过此 段路程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恶劣天气? (3)请你为这幅地图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目标】 ①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知道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五代十国;理解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能客观评价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 矛盾越来越尖锐,________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___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________年,________和部将__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_ 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右图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他以过人的胆识领导了农民大起 义。黄巢起义的结果如何?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1.黄巢起义 (1)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__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②人民赋役繁重。 ③连年的灾荒。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________,建立________,给唐 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起义被镇压。 2.唐朝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政权: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 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 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2.社会状况 (1)________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________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__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 存在的必然趋势。 关联知识挖掘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关系: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节度使势力膨胀。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 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 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妙招助学助记 安史之乱 ―→ 唐由盛转衰 ―→ 藩镇割据 ―→ 黄巢起义 ―→ 朱温灭唐 ―→ 五代十国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玄宗统治后期 崇尚节俭 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 日益奢华 不理政事 任用奸相 朝政腐败 材料二 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 12 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 49 万……边将安禄山身 兼三个镇节度使,拥兵 15 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酒色中,“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材料三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资治通鉴》 材料四 宫廷焚烧,十不存一……东至汴、郑,达于徐方,北至覃、怀,经于相土,人 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论 从 史 出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知识延伸 唐朝衰亡的原因 (1)安史之乱使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4)土地兼并严重,加之连年灾荒。 (5)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诗人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的。为了讨杨 贵妃的欢心,唐玄宗令人骑上快马,经过七天七夜,以接力的方式,从千里之外的岭南运送 荔枝到长安,以供杨贵妃享用。在传送荔枝的途中,差官和马匹常常会被累死,他们千辛万 苦只是为了换得杨贵妃一笑。而人们不知道送的是荔枝,还以为是紧急公文呢。该诗抨击了 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史料记载,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 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 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山西运城期末模拟下列属于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的是( )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他宠爱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 ②唐玄宗重 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政治黑暗 ③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④洛阳周围 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 ⑤经过这次战争,唐朝由盛转衰 ⑥管辖今河北、山西、辽 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取唐朝政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3.农大附中期末测试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D.它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 4.山西省实验期中测试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 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下列关于黄巢起义,不正确的是( ) A.起义军转战南北 B.攻进长安,建立政权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5.山西实验期中测试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B.五代均在北方,十国均在南方 C.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6.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赋税繁多”“屈不得 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黄巢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7.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 上的鼎盛时期。建立唐朝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 A.李渊 黄巢 B.李世民 朱温 C.李渊 朱温 D.李世民 黄巢 8.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 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强。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年份 全国人口数量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 1 900 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 37 140 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 41 410 000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 45 310 00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 52 910 000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 16 900 000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 1 576 000 (1)从 649 年至 726 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2)从 755 年至 821 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3)从上面表格人口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①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②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正确认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右图是哪位历史人物?他通过什么方式登上皇位,建立宋朝?为了维护统 治,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他就是宋太祖。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权,结束了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上 兵权 解除__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调动 控制对________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___。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 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________、________大权 地方 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 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 军事上 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_、 提升_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 当时的________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 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 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文教上 措施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 地位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 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____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______________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 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关联知识挖掘 北宋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 集权。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发 展文教事业。这些措施的推行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但也使得宋代冗兵、冗官、冗费,从而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妙招助学助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 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 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论 从 史 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知识延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 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点二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材料三 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建立 之初,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 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 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 拓展感悟 宋朝从宋太祖立国就重文轻武,一方面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另一方面,重文轻 武也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大臣反对,他们说:“祖宗从 来未尝杀士人。”后来改为“刺配远恶处”,又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感叹道: “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臣们则称:“如此快意事做不得也好。”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 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2.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哪里的分裂割据局面(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 D.中原和南方 3.“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宋太祖这么 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武将专权 B.加强地方控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分割宰相权力 4.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 为强化中央集权,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的权力 C.扩大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地位仅次于皇帝 5.山西灵石期末测试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6.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宋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 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 A.重武轻文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削弱相权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 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8.宋朝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 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 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朝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社会局面是( ) A.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B.对外开放局面 C.文治局面 D.藩镇割据局面消除 二、非选择题 9.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论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评价的就是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 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重文轻武社会安】 材料三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 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①知道辽、西夏、北宋之间的和战;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 ②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观察右图钱币,它是哪个民族铸造的?这个民族的政权建设如何? 1.契丹族 (1)生产生活:到 9 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________、________和纺织 等产业,并开始建筑________、城邑。 (2)建立政权: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 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措施: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产生活: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________。 (3)统治措施:仿效___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________,发展农 牧经济,还创制了_______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右图“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两个民族政权之间的议和?其议和 的前提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 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__________的冲突加剧。 2.和战 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战争 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议和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___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______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 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议和 (1)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____向________称臣,宋给西 夏________。 (2)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关联知识挖掘 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不同的意义: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 结果。对宋而言,土地未能收回,还要输金纳绢以求辽不再对宋用兵。对辽而言,却是在不 利的军事情势下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但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 年之和平,这对双方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之间的交融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 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妙招助学助记 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10 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960 年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1 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宋辽以白 沟河为界(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 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 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 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 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论 从 史 出 (1)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2)你认为应如何认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知识延伸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特征 纵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可以看出,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民 族关系的主流。辽和西夏人民不仅开发了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而且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 化,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认识到祖国的文明历史是由我国各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辽朝南面官、北面官 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所谓南、北面官,系因其官署分设于皇帝 牙帐南北而得名。“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南 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职掌 却大体相似。如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北、南大王院相当于户部,夷 离毕院相当于刑部,宣徽院相当于工部,敌烈麻都司相当于礼部。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 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契丹族 10 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2.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党项族 D.鲜卑族 3.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少数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和元昊有许多相似 之处,下列选项不属于其相似之处的是( ) A.建立民族政权 B.创制本民族文字 C.接受中原文化 D.同北宋达成和议 4.山西柳林期末测试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 ②阿骨打建金 ③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④元昊建立大夏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5.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澶渊之盟”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 ) A.时间 B.订立双方 C.内容 D.影响 6.在探究宋辽、宋夏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以下四个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 A.北宋给辽岁币 B.北宋向辽称臣 C.西夏给北宋岁币 D.北宋向西夏称臣 7.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 同点( ) A.结束双方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给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8.为了写一篇论文,小刚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 等书籍。由此判断,他的论文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宋辽以白 沟河为界(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 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 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 西夏银 7 万两,绢 15 万匹,茶 3 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 2000 两,绢 23000 匹,茶 1 万斤。 (1)材料一中的和议被称为什么?这一和议的签订是在哪一场战役后? (2)材料二和议签订时的“夏国主”是谁?分析夏与宋和议的原因。 (3)比较这两次和议,它们相同的内容是什么? (4)两次和议在客观上有何积极作用?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目标】 ①知道金的建立及金灭辽和北宋;知道南宋的建立及岳飞的抗金斗争;了解宋金对峙局 面的形成。 ②正确评价宋金议和。 【自主学习】 一、女真族的崛起 下图是女真人像。观察图片,你能看出女真人生活在什么地方吗?他们的生活状 况是怎样的? 1.女真统一: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_____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 一。 2.女真建金:________年,__________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 __________。 3.女真建制: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1125 年,辽被________灭亡。 2.金灭北宋: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________ 年,金军攻破开封,________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下面图片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塑像?试着讲讲他的事迹。 1.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________登上皇位,他就 是宋高宗,后来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战绩:________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他统率的“岳家 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下令岳飞班师,并以“__________”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__________局面形成。, 关联知识挖掘 契丹的阿保机、党项的元昊和女真的阿骨打,他们的措施之间的共同点:少数民族建立 政权后,他们都向更为发达的中原王朝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制度,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反映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妙招助学助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对岳飞抗金的评价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史料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史料三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应如何正确认识岳飞抗金。 知识延伸 岳飞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 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但却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而被杀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探究点二 客观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和议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 材料二 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 13 万匹、银 5 万两、茶 2 万斤,节日再另行 赏赐。 材料三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 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 纪》 论 从 史 出 三次和议给宋辽、宋夏、宋金边境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但是,岁币也增加了宋朝人 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和议的? 知识延伸 宋金和议的积极意义 (1)使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 (2)双方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靖康之变 金灭辽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1127 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 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 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 渴饮匈奴血。”词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 ) A.党项族 B.匈奴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2.“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 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3.“辽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 60 里,被金兵所俘。”这段史实发生在( ) A.960 年 B.1115 年 C.1125 年 D.1127 年 4.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 的“两帝”是指(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高宗 5.1127 年,北宋皇族赵构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即今天的( ) A.西安 B.南京 C.开封 D.杭州 6.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他” 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卫青 D.霍去病 7.南宋王朝外患深重、妥协投降,政治上腐败成风、奸相专权。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 与金达成和议,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和议中南宋统治者接受的条件不包括( ) A.向金称臣 B.给金岁币 C.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D.惩办岳飞 8.山西农大附中期末测试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 把杭州当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9.山西运城期末测试 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 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10.山西灵石期末测试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 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杭州西湖畔的栖霞岭上,有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躺了八百多年。他墓门上的对联是:“青 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1)“忠骨”指的是谁?“佞臣”又指的是谁? (2)图(a)中的人曾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这说明了此人什 么样的高尚品格? (3)网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图(b)中的人是英雄,图(a)中的人是千古罪人。”顿 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观点认为:“南宋被吞并是历史的必然,图(b)中的人的妥协政策 有利于社会稳定,是替百姓着想,而图(a)中的人热衷战争,他想立战功并升官发财,全然 不为战乱中的百姓着想。”许多人纷纷回帖,如果你回帖,你将如何阐述你的观点呢?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①认识宋代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和商业繁荣 的史实。 ②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完成的时间及完成标志。 ③知道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发展 1.背景: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 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表现 (1)由越南传入的____________,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宋朝时,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________流域一带成 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 (4)到南宋后期,________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____________兴起。 2.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 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________。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__________。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下图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你能从图中看出当时的社会 经济发展状况吗? 1.表现 商业都市 最大的是________和杭州;出现了早市和________;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 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________ 海外贸易 商港 广州、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范围 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东海岸 政策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 纸币产生 北宋前期,________地区出现“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 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__时最后完成。 (2)概况: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关联知识挖掘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妙招助学助记 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江西景德镇:著名的瓷都。 四川、江浙:发达的丝织业。 河北:定窑。 河南:汝窑。 广州、泉州、明州: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北宋东京郊外: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四川: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历史现象阐释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方发展》 材料二 五代之后,北方经历靖康之变、宋金对峙、蒙古灭金……北方战乱不休。南宋 时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材料三 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 3 万斛占城稻种,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受到农民 欢迎。 材料四 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南方湖泊增多。中原地区森林破坏严重,而南方受 破坏较小。 论 从 史 出 (1)根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 原因。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知识延伸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3)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政 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以增加朝廷财政收入,这就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冰裂纹瓷器的故事 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浙江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兄弟俩各主一窑。生 二忌妒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哥的瓷器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 一窑瓷器釉子全部开裂了,可这窑瓷器却呈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 名窑。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从唐朝中期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其原因不包括( ) A.南方相对安定 B.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政府重视治理黄河 D.南方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2.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当时全国丰饶的粮仓在( ) A.洞庭湖流域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域 3.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外来优良作物品种的传入和推广曾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 的发展,以下品种是在宋代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为( ) A.粟 B.马铃薯 C.玉米 D.占城稻 4.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5.假如你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商人,到景德镇经商,你的投资领域最有可能是( ) A.农业中的水稻 B.南方的丝织业 C.景德镇的瓷器 D.广州的造船业 6.“神舟”是宋朝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了宋朝卓越的 造船成就。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领先于日本 B.落后于欧洲 C.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D.比阿拉伯发达 7.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北宋什么地 方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 A.东京 B.广州 C.泉州 D.明州 8.宋代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 A.草市 B.早市 C.午市 D.夜市 9.某校七年级(1)班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交融 10.有类似现代海关功能的管理机构是在北宋时期诞生的,这个专门用来“掌蕃货、海 舶、征榷、贸易之事”的机构被称为( ) A.中书省 B.都护府 C.市舶司 D.尚书省 11.据记载,一位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 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 A.秦朝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2.如今,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被称为( ) A.五铢钱 B.“交子” C.宝钞 D.银票 1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材料二 图(c) 北宋纸币 图(d) 南宋纸币 材料三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 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另据《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哪一经济部门的发展? (2)材料二中的两种纸币分别叫作什么?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宋高宗的话反映了宋朝哪一行业的兴盛?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5.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 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 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示出超过北方的 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1)材料一表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时期?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方发展》 材料三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两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3)材料四的图片是泉州南宋古沉船,它的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船从泉州港出航,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 物?(至少列出两项) (4)材料三、材料四主要使用了哪一种材料?它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知识目标】 ①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史实;知道元朝的建立及陆秀夫、文天祥的抗 元斗争;简述忽必烈“治国安民”的方略。 ②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你知道上图是历史上哪位著名人物吗?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1.生活状况: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 的生活。 2.统一:1206 年,____________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 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_______。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西夏:____________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 年 西夏灭亡。 2.灭金:蒙古和________结盟,南北夹击金朝。________年,蒙古灭金。 3.对峙:金朝灭亡后,________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 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 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他? 1.建立 (1)背景:1260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施行“____________”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 吏治,注重__________。依照____________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2)建立:__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2.统一 (1)灭宋:________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 ____________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2)统一:_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意义: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____局面,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联知识挖掘 忽必烈推行中原制度和文化与其统一全国的关系:忽必烈推行中原制度和文化更容易得 到中原人民的认可,有利于蒙古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 军事实力的增强,从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妙招助学助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忽必烈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材料二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 的统治,元朝的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他们吸收中原地区历代 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者还 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蒙古族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 机构学习儒家经典。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延伸 元朝统一全国的影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加强了各民族 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从此,中华民族再也没有出现 过大规模、长时期的民族分裂。 探究点二 正确认识文天祥抗元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史料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论 从 史 出 有人产生疑问:既然肯定了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 争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知识延伸 文天祥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忽必烈与涮羊肉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率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 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这时,探子突然飞奔进帐禀 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清炖羊肉是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厨师急中生 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 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 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从此,涮羊肉成了宫 廷佳肴。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指的是(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成吉思汗的主要政绩是( ) A.灭亡金朝 B.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C.建立元朝 D.建立行省制度 3.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1227 年,西夏被什么军队 所灭( ) A.辽 B.北宋 C.蒙古 D.南宋 4.右图所示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南郊,它是全国唯一展示金源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历史上,金朝 灭亡的时间是( ) A.1234 年 B.1227 年 C.1271 年 D.1260 年 5.文天祥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 A.写了《过零丁洋》一诗 B.率军抗元,被捕后宁死不屈,是抗元英雄 C.率军多次打败元军的进攻 D.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6.“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全国统一的过程,开创和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分别 是( ) A.李渊和李世民 B.宋太祖和宋高宗 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D.唐太宗和唐玄宗 7.忽必烈效法汉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笼络汉人 B.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 C.更好地统治汉人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8.下面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我朝旧的传统制度与汉法不同,你现在久居 汉地,建都立城,各种制度全部采用汉法,是出自什么动机呢?” 材料二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 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1263 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 地。”1270 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初年为什么会有汉法与旧俗之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汉法有何意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1)材料一记述了忽必烈的哪两大功绩?他即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2)材料二的这句名言是谁说的?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知识目标】 ①知道元朝的地位和疆域;知道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其意义。 ②知道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理解元朝加强边疆管理措施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 朝。 2.疆域:元朝的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北逾________,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____________, 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回族: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 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 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观察下面的《元朝疆域图》,为了管辖辽阔疆域, 元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具体内容有哪些? 1.概况:________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 参 照 中 原 历 代 王 朝 的 统 治 方 式 , 逐 步 确 立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2.措施 中央 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 政务;设____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________负责 监察事务 地方 把________、山西和________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 置了 10 个________;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 的制度,被称为“____________”,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右图是元宣政院印,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的中央机关。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重要 的意义?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 宜的方式。 2.措施 台湾 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 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______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_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 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________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 管辖 关联知识挖掘 元朝的统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 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元的统一,促进 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妙招助学助记 一个第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一种创新:行省制度。 一个标志: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两个之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 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对元朝行省制度的认识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 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 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 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史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 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 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 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 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探究点二 正确认识对西藏的管辖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右图 史料二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 旅游目的地。做好西藏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 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知识延伸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1)结束了分裂局面,并统一全国。 (2)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4)促进了民族交融。 (5)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忽必烈的晚年生活 在忽必烈的晚年,他的个人生活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和不幸。他钟爱的妻子察必在 1281 年去世,这使忽必烈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同样使他感到悲伤的还有他最喜爱的儿子真金的 去世。真金是忽必烈亲自选定的继承人,然而真金刚过 40 岁便去世了,这场变故使忽必烈 心灰意冷,并使整个朝廷充满阴郁的气氛。忽必烈晚年很少见人,朝臣们通过他的新皇后向 他呈送报告,并由新皇后把忽必烈的决定和命令转告给朝臣们。衰老、倦怠、失望和酗酒无 度使忽必烈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他在 80 岁那年的 2 月 18 日,死于宫中的紫檀殿。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期,但也 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 次统一”的朝代是(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山西灵石期末测试“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写于元末的诗,反 映了元朝( ) A.疆域十分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交融发展 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辽阔, 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 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4.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元朝,今天的山西应该受到元朝哪一行政机构的管辖( ) 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5.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所掌管的事务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6.下图的印章是我国古代某朝代中央政府对某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的见证,这个边疆地区是( ) A.台湾 B.海南 C.新疆 D.西藏 7.山西太原期末测试《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 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 B.中外交通发达 C.元朝法律严苛 D.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辖琉球( ) A.市舶司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体现这一政策 的史实。(一例即可) 材料二 右图 (2)材料二体现了元朝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 有效管辖实行了哪一制度?简述这一制度的主要 内容。 (3)概括指出秦朝、唐朝和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目标】 ①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朝大都的都市生活,了解它们的文化娱乐情况。 ②列举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宋代词人苏轼、李清照、辛 弃疾,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及其成就。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右面铜镜上的人们在做什么?这说明当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1.都市:北宋时的________、南宋时的________、元朝时的__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娱乐场所 (1)瓦子: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2)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戏剧表演: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5.传统节日:春节、________节、________节、端午节等。 二、宋词和元曲 右图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画像,他写的悲剧《窦娥冤》 流传至今,你知道这部悲剧的主要内容吗? 1.宋词 (1)地位: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代表人物 ①苏轼:________文学家,词风豪迈而飘逸。 ②____________: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③辛弃疾:________人,词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元曲 (1)分类:元曲包括________、杂剧和南戏等。 (2)特点: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3)代表 ①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关汉卿、________、郑光祖、白朴。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的通 史巨著,记述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 1300 多年的历史。该著作与司马迁的《________》 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关联知识挖掘 宋元时期,经济繁荣、城市发展与市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之间的关系:宋元时期,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为了满足人民 的文化需求,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应运而生。 妙招助学助记 一个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一部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两种文学形式:宋词、元曲。 三个著名大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三位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多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宋代繁华的经济生活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右图 史料二 开封城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名闻遐迩的东 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 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 出卖书籍、古玩……之类。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知识延伸 宋代出现繁华的经济生活的原因 (1)经济上,宋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宋代服饰从前期的简朴发展到后期的奢侈, 尽管表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但也说明了经济的发展为这种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 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其表现之一就是瓦子的产生。 (2)政治上,民族交往和民族交融加强。如,宋代服饰明显反映了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这说明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作用。 探究点二 传统的节日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右图 史料二 元日 [北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论 从 史 出 阅读史料,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应如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感悟提升 我们应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 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 (2)我们要辨证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3)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 个调名,叫作“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作“依声”。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 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婉约派)、辛弃疾(豪放派), 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纳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 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大都市 的繁华生活( ) A.北宋的开封 B.南宋的临安 C.元朝的大都 D.唐朝的长安 2.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直观地反映历 史面貌和时代特征。下图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B.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C.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D.经济重心南移 3.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 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到的地方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4.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在 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 A.元旦 B.元宵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5.山西太原期末测试某班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了一场诗词比赛,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风格:豪放;成就:文学、书法等;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 位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6.山西柳林县期末宋代词人层出不穷,人才辈出。最为杰出的有( ) 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吴道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⑤ D.②③④ 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其作者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8.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窦娥”这 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 ) A.苏轼 B.关汉卿 C.汤显祖 D.辛弃疾 9.从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了解的历史包括( ) ①春秋 ②战国 ③汉朝 ④唐朝 ⑤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0.宋代社会风貌万千气象,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感受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 活吧! 材料一 材料二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材料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根据材料一,以缠足和春节为例进行讨论:为什么有些风俗消亡了,有些风俗却流 传至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材料二中的诗歌是对哪座城市风貌的描写?该城市的娱乐生活怎样? (3)材料三中的诗是对宋代哪一节日的描述?今天的哪些传统节日,在宋朝日益受到人 们的重视?请列举两个。 11.某校七年级(1)班针对“宋元文化”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化典籍】 图(a) 宋词 图(b) 元曲 (1)仔细观察上面图片,写出相应文化作品的名称。 【作品欣赏】 材料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材料二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 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2)材料一中两首词的作者分别是谁?请写出两人词风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示意图。 【感悟历史】 (4)通过学习,请你谈谈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知识目标】 ①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了解火 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 ②了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表现,正确理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右图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雕版印刷术:________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盛行,雕版印刷技 术进一步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概况 发明 北宋________发明,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在铁板上排版印 书,泥字可以拆开,再次排版 发展 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________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 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________活字印刷 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传播:13 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 __________传到波斯,后来经过________的西征等途径传入______。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出现: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____”。 (2)发展: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 度数的盘中,制成________。 (3)应用:________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4)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________。 (5)影响: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展:________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____________,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 领域。 (2)传播:13 世纪传入____________地区,14 世纪初传到欧洲。 (3)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____________,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________,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 ____________等欧洲国家。 2.海路交通 (1)航线 ①宋代: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__________及 ________海岸。 ②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国家: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________多 个。 3.影响 (1)输出: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________、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 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 (2)输入: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________等传到中国。 关联知识挖掘 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进步之处: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更省时、省力、省钱,出现错别 字时更容易更换。这样可以重复使用,不用再一版一版地刻,节约了许多时间,也节省了很 多劳动力,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降低了书籍的成本。而书的价格下降,有利于文化的传 播和发展。 妙招助学助记 四大发明意义大,汉朝造纸唐印刷。北宋毕昇活字夸,还有发明新罗盘。北宋航海用指 南,唐代火药元火铳。阿拉伯人传欧洲,推动变革意义大。宋元海陆交通便,中外交流大发 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 史 料 在 线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 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 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哲学家培 根 论 从 史 出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大发明以及它们的运用和传播中得到的启示。 知识延伸 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传播。 (2)活字印刷术大大增加了书籍的数量和种类,打破了宗教神学的垄断,便利了文化的 传播。 (3)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便利。 (4)火药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法,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探究点二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史 料 在 线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 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 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 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 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论 从 史 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感悟提升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 学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马可•波罗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元朝的首都,并与忽必烈 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 17 年,访问过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回到威尼斯之后,他口 述旅行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该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后 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 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宋 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交子”C.指南针 D.造纸术 2.山西太原期末测试与下面《梦溪笔谈》中所描述的发明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蔡伦 B.毕昇 C.王祯 D.沈括 3.下列我国古代发明中,直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有(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山西榆次期末测试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 半来源于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5.小明在一本有关武器的书籍上见到了下面几幅图片,这些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的时 间是( ) A.秦汉时期 B.唐朝末年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的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 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④发明火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武器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内 容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元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8.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 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 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题干材料中的“三种发明”是 指( ) A.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B.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C.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D.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9.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 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 地。这体现了元朝( ) A.商业繁荣 B.手工业发展 C.交通发达 D.农业发展 10.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海路形成了多条 航线,可以通往( ) ①日本 ②高丽 ③波斯湾 ④东非海岸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下列有关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外交通发达的前提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B.中国的创造发明对亚非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西方的药物、天 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 C.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D.宋代海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 东非海岸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回答问题。 (1)图(a)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 (2)图(b)是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图(b)人物的发明与图(a)相比,其先进性表现在哪里? (4)元朝进一步发展了图(b)人物的成就,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13.搜集、分析材料能探究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探究宋朝的海外贸易。 【走进政策】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1)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宋代政府的什么态度? 【关注史实】 (2)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代海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整理结论】 (3)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宋代海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知识目标】 ①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初步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影响。 ②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 的发展。 ③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自主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右图人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哪个朝代?采取了什么 措施来强化皇权?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出现多支反元队伍。 2.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 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 2.措施 (1)改革官制:在地方,取消__________,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提升六 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________,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 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2)设立厂卫机构 ①概况: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东厂。 ②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权高度集中,____________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____________。 2.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 (2)答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随意发 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被录取。 (3)文体: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被称为“__________”。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 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__________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________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 商、安徽的________。 关联知识挖掘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衰落 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妙招助学助记 三废: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两设:在地方,设立“三司”;设立厂卫制度。 一改革:改革科举制度,限定考试内容和答卷形式。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影响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史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ɡ, 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 史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 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论 从 史 出 (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朱元璋强化君权的主要原因。 (2) 结合史料三、史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 探究点二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 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 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 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 家在 19 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 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科举制。 知识延伸 中国科举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隋朝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科最重要;殿试、武举开始;重诗赋 宋朝 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八股文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鹳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 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城郭为墟、 田地荒芜的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明洪武到 永乐年间,政府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到上述地区,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 就是洪洞县。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明朝那些事儿》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解读了大明王朝的历史。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 A.1276 年 B.1368 年 C.1421 年 D.1433 年 2.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应 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右图是明朝的 一件历史文物,它反映的是以下哪一措施( ) A.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B.设立内阁 C.实行“文字狱”D.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4.山西榆次期末测试明太祖改革中央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其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镇割据 5.“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 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主要讽刺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太学 6.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让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 C.选拔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7.厂卫机构的设置和八股取士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 B.加强君主专制 C.完善政府机构 D.选拔优秀人才 8.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 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9.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 ) A.书籍和药材 B.丝绸和瓷器 C.金银饰品 D.香料和宝石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锦衣卫印 材料二 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 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 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 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 炎 武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是什么机构?这一机构有何职能?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下图为郑和宝船(模型),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有什么重大意义? 1.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用中国的货 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时间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 所载货物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 货物用途 所载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____________,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 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范围 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____________的空前壮举。 (2)意义: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__________ 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________和奸商。 2.背景 (1)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________、________等相互勾结,对 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2)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3.经过 (1)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 (2)率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3)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____________。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关联知识挖掘 抗金将领岳飞和民族英雄戚继光 岳飞 戚继光 抗击对象 国内的金政权 外来侵略势力 代表利益 南宋政权 中华民族 评价 抗金将领 民族英雄 妙招助学助记 一次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一次空前壮举: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场军事冲突:戚继光抗倭。 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多个地区:郑和船队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 海沿岸。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感悟郑和下西洋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 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二 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开放的。开放、交流丰富了中华 文明,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世界过去几百年的大变化是从大航海开始的,而大航 海又是从 1405 年郑和下西洋开始的,之后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进入印度洋、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论 从 史 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通过郑和下西洋,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知识延伸 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 (1)明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2)统治者的支持。 (3)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4)船队成员的团结合作。 (5)郑和本人具备组织、领导才能和探险精神。 探究点二 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史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史料三 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 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就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 论 从 史 出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你认为根除倭患的因素有哪些。 感悟提升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它 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说,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天妃宫内郑和碑: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必先率全船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朝拜 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每次平安归航时也要至此朝拜海神娘娘并供奉船模,还将记载七 次下西洋经过的《通番事迹碑》立于天妃宫内。碑文详细记载了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七次 下西洋的时间与经过,是研究中国明代海外交通史和中外交往史的一份极为珍贵的实物史 料。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最多时由 200 多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随行 人员 27000 多人,规模宏大。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 ) A.海上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 西洋。”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山西运城模拟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 600 多年 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家郑和。郑和率船队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 海岸和( )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4.史书记载,郑和的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 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5.右图是位于江苏苏州的戚继光抗倭遗址。其“御寇安民”中的“寇”主要是指( ) A.荷兰侵略者 B.沙俄侵略者 C.英国侵略者 D.倭患 6.东南沿海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 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7.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最早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是哪个殖民国家 ( ) A.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法国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的使者】 材料一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 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 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永乐”是哪个皇帝的年号?“和”指的是哪位航海家? (2)材料二中的这些国家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位航海家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的英雄】 材料三 材料四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材料三中英勇抗击倭寇的明军将领是谁?他取得了怎样的 战绩? (4)材料四是他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崇高品德?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 ②掌握明长城和明朝北京城的基本情况。 ③了解明朝小说和戏剧的代表作品及主要内容,明确其思想艺术特点。 【自主学习】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作者:__________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2)内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 要疗效。 (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2.《天工开物》 (1)作者:__________。 (2)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3)地位: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________________”。 3.《农政全书》 (1)作者:明代科学家__________。 (2)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 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____________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 研究成果。 (3)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右图是《明长城示意图》,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有哪 些变化? 1.明长城 (1)修建目的:防御北方____________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________,历时最久,布局更 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4)作用:成为各民族________的纽带。 2.北京城 (1)迁都:明朝的北京城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 的。明成祖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于 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 (2)布局:明朝北京城有宫城、________、内城和__________。宫城即__________,是 北京城的核心。 (3)建筑: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 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小说 时间 作者 内容 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______ 描写了魏、蜀、吴 三国之间的各种 矛盾冲突 是我国______小 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 元末明初 ______ 描写了宋代梁山 泊各路好汉反抗 官府压迫的武装 斗争 优秀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明代中期 ______ 描写唐僧师徒四 人取经的艰难历 程 富于________色 彩的神话小说 2.艺术: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批判了吃人 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关联知识挖掘 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1)起止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 江边、西至嘉峪关。(2)目的不同。秦朝是为了防御匈奴,明朝是为了防御蒙古贵族南扰。 (3)使用材料不同。秦是土筑,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 妙招助学助记 一座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一座都城:北京城。 一出戏剧:《牡丹亭》。 三部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三部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明朝科技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浙江湖州,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 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 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 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吞 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 古书上说大豆能解毒,他为了验证,先后做了不少试验并亲自尝试,发现 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会显出来。 论 从 史 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学家能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知识延伸 我国古代中医学发展简表 时期 医药 学家 主要成就 文化发 展阶段 先秦 扁鹊 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采用望、闻、问、 切诊断疾病 勃兴 秦汉 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发展、昌盛华佗 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 禽戏” 隋唐 孙思邈 著作《千金方》,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辉煌 明清 李时珍 著作《本草纲目》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 要文献 总结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华表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 形式。相传华表既是道路标志,又可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华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 尧舜时代。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 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紫禁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 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的一部医书里面,收 集了药物 1800 多种,药方 11000 多个,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这部医书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2.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 27 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B.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C.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被译成多种文字 3.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应该是( ) A. B. C. D. 4.右图是一枚纪念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邮票。宋应星的重要成就是( ) A.编著《本草纲目》B.发明活字印刷术 C.编著《农政全书》D.编著《天工开物》 5.明朝时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 的创新研究成果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6.现存的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7.明朝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 ) A.防御蒙古贵族南扰 B.巩固北部边防 C.维护边境安定 D.阻绝边境走私贸 易 8.绵阳市平武县城内的报恩寺被誉为“深山故宫”,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它是 由当地土司在北京故宫完工后不久,仿照其样式修建的。它修建的时代应该是(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9.电视剧《三国》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大戏,此电视剧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改 编,再现了下列哪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0.“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呀,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是电视剧《水 浒传》的片尾曲。《水浒传》再现了哪一时期英雄好汉反抗压迫的故事( ) A.宋朝 B.唐朝 C.三国 D.清朝 11.明代著名戏剧《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 的封建礼教。其作者是( ) A.汤显祖 B.马致远 C.关汉卿 D.曹雪芹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邮票建筑】 材料一 (1)这两枚邮票体现了明代在建筑上取得的哪两大成就?它们分别在建筑史上有何地 位? 【科技巨著】 材料二 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族意识/马钱子决明子 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用我的方式改写一部历史/没什么别的事跟 着我念几个字…… 材料三 这部著作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 国的儒莲把它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20 世纪以来, 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把 它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2)材料二是一首歌曲的歌词,这首歌曲是以明朝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的名称 来命名的,请你说出这部书的名称及其作者。 (3)材料三中的著作指的是明朝哪位科学家的什么著作?为什么外国学者称它为“技术 百科全书”? 13.某班准备编排一个历史舞台剧,他们设计了若干个不同职业或身份的人,又考虑到 每个演员都要用书作为小道具就找来了以下五部书,请你帮助他们将以下五部书分给下列演 员,写出图片序号即可。 A B C D E (1)剧中的赵二是个戏曲演员,总是痴迷古代的戏剧剧目。( ) (2)剧中的张三是个孝子,总念叨着要给多病的父亲采药治病。( ) (3)剧中的李四每天要给儿子讲“大闹天宫”的故事。( ) (4)剧中的王五特别喜欢杜甫,见人就讲杜甫的作品在古代就无人能比,现在更是无人 超越,每次说完总要摇头叹息。( ) (5)剧中还有一个外国人,总是神秘兮兮地找人打听说要买宋应星的书,最后终于买到 了,不禁大叫:“Wonderful!”( )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知识目标】 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 ②了解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的大顺政权;知道明朝灭亡的史 实。 ③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与建立后金政权;知道清军入关和李自成农 民军的失败。 【自主学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比较一下明朝中后期贵族与农民生活状况的不同。 1.政治腐败:________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 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 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________ 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明朝末年,____________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 重负,怨声载道,____________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起义: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3.概况 壮大 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口号 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_____”的口号 建权 1644 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明亡 1644 年 4 月,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朝末帝________自缢,明朝灭亡 4.结果:在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下,李自成在________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 败。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__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国:1616 年,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发展:1635 年,_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1636 年,改国号为________。 2.清兵入关:1644 年,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________降清,引清军入 关。 关联知识挖掘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之间的联系: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国家财政危机 深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李自成在陕西起义,提出“均田免赋” 的口号,1644 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后来李自成挥师北上,对北京城发起进攻,明朝末 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妙招助学助记 明清两朝的更替 朝代 建国时间 开国皇帝 都城 灭亡时间 明朝 1368 年 朱元璋 南京(后迁都北京) 1644 年 清朝 1636 年 皇太极 盛京(后迁都北京) 1912 年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结果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明神宗在位 48 年,竟然有 20 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 乏力。 材料二 明《流民图》(局部) 材料三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明季北略》 材料四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 ——《明史》 材料五 在满洲贵族与明降将合力绞杀下,农民军损失惨重。由于在新占领区立足未稳, 农民军于 1644 年 4 月 29 日撤离北京。 论 从 史 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分析“闯王”李自成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3) “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哪些?材料五中农民军为什么会“损 失惨重”且“撤离北京”? 感悟提升 明朝政治腐败导致亡国,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现阶段的高压反腐政策,树立为中国梦的 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大伟兴而读书的志向。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古代汉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 清兵入关后, 清廷颁布“剃发令”,并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规定汉人只许在头顶留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 孔才算合格。这一政策遭到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清廷对此进行了血腥镇压。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的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主要反映了( ) 皇帝 即位时间 特点 明武宗 1506 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2 年 好神仙 明穆宗 1567 年 懒惰 明神宗 1573 年 奢侈 明光宗 1620 年 仅上朝 30 天 明熹宗 1621 年 爱好木工 A.官吏贪赃枉法 B.土地兼并严重 C.皇帝昏庸 D.大臣结党营私 2.下面的明代《流民图》(局部)主要反映了( ) A.官吏贪赃枉法 B.土地兼并严重 C.皇帝昏庸 D.大臣结党营私 3.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其 根本原因是( )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B.广大农民衷心拥护起义军 C.“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 D.“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 4.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的政权是( ) A.大顺政权 B.大齐政权 C.张楚政权 D.大西政权 5.某历史读物中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些 东西如果早来中国 20 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人们能够有吃的了。陕北农民造 反,就是因为没得吃……”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官府赋税苛重 B.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逃亡 C.连年天灾 D.阶级矛盾的激化 6.山西榆次期末测试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 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 A.以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7.女真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了两个以“金”命名的政 权。其中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皇太极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8.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周年大事年代尺(局部)。其中,后金改国号为清是在( ) 9.右图为 1944 年郭沫若所作的《甲申三百年祭》,此书回顾了明政权与李自成政权的 灭亡。李自成政权是吴三桂联合哪个少数民族灭亡的(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满洲 D.藏族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 7 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 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 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1/3。 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目标】 ①了解清朝对全国统治的基本史实。 ②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的基本情况。 ③了解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地区有效管辖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自主学习】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治建立: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随后南下消灭各地反清力量, 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推崇________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朝末期,________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经过:1661 年,__________率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把敌人包围在 ________和台湾城。1662 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3)意义: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 上的____________。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 目 的 : 清 王 朝 在 稳 定 了 对 内 地 的 统 治 后 , 决 定 对 台 湾 用 兵 , 进 一 步 实 现 ________________。 (2)概况:1683 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 年,清朝设置__________, 隶属________省;1885 年,台湾正式________,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 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措施 (1)确立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册封的制度 ①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正式赐予他“____________”的封号。 ②康熙帝:册封另一位首领“________________”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 ①1727 年,清朝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②1793 年,清朝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29 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 法规。 2.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四、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1)背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________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2)结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________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 北部边疆地区。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背景:乾隆时期,________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残暴搜 刮各族人民。 (2)平定:______________调兵讨伐,平定叛乱。, (3)管理:设置________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 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 年,首领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五、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 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战况:1685 和 1686 年,________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 府被迫同意通过________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3 . 结 果 : ________ 年 , 中 俄 双 方 经 过 __________ , 签 订 了 第 一 个 边 界 条 约 《____________》。该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__和__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___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六、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________,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________,西南达喜马 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__和库页岛,东临__________,东南到台湾及其附 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 关联知识挖掘 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联系 时间 事件 三国 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今台湾),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元朝 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 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明朝 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 38 年的台湾,使其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妙招助学助记 清朝入京后,南下灭明残。统治全中国,沿袭历朝制。 加强中央权,维护大一统。推崇儒家说,承历代传统。 荷兰侵台湾,实行殖民制。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台湾。 一六六一年,金门渡海峡。包围赤 城,台湾也被包。 一六六二年,荷兰被迫降。台湾回祖国,郑是大英雄。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意义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1652 年,达赖五世受顺治皇帝的邀请,率领藏官侍从 3000 人亲赴北京。达赖 五世进入青海境内时,皇帝派内务府大臣前往欢迎,并由国库发给口粮,赏给金顶、黄轿入 都。 材料二 施琅,福建晋江人。早年为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降清。施琅在福建与 郑氏共同抗清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 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康熙继位后,起 用施琅,授其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 资供应。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统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 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乾隆皇帝调兵讨伐。 论 从 史 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感悟提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都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 重要贡献。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坐床典礼 坐床典礼,也就是即位典礼,是藏传佛教中所特有的一种隆重的仪式。按照藏传佛教仪 轨和历史定制,班禅转世灵童在被认定并经中央政府批准之后,要举行坐床典礼。这里所说 的“坐床”是指用来坐的床,只能坐而不能卧,故在佛典中的床与坐往往通用或并用。举行 坐床仪式标志着能以“前世活佛”的地位公开与外界往来,自此正式成为有权的活佛。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清朝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描述的是郑成功的什么事迹( ) A.西行天竺 B.抗击倭寇 C.七下西洋 D.收复台湾 3.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这个地区是( ) 朝代 相关史实 元朝 设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青海 4.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 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下列关于清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 A.册封五世达赖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了青海、蒙古许多地区的准噶尔部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努尔哈赤 C.噶尔丹 D.大、小和卓 7.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 A.荷兰侵略者 B.法国侵略者 C.沙俄侵略者 D.葡萄牙侵略者 8.清朝前期,我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疆域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 A.西跨葱岭 B.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不包括库页岛 C.北接西伯利亚 D.南至南海诸岛 二、非选择题 9.山西榆次期末测试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 御史台并列。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 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 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目标】 ①了解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②理解清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自主学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右图是清朝的开荒执照,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政府为什么要颁发这 个执照? 1.背景 (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________生产,是 “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 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________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措施 (1)扩大耕地面积: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 开发。 (2)兴修________: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 堤坝、渠堰、海塘。 (3)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___、甘薯等高产作物。 (4)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 积不断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对________和城镇____________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 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商业 (1)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________市场、____________市场和________市场组 成的商业网。 (2)商帮:________和________。 三、人口的增长 1.概况 (1)明朝: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2)清朝:清朝________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问题 (1)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________下降。 (2)庞大的________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联知识挖掘 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关系: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使粮食产 量提高,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而人口增长又推动了高产作物的种植和推广。 妙招助学助记 明末动荡经济坏,清初恢复是大计。顺、康、雍、乾诸帝王,力推垦荒好政策。耕地面 积增三亿,黄、淮、运河大治理。技术改进品种新,粮食产量大幅提。农业发展社稳定,助 推手工和商业。人口数量快增长,人地矛盾渐突出。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 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 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 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500 家,织工超过 50000 人。 材料三 图(a) 《盛世滋生图》(局部) 图(b) 《前门街市图》(局部) 材料四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 亿,占 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论 从 史 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 等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现象的出现? (3)材料一所述领域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领域的发展有何关系? (4)材料四中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5)分析前三则材料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甘薯的推广 航海家哥伦布曾将由美洲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西班牙女王。16 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 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群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 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 16 世纪末期,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 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甘薯开始只在南方种植,北方种植要从福建运薯秧,长途运输损耗过大。乾隆五十年 (1785 年),福建闽县 80 岁农民陈世元自愿携带甘薯前往豫地教种,这样北方攻克了育秧栽 种的难关,甘薯迅速在北方扩种。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 是( )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商业 C.提倡手工业 D.注重海外贸 易 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右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 A.制瓷业 B.制茶业 C.矿冶业 D.纺织业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 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杭州 B.扬州 C.苏州 D.广州 5.右面的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展示的是苏州斜桥商市。该图反 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6.电视剧《乔家大院》描写了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人的传 奇经历。该电视剧反映的是哪一商帮的发展历程( ) A.晋商 B.徽商 C.浙商 D.鲁商 7.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 ④农业较快恢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观察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状 况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B.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D.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 世纪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到 19 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 3 亿,占当时 世界总人口的 1/3。 (1)阅读材料一回答,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 题? 材料二 瓷器生产的分工十分细密,生产一个杯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人们用“工匠 来八方,器成走天下”来形容景德镇的繁荣。每到夜晚,这里“火光烛天”,有人戏说景德 镇是“四时雷电镇”。 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种类可分为九大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 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2)根据材料二中景德镇瓷器制作过程的描述,请说说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特点。 材料三 (3)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3)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知识目标】 ①掌握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及发展;掌握军机处设立的过程及作用。 ②正确理解清朝文化专制政策的作用;理解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清朝发展的影响 ③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____________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设立南书房: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____________,设立 了南书房。 3.设立军机处 (1)设立:________年间。 (2)职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3)影响:使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朝。 (3)危害: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 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严重阻碍了思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 (1)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________统治。 (2)措施:一方面,大力提倡____________,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 收缴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政治腐败:官吏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中饱私囊,蒙骗朝廷,敲诈百姓。 2.军备废弛:________兵久无战事,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3.财政危机:乾隆后期,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嘉庆以后,出现了财政危机。 4.土地兼并: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 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社会的____________ 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右图是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你知道广州十三行是何时设立的吗?它主 要负责什么? 1.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 己的________。 2.含义:严格限制____________。 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__________”。 (2)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 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1757 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 定由朝廷特许的“__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 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4.评价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________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________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关联知识挖掘 军机处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之间的联系: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 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妙招助学助记 1.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 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清朝 设立军机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的演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明清君主集权的加强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ɡ, 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 训》 史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 入直缮写(选内阁中书中谨慎周密的人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 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发出政令都在这里)……(军机大 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史料三 17、18 世纪出现的正是一个历史的回流,专制独裁达到历史的顶峰,专制和 独裁不需要思想和学术,专制和独裁也绝不允许独立判断存在,智慧在这里受到遏制,才华 和创新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国家命运均系于皇帝一人。 ——《中西 500 年比较》 论 从 史 出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看法。 知识延伸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社会安定。 (2)消极方面:不利于观念创新、思想解放、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只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无法挽救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走向瓦解。 探究点二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史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史料三 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 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 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 考》 论 从 史 出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感悟提升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 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由此可知,不思进取、故步自封必然落后;只有加强交流,才能 不断进步。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闭关自守、严格限制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保护主义。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地 认识到,盲目排斥先进文化、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因此,我们 必须将自己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了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不断 提高自我。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山西榆次期末测试据《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 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2.右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 所在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3.清朝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 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政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4.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 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5.“(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 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材料表明当时( ) A.实行八股取士 B.成立锦衣卫 C.大兴文字狱 D.成立军机处 6.清朝实行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7.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共同的 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君主专制 D.防止人民反抗 8.右图是清朝农民卖儿卖女图,它充分反映了清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社会危机严重 C.大兴文字狱 D.军队腐败 9.“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 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业 10.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B.封锁沿海港口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杜绝海外贸易 11.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 ①完全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不利 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 ④中国错失了走向世界的机会,拉大了同西方国家 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清政府闭关锁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 A.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 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了隐患。根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强化君权】 材料一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 年), 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 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它的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 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 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史明智】 (4)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启示。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知识目标】 ①掌握《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掌握昆曲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作;掌握京剧的发展 过程。 ②认识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理解清朝文化的时代特征;了解鉴赏文 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 一、《红楼梦》 右图是清朝《红楼梦》的插图,“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你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1.作者:____________、高鹗。 2.内容:以贵族青年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________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价值:歌颂了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批判了以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地位:__________强、__________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 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右图建筑是坐落在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大戏台,你知道它是何时建造 的吗?主要用途是什么? 1.繁荣: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 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 影响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昆曲 (1)简介: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2)代表:明朝时,代表作有__________创作的《牡丹亭》。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 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_________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 3.京剧 (1)背景:乾隆时,四大________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 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 (2)形成: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 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被称为“________”或“京 剧”。 (3)发展: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关联知识挖掘 明清小说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明清小说的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 文艺的需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妙招助学助记 曹雪芹写《红楼梦》,古典小说达高峰。贾史王薛四家族,爱情悲剧贯始终。清朝戏剧 映民生,文化活动最典型。剧种丰富奇斗艳,昆曲京剧最有名。明代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品 《牡丹亭》。昆曲顶峰清前期,作《长生殿》有洪昇。孔尚任创《桃花扇》,传世之作也有名。 京剧前身皮黄戏,皇室支持传各省。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史 料 在 线 史料一 这一时期(明清)的小说家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到了它 的末世,受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他们对封建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无论从广度和 深度来看,都是空前的。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它们早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一个世纪,达到 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 史料二 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新的以市民为主体的读者 群形成,这带来了个性的张扬和对人欲的肯定。而在上流知识界,陆王心学走向极端,提倡 压抑人性,加上繁苛的文字狱,实际上在文学中形成了一种对立,明清文学就是这种对立的 产物。 ——袁世硕《中国文学史》 史料三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 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 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周先慎《明清小说》 桃园三结义 大闹天宫 论 从 史 出 (1)根据史料,概括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说明。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知识延伸 清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1)特点: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 (2)原因 ①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 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 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 在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红楼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其前 80 回的作者是( ) A.施耐庵 B.罗贯中 C.吴承恩 D.曹雪芹 2.下列作品中,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揭示了封 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C.《牡丹亭》 D.《本草纲目》 3.英国《每日电讯》报道,荣居“史上十佳亚洲小说”榜首的是右图所 示的文学巨著。下列对该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是明代曹雪芹创作的文学巨著 B.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C.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 史命运 4.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 是( )①昆曲 ②京剧 ③越剧 ④豫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山西柳林期末测试“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是我国的国 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形成于( )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6.《红楼梦》第 23 回中提到:“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提到了 我国戏曲史上的两部杰作。其中第二部杰作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司马光 C.曹雪芹 D.汤显祖 7.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是( ) A.《西厢记》和《牡丹亭》B.《长生殿》和《桃花扇》 C.《西厢记》和《长生殿》D.《牡丹亭》和《桃花扇》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 材料二 19 世纪初的流行语:“开谈 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1)图(a)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东汉 末年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这部文学名著的地位如 何? (2)图(b)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c)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 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 (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 诗书也枉然”? 1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杨坚 长安 杨坚 2.589 3.长期分裂 4.户籍 中央集权 人口数量 二 1.南北交通 2.隋炀帝 3.涿郡 余杭 洛阳 2700 4.南北地区 三 1.隋文帝 进士科 2.选官 教育 选拔官吏 四 1.隋炀帝 2.618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 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不恤民力,是其暴政的 表现。 探究点二 (1)唐太宗认为通过科举制,天下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够入仕为官,人才都 能被收罗进来。 (2)“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说明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忠 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说明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提 高。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 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当堂检测】 1.B [解析]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589 年,隋文帝 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 2.B 3.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 隋文帝崇尚节俭。隋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崇尚节俭,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4.C 5.D 6.B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 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故选 B。 7.B 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初步建 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B [解析] 秦的暴政引发秦末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隋炀帝的暴虐无道, 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最后隋朝灭亡。 10.(1)A.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B.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C.粮仓愈加丰实。 (2)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 高行政效率。 (3)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涿郡 余杭 洛阳 (4)民工:徭役负担过重。商人:外出经商方便。 2 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618 李渊 2.李世民 房玄龄 杜如晦 三省六部制 进士科 农业生产 唐太宗 比较清明 增强 二 2.殿试 统治 3.开元盛世 三 1.吏治 税制 文教 2.稳定 繁荣 生活安定 鼎盛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居安思危,以 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革新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唐 太宗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等等。 探究点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虽然 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任用酷吏,打击异己,但不能否认她是一位出色的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值得肯定。 【当堂检测】 1.B 2.A 3.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 政策,注意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选 C。 4.C [解析] 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 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故选 C。 5.B 6.D 7.A 8.A 9.(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并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 而开创了盛世局面。 (2)君民关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3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曲辕犁 筒车 水利 2.蜀锦 唐三彩 造船 3.长安 二 1.开明 天可汗 渤海郡王 南诏首领 安西都护府 2.松赞干布 经济和社会 三 2.尚武 四 1.黄金 诗仙 由盛转衰 诗圣 白居易 2. 颜真卿 阎立本 吴道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原因:唐朝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是重要前提;雄厚的实力和开 明的政治制度使统治者能够具有海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意义: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灵活方 式和经济文化的繁盛赢得了少数民族对唐朝的尊敬;正是由于开明民族政策的推行,周边各 族或接受管辖或接受册封,吐蕃则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从而促进了各族的共同发展, 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壮大。 探究点二 ①唐朝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达,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基础。② 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对诗歌的学 习研究。④“安史之乱”给文人士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等。 【当堂检测】 1.D 2.D [解析] 题干设问处强调是灌溉工具,由此可排除耧车和曲辕犁,耧车是用于播 种的工具,曲辕犁是用于翻土耕地的工具。根据材料“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可见其动力 为水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 舀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的工具。 3.D 4.B 5.C 6.B 7.B 8.A 9.B [解析]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 习俗的影响。 10.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11.C 12.D [解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朝书法 家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送子天王图》是唐朝画 家吴道子的作品。故选 D。 13.(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2)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曲辕犁和筒车。 (4)布局:长安城里市、坊分开,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5)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6)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社会充满活力,人 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先进文化 制度 文字 建筑 2.佛经 唐招提寺 二 留学生 首位 政治制度 科举制 医学 音乐 三 1.贞观 2.玄奘 那烂陀寺 3.佛教 大唐西域记 中外交流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双向交流。 (2)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②唐朝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科技世界领先,对很多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③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这为唐朝与各国的友好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3)密切了唐朝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 化和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丰富了普通民众的经济文化生 活。 【当堂检测】 1.A [解析] 根据图片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画面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2.A 3.B 4.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B、C 是对鉴真的介绍,属于鉴真对 中日交往所作的贡献。D《大唐西域记》是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 5.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项 D 不正确,中日属于外交关系,日本不隶属于唐朝。 6.D 7.B 8.A 9.C 10.B [解析]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由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且对外交通发达等原因,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 因在于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A 12.(1)A。 (2)可从朝代、交往国家、机构名称、交往礼节、交往方式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 (3)唐朝对外交往广泛。 13.(1)人物与事迹: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作用:传播中 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精神: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点:兼容并包、充满 活力。 (2)丝绸之路。张骞。沙尘暴、干旱、酷暑、昼夜温差大等恶劣天气。(答出任意两点即 可) (3)唐朝的对外交往等。 5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边疆 节度使 2.755 安禄山 史思明 3.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二 1.藩镇割据 长安 政权 2.907 朱温 三 1.五代十国 2.北方 南方 统一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①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③节度使势力膨胀。 (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 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堂检测】 1.D 2.B 3.D 4.D 5.B [解析] 五代十国中五代是出现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十国中九个政权位 于南方,北汉是割据太原的一个政权,位于北方。 6.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赋税繁多’‘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 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末黄巢起义的原因,其他选 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7.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兴亡。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907 年,朱温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8.B [解析]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造成的是国家的分裂局面,不利于统一。排除带① 的选项,故选 B。 9.(1)呈快速上升趋势。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口增 长迅速。 (2)呈现极速下降趋势。安史之乱使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之后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不仅人口大量死亡,而且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使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也极速减少。 (3)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同时人口的增长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会影响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6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赵匡胤 开封 北宋 先南后北 中原和南方 2.禁军 军队 相权 军政 财政 文臣 皇权 二 1.武将专横跋扈 2.文臣 武将 文官 文臣统兵 文官 科举取士 进士 文治局面 3.五代十国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积极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 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 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④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探究点二 利:宋朝的科举制得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 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 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当堂检测】 1.B 2.D [解析]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C [解析] 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根本目 的是强化中央集权。 4.A 5.C 6.D 7.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①不属于影响,且表述错误, ②重文轻武政策使军队作战能力降低,并非增强。故选 D。 8.C [解析]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 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9.(1)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杯酒释兵权”,夺取手 下大将的兵权。 (2)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 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 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4)重文轻武政策。作用: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7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农耕 冶铁 房屋 耶律阿保机 文字 2.元昊 西夏 唐宋 垦荒 西夏文字 二 1.中原王朝 2.寇准 岁币 和平局面 三 2.元昊 宋 岁币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澶渊之盟是辽宋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 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增加了北宋的经 济负担。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它结束了辽宋的战争状态,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 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相处是北宋与辽和西夏关系的 主流。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北宋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 用,对辽和西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当堂检测】 1.B [解析] 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 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2.C [解析]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3.C 4.D 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订立 的,故选 A。 6.A 7.C [解析] 宋辽、宋夏议和,宋朝都要给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宋辽、宋夏之间 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并且双方边境贸易往来,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 故选 C。 8.A [解析] 《契丹的兴起》主要指辽的建立,《陈桥兵变》主要指北宋政权的建立。 契丹人建立辽,汉人建立宋朝,党项人建立西夏,形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 A。 9.(1)澶渊之盟。澶州之战。 (2)元昊。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 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北宋都给辽和西夏送岁币。 (4)使宋与辽和西夏政权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往。 8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阿骨打 2.1115 阿骨打 金太祖 二 1.金 2.1127 北宋 三 1.赵构 临安 2.岳飞 郾城 莫须有 3.淮水至大散关 对峙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岳飞抗金是在女真族发动对南宋的战争时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 坏的背景下进行的。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岳飞抗金是正义的,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岳飞一生廉洁正 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岳飞是一位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抗金英雄。由于南宋与金的战 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岳飞抗金不是在反抗外来入侵,所以岳飞 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探究点二 “和议”对宋是耻辱,加重了百姓负担,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双方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当堂检测】 1.C 2.B 3.C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辽天祚帝”“被金兵所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25 年,辽被金灭亡。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1127 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 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D [解析] 南宋的都城临安是今天的杭州。 6.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从 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7.D [解析]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划定分界线。当时,岳飞已经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8.B 9.D [解析] 辽于 10 世纪初建立,1125 年灭亡;北宋于 960 年建立,宋太祖和其后 继者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于 1127 年被金所灭; 西夏于 11 世纪前期建立,1227 年灭亡;金于 1115 年正式建立;南宋于 1127 年建立。故选 D。 10.B 11.(1)岳飞。秦桧。 (2)忠诚、爱国、廉洁正直、崇高气节。 (3)岳飞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而秦桧是杀害功臣的罪人。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 大举进攻南宋的金军,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是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愧他“精忠 报国”的称号。而秦桧向金妥协求和是因为贪生怕死,且为了迎合宋高宗以巩固权位。 9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2.占城稻 水稻 太湖 茶树 棉花 二 1.棉纺织业 2.景德镇 3.广州 泉州 明州 船坞 指南针 三 1.开封 夜市 草市 泉州 阿拉伯半岛 非洲 市舶司 四川 交子 2.南宋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 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环境破坏较小;政府对南方经济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 (2)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经济的 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当堂检测】 1.C 2.B 3.D 4.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 的瓷都。 5.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南宋制瓷业的发展。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 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因此南宋时期到 景德镇经商,最有可能投资的是瓷器。 6.C 7.A 8.A 9.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 的是北宋时期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盛景况,画家张择端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再 现了北宋汴京时期的繁荣景象。画中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等的描绘,反映的 是宋代商业繁荣的情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 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北宋“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繁荣的具体体现。宋朝的造船业 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 南针。发达的造船业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广州、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选 C。 11.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 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可判断 C 符合题意。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 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12.B 13.C 14.(1)农业和手工业。 (2)图(c):“交子”。图(d):“会子”。说明宋代商贸繁荣。 (3)海外贸易。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的造船技术 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造船业的繁盛为海外贸易带来了便利条件。 15.(1)南宋时期。 (2)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大运河的贯通便利了交通; 海外贸易繁盛。(任选两个即可) (3)瓷器、丝绸。 (4)图片。具有趣味性、客观性、直观性等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我们感 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有助于我们通过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助于进 行情感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10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2.铁木真 成吉思汗 二 1.成吉思汗 2.南宋 1234 3.南宋 三 1.治国安民 农桑 中原王朝 1271 2.1276 文天祥 1279 3.分裂割据 统一多民族国家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二 我们充分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 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 文天祥率军抗元,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 义。文天祥舍己为国、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二者的角度不同,并 不矛盾。 【当堂检测】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要历史人物的功绩,“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 是宋太祖赵匡胤;1206 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 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B 3.C 4.A 5.B [解析] 文天祥赢得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在 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 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他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6.C [解析] 本题考查铁木真和忽必烈的功绩。12 世纪时,铁木真在蒙古草原上组织 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 1206 年完成了蒙古草 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之后,蒙古军队相继灭 亡西夏和金。后来忽必烈继承汗位,于 1271 年改国号为元。1276 年,灭南宋。 7.B 8.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到逐步实现统一 的过程。由图示中的箭头方向,得出由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到金灭辽、北宋;再由南宋、 金、西夏的并立到蒙古灭西夏、金,元朝建立,元灭南宋。故选 B。 9.(1)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区域、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2)注重农桑,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 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组织人编写《农桑辑要》,并颁行全国。 (3)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0.(1)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 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 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2)文天祥。开展抗元斗争。 (3)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 11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少数民族贵族 2.版图 阴山 南海诸岛 二 1.忽必烈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2.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山东 河北 行省 行省制度 三 2.澎湖巡检司 台湾地区 宣政院 中央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行省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元朝空前辽阔的疆土,今天的新疆、西藏、 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 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 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探究点二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 【当堂检测】 1.B 2.D 3.A 4.C 5.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在中央设立的机构。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6.D [解析] 图片所示的印章是元朝宣政院的印章。根据所学,元朝建立后,对西藏 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 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7.C 8.C [解析]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9.(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或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 族的“天可汗”)。 (2)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和山东、山西、河北的地 方事务;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 10 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 府、州、县等地方机构。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12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开封 临安 大都 4.杂剧 5.元宵 中秋 二 1.北宋 李清照 南宋 2.散曲 关汉卿 马致远 三 北宋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史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宋代城市打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有众多的服务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商品经济繁荣,最繁荣的城市——东京城中手工作坊很多,街道 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十分热闹等。(答对两点即可) 探究点二 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加进了新的元素,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 这就是传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它焕发出更多的活力。(言 之有理即可) 【当堂检测】 1.A [解析]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题干材料描绘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生活。 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的史实。《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 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故选 C。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的社会风貌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中“说书、 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杂耍、表演”可以直接得出应该是瓦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宋代城市中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反映 了宋代都市生活繁华。 4.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风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俗称年节、新年,最受重视。 5.A 6.B [解析] 组合式选择题最简单的方式是排除法,关汉卿属于元曲家,代表作是《窦 娥冤》,吴道子是唐代画圣,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7.D [解析] 通过题干“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可知,这一词风是李 清照的特点。其他三人不具有这种风格。 8.B [解析]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代表作。 9.C 10.(1)缠足是封建社会的陋俗,是对妇女的残害和压迫;春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 好祝愿,更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开封(或东京)。该城市有许多瓦子和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 在这里卖艺谋生,节目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有许多摊位,行业多种多样,十分热闹。 (3)元旦。元宵节、中秋节。 11.(1)图(a):《念奴娇·赤壁怀古》。图(b):《窦娥冤》。 (2)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豪放,气势磅礴,震撼人 心。 (3)宋词 散曲 南戏 (4)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高 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言之有 理即可) 13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隋唐 2.毕昇 王祯 铜 丝绸之路 蒙古人 欧洲 二 1.司南 罗盘 北宋 欧洲 世界远洋航海 2.唐朝 唐朝末年 阿拉伯 三 1.丝绸之路 驿站 俄罗斯 2.波斯湾 东非 140 3.指南针 数学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这三大发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或 者反面思考: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和火药武器,但未能最早飞向宇宙;中国有指南针却没能成 为海上强国,而西方列强却依靠指南针的指引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创 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探究点二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的 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当堂检测】 1.D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A、B、C 都是宋 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表现,而选项 D 则是西汉时期发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故选 D。 2.B 3.C 4.A 5.C 6.B 7.B [解析]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是北宋时制成的,火药武器在宋 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所以探究主题是宋元领先世界的科技。 8.C 9.C [解析]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在驿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的区域 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10.A 11.B 12.(1)隋唐时期。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既经济又省时。 (4)元朝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3.(1)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说明宋朝政府 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 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宋朝与西方陆路交通受 到阻碍,促使其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除使用指 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能够进行远洋航行;宋朝政府实行鼓励海 外贸易的政策,调动了中外商人的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 14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2.1368 朱元璋 二 2.行中书省 丞相 中书省 兵权 锦衣卫 明成祖 3.君主专制 三 1.尊孔崇儒 2.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四 1.南美洲 2.苏州 景德镇 3.北京 南京 徽商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1)相权威胁皇权,吸取元朝灭亡教训,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 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积极方面:有利于解决君相矛盾,加强皇权,维护社会稳定。消极方面:①缺少制 约皇权的机制,容易出现君主独裁专制或导致宦官专权。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 办事效率。 探究点二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 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科举制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试者,使许多知识分子 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当堂检测】 1.B 2.D 3.D 4.C 5.B [解析] 本题考查八股取士,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句承 题,两句破题”。八股取士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已经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度已经 僵化了。 6.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结合教材可知,为了选拔听命 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 定观点答题,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这种考试制度被称为“八 股取士”。故选 C。 7.B [解析] 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官民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是专制皇 权的可靠支柱。明朝的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自由发挥,这 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是君主专制加强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故两 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君主专制。 8.D 9.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 美。明朝时制瓷业继续发展,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 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所以,跟随郑和下西洋携带的出口销路最好的商品是丝绸和 瓷器。故选 B。 10.(1)明太祖。 (2)特务机构。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①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加了考 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 实际,禁锢思想。③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 顺从者。④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⑤说明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 于僵化,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 (4)君主专制制度十分腐朽且渐趋衰落。 15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雄厚 2.地位和威望 3.大国风度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4.航海史上 亚非 西太平洋 二 1.武士 2.海盗 奸商 3.台州 东南沿海 4.民族英雄 三 1553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开放与包 容、锐意探索与和平奋斗,铸就了民族的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则会断送 民族的生机。 探究点二 一是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清剿,荡平了倭寇的势力,使倭寇难以继续作恶;二 是明朝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人民能够从正当的贸 易中获取利益,不必再冒险抢劫。 【当堂检测】 1.B [解析] 15 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 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故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明 朝前期国力强盛。 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选 C。 3.A 4.C [解析] 由材料中的“铜钱”“青花瓷器”“买易”可知,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时 的经济交流。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船队受到各国热烈欢迎,船上装载着大 量的金银财宝,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D [解析]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抗倭英雄。明朝中期倭患猖獗,我国东南沿海各 地遭到重大破坏,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基本解 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6.C [解析] 戚继光抗倭的最大意义在于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使东南沿海人 民得以安居乐业。 7.B 8.(1)明成祖朱棣。郑和。 (2)因为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丝绸和瓷器等,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 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与其他抗倭将领联合消灭福建、 广东的倭寇,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任意一点即可) (4)表达了戚继光以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己任,而并非追求个 人功名的崇高品德。(言之有理即可) 16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李时珍 2.宋应星 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 农业生产 农业科学 二 1.蒙古贵族 嘉峪关 大 交往 2.元大都 皇城 外城 紫禁城 紫禁城 三 1.罗贯中 章回体 施耐庵 吴承恩 浪漫主义 2.牡丹亭 【合作探究】 探究点 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②科学家 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③一些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传入我国。 【当堂检测】 1.C 2.C 3.B 4.D 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 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6.D 7.A 8.D 9.B 10.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水浒传》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 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11.A 12.(1)图(a):长城。图(b):紫禁城。明长城: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 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紫禁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本草纲目》;李时珍。 (3)宋应星;《天工开物》。因为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 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13.(1)E (2)B (3)D (4)A (5)C 17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皇帝 2.农民 二 1.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 3.均田免赋 大顺 崇祯 4.山海关 三 1.女真 努尔哈赤 皇太极 清 2.吴三桂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危机和土地兼并严重;连年灾荒导致大量 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 (3)建立了大顺政权,推翻了明王朝。农民军在新占领区立足未稳;明军将领吴三桂降 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农民起义军失败。 【当堂检测】 1.C [解析] 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表中皇帝的特点体现了皇 帝的昏庸。 2.B [解析] 土地兼并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贵族、宦官、官 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也愈发尖锐。 3.A [解析] “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农民的欢迎,说明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体 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即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赋税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4.A [解析] 1644 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D [解析]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A、B、C 中的表述是阶级矛盾 激化的具体表现。 6.C 7.D [解析] 本题考查后金政权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故 选 D。 8.D 9.C [解析]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4 年”“甲申三百年祭”“明政权与李自 成政权”,联系所学可知,皇太极即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 年,改国号为清,1644 年,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10.(1)明末土地兼并严重。 (2)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3)闯王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因为“均田免赋”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18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2.中央集权 儒家 二 1.荷兰 郑成功 赤崁城 民族英雄 2.国家的统一 台湾府 福建 建省 三 1.中央政府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 1.俄国 康熙 2.回部 乾隆皇帝 伊犁 五 2.康熙帝 谈判 3.1689 平等协商 尼布楚条约 黑龙江 乌苏里江 库页岛 六 葱岭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 太平洋 钓鱼岛 南海诸岛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措施:①确立了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了驻藏大臣。②平 定了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意 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基本奠定了今天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当堂检测】 1.B [解析] 清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A、B、C、D 对应的人物分别为玄 奘、戚继光、郑和、郑成功。故选 D。 3.C 4.D 5.D 6.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 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 7.C 8.B 9.(1)从西汉时,包括今新疆地区的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2)元朝。 (3)确立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等。 (4)郑成功。设置台湾府。 19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农业 垦荒 前期 2.水利 玉米 3.手工业 商品经济 二 2.城镇 区域性 全国性 晋商 徽商 三 1.前期 2.地力 人口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工程的 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新品种的改良等。 (2)清代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农业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边疆地区得以开发,经济发展;高产作物的推广提高了 粮食产量;传统家庭繁衍观念的发展等。 (5)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堂检测】 1.A [解析]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 大计”。 2.B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高产农作物”判断,B 项符合题意。 3.D 4.C [解析] 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 段“地值寸金”。 5.D [解析] 《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故排除 A 中的农村 集市,B 是在唐朝时期,C 苏州不是边境地区,故选 D。 6.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山西”分析,该商帮属于晋商。 7.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社会问题”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故选 A。 8.A [解析] 结合图片中的数据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 幅下降。 9.(1)推行垦荒政策,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 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分工细、工匠来自四面八方、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3)反映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4)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增长。 20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满洲贵族 2.君主专制 3.雍正 君主专制 二 1.康熙 雍正 乾隆 思想言论 2.集权 尊孔读经 三 2.八旗 4.贫富分化 四 1.统治 2.对外贸易 3.禁海令 广州 广州十三行 4.自卫 落伍于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探究点二 原因:①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封建经 济占主导地位。②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影响: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②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 【当堂检测】 1.D [解析] 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也是与史实不符合,C 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三 项内容。清朝的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机构,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 化。故选 D。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 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 机构去执行。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 B。 3.D [解析] 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故选 D。 4.B [解析] 从题干中军机处一日日程可以看出,军机处只是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 没有实权。这反映了清朝君权的强化。 5.C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是大兴文字狱。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6.B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巩 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 8.B [解析] 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 的贫富分化现象愈加严重,社会危机重重。故选 B。 9.B [解析] 材料中“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反映的是清朝抑制商业的发展;“如有打 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反映了清政府的禁海政 策。故选 B。 10.C [解析]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准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1.B 12.C [解析]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选 C。 13.(1)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 一步强化。 (2)文字狱。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 进步。 (3)目的:维护清朝统治。考虑: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依据: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1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曹雪芹 2.贾宝玉与林黛玉 封建社会 3.专制家长 4.思想性 艺术性 二 1.昆曲 京剧 2.汤显祖 桃花扇 3.徽班 京戏 【合作探究】 探究点 (1)①政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文人出于批判封建制 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小说创作。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物 质基础)。③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 增加,并要求文化作品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基础)。④文化:陆王心学压抑人性,文字狱钳制 思想,社会需要与之相对立的文学体裁。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 【当堂检测】 1.D [解析]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 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 80 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 40 回。 2.B 3.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红楼梦》,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红楼 梦》是清代曹雪芹和高鹗创作的文学巨著,故 A 不正确。B、C、D 均是正确表述。 4.A [解析] 清代戏曲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5.D 6.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句子里面提到的第二部作品是《牡 丹亭》,其作者是汤显祖。 7.B [解析] 《西厢记》是元代的艺术作品,《牡丹亭》是明代的艺术作品,《长生殿》 和《桃花扇》是清代的艺术作品。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清朝前期”判断,B 项符合题意。 8.(1)《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 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武松打虎。《水浒传》。宋代。 (3)孙悟空。抒发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玄奘西行。 (4)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 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问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二道大题,时量 60 分钟,总分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小题,共计 48 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 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 绩是 A、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B、 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D、 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2、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A.到赵州桥上散步 B.阅读《金刚经》 C.看阎立本作画 D.到东京城内的用纸币消费 3、武则天于 684 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 官。这体现了武则 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重视农业生产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曾写下著名诗句“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白居易,他的诗具有的风格是 A、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B、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C、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D、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 藏,普度众生……”这 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 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鉴真 B.阿倍仲麻吕 C.空海 D.戒日王 6、唐朝政局可用右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中宗统治后期 7、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8、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 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A.诗圣 B.诗狂 C.诗魔 D.诗史 10、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 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是描述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A.契丹 B.党项 C.蒙古 D.女真 12、《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 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辽灭金 D 、蒙古灭南宋 13、“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你知 道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4、两宋时期,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有( ) ①广州 ②泉州 ③ 张家港 ④刘家港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 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 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6、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7、铁木真曾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下列事迹与他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 办理手续 A.蕃市 B.市舶司 C.蕃学 D.蕃坊 19、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右图)。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 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20、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①金 ②北宋 ③辽 ④西夏 ⑤南宋 ⑥元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⑤⑥①② C、③②④①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 21、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④下令开凿新运河 ⑤回族的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2、下面这道题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④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3、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4、“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注而成求知之路,一 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玄奘 二、材料分析题:(25 小题 13 分,26 小题 12 分 27 小题 13 分,28 小题 14 分,共计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 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 的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3 分)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2 分)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 的?(1 分)何时完成的?(1 分)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少于两点)(4 分) ④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 分) 26、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2 分) 探究一 经济篇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 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两例,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促进了社会大变革。(4 分) 探究二 制度篇 材料: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 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园学古录》 ②据材料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2 分)元朝还在中央设置了哪一 机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2 分) 探究三 文化篇 ③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2 分) 探究四 启示篇 ④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2 分) 27、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 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13 分) 【盛世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①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2 分)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 容?(2 分)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 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 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②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2 分)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1 分) 【开放交流】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③试举两例唐朝时对外交往的事例。(2 分) ④以上材料表明了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特点的是什么?(2 分) ⑤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2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科举制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 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举凡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 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①科举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 分) ②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2 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 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2 分) 材料二: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 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③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是怎样完善了科举制度的?(2 分)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④材料三中,诗人肯定了隋炀帝的功绩。请从经济方面举一例说明诗人的观点,(1 分)并 说明其积极作用。(2 分)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 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⑤材料四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答出两点即可)(3 分)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各题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 填入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 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ZXXK] A.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B.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 300 年的分裂局 面 C.科举制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D.诗歌繁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 黄金时期 2.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 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 亡陈朝 3.关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②根本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③唐朝时,进 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④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 科目 ⑤是隋朝以来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4.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 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肃 宗[来源:学科网 ZXXK]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设节度使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轻徭薄赋 6.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对隋唐史进行了概括,其中与历史比较吻合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就涌现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 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8.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2016 年 2 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 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9.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新中国外交的一贯主张。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文化辐射周边各 国,同时也吸收各文化,促进了共同发展。下列能反映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③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④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0.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11.907 年,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 正确是 A.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的更迭称为五代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武将 C.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统一始终是这一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 社会现象是 A.中央集权 B.强干弱枝 C.重文轻武 D.外患频仍 13.“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些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A.杨坚 B.李渊 C.武则天 D.赵匡胤 1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浣影 响不包括 A.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 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D.形成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15.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 图是 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给“岁币”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共处和贸易发展 17.“精忠报国”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与此相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林则徐 18.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一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匈奴 B. 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19.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跃居我国粮食作物首位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0.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A.唐朝时 B.宋朝时 C.元朝时 D.明朝时 21.“穿越”是当今的流行词,如果让你穿越到宋代,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越南的占城稻出现在东南地区的农村 B.大城市有些商业店铺 24 小时营业,乡 镇出现草市 C.政府在主要港口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D.政府发行统一的纸币——交子,全国通 用 22.毛泽东一《沁园春·雪》中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灭掉南宋,统一全国 B. 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各部 D.设立宣政院,正式管辖西藏 23.元朝时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中掌管全国行 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军机处 24.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时设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5.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立? A.宣政院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 二、材料解析题(第 26 题 17 分,第 27 题 17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右图)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 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四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渠”与“河”具体指的是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 此河的目的是什么?(4 分) (2)结合右图,材料二中的“涿郡”“ 江都”分别指今天的什么地方?该河以哪里为 中心?(3 分) (3)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你认为该河的开通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2 分)材料三、 材料四中皮日休、胡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2 分) (4)材料四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4 分)你认为隋亡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2 分) [来源:学科网 ZXXK]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 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 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五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 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 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有“水”与“舟”分别比喻谁?这一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4 分) [来源:学#科#网]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列举唐太宗“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史实各一例。 (4 分) (3)材料三描述的唐太宗这一时期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2 分) (4)材料四中的“朕”是谁?该言论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被各少数民族 尊奉为什么?(3 分) (5)材料五反映了唐朝时与哪一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 另一史实是什么?(2 分)这一民族地区最终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2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娃,兵 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非故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陆游集》 材料四 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五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太祖接受赵普的建 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列举其中 2 项措施即可)(6 分) (2)材料二、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 分)[来源:Zxxk.Com] (3)材料四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2 分) (4)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2 分) (5)试简要概括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 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各题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 填入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B B B D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D D C C A B B B 21 22 23 24 25 D C A B C 二、材料解析题(第 26 题 17 分,第 27 题 17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1)指杭大运河。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4 分) (2)分别指今天的北京和江苏扬州。中心:洛阳(3 分); (3)积极:成为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 分) 相同之处: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 分) (4)反映了隋炀帝巡游江南和隋末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4 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在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或隋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灭亡。(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27. (1)百姓(人民)、君主(2 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 民(或以民为贵,民贵君轻的思想)(2 分) (2)以史为镜: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等。以人为镜: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4 分) (3)贞观之治(2 分) (4)唐太宗。民族平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天可汗”。(3 分) (5)唐朝与吐蕃(藏族)。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2 分)元 朝时。宣政院的设立。(2 分) 28. (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 分)措施:军事上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 夺取朝中大将的兵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 官;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4 分) (2)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经济重心转移 到南方)(2 分) (3)南宋时(2 分) (4)宋代海外贸易兴盛。(2 分) (5)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相对 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采取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 分) 七年级(下)期中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满分 50 分,每小题 2 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 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① 南北重归统一 ② 发明筒车 ③ 开通了大运河 ④ 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 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 A.东西走向 巩固了隋朝统治 B.东西走向 加强了民族融合 C.南北走向 便利了南北运输 D.南北走向 促进了中外交流 3.唐太宗统治时期著名的谏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 确的是( ) ① 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 都严格考查官吏 ③ 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 都重用人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5 . 唐 朝 政 局 可 用 下 图 表 示 , 图 中 “ ? ” 处 应 为 (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灵巧,回 转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A. 骨耜 B. 铁农具 C. 曲辕犁 D. 筒车 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与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有关的一项是( ) A.耧车 B.曲辕犁 C.水排 D.翻车 8.“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这一传统的事件有 ( ) ① 鉴真东渡 ② 玄奘西游 ③ 文成公主入吐蕃 ④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9.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 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10.遗迹遗址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 B.拉萨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11.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殿试制 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2.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见证。它形象地描绘唐与下列哪一民 族政权的密切关系( ) A.南诏 B.吐蕃 C.渤海 D.高丽 13.唐朝时,诗歌繁荣、诗人辈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是( ) A.杜甫、李白 B.李白、白居易 C.李白、杜甫 D.杜甫、白居易 1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吴道子 15.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 年),全国人口有 5280 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 年), 全国人口只有 1690 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6.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 北宋在政治上“夺其权”措施的有( ) ①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② 分解相权 ③ 设通判监督知州 ④ 设置转运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 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 屡屡败北。这 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8.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 之间的纠纷,况且 50 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 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 认为澶渊之盟( ) ① 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 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 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④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9.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① 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 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 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 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20.12 世纪一少数民族著名首领在定国号时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 亦有坏时,唯金长久不坏。”于是定国号为金,这一少数民族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成吉思汗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 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 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缴纳的岁币 ② ‘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致命弱点之一 ③ 宋朝皇帝向三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 ‘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22.在 7 世纪初以后长达被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并立的最强 国。但是,无论是大唐还是阿拉伯人,都对夹在它们中间的另外一个帝国无可奈何﹣﹣ 吐蕃。这“另一个帝国”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2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4.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 王朝是( ) A.北魏 B.辽 C.金 D.元 25.“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 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二.材料题(共 2 小题,满分 50 分) 26.(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 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剪伯赞《中国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请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科举制? 材料二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6)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27.(24 分)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阅 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 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图(a)是南宋《耕织图》,它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 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 (2)材料一图(b)是在泉州出土的宋代商船,宋代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是 什么? (3)材料一图(c)是精美的宋代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哪一地 方在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满分 50 分,每小题 2 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 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① 南北重归统一 ② 发明筒车 ③ 开通了大运河 ④ 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使得南北重归统一,开通了大运河。发明筒车是在唐 朝,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是在秦朝。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隋朝 时期的成就。 2.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 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 A.东西走向 巩固了隋朝统治 B.东西走向 加强了民族融合 C.南北走向 便利了南北运输 D.南北走向 促进了中外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依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 博哉。”可以获取到大运河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运输。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 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便利了南北 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开凿的时期、内容 与影响. 3.唐太宗统治时期著名的谏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 【分析】本题以唐太宗统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深受唐太宗的赏识,故唐太宗统治时期著名的谏臣是 魏征。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 魏征.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 确的是( ) ① 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 都严格考查官吏 ③ 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 都重用人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分析】本题以“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贞观 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解答】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时都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 策,据此可排除含 ③ 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的 ABC 三个选项。唐太宗注意吸取 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 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还注意任用贤才、 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 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 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 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 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贞 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5 . 唐 朝 政 局 可 用 下 图 表 示 , 图 中 “ ? ” 处 应 为 (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 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 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故选:C。 【点评】知道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灵巧,回 转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A. 骨耜 B. 铁农具 C. 曲辕犁 D. 筒车 【分析】本题以“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 轻便灵巧,回转省力”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解答】由题干中“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 如、轻便灵巧,回转省力”判断是曲辕犁。图片是唐朝出现的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唐 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便于耕作。C 选项是曲辕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 关知识点。 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与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有关的一项是( ) A.耧车 B.曲辕犁 C.水排 D.翻车 【分析】本题以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唐朝的社会气象。 【解答】唐朝农民创制了曲辕犁和筒车模型,其中,曲辕犁是用来耕作的,筒车是用来 引水灌溉的,它们的创制,说明了唐朝农民生产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社会气象 的相关史实。 8.“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这一传统的事件有 ( ) ① 鉴真东渡 ② 玄奘西游 ③ 文成公主入吐蕃 ④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分析】本题以“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依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和民族 政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事件有 ①鉴真东渡、 ② 玄奘西游、 ④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③ 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唐朝民族关系,不 是对外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与少数 民族的友好事例。 9.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 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分析】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玄奘西 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 【解答】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 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 17 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 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 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 文化交流。C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玄奘西行和鉴真东 渡的相关知识点。 10.遗迹遗址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 B.拉萨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分析】本题以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解答】秦兵马俑遗址是秦始皇的陵墓。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 唐穆宗时,唐番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至今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 盟碑”,是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最能体现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唐招提寺 鉴真坐像是唐朝时中日友好的见证。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是宋代最繁华的地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殿试制 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以殿试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历史上,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武则天。隋文帝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选拨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发展完善的相关知识. 12.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见证。它形象地描绘唐与下列哪一民 族政权的密切关系( ) A.南诏 B.吐蕃 C.渤海 D.高丽 【分析】本题以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 【解答】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同吐蕃的交往密 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前往唐朝求亲。题图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 的场景。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 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 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即描绘了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 蕃使者的情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藏族建立的吐蕃和汉藏的友好交 往。 13.唐朝时,诗歌繁荣、诗人辈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是( ) A.杜甫、李白 B.李白、白居易 C.李白、杜甫 D.杜甫、白居易 【分析】本题以“诗仙”、“诗圣”为依托,考查唐诗的知识点。 【解答】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 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 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被后人尊为“诗圣”,他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被誉为“诗仙”、“诗圣”的 是李白、杜甫。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 和艺术成就。 1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吴道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李白.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解答】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李白。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 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 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诗仙李白. 15.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 年),全国人口有 5280 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 年), 全国人口只有 1690 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解答】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 年),全国人口 5280 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 年),全国人口剩余 1690 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 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 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 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 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6.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 北宋在政治上“夺其权”措施的有( ) ①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② 分解相权 ③ 设通判监督知州 ④ 设置转运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分析】本题以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宋初出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的问题。宋初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军事上,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 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 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 ②③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加强中央 集权措施的相关史实。 17.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 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 屡屡败北。这 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重文轻武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 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朝的主要史实。 18.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 之间的纠纷,况且 50 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 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 认为澶渊之盟( ) ① 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 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 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④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分析】本题以著名学者孙伟祥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 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材料“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 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由此可知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 近百年和平的环境;打开了辽国市场,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加速了民族文化的 融合。结合课本所学,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①②④ 正确, C 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规定宋朝给辽国岁币,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但 ③ 在题 干材料中不能体现,ABD 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19.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① 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 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 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 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分析】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依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 知识。 【解答】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都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后,宋辽之间和宋夏之间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 宋辽和宋夏之间贸易的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民族政权 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0.12 世纪一少数民族著名首领在定国号时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 亦有坏时,唯金长久不坏。”于是定国号为金,这一少数民族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成吉思汗 【分析】本题以“定国号为金”为切入点,考查辽、宋、夏、金并立时期的史实。 【解答】女真是靺鞨部落的一支,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 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后,1115 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 国号大金,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1234 年,金在南宋和蒙古政权的南北夹击下覆亡。故 定国号为金,这一少数民族首领是完颜阿骨打。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辽、宋、夏、金四个政权建立的基础知识,需要准确掌握相关知 识点。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 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 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缴纳的岁币 ② ‘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致命弱点之一 ③ 宋朝皇帝向三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 ‘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分析】本题以《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 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 ① “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 帛, ② “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 “送礼” 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故 ①②④ 符合题意。 ③ 宋朝皇帝向两个 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表述不正确,如澶渊之战,北宋取得了胜利, 但还是缔结了澶渊之盟。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22.在 7 世纪初以后长达被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并立的最强 国。但是,无论是大唐还是阿拉伯人,都对夹在它们中间的另外一个帝国无可奈何﹣﹣ 吐蕃。这“另一个帝国”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分析】本题以在 7 世纪初以后长达被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 界上并立的最强国为依托,考查元朝。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 7 世纪初以后长达被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并 立的最强国。但是,无论是大唐还是阿拉伯人,都对夹在它们中间的另外一个帝国无可 奈何﹣﹣吐蕃。这“另一个帝国”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元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 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 一的措施。 2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巩固统一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对其进行管理, 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4.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 王朝是( ) A.北魏 B.辽 C.金 D.元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解答】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朝的历史地位。 25.“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 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有关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二.材料题(共 2 小题,满分 50 分) 26.(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 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剪伯赞《中国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请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科举制? 材料二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6)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创立, 可以从平民中选拔人才,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解答】(1)依据课本所学,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 第限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 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依据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由此可以 得出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材料一隋朝“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 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见隋朝选拔官吏要参加考试,可知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依据材料一: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 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结合课本所学,隋文帝改变了魏晋以来按门第 选拔人才的弊端,创立了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 (4)依据材料二“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结合课本所学,武 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 试,用了几天的时间。这就是殿试的开始。 (5)依据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结合课本所学,为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 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 (6)依据材料一二文字的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的创立,可以从平民中选拔人才,扩大 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为统治提供了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政局稳定;通过前两则材料和材料三宋朝的政策,可以看出科举制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 故答案为: (1)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科举制:考试成绩。 (3)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4)武则天。 (5)重文轻武政策。 (6)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等。(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掌握科举制度的诞生和意义。 27.(24 分)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阅 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 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图(a)是南宋《耕织图》,它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 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 (2)材料一图(b)是在泉州出土的宋代商船,宋代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是 什么? (3)材料一图(c)是精美的宋代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哪一地 方在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两宋时期,是我国继隋唐经济繁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宋代南方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宋朝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 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胡熟,天下足”的谚语。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唐朝 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 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故答案为: (1)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江西景德镇。 (4)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 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