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14-驿路梨花_人教版(2016部编版) (1)
驿路梨花14 小 说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 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 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 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难点) 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 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重点) (重点)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 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 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 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 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 路梨花》等。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 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 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 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 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 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 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 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 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 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 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 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 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 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 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陡峭 露宿 喷香 菌子 麂子 撵走 花丛 一 读一读字音 qiào lù pèn jùn jǐ niǎn cóng 修qì( ) 晶yíng( ) bì( )风 竹miè( ) 火táng( ) 打rǎo( ) 二 写一写字形 葺 避 莹 篾 塘 扰 三 记一记词义 1.修葺: 2.折损: 3.驿路: 4.迷茫: 5.恍惚: 6.简陋: 7.延伸: 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不真切,不清楚。 简单粗陋不完备。 广阔而看不清楚。 延长伸展。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导思1.小说围绕“小 茅屋的主人是谁”讲 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 人物 导思3. 这篇小说 主要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情感 悬念 关键词: 雷锋精神 导思2:小说中出现 的人物都分别为小 茅屋做了哪些事? 导思4.作者在行文 构思上 是如何层 层设置悬念的? 第一部分(1—9): 第二部分(10—12): 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 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 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 “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 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 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 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 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 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 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 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 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 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 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 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 的作用? 【答案】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 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 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 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 达效果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 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 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 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 “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 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 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 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 精神。 【答案】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 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 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 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 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主题探究】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答案】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 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 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 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2.【手法探究】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 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 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我”和老余(修葺)——设悬 瑶族老人(照管)——再悬 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 梨花姑娘(照管)解放军(建造)——解悬 (花)多美 ↓ (人)多好 ↓ (精神)遍开 驿 路 梨 花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 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 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巧设悬念。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 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 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 也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 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 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 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次 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 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寓情于景之妙笔。 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