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中避雨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山中避雨教案2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要求1、2、3。‎ ‎2、难点:教学要求4。‎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用名丰润、丰仁。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 - 6 -‎ 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绿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漫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字词附录】丰子恺(kǎi) 嘈(cáo)杂 工尺(chě) 趋(qū)之如归 寂寥(liáo) 冗(rǒng)长 闭门羹(gēng) 弄(lòng)里 涉(shè)水 气馁(něi) 和(hé)平 唱和(hè) 和(huò)稀泥 和(huó)面 ‎【词语附录】‎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回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 寂寥:寂静空旷。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怨天尤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 怨:埋怨。尤:怪罪。‎ 冗长:(文章、说话等)废话很多,拉得很长。 ‎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萍:浮萍。 ‎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以:用来。‎ ‎ 【诗歌附录】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4、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目标1。‎ ‎(1)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过程大致如下:‎ 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趣味,寂寥深沉——众人歌唱,荒山温暖——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2)体会文章主旨。‎ 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3)“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 6 -‎ ‎(4)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5)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讨论归纳:“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观众与演员其乐融融;歌迷与歌星融洽相处。‎ ‎5、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目标2:‎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 ‎ 明确:‎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的小茶店;‎ 人物——“我”、两个女孩、茶博士,众青年。‎ 事件起因——游山遇雨,在小茶店避雨。‎ 经过——“我”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为她们拉琴,女孩和唱,引来三家村青年们的齐唱。‎ 结果——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2)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 明确:‎ 作者: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趣味,寂寥深沉——给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两个女孩: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怨天尤人,苦闷万状——作者拉琴,转忧为喜——随琴声歌唱,无比兴奋。‎ ‎5、课时小结。‎ ‎6、布置作业:‎ ‎(1)学习,抄写字词三遍。‎ ‎(2)朗读全文,重点学习第三段。‎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怨天尤人 - 6 -‎ 乐 以 教 和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 味更好。 ‎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精彩片段品析。‎ ‎2、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3、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精彩片段品析——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提醒学生听读时注意下列问题: ‎ 用横线画出优美的语句或你认为用得很恰当的词,并说明它的好处。‎ ‎(2)听读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在班内一起讨论。‎ A、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B、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C、“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D、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 6 -‎ ‎3、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4、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1)“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启发: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 ‎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 ‎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5、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1)让学生细读课文,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2)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进行点拨。‎ ‎①音乐美:那伴着雨声的《梅花三弄》,那雨窗下悠悠的琴声,那伴着琴声的《渔光曲》,构成了独有的音乐美。‎ ‎②绘画美:那雨中静静的小茶店,那拉琴的作者,唱歌的女孩……有屋,有景,有人,不正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吗?‎ ‎③和谐美:小茶店内听歌、唱歌的人,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年青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和谐之美。‎ ‎④真挚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⑤氛围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⑥自然美: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自然之美。‎ ‎6、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完成本课练习册。‎ ‎(2)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 - 6 -‎ ‎(3)预习《风筝》。‎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 ‎ ‎ 美    前后比较             拉近距离    乐 音乐 不                                       以 胜                                     教 收    品析精彩             使人和谐    和 ‎▲【教学反思】‎ - 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