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8少年爱因斯坦教案2
8. 《少年爱因斯坦》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孤僻: pì 孤独怪僻。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早。 闲暇:空闲。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羞怯:羞涩胆怯。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又自我陶醉的模样。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腼腆:miántiǎn害羞的样子。俗称不好意思 遏止:阻止。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如醉如痴:rú zuì rú chī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五、 常识(分发) 爱因斯坦(1879— 5 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栏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5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一、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提示: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 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 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 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静而孤僻、相貌丑怪异的孩子,他语言发育很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是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学好问,在十几岁时就具有很高的科学天份。 4、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5、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并体会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三岁的阿尔伯特,能够被音乐所吸引,“闪着聪明的眼睛”“认真地听”,并且“眼神和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说明他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表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早慧。 5 ③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写出了这孩子与众不同的一面。 ④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一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描写可以起到表现一个人心灵的作用。 描写眼睛的作用——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的聪明、善于思考、与众不同。 6、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加以体会。 ①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 ②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③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④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 7、语言揣摩 ①、 “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②、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参考: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③、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8、你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对当时学校教育的不满?你对某些教育方式不满时,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 表明爱因斯坦的正义感,对和平的追求。 1.退学 居家自学,就像什么都没发似的 2.屈服 心里不爽,但还是认真读书 3.提议 提出意见,找校方提意见,照常读书 4.逃走 离家出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5.勾结 勾结同学,集体造反令老师为难 6.拼命 找老师拼,强行令老师改变 9、爱因斯坦故事: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一、 中心思想: 5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一、 课文引申:——名言等 爱因斯坦的名言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A=X+Y+Z 成功=少说空话+正确的方法+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谨的朋友。 4.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5、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二、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三、 习题讲解: 四、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不解之缘 ⑵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跃跃欲试 ⑶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流连忘返 ⑷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怡然自得 五、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描写眼睛 六、 一个优美段(语言) 七、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八、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九、 教学反思: 只是大致地过了一遍字词,讲了一下少年爱因斯坦的性格特点。没有将这篇文章作为重点。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