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4美猴王教案1
备课 时间 教材 版本 语文出版社 授课 年级 七年级(上) 授课 内容 第十四课《美猴王》 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掌握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 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粉笔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 一 课 时 板 书 设 计 《美猴王》 吴承恩 情节发展顺序: 故事开端:石猴出世,神异出众 故事发展: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故事结局: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导入 我国“四大名著” 5 新课 大家知道吧?能说出来吗?那么《西游记》同学们肯定是看过的吧?我想同学们大多数都是看的电视剧、动画片吧?有同学看过书的嘛?那么,在《西游记》中你们最喜欢的人物事谁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看来书中的每个人物同学们都有喜欢的啊!那么一说到孙悟空,大家脑海中跳跃的是不是他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啊?孙悟空,他不是号称自己是齐天大圣吗,那么你们都看过电视了,齐天大圣是不完整的,有谁记得他完整的称号是什么吗?——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其中的“美猴王”的是怎么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教 学 内 容 介绍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提问:同学们喜欢神话吗?那么知道神话小说到底是什么吗? 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全班默读,学生读书同时 板书 :镌(juān) 迸(bèng)裂 麋(mí)鹿 瞑(míng)目 石碣(jié) 天造地设 :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滔滔不竭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 :指肉体和精神上都很疲乏(出自《西游记》——《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5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讨论要点:山间生活,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讨论要点: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又为下文石猴被拥戴为王作伏笔。 课文把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王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脉络分明,而且前后勾连。 第 二 课 时 板 书 设 计 身世美:仙石出生、天地生成 行为美:山间生活的行为 言语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神性 猴性 人性 传奇性 自然性 社会性 教 学 内 容 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 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猴”“神”“人”三位一体,怎样去理解? 二、分析过程 1、 课文是怎样具体的来描写的美猴王这一生动的形象呢? 第一层:石猴出世 【1】师问: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生一起找出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5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来石猴具有一种“神”的特点。 那么这个地方所描写的是石猴身世,从以上的词语当中是不是表现了石猴的一种身世美。 第二层:山间生活 【2】师问: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师生共同找出“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3】师问:“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让学生找出石猴和山间的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词语:“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4】 师问:“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那我们从石猴的山间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当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一种行为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第三层:发现水帘洞被拥为王 【5】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的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出这一部分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1)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2)进了水帘洞后, 石猴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他能以我们人的逻辑思维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又既具有人的特点。 而且从他说出的这句话中又表现出了他的语言美。 3)到了被拥立为王后,正名为“美猴王”,受众猴礼拜,成了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又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更显示了“人”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把以上几个部分中石猴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总结出来。 课文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出来的,从而塑造了一个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5 2、 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 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3、美猴王"美"在哪里? 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在仙石中出生,神话的感觉)、行为美(出生后能自己生活,与众猴玩耍中体现他的行为美,主动去探险)和言语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人性的体现)这三个方面 ,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进洞居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超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他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 课 堂 小 结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在写法上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 1) 情节安排,脉络清晰 2)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抓住猴性,显示特征 语言通俗、生动、简洁 拓展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没一难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给学生们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然后让学生们来角色扮演,来演出这个故事。 布置作业 作业:请同学们,在《西游记》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的了解和感受。100-200字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