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的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用2B铅笔涂黑.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在书中应出现的内容是( ) A.杨广夺取北周皇权,自立为皇帝 B.隋灭陈,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 C.隋朝国家富庶,出现了开元盛世 D.隋文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2分)唐朝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中心,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大运河的开凿( ) A.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 B.极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 3.(2分)它形似纺轮,以木桶或竹筒相连,环绕轮上,架设于溪流涧谷之间,利用水冲击轮子转动,以筒提水上升,对唐朝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大作用,它是( ) A.地动仪 B.唐三彩 C.曲辕犁 D.筒车 4.(2分)长安城的繁荣是唐朝繁荣的缩影。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以上唐诗体现了唐朝( ) A.农业发达,海陆畅通 B.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C.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D.城市整齐,商业繁荣 5.(2分)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皇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这一局面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 ) A.黄巢 B.安史之乱 C.重武轻文 D.唐朝灭亡 6.(2分)“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太祖”是( ) A.忽必烈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7.(2分)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是由于宋代实行的政策是( ) A.文武兼备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以武驭文 8.(2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以上材料描述的情景是( ) A.宋夏议和 B.宋金议和 C.宋辽议和 D.岳飞抗金 9.(2分)11世纪初,益州商人对金钱携带感到困难,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交子最初由地方富豪以财产担保联合发行,后来由政府主办,禁止私人发行。以上材料说明交子( ) A.具有市场流通凭证的功能 B.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D.最初是由政府组织发行的 10.(2分)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小麦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D.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11.(2分)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人民南迁速度加快 B.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经济发展 12.(2分)明朝人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遗遇:“千城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B.“南渡”是指南宋定都到东京 C.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 D.“复中原”是指收复被辽吞并的北方领土 13.(2分)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不能过分夸大其历史影响。其实,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其中不属于元朝的贡献是( ) A.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藏 C.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14.(2分)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中元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 B.元朝统治者采取侵占农田为牧场的措施 C.元朝将儒学者列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 D.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15.(2分)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 ) A.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 B.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 C.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 D.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16.(2分)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分)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仁宗( ) A.八股取士培养忠实的顺从者 B.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C.扶植南方的政治势力 D.采取南北分榜取士的措施 18.(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 A.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名垂青史 B.既有战争又有友好往来 C.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D.是和平的,加强了中外间的友谊 19.(2分)近年一些热播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有些细节不符合历史史实,遭到观众的批评,以下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唐朝的普通人穿着棉布衣服 B.元朝人到瓦舍观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C.宋朝的百姓吃玉米、甘薯和占城稻 D.明朝有户富商家里用一批青花瓷瓶作装饰 20.(2分)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 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21.(2分)“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22.(2分)《帝国政界往事》中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是( )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23.(2分)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伊犁将军。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B.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24.(2分)“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25.(2分)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 ) A.宣扬儒学思想的需要 B.培养人才的需要 C.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D.独尊儒术的需要 26.(2分)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27.(2分)康煕帝认为:“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所占据的地方离我朝的发祥地非常近,不快速剪除它,恐怕边境百姓会不堪其扰。”材料中的“罗刹”是指( ) A.俄国 B.日本 C.荷兰 D.高丽 28.(2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29.(2分)“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是鲁迅对某本著作作者的评价,这本著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空前绝后的,该作品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桃花扇》 D.《牡丹亭》 30.(2分)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4分,其中第31题11分,总分40分.) 31.(15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着力的重点,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否和统治者的素质和措施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执政之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玄宗统治时期封建社会出现了鼎盛时期,史称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表现。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了什么措施?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多头分权”的现象,请从中央和地方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平均毎日批阅150多份奏章,裁决400宗案件的繁琐政务还能勉强应付,但他的后裔却是一群花花大少,大权渐渐划入内阁大学士之手,又从大学士手中划出,滑到宦官之手……到后来甚至皇帝人选的决定与皇帝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绝对专权的弊端,全部显现。 ﹣﹣改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3)根据材料三,针对相权,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四: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原来的中枢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低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 ﹣﹣摘编自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4)依据材料四,回答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32.(14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依据材料一,请写岀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形势图?指出图二中的A、B、C分别代表什么政权?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3)列举清朝前期“富有智慧”或“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略两例,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33.(11分)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高明区某中学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梳理、整合从唐朝至宋元时期的有关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知识,老师设置如下的思维导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A、B、C代表的事件。 (2)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唐朝到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交通路线有何变化? 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但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嘠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3)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制约中国海外贸易的因素。 (4)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的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用2B铅笔涂黑.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在书中应出现的内容是( ) A.杨广夺取北周皇权,自立为皇帝 B.隋灭陈,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 C.隋朝国家富庶,出现了开元盛世 D.隋文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历史的有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书中应出现的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夺取北周皇权,自立为皇帝的是杨坚,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是隋炀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朝的史实。 2.(2分)唐朝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中心,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大运河的开凿( ) A.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 B.极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解答】唐朝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中心,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2分)它形似纺轮,以木桶或竹筒相连,环绕轮上,架设于溪流涧谷之间,利用水冲击轮子转动,以筒提水上升,对唐朝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大作用,它是( ) A.地动仪 B.唐三彩 C.曲辕犁 D.筒车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的社会气象,把握唐朝农具的改进。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它形似纺轮,以木桶或竹筒相连,环绕轮上,架设于溪流涧谷之间,利用水冲击轮子转动,以筒提水上升,”可知,它是筒车。它对唐朝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重大作用。唐朝经济繁荣,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筒车属于灌溉工具。 4.(2分)长安城的繁荣是唐朝繁荣的缩影。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以上唐诗体现了唐朝( ) A.农业发达,海陆畅通 B.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C.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D.城市整齐,商业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 【解答】由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知,这反映了唐朝长安城的整齐,由材料“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的有关知识。 5.(2分)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皇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这一局面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 ) A.黄巢 B.安史之乱 C.重武轻文 D.唐朝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解答】据材料“皇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知,这一局面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6.(2分)“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太祖”是( ) A.忽必烈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分析】本题考查赵匡胤的相关史实,关键信息是“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 【解答】由材料“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可知,太祖指的是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主要历史功绩是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赵匡胤的主要功绩。 7.(2分)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是由于宋代实行的政策是( ) A.文武兼备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以武驭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都市的贸易活动辐射到了乡镇,形成了草市;宋代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这是由于宋代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 8.(2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以上材料描述的情景是( ) A.宋夏议和 B.宋金议和 C.宋辽议和 D.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议和的相关知识。1005年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解答】由“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这反映的是宋辽议和。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2分)11世纪初,益州商人对金钱携带感到困难,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交子最初由地方富豪以财产担保联合发行,后来由政府主办,禁止私人发行。以上材料说明交子( ) A.具有市场流通凭证的功能 B.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D.最初是由政府组织发行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解答】由材料“11世纪初,益州商人对金钱携带感到困难,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交子最初由地方富豪以财产担保联合发行,后来由政府主办,禁止私人发行。”可知,交子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B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0.(2分)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小麦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D.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分析】本题以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都是正确的描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1.(2分)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人民南迁速度加快 B.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注意全面分析图片材料中的数据。 【解答】依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故图表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即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选:D。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2.(2分)明朝人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遗遇:“千城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B.“南渡”是指南宋定都到东京 C.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 D.“复中原”是指收复被辽吞并的北方领土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注意对岳飞抗金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解答】岳飞抗金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来金军再次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又取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的连战连捷使金朝统治者感到恐慌,同时,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也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于是向金求和,金朝提出必杀岳飞的条件。于是,宋高宗使人一天十二次向岳飞发去了班师的金牌,继而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3.(2分)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不能过分夸大其历史影响。其实,有些没有出现过所谓封建盛世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开创性。其中不属于元朝的贡献是( ) A.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藏 C.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历史贡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唐朝时期,武则天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B与元朝无关。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准确识记元朝的历史贡献。 14.(2分)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中元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 B.元朝统治者采取侵占农田为牧场的措施 C.元朝将儒学者列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 D.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统一和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据题干“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可知,这是指宋朝时看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听到少数民族的语言觉得奇怪,元朝“百年之间……皆化而同之”是因为元朝的统一使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为各民族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统一和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5.(2分)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 ) A.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 B.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 C.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 D.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需要掌握火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配方在唐朝就有记载,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说明南宋已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故B项正确。 南宋最后被元朝所取代,火药武器也没能确保南宋的安全,故C错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火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分)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元曲。 【解答】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杂剧兴起于元朝,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7.(2分)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仁宗( ) A.八股取士培养忠实的顺从者 B.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C.扶植南方的政治势力 D.采取南北分榜取士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掌握明朝科举取士南北方不同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明朝南北方经济发展影响对“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的分析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明朝“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反映了明仁宗采取南北分榜取士的措施,实质上反映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朝科举取士南北方不同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8.(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 A.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名垂青史 B.既有战争又有友好往来 C.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D.是和平的,加强了中外间的友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题干关键信息“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解答】据“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关键信息“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加强了中外间的友谊。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规模以及作用。 19.(2分)近年一些热播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有些细节不符合历史史实,遭到观众的批评,以下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唐朝的普通人穿着棉布衣服 B.元朝人到瓦舍观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C.宋朝的百姓吃玉米、甘薯和占城稻 D.明朝有户富商家里用一批青花瓷瓶作装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相关史实。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解答】A.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元朝时人们的衣料才开始以棉布为主;“唐朝的普通人穿着棉布衣服”不符合史实。 B.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元朝人到瓦舍观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不符合史实。 C.玉米、甘薯在明朝时期引进,“宋朝的百姓吃玉米、甘薯和占城稻”不符合史实。 D.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有户富商家里用一批青花瓷瓶作装饰”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相关史实。 20.(2分)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 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 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天工开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的相关史实。 21.(2分)“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据“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明长城。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22.(2分)《帝国政界往事》中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是( )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分析】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识记努尔哈赤的功绩。 【解答】“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满族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23.(2分)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伊犁将军。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B.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史实。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分别巩固了我国西南和东南边疆;戚继光荡平倭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巩固了我国东南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巩固了我国西北边疆,这些事件都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如果给这些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24.(2分)“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武力威慑,”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政治招抚。因而题干材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相关史实。 25.(2分)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 ) A.宣扬儒学思想的需要 B.培养人才的需要 C.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D.独尊儒术的需要 【分析】本题以示意图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掌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作用。 【解答】据图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以及图示其他措施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的措施,因而这图示一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思想方面的措施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作用。 26.(2分)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灭亡。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解答】明朝灭亡的标志是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灭亡的标志。 27.(2分)康煕帝认为:“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所占据的地方离我朝的发祥地非常近,不快速剪除它,恐怕边境百姓会不堪其扰。”材料中的“罗刹”是指( ) A.俄国 B.日本 C.荷兰 D.高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题干关键信息“康煕帝”“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康煕帝”“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罗刹”是指俄国。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28.(2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分析】本题以“图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康乾盛世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图表”可知,康熙时期人均亩数27.92亩;乾隆二十八年人均亩数6.89亩; 乾隆三十一年人均亩数3.65亩,人均亩数明显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故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故选:D。 【点评】本题识记康乾盛世的经济的发展。 29.(2分)“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是鲁迅对某本著作作者的评价,这本著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空前绝后的,该作品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桃花扇》 D.《牡丹亭》 【分析】本题考查《红楼梦》。题干关键信息“绝似石头”。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绝似石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是《红楼梦》。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0.(2分)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分析】本题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京剧形成体现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 【解答】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一时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出现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据题干“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关键信息“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可知,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ABD不能在题干信息中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京剧的相关知识。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4分,其中第31题11分,总分40分.) 31.(15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着力的重点,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否和统治者的素质和措施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执政之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玄宗统治时期封建社会出现了鼎盛时期,史称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表现。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了什么措施?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多头分权”的现象,请从中央和地方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平均毎日批阅150多份奏章,裁决400宗案件的繁琐政务还能勉强应付,但他的后裔却是一群花花大少,大权渐渐划入内阁大学士之手,又从大学士手中划出,滑到宦官之手……到后来甚至皇帝人选的决定与皇帝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绝对专权的弊端,全部显现。 ﹣﹣改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3)根据材料三,针对相权,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四: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原来的中枢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低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 ﹣﹣摘编自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4)依据材料四,回答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 【分析】本题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着力的重点,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否和统治者的素质和措施有密切关系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北宋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和清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封建社会出现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他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结合材料一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表现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再任人唯贤,而是投其所好,任人唯亲。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措施是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据材料三“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平均毎日批阅150多份奏章,裁决400宗案件的繁琐政务还能勉强应付”“到后来甚至皇帝人选的决定与皇帝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绝对专权的弊端,全部显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相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这一措施导致了皇帝政务繁忙,大权旁落。 (4)据材料四“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原来的中枢机构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低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 (5)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到宋代再到清朝,我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开元盛世;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再任人唯贤,而是投其所好,任人唯亲。 (2)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大权旁落。 (4)为了用兵西北。 (5)从唐朝到宋代再到清朝,我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北宋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和清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2.(14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依据材料一,请写岀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形势图?指出图二中的A、B、C分别代表什么政权?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3)列举清朝前期“富有智慧”或“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略两例,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辽宋夏的并立、辽宋夏金的历史发展趋势、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措施等知识,明确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 【解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长。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合同为一家。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A、B、C分别代表的政权为A 辽、B 西夏、C 北宋。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了局部统一,从大分裂到小分裂,呈现出全国统一的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富有智慧”或“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略的史实有清朝时期,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修建须弥福寿庙或承德避暑山庄;清政府妥善安置返回新疆的土尔扈特部等。综合上述材料,得到的启示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 故答案为: (1)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2)五代十国;图二:A辽、B西夏、C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从大分裂到小分裂),呈现出全国统一的趋势。 (3)册封达赖和班禅;金瓶掣签;修建须弥福寿庙或承德避暑山庄;清政府妥善安置返回新疆的土尔扈特部等。启示: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辽宋夏的并立、辽宋夏金的历史发展趋势、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措施等知识。 33.(11分)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高明区某中学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梳理、整合从唐朝至宋元时期的有关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知识,老师设置如下的思维导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A、B、C代表的事件。 (2)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唐朝到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交通路线有何变化? 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但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嘠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3)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制约中国海外贸易的因素。 (4)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路对外交往的史实是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唐朝陆路对外交往的史实是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宋朝重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根据材料一可知,从唐朝到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交通路线的变化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3)根据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但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嘠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可知,当时制约中国海外贸易的因素是航海技术停滞不前,不学习先进技术,思想保守顽固。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故答案为: (1)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市舶司。 (2)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3)航海技术停滞不前,不学习先进技术,思想保守顽固。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9 6:12:21;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