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资源拓展试题(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资源拓展试题(附解析)

第 1 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识能力 ‎1.(2019 陕西宝鸡陈仓期中)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省 B.贵州省C. 云南省 D.浙江省 ‎2.(2018 海南中考)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右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 学会磨制石器 B. 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3. 在远古时代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最有可能使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 D.硬质土块 4. 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丛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所以北京人( ) ‎ A.必须凭借单个人的力量生存下来 B. 必须成千上万人生活在一起,过着集体的生活 C. 建造房屋,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D. 常常几十个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5. 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同学们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 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 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一头野兽 C.猎取野兽的人很高兴,吹起骨哨告诉其他同伴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里,洞口燃着一堆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三年模拟 ‎1.(2020 河南漯河临颍期中,3,★★☆)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研究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古代诗歌 C.学者推断 D.考古挖掘 ‎2.(2019 江西上饶中学期中,3,★★☆)生活地点在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有( ) ‎ A.元谋人、蓝田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蓝田人、山顶洞人D.北京人、山顶洞人 ‎3.(2019 福建泉州晋江安海期中,2,★★☆)在历史课堂剧《北京人的一天》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 86‎ A.使用天然火 B.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D.磨制石器 ‎4.(2018 北京丰台期末,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 人 ( )‎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五年中考 ‎1.(2018 北京中考,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 (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2.(2016 湖南郴州中考,1,★☆☆)五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 70 万—20 万年之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2015 广东茂名中考,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 北 京 市 B. 陕 西 省C. 浙 江 省 D. 云 南 省 核心素养 1. 右图是北京人生活劳动想象图,小娟同学认真观察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有( )‎ ‎①北京人不像现代人,有猿的特征 ‎②他们上摘树上的果子,下挖植物的根茎,说明食物主要来源于采集 ‎③他们使用磨制石器挖植物的根茎 ‎④他们过群居生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为解决同学们的好奇,某校七年级历史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以“穿越历史·感悟先人”为主题的时空之旅。‎ ‎【时空之旅第一站】‎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史前社会,遇到了一位史前先人。‎ 86‎ (1) 观察图 1,说出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什么人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空之旅第二站】‎ 同学们来到了距今 50 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受到主人热情的接待,白天带着去打猎(图 2),晚上还进行篝火晚会(图 3)。‎ (2) 这里的“主人”被称为什么人?观察图 2、图 3,结合所学知识,借助想象说一说当地人在吃、穿、住、用方面的真实生活。‎ (3) ‎【时空之旅第三站】‎ 同学们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现实。‎ 图 4‎ (4) 观察图 4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类进化的历史给我们什么感悟?‎ 答案 知识能力 1. 答案 C 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 C。‎ 2.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把握题干关键词“北京人复原头像”,观察图片可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故选 D。‎ 3.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京人会制作石器和木棒等工具,所以,他们在切割鹿肉的时候, 最有可能使用锋利的石制工具。‎ 4.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由于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恶劣,再加上生产工具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故A 不符合题意。另外,B、C 不符合史实,只有 D 和题干有因果关系,故选 D。‎ 86‎ 1. 答案 D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此题选 D。‎ 三年模拟 1. 答案 D 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研究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通过考古挖掘。‎ 2. 答案 D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1 年被发现。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距今约 3 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故选 D。3.答案 D 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北京人还不会制造磨制石器。‎ ‎4.答案 B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灰烬堆”,可判断北京人会使用火。‎ 五年中考 1. 答案 C 根据题干并联系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提供了重要证据。因此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 答案 B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的北京周口店,故本题选择B 项。‎ 3. 答案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来自周口”“直立行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核心素养 1.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因而会使用打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挖植物的根茎不符合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故此题选 C。‎ 2. 答案 (1)古猿。元谋人。‎ (2) 北京人。吃:狩猎而来的动物,采集而来的植物果实,烧烤食物;穿:编织起来的树叶,剥下来的兽皮和树皮;住:洞穴;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天然火。‎ (3)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作工具;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我们要在 今后的学习中,勤奋、刻苦、勇于战胜困难。(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阅读思考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第(1)问观察图 1 并回顾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根据有效信息“距今 50 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可知这里的“主人”是北京人,从而回答第一小问;观察图 2、图 3,回顾所学知识即可想象出北京人的真实生活,便可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是开放性设问,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能力 1. ‎(2019 江苏盐城建湖期中)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长江流域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 A. 长江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起源地 B.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C. 农作物种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 86‎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3.(2019 吉林通化外国语学校期中)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是( )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半地穴式房屋 D.洞穴 ‎4.(2017 湖南怀化中考改编)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 ‎ B. 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元谋人 5. 一个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 A.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从事劳动 C. 穿着缝制的衣服,吃上了粟米饭,再配以各式素菜和荤菜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用漂亮的彩陶装东西 ‎6.(2015 贵州黔东南中考)黔东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 ) ‎ A. 元 谋 人 B.河姆渡人C.半坡人 D.山顶洞人7.阅读下面材料:‎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远古人类遗址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 ‎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 请回答: ‎ (1) 根据诗的内容,请你推断这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 ‎ ‎ ‎ ‎ (2) 该地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是什么农作物? ‎ ‎ ‎ ‎ ‎ (3)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 ‎ 三年模拟 ‎ 1. ‎(2019 北京西城二模,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 ‎ A.水稻、胡豆 B.粟、水稻 C.粟、小麦 D.水稻、玉米 ‎ ‎2.(2019 广东深圳南山同乐学校期中,5,★☆☆)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栽培水稻的是 ( )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 ‎3.(2018 山东济南槐荫期中,2,★★☆)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 86‎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4.(2018 江苏连云港灌云实验中学模拟,1,★★☆)下列图片符合半坡人生活特征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五年中考 ‎ 1. ‎(2018 江苏无锡中考,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2.(2017 广东中考,1,★★☆)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 ) ‎ ‎ ‎ ‎ 石斧 骨耜(复原图)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 青 铜 时 代 D. 铁 器 时 代 ‎ ‎3.(2016 山东青岛中考改编,1,★☆☆)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 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下列远古人类中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 元 谋 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 ‎4.(2015 重庆中考 A 卷,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5.(2018 湖南怀化中考,2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判断上述说法,正确的填涂“T”,错误的填涂“F”)( ) ‎ 核心素养 ‎ 1.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 ‎【邮票】 ‎ 86‎ ‎【古遗址】 ‎ (1) 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E—— 。 F—— 。 ‎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 (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位于哪一大河流域? ‎ ‎ ‎ ‎ ‎ ‎ ‎ (4)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建筑和农作物种植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 ‎ ‎ ‎ ‎ ‎ ‎ (5) 总结两处原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 ‎ ‎ ‎ ‎ ‎ ‎ 1.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感受历史的存在。下列两组资料,一组是文物图片资料,一组是复原图片资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第一组 文物图片资料 ‎ 86‎ ‎ ‎ 1. 考古小专家:请你观察上述文物图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片中提炼出正确的历史信息。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第二组 复原图片资料 ‎ ‎ ‎ 2. 记忆小能手:请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两幅房屋复原图中建筑的名称,并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 ‎ ‎ ‎ ‎ ‎ ‎ 3. 分析小智囊:请试着说出这两种房屋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明了什么? ‎ ‎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故A、C 正确,B 不正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D 正确。 ‎ 2. 答案 A 从图片分析,四个文物都为农具,故选A 项。 ‎ 3. 答案 A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 A。 ‎ 4. 答案 B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 6000 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属于黄河流域,其已过上农耕生活。北京人、元谋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A、C、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 ‎ 5.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子,所以 C 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不符,故选C。 ‎ 6. 答案 C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发现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氏族聚落遗址。半坡人已经学会种植粟,并且住着半地穴式房屋。A、D 还没有开始农业生产;B 是我国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居民。故选 C。‎ 86‎ ‎7.答案 (1)半坡原始居民。 ‎ • 粟。 ‎ • 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 ‎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信息“彩陶”“人面”“双鱼”“农耕”,推断出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问。第(3)问根据诗中“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可得出结论。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在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南方居民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所以选择 B。 ‎ 2. 答案 B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没有进行农耕生活。故选B。 ‎ 3. 答案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会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①③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故选 D。 ‎ 4. 答案 D ①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②是北京人等原始人群使用的打制石器,③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④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故选D。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种植水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元谋人、北京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选C。 ‎ 2. 答案 B 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图片中的石斧是经过钻孔和磨制加工的,属于磨制石器,骨耜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故 B 项正确。 ‎ 3. 答案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粟”。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由此判断 C 正确。北京人、元谋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因此 A、B、D 均与题意不符。 ‎ 4. 答案 D 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半坡人制造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半坡人使用的纺轮。因此可以看出,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都与半坡人有关,符合题意的是 D。 ‎ 5. 答 案 T ‎ 解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E——A、B、D。F——C。(2)C ‎ (3) 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 (4) 建筑: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农作物种植: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 (5) 自然环境的不同。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辨别能力。第(1)问通过观察本题所给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 即可进行正确的搭配。第(2)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 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 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建筑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不同之处。第(5)问,自然环境的不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 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 86‎ 1. 答案 (1)图 1: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说明当时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制造彩陶,在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图 2: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图 3:河姆渡人已饲养猪等家畜。图 4: 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符合史实即可) ‎ ‎(2)图 5 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 6 是干栏式房屋。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3)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说明: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第(1)问结合图片下的文字信息并联系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来回答。第(2)(3)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房屋样式和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知识能力全练 A. 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一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 A.周口店 B.涿鹿C.阪泉 D.西安 ‎2.(2019 江苏泰州兴化常青藤学校联盟期中)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 ) ‎ A.女娲 B.伏羲 C.炎帝 D.黄帝 ‎ 3. ‎“务农桑,筑成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 的 ( ) ‎ B. 炎帝 B.蚩尤 C.黄帝 D.禹 ‎ 4. 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联盟首领,当地发大水,你会派谁去治水( )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礼记·礼运》 ‎ ‎ 材料二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 材料三 传说舜年老时,召开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 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联盟的首领。 ‎ (1) 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 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三回答,禹为何被推选为联盟首领的后继人?‎ (3) 结合材料,说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意思。这种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什么?“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 (4) 议一议“禅让”的实质。‎ 86‎ 三年模拟 ‎1.(2020 北京北师大附中期中改编,11,★★☆)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船只,制作衣裳 ‎ B. 让部下发明文字、算盘和音律C.他是传说时代的农神和药神 D.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 ‎2.(2019 安徽蚌埠十二中期中,6,★★☆)“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段材料出自 ‎《山海经》。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 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3.(2018 河北石家庄期中,6,★☆☆)相传在黄帝时期,发明算盘的是( ) ‎ A.嫘祖 B.隶首 C.仓颉 D.伶伦 ‎ 五年中考 ‎1.(2018 四川绵阳中考,1,★★★)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 A.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 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 ‎2.(2016 贵州六盘水中考改编,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 ( )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 ‎3.(2016 江苏无锡中考,1,★☆☆)2016 年 4 月 4 日(清明),万余名海内外华人公祭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本次公祭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 A. 尧 B. 舜 C. 禹 D. 黄帝 ‎ ‎4.(2018 江苏苏州中考,27,★☆☆)(节选)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居住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 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注:此题为填空题。 ‎ ‎5.(2017 安徽中考,11,★☆☆)(节选)走近遗迹,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注:此题为填空题。(1)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 。 ‎ 核心素养 1. 五千年前,当文明的曙光与滔滔的黄河融在一起的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是谁告诉我们龙的来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厚重的历史长廊,见证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 ‎【人文初祖】 ‎ ‎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 材料二 ‎ ‎ ‎ (1) 86‎ 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哪两个人物为它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两个人物因此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 ‎ ‎ 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说说黄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 ‎ ‎ ‎ ‎ ‎ (1) 怎样看待黄帝的发明创造? ‎ ‎ ‎ ‎ ‎ ‎【杰出首领】 ‎ ‎ 山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这片土地上仍留有许多关于尧、舜、禹的名胜古迹,观察下列几幅名胜古迹的图片,回答问题。 ‎ ‎ ‎ (2) 上图中所纪念的联盟首领当时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请你按他们担任联盟首领的先后顺序将三幅图片进行排序。 ‎ ‎ ‎ ‎ ‎ (3) 有一种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中三位人物有关,这种制度是什么?第一个实践这种制度的是谁? ‎ ‎ ‎ ‎ ‎ (4)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是谁平息水患让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 ‎ ‎ ‎ ‎ 1.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在漫长的 5000 多年岁月中,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了令整个世界都赞叹不已的历史传奇。今天,我们沿着传说时代英雄的足迹,去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 ‎【追思轩辕】 ‎ ‎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 ‎——孙中山(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哪一个战役?战争双方分别是谁?“平定蚩尤乱”对中华民族 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 ‎ ‎ ‎ ‎ 1. ‎“轩辕”指谁?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材料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 ‎ ‎ ‎ ‎ ‎ ‎【感悟大禹】 ‎ 86‎ ‎ 材料二 ‎ ‎ ‎ 1. 材料二中,图 1 是传说中谁的什么事迹?图 2 再现了后人对大禹的什么态度?大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成功治理洪水? ‎ ‎ ‎ ‎ ‎ 2. 结合所学的内容,谈一谈大禹治水给我们什么启示? ‎ ‎ ‎ ‎ ‎ ‎【提升认识】 ‎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两人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 ‎ ‎ ‎ ‎ 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学习传说时期的历史? ‎ ‎ ‎ ‎ ‎ ‎ ‎ 知识能力 1.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相传,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 ‎ 2.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炎帝。故选 C。 ‎ 3. 答案 C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他的妻子会缫丝、纺织,其史官仓颉创造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音律。黄帝以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和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C。 ‎ 4. 答案 D 联系所学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禹有成功治水的经验,故选 D。 ‎ 5. 答案 (1)原始社会时期(或尧、舜、禹时期)。 ‎ • 禹。禹治水有功,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 • 意思: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德与有才能的人当联盟首领。制度:禅让制。品质: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 • 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 ‎ 解析 传说尧年老时,召集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年老时,也用这种方式把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指的正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此题可迎刃而解。 ‎ 三年模拟 1. 答案 C 相传,黄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黄帝让部下发明文字、算盘和音律;其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炎帝教民开垦耕种,还亲尝百草,发展用 86‎ 草药治病,他是传说时代的农神和药神,故选 C。 ‎ 1. 答案 A 依据题干信息“蚩尤作兵伐黄帝”可知,相关历史事件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A 符合题意;题干信息和盘古开天辟地、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无关。故此题选 A。 ‎ 2. 答案 B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故选 B。 ‎ 五年中考 1. 答案 A 相传发明养蚕缫丝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所以由题干材料“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 可以推出的结论是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故选A。 ‎ 2. 答案 A 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黄帝,名轩辕。他和炎帝一起打败了蚩尤。故选 A。 ‎ 3. 答案 D 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黄陵”“轩辕”可知,本次公祭是为了纪念黄帝。传说中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他和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答案 黄帝 ‎ 解析 据所学可知,相传,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5.答案 (1)黄帝(或炎帝) ‎ 解析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 核心素养 1. 答案 (1)特点: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主干:华夏族。人物:炎帝和黄帝。“人文初祖”。 ‎ (3) 相传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 (4) 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4)黄河流域。图 1、图 3、图 2。 ‎ ‎(5)禅让制。尧。‎ ‎(6)禹(或大禹)。 ‎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非一族所成……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他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黄帝及其妻子、下属的贡献;第(3)问需要辩证地看待远古传说和史实的关系;第(4)(5)(6)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2. 答案 (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炎帝和黄帝联盟)与蚩尤部落。促进了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 (2)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任写四点)对黄帝的崇敬追思之情。 ‎ (3) 大禹,大禹治水的事迹。赞赏态度。疏导的方法。 ‎ (4) 我们要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民着想的大公无私精神,做任何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善动脑筋,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等。 ‎ (5)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民谋福利的改革精神,等。(6)考古发掘、文物遗址、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查阅书籍、上网查阅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需体会材料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第(5)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可以围绕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改革精神等进行归纳。第(6)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和流传的,历史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期。我们学习传说时期的历史主要通过考古发掘、文物遗址、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查阅书籍、上网查阅等方式。 ‎ 86‎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知识能力 ‎1.(2020 北京西城期末)在下面的示意图中,与①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夏朝建立 B.夏朝灭亡 C.商朝建立 D.西周建立 ‎2.(2019 广东湛江二十七中期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 A. 小明看电视剧《封神演义》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 800 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他由此回忆起哪一历史事件( )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B.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行为,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5.(2016 安徽中考)《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 3. 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 ‎7.(2015 广东中考)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 86‎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 ‎——《史记·周本纪》 ‎ ‎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B. 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他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 ‎ ‎ ‎ ‎ ‎ C.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说明,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 ‎ ‎ ‎ ‎ D.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 ‎ ‎ 三年模拟 ‎ ‎1.(2019 山东济南历城期中,11,★☆☆)能反映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历史故事是( ) ‎ A. 商 汤 灭 夏 B. 武 王 伐 纣 C.楚汉之争 D.烽火戏诸侯 ‎ ‎2.(2019 山东潍坊安丘东埠中学一模,1,★★☆)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 ‎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 ‎③诸侯受封的同时必须向周王尽义务 ‎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3.(2018 湖南怀化溆浦一中期中改编,6,★★☆)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 (1) 灭亡商朝的是周武王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C.商朝因暴政而亡 D.周朝的建立者是武王姬发 ‎ ‎4.(2018 吉林长春德惠期末,4,★☆☆)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 1. 炎黄战蚩尤 B. 商汤灭夏 C. 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 ‎5.(2018 广东梅州梅江实验中学第二次月考改编,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加强统治,巩固政权 ‎ 五年中考 ‎ ‎1.(2017 ‎ 86‎ 山东潍坊中考,1,★★☆)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桀失其国,无人复国。顺口溜指的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2.(2017 湖北黄石中考,3,★★☆)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 ‎3.(2016 江苏苏州中考,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 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 ‎4.(2018 江苏苏州中考,27,★☆☆)(节选)约公元前 2070 年,部落联盟首领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注:此题为填空题。 ‎ 核心素养 ‎ (1)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王朝更替我知道】 ‎ ‎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 ‎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夏、商、西周更迭的表格。 ‎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暴君(昏君)‎ 灭亡时间 夏 约公元前 年 ‎ 桀 约公元前 1600 年 商 约公元前 ‎ 年 ‎ 汤 纣 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 公元前 年 ‎ 厉王、 幽王 公元前 771 年 ‎ ‎ 2. 哪一次战争导致了“商、周政权的更迭”? ‎ ‎ ‎ ‎ ‎ ‎【制度变革我分析】 ‎ ‎ 材料二 ‎ 3. 根据图 1,指出分封制的分封对象。观察图 2,指出位于第一层(最顶层)的人。 ‎ ‎ ‎ ‎ ‎ 86‎ 1. 根据上述图片,指出分封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特点是什么? ‎ ‎ ‎ ‎ ‎ ‎【治乱兴衰我感悟】 ‎ 2.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 ‎ ‎ ‎ ‎ (1)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制度创新我分析】材料一 ‎ 1. 在方框和括号内填上相关内容。图示说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 ‎ ‎ ‎ ‎ ‎ 材料二 图示分封制 ‎ 2. 根据图 1,说出分封制的内容。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 ‎ ‎ ‎ ‎ 3. 观察图 2,说出位于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分别是什么人。 ‎ ‎ ‎ ‎ ‎ ‎【治乱兴衰我感悟】 ‎ ‎ 材料三 ‎ 86‎ 1. 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这对后世有何启示? ‎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A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 ‎ 2. 答案 A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 A。 ‎ 3.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A 发生于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B 发生于商汤和夏桀之间;C 即武王伐纣,符合题意;D 是西周镐京城里的人赶走周厉王的暴动。故选 C。 ‎ 4.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但推动了历史的进步,④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正确表述。故选 C。 ‎ 5. 答案 A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反映了周武王灭商后,封邦建国、分封诸侯的情况,故选 A 项。 ‎ 6.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物、镇守疆土,这些属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 7.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认真阅读题干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接收土地”,从而判断出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8.答案 (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 义务: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两段材料判断出与之相关的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然后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来回答。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B 项符合题意。 ‎ 2. 答案 C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①正确;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正确;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正确;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④正确,故选 C。 ‎ 3. 答案 C 据图片关键词“姬发”“周武王”“商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图片不能反映商朝因暴政而亡,故选 C。 ‎ 4. 答案 C 由题干信息“公元前 1046 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等可判断与之相关的史实是牧野之战。 ‎ 5. 答案 D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选 D。 ‎ 五年中考 ‎ 86‎ 1.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太康、少康和桀都是夏朝的国王,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他统治非常残暴,桀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故选 A。 ‎ 2. 答案 D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选D。 ‎ 3. 答案 A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宗亲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典型的诸侯国有齐国、鲁国、楚国和燕国等。所以“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分封制。故选 A。4.答案 禹 ‎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 核心素养 ‎ ‎1.答案 (1)2070 禹 1600 1046 (周)武王(2)牧野之战。 ‎ • 宗亲和功臣等。周王(周天子)。(4)等级制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 ‎(5)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分析理解能力。第(1)(2)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据图 1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宗亲和功臣等;据图 2 和所学知识可知,位于第一层(最顶层)的人是周王(周天子)。第(4)问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分封制是一种等级制度;它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第(5) 问是开放性设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 ‎2.答案 (1) ‎ ‎ ‎ 变化:禹传启,开始了“家天下”,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3)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包括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进纳贡物、朝觐述职等。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4) 周王、奴隶。 ‎ (5) 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启示:暴政可以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要重用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考查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内容从图示中观察总结,目的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的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可知,图 2 最顶层是周王、最底层是奴隶。第(4)问,答案不唯一,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能力 ‎1.位于甘肃的哪个遗址出土了距今约 4000 年的铜镜( ) ‎ A.半坡遗址 B.良渚文化遗址 C.齐家文化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2.(2019 山东潍坊潍城开发区中学期中)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86‎ B.商代后期的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生产方面用得较少 D.有不少青铜器上刻着甲骨文 A.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它是指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B.它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 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状况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等 ‎5.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 B. 图 1 是哪一朝代青铜器的代表?该文物反映了当时哪一行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C.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两幅图片,指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有何特点。 ‎ D. 观察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 ‎ 三年模拟 ‎ ‎1.(2019 广西桂林灌阳期中,9,★★☆)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 (1)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 (2) 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3) 经过文字学家的努力,所有的甲骨文我们都已经释读 ‎ ‎2.(2019 山东滨州六校联考期中改编,10,★★☆)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 ‎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 ‎③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周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 ‎④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86‎ ‎3.(2018 北京丰台期末,6,★☆☆)文物遗存能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能反映商朝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 ‎ 五年中考 ‎ ‎1.(2017 江苏苏州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 ‎ ‎ ‎ ‎2.(2017 重庆中考 A 卷,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 ‎3.(2016 辽宁沈阳中考,1,★★☆)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该种文字(见下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 出土的甲骨文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 ‎4.(2015 山东临沂中考,1,★★☆)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于 2015 年 2 月发行的生肖纪念币,该生肖(属相)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历史文物中着力体现该动物形象的是( ) ‎ 86‎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虎耳铜鼎 D.青铜立人像 ‎ ‎5.(2015 广西玉林中考,1,★★☆)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 核心素养 ‎ ‎ 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文物。这些文物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 ‎ ‎ 1. 图 1 中的文物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符号,其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 2. 图 2 中的文物于 1938 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铸造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 3. 图 3 中的文物是什么? ‎ 4. 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除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最少写出两项)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C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2) 答案 C 据所学可知,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生产方面用得较少;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有不少青铜器上刻着金文而不是甲骨文。 ‎ (3)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西周时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在祭祀中根据人的身份对用鼎的数量做了严格规定,反映了西周森严的等级制度。 ‎ (4)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朝甲骨文的典型代表,但并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殷墟”出土的,A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因此 A 项符合题意。 ‎ (5) 答案 (1)商朝。青铜铸造业。 ‎ •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 •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作精神,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 解析 解答第(1)问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片判断出此文物是司母戊鼎,之后结合图片及商朝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从青铜器的规模、品种、工艺等方面归纳其特点。第(3)问观察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司母戊鼎的价值等方面分析。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D 目前出土的商代有字的甲骨约15 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 1500 个以上,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 ‎ 2. 答案 C 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研究商朝、周朝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是中国已发 86‎ 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 1. 答案 A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朝青铜工艺成就”。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工艺成就,因此选A。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并联系所学可知,目前所知,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C 反映的是甲骨文,故C 符合题意。 ‎ 2. 答案 A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 A。 ‎ 3. 答案 B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甲骨片”“占卜语言”和图片下方的文字信息“甲骨文”。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的,故正确答案为B。 ‎ 4. 答案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图中的动物形象是羊,而四羊方尊这一青铜器展现的动物正是羊, 由此判断 B 项正确。 ‎ 5. 答案 B 解题时紧扣关键信息“殷、青铜冶炼、甲骨文”,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朝建立,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在手工业方面,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在文化方面,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据此可判断该朝代是商朝,B 项符合题意。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1. 商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制作工艺十分高超,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锡、铅的比例。 ‎ 2. 司母戊鼎。 ‎ 3. 感想:我们为先民用伟大的智慧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容: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等。 ‎ 解析 第(1)问根据图 1 及题干提示信息“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等,可判断是商朝的甲骨文,然后回答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即可。解答第(2)(3)问的关键是判断图 2 中的文物、图 3 中的文物分别是商朝著名青铜器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然后结合商朝青铜器的铸造特点等来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教材内容,任意列举与商朝相关的两个历史事件即可。 ‎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能力 夏 商 秦 汉 ‎ ‎1.(2015 山东青岛中考)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 空框中应填的是( ) ‎ 86‎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A. 刀耕火种是远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石刀、石镰、石斧是最原始的农耕工具,当农耕工具发展到哪个阶段时,农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B.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天子威信很高 B.战争频繁 C.诸侯势力强大 D.生存环境恶化 ‎ C. 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D. 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通过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三年模拟 ‎ ‎1.(2019 广西河池罗城期末改编,6,★☆☆)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孔子这两个学生名字的特点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 A.农民能接受教育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孔子是大教育家 D.牛耕的出现 ‎ ‎2.(2019 湖南长沙铁路一中,12,★★☆)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 86‎ 3. 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 ‎3.(2018 广东揭阳揭西期末,6,★☆☆)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 五年中考 ‎ 1. ‎(2017 山东聊城中考,2,★★☆)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 ) ‎ A. 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2.(2016 山东临沂中考,2,★☆☆)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 核心素养 ‎ ‎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的变革时期。让我们跟随兴趣小组的同学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 ‎ ‎【图片中看历史】 ‎ B. 从上面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 ‎ ‎ ‎ ‎ ‎【影视中看历史】 ‎ ‎ 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经典影视作品去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 86‎ ‎ ‎ B. 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霸主? ‎ ‎【材料中看历史】 ‎ ‎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史记》 ‎ ‎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 ‎ 材料三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 材料四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 ‎ 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 ‎ C.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 ‎ ‎ ‎ ‎ D. 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C 灭亡商朝的是西周,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故本题选 C。 ‎ (2)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 (3) 答案 C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故C 项正确。 ‎ (4) 答案 B 根据图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同学研究的内容应是春秋争霸。故选 B。 ‎ (5)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主观动机与客观作用。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有消极的一面,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大 86‎ 国为了争霸,通过改革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同时,争霸也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D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冉耕”“伯牛”“司马耕”“子牛”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故选择 D 项。 ‎ 2. 答案 D 春秋时代,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故D 说法错误。 ‎ 3.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人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耕”“牛”二字的使用反映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C 项符合题意。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A 春秋晋楚争霸之时,楚庄王北伐,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及重量,反映出他有夺取周朝天下的野心,故源自晋楚争霸的成语是问鼎中原。故选A。 ‎ (2) 答案 B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开始。故选B 项。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 • 东周。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 • ‎①王室衰微,诸侯强大;②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 •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在争霸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解析 由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问。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从材料一、二中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第(4)问从带来灾难、推动进步、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归纳。‎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能力 A. ‎(2018 广东梅州梅江实验中学第一次质检)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城濮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 C.②④‎ D.③‎ 86‎ ‎③‎ ‎④ ‎ A.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战国时期,商鞅宣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3.(2018 北京中考选考科目调研测试)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 )‎ 3. 允许土地私有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B. ‎(2015 四川南充中考)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是因为( ) ‎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5.(2018 北京西城期末)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人物是( )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秦始皇 ‎ 三年模拟 ‎1.(2019 山东济南历城期中,17,★☆☆)战国时期历时 250 余年,期间战争此起彼伏,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2019 广东深圳南山同乐学校期中,15,★★☆)《战国策·秦策三》记载,“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秦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是因为( )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百家争鸣 D.商鞅变法 ‎3.(2019 北京东城二模,2,★★☆)毛泽东早年在评论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 A. 武 王 伐 纣 B. 管 仲 改 革C. 商 鞅 变 法 D. 李 悝 变 法 ‎ ‎4.(2018 河北石家庄期中,17,★☆☆)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这三家是( ) ‎ A.齐、楚、燕 B.赵、楚、秦 C.韩、赵、魏 D.燕、韩、楚 ‎ ‎5.(2018 湖北黄冈中学期中,16,★☆☆)修建都江堰主要是为了( ) ‎ ‎① 造 旅 游 景 点 ② 防 洪 ‎ ‎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 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五年中考 ‎ 1. ‎(2018 江苏扬州中考,1,★☆☆)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国力。这件事发生在( ) ‎ A. 商 朝 B. 西 周 C. 春 秋 时 期 D. 战 国 时 期 ‎ ‎2.(2018 山东聊城中考,2,★★☆)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 ‎ A.治理了黄河水患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 ‎3.(2017江苏宿迁中考,1,★★☆)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2017 安徽中考,1,★★☆)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86‎ ‎( )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 ‎5.(2018 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2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 ‎ ‎6.(2018 辽宁沈阳中考,18,★★☆)(节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 材料一 公元前 350 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 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 ‎——选自《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国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 ‎ 核心素养 ‎ B. 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时势造英雄,动荡的局势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 ‎ ‎【逐鹿中原强国梦】 ‎ (1) 写出上图中 A、B、C 所代表的诸侯国。A: B: C: ‎ (2) 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势力较强的只剩七个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 ‎ ‎ ‎ ‎ ‎【力主改革统一梦】 ‎ ‎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贾谊《过秦论》 (3)‎ 86‎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在下面的示意图中补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 ‎(4)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 ‎ ‎ ‎ ‎ ‎【造福千秋发展梦】 ‎ ‎ 材料二 ‎ ‎ ‎ ‎ 材料三 史书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5)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 ‎ ‎ ‎ ‎ ‎(6)根据材料三,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千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 ‎ ‎ ‎ B.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 ‎ 材料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角色扮演】 ‎ 1. 根据材料,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 ‎ ‎ ‎ ‎ ‎【理解学习】 ‎ 2. 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 ‎ ‎ ‎ ‎ ‎【合作探究】 ‎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以下分歧: ‎ 86‎ 1. 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纣的战役,故选 B。 ‎ (2) 答案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商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对付守旧贵族。 ‎ (3) 答案 C 题干信息“秦军强大的战斗力”是解题的关键,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 C。 ‎ (4) 答案 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5) 答案 B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链接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故选择 B 项。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A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 1046 年,是周武王伐纣的战役,故选A。 ‎ 2. 答案 D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是因为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故选D。 ‎ 3. 答案 C 由题干关键词“务耕织”“尚军功”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所以选择 C。 ‎ 4. 答案 C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 5.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修建都江堰主要是为了防洪、灌溉,故选B。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D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其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D。 ‎ 2.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识记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可知, 对联称颂的人物是李冰父子,他们在岷江上主持修建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3. 答案 A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选A。 ‎ 4. 答案 B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选 B 项。 ‎ 5. 答案 (1)商鞅变法。 ‎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6. 答案 (1)由分散到集中。 ‎ 86‎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 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可以归纳出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A:齐国;B:秦国;C:楚国。 ‎ • 经过春秋近 300 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 • 事件: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奖励军功;④改革户籍制度;⑥确立县制。 (4)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 定了基础。启示: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5)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 ‎ ‎(6)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建议: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应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战国七雄的位置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春秋争霸的影响和战国初期的社会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回答,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第(5) 问根据材料二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它有防洪、灌溉、水运的功能。第(6)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 2. 答案 (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3)成功了。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最终惨死,这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解析 第(1)问可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能够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一角度考虑。第(2)问可从加强中央集权这一角度考虑。第(3)问联系商鞅变法的作用来回答。 ‎ 第 8 课 百家争鸣 知识能力 ‎1.(2018 山东东营中考)孔子学院在亚、非、欧、美各大洲广泛建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办……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在升温。下列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 仁 ” B.“ 仁 政 ” C.“ 法 治 ” D.“ 无 为 而 治 ” ‎ ‎2.(2017 江西中考)“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 ‎ A.老子 B. 孔 子 C.韩非子 D.墨子 ‎3.(2018 四川达州中考)在达州市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4.(2016 山东泰安中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度 86‎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5. ‎(2018 山东枣庄中考改编)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 A.“春秋无义战”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 ‎6.(2015 山东临沂中考)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7.学习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明确尊卑等级,实行“礼治”,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三年模拟 1. ‎(2019 湖南永州祁阳一中期末改编,9,★★☆)下列言论,出自右图之人的是( )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2018 安徽合肥巢湖三中期中改编,10,★☆☆)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 ‎ 3.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2. ‎(2018 湖南岳阳平江钟洞学区期中改编,14,★★☆)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大变革 B.私学的兴盛 C.频繁的争霸战争 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 ‎4.(2018 广东深圳耀华实验学校期中,24,★★☆)“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 五年中考 ‎ 1. ‎(2017 山东潍坊中考,5,★★☆)右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 ‎ A.道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 ‎2.(2017 浙江丽水中考,1,★★★)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 ‎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 86‎ ‎3.(2017 山东青岛中考,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 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 ) ‎ A. 老 子 B. 孔 子 C. 墨 子 D. 韩 非 ‎ ‎4.(2016 江苏苏州中考,3,★★★)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 A. 仁 者 爱 人 B. 因 材 施 教C. 有 教 无 类 D. 为 政 以 德 ‎ ‎5.(2018 山东济宁中考,一,★★☆)(节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传承与发扬】 ‎ ‎ 材料一 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 ‎ ‎——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 ‎(1)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春秋时期,为“德治”这一理念提供来源的思想家是谁?战国时期,秦国践行“法治”思想的改革家是谁? ‎ ‎ ‎ 核心素养 ‎ ‎ 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的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1)班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 ‎【名家解读】 ‎ ‎ 材料一 学者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 B.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 ‎ ‎ ‎⑵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 ‎ ‎ ‎ ‎ ‎【思辨论坛】 ‎ 材料二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 ‎(3)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 ‎ ‎ ‎ ‎ ‎⑷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弥漫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请你谈谈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 ‎ ‎ ‎ ‎ 86‎ ‎【生活之窗】 ‎ (1) 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A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A 项。 ‎ 2. 答案 B 题干有效信息“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主要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并主张克己复礼,故 B 项正确。 ‎ 3. 答案 C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仁爱”“德育”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故 C 符合题意。 ‎ 4. 答案 C 本题考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时期的教育被贵族垄断,平民无权接受教育。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使教育走向了平民,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 C 正确。 ‎ 5. 答案 C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 6. 答案 D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D。 ‎ 7.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实行‘礼治’”属于儒家思想,②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③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是正确表述。故选 B。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A 图片人物是孔子,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的言论,故选择A。 ‎ (2) 答案 D A 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主张,B 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主张,C 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主张。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D。 ‎ (3) 答案 A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 A。 ‎ (4) 答案 B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故选 B。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B 阅读题中诗句,可体会出该诗反映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这符合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故选 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 A、C、D 都不符合题意。 ‎ 2.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老子主张“无为”,B、C、D 错误,A 正确。 ‎ 86‎ 1. 答案 C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由此可判断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正是墨子的观点,故选 C。 ‎ 2. 答案 C 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故选 C。 ‎ 3. 答案 (1)孔子;商鞅。 ‎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春秋时期”“德治”并链接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第二小问根据“战国时期”“秦国”“改革家”并链接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政。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2)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3)因材施教。 ‎ 1. 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兼并、残害生命。孟子(儒家):‎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 2. 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损坏公物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应严厉惩罚。认识:‎ 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严厉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第(1)(2)(3)(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问第一小问,运用所学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加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分析即可。 ‎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能力 A.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 ‎ A.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B.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C.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D.统一货币、度量衡 B. 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 ‎3.(2018 湖北咸宁中考改编)2018 年 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2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4.(2017 浙江温州中考) ‎ 摘记: 秦置闽中郡,闽越、瓯越属之,郡治 设东冶县(今福州市)。 ‎ ‎——沈克成《温州历史年表》 ‎ 摘记所摘文献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在地方推行( ) ‎ A.郡县制度 B.刺史制度 C.行省制度 D.改土归流 ‎5.(2017 浙江杭州中考)“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 86‎ ‎6.(2017 福建中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银元 ‎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8.(2016 湖北襄阳中考)(节选) ‎ ‎【统一的中国】 ‎ 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 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 ‎ ‎ ‎ 三年模拟 ‎ ‎1.(2020 山东青岛胶州、平度、李沧期中,17,★★☆)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 ‎①灵渠方便了南北水运交通 ‎ ‎②读书人只可以阅读儒家经典 ‎ ‎③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 ‎④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 ‎2.(2019 山东济南天桥二模,2,★★☆)1973 年,在今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 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①统一了全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2018 福建龙岩上杭期中,22,★☆☆)秦朝丞相职位非常的显赫,其具体负责的内容是( ) ‎ 86‎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司法 ‎ ‎4.(2018 广东深圳耀华实验学校期中,26,★★☆)秦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地方设立的是( )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 郡 守 ⑤ 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 五年中考 ‎ ‎1.(2017 辽宁沈阳中考改编,1,★☆☆)公元前 238 年,嬴政开始亲政,为统一六国的战争积极准备着。他制定了三步战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由此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周朝 ‎ ‎2.(2017 山东青岛中考,3,★★☆)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 ‎① 统 一 六 国 ② 焚 书 坑 儒 ‎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 ‎⑤修建陵墓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 ‎3.(2017 山东潍坊中考改编,4,★☆☆)秦朝时,今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胶东郡使用的货币是(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 交子 D. 会子 ‎ ‎4.(2016 山东滨州中考,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5.(2016 江苏连云港中考,20,★★☆)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 ‎6.(2018 山东聊城中考,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 ‎——《左传》 ‎ ‎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3.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 ‎ ‎ ‎ ‎ 4. 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 ‎ 86‎ ‎ ‎ ‎ ‎ ‎7.(2018 湖北恩施中考,29,★★☆)(节选)探究题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 ‎【文字篇】 ‎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 ‎(1)这里的“书同文”指同什么“文”? ‎ ‎ ‎ 核心素养 ‎ ‎ 秦始皇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建立了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 ‎【开创统一显雄才】 ‎ ‎ 材料一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部署统一全国的策略,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 ‎ 材料二 下图 ‎ B.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王嬴政最终实现统一具备了哪些条件。 ‎ ‎ ‎ ‎ ‎ C. 观察材料二,请写出图中的图例栏内 A、B 处图例的含义。依图指出秦灭六国过程的特点。‎ 知识能力 ‎ (1) 答案 A 本题考查对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通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故选A。 ‎ (2) 答案 C 秦朝建立后,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 86‎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而太尉一职“虚设其位”是由于皇帝亲自控制军权。故本题选C项。 ‎ (1) 答案 D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故选D 项。 ‎ (2) 答案 A 由摘记中的关键信息“秦”“郡治”“东冶县”可判断出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选 A。 ‎ (3) 答案 A 秦朝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选A。 ‎ (4) 答案 A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只有 A 项符合题意。 ‎ (5) 答案 D 图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国家统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故选 D。 ‎ (6) 答案 (1)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任举两例) ‎ 解析 第(1)问考查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形成”即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发展”即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C 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地区,灵渠的修建方便了南北水运交通。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选项C 符合题意。 ‎ 2. 答案 B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统一全国和皇帝称号的确立,“法度量则…… 皆明壹之”反映了度量衡的统一。当时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从这篇铭文中得不出用楷书书写的信息, 排除③,故选 B。 ‎ 3. 答案 A 秦朝在中央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是百官之长,故选A。 ‎ 4. 答案 C 秦始皇在中央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B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历史人物“嬴政”和时间“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据所学可知, 公元前 221 年,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 (2) 答案 A 这里的“好处”指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举措。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推行郡县制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巩固统一,这是其“好处”。答案为 A。 ‎ (3)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朝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故选A。 ‎ (4)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影响的理解和认识。“秦”在政治上“虽死犹存”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被后世历代所沿用,影响了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 ‎ (5) 答案 B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废除六国的货币。所以正确答案是 B。 ‎ (6) 答案 (1)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 ‎ ‎(2)显著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王的王位实行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中央政府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第(1)问提取材料一的有效信息“武王”“兄弟之国 者”“姬姓之国者”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分封制;提取材料二的有效信息“新皇帝”“郡县”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郡县制。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86‎ (1) 答案 (1)小篆。 ‎ 解析 (1)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基本史实,秦朝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嬴政本人雄才大略,广招人才,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 ‎(2)A:秦灭六国路线;B:秦灭六国顺序。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商鞅变法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战争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嬴政招揽人才和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第(2)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30 年,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合材料二,图中箭头是秦灭六国路线,序号是秦灭六国顺序,由此可以看出秦灭六国过程的特点是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能力 ‎1.(2018 贵州黔西南望谟期中)从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突出的表现之一是( )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1. 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战争,葬送了秦王朝,如图反映出秦朝哪一方面的暴 政 ( ) ‎ A.徭役繁重 B.兵役负担沉重 C.赋税沉重 D.刑罚残酷 2.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 ) ‎ A.战乱频仍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赋税沉重 ‎4.(2019 黑龙江齐齐哈尔泰来塔子城中学期中)秦帝国建立不久,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始皇的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御史严查,未果,便将陨石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 ‎①滥用民力,徭役繁重 ②刑罚严苛 ③兵役繁重 ④赋税沉重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 人们用“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陈胜、吴广起义中反映的革命首创精神。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修建宫殿和陵墓 D.法律严苛 2.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是(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秦朝末年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 重则全村 86‎ 连。” ‎ ‎ 材料二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史记》 ‎ 1.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2. 材料二是谁说的话?结合教材说出与材料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 ‎ ‎ ‎ ‎ 3. 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说出这次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怎样? ‎ ‎ ‎ ‎ ‎ 4. 如果没有遇雨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 ‎ ‎ 三年模拟 ‎ ‎1.(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中,22,★★☆)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 ‎2.(2018 江苏南通崇川观河中学期中,9,★★☆)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1. 春秋争霸战争风起云涌 B.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百姓响应 ‎ C.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 D.项羽气吞山河的霸气 ‎ ‎3.(2018 广东潮州潮安期末,12,★★☆)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 A.严酷的刑罚 B.骄傲自大 C.剥削沉重 D.失去人心 ‎ 五年中考 ‎ ‎1.(2018 湖南株洲中考,2,★☆☆)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他的历史功绩( )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文字 C. 开 疆 拓 土 D. 焚 书 坑 儒 ‎ ‎2.(2017 山东临沂中考,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罚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 ‎3.(2017 青海西宁中考,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 86‎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 ‎4.(2016 江苏宿迁中考,1,★★☆)下列有关项羽的历史故事中,最具“正能量”、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是 ( ) ‎ A. 鸿门宴 B.破釜沉舟 C.霸王别姬 D.四面楚歌 核心素养 ‎ ‎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1. 依据材料一,请你谈谈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 ‎ ‎ ‎ ‎ ‎ ‎ 材料二 “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大乱,人民起义)也。” ‎ ‎——《汉书》 ‎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 ‎ ‎ ‎ ‎ 3.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 ‎ ‎ ‎ ‎ ‎ ‎ 知识能力 ‎ (3) 答案 A 骊山陵墓、长城、驰道等工程属于土木工程,修建它们必须大量役使民力,这属于徭役的范畴。故选A。 ‎ (4) 答案 D 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代的刑具。秦朝的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 (5) 答案 A 本题考查秦的暴政,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天下苦秦”指秦的暴政使人民深受其害,表现在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和赋税沉重。 ‎ (6) 答案 B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暴政表现为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苛,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这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秦朝最终湮没于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中。故选B。 ‎ (7)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这些人要被处死,才被迫起义。但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奋起反抗。 ‎ (8) 答案 C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战胜了项羽。 ‎ (9) 答案 (1)秦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苛。‎ ‎(2)陈胜。大泽乡起义。 ‎ • ‎900 多个贫苦农民去渔阳戍边,遇雨误期,按法律当斩。失败了。 ‎ • 会爆发。理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阶级实施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刑法严苛,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陈胜、吴广等戍边途中遇到大雨误期,只是他们起义的表象而已,是直接原因。如果不是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迟早也会爆发。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秦的暴政的四个表现:徭役繁重,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苛,据此回答第(1)问。材料二是有关大泽乡起义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 86‎ ‎(2)(3)问。第(4)问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由于秦的暴政引起百姓的怨愤,起义是早晚的事情。 ‎ 三年模拟 ‎ ‎1.答案 B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对犯偷盗罪的人的惩罚非常残酷,B 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赋税和徭 役,A 项和 D 项排除;题干中虽涉及偷盗,但说的是对于偷盗者的惩罚,没有提及偷盗猖獗,C 项排除。故选 B 项。‎ ‎2.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片相关的事件为大泽乡起义,由此判断 B符合题意。 ‎ ‎3.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严酷的刑罚”“剥削沉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骄傲自大” 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二者都使人民不满,失去人心,所以 D 正确。 ‎ 五年中考 ‎ (2) 答案 D 焚书坑儒是嬴政的过失,不是功绩。故不能反映嬴政的历史功绩的是焚书坑儒。 ‎ (3)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秦朝的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故①②④正确。秦朝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 (4) 答案 A B、C、D 都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这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A 符合题意。 ‎ (5) 答案 B “鸿门宴”指表面上宴请你,请你吃饭,实际已设伏兵想将你杀死。“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 非打胜仗不可。“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据此可以看出,最具“正能量”、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是“破釜沉舟”。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人民起义。 ‎ ‎(3)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分析的能力。主要考查了与秦朝统一和秦始皇相关的历史知识。(1)在读懂材料一的基础上,结合秦始皇的成就,写出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即可。(2)从材料二中即可找出汉代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利用材料二概括归纳即可。(3)对历史人物应结合其活动,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能力 1. 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 A.秦朝——西汉 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 D.三国——东晋 ‎ 2.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中的这段记载,为我们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初期的社会景象( ) ‎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 ‎ 3.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4. 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 ‎ 86‎ A. 汉 高 祖 B. 秦 始 皇 C. 汉 文 帝 D. 汉 武 帝 ‎ 1. 下图书中主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 ‎ A.西汉初期 B.西汉中期 C.西汉末年 D.东汉初期 2. 统治者励精图治,使西汉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史称“文景之治”。这里的“统治者” 主要是指( ) ‎ ‎①汉景帝 ②秦始皇 ③汉文帝 ④汉武帝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 ‎④推行儒家学说 ‎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三年模拟 ‎ 1. ‎(2019 吉林白城大安期末,11,★☆☆)历史上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为( ) ‎ A. 贞 观 之 治 B. 文 景 之 治 C. 开 皇 之 治 D. 开 元 盛 世 ‎ ‎2.(2018 山西太原期末改编,1,★☆☆)某人物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此人物是( ) ‎ A. 汉 高 祖 B. 汉 文 帝C. 汉 景 帝 D. 汉 武 帝 ‎ ‎3.(2018 北京西城期末,14,★★★)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 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 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节俭治国 D.减免徭役赋税 ‎ 五年中考 ‎ ‎1.(2016 湖南邵阳中考,2,★★☆)史载,公元前 2 世纪,中国人发现了西沙群岛并且在南海航行,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商朝 B.西汉 C.南北朝 D.隋朝 ‎ ‎2.(2015 江苏徐州中考,14,★☆☆)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 A.公元前 2 世纪初 B.公元前 2 世纪末 C.公元前 3 世纪初 D.公元前 3 世纪末 ‎ 核心素养 ‎ 1. 西汉建立初期,民生凋敝,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经济逐步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 ‎【背景篇】 ‎ ‎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 86‎ (1)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 ‎ ‎ ‎ ‎ ‎【措施篇】 ‎ ‎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 ‎——《汉书》 ‎ ‎ 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劝农耕种,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播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以作表率。 ‎ ‎ 材料四 文帝二年(前 178 年)和十二年(前 168 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前 167 年)还全部免去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汉文帝把徭役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 ‎ 材料五 及孝文(汉文帝)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置刑法而不用)之风。 ‎ ‎——《汉书》 ‎ (2) 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统治者有哪些? ‎ ‎ ‎ ‎ ‎ (3) 结合材料三、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与民休息”的政策? ‎ ‎ ‎ ‎ ‎ ‎【影响篇】 ‎ ‎ 材料六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史记·平准书》 ‎ (4) 材料六反映了“文景之治”使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 ‎ ‎ ‎ ‎ (5) 综合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 ‎ ‎ ‎ ‎ ‎ 1.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时,展出了各式人物陶俑、陶塑动物、生活器具、建筑材料、车马器具、兵器等,反映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 ‎ ‎ ‎【东方“蒙娜丽莎”很幸福】 ‎ ‎ “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汉阳陵出土的大量微笑的陶俑,堪称东方‘蒙娜丽 莎’。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都被深深刻画到所有陶俑的面孔上。” (1)你能解读“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的含义吗? ‎ ‎ ‎ ‎ ‎ ‎【拓展延伸·以古论今】 ‎ (2) ‎“文景之治”对当今“治国理政”的启示有哪些? ‎ 知识能力 ‎ 86‎ 1.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秦”“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正确。 ‎ 2.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题干材料的大概意思是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有些将相只能坐牛车出行。这描绘了汉高祖统治初期经济凋敝的景象,故选 C。 ‎ 3. 答案 C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百姓极其贫困,汉高祖为恢复社会经济,提出要“与民休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 4.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文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在位 20 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 5.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初期。 ‎ 6. 答案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景之治”。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选 C。 ‎ 7.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②③都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文帝和景帝时期并未推行儒家学说,故选C。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B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 ‎ 2. 答案 A 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 3. 答案 C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的意思是,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都没有增加,由此可见,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故选 C。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世纪”。此时处于西汉统治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灭亡于公元9年。公元前 2 世纪是指公元前 199 年—前 100 年,故选 B。 ‎ 2. 答案 D 按照历史常识,人们以耶稣出生年作为公元元年,这之前为公元前年份,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汉朝建立时间为公元前 202 年,即公元前 3 世纪末,故 D 项正确。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生活极其贫困。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2)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 (3)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等。 ‎ (4)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 (5) 身为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即休养生息政策,据此联系所学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三、四、五和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4)问结合材料六概括归纳回答即可。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 2. 答案 (1)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再现了繁荣的“文景之治”。 ‎ ‎(2)①以人为本,重视民生、重视“三农”问题;②构建和谐社会;③勤政廉洁,惩治腐败;④坚持改革,调整政策;⑤以史为鉴,吸取教训;⑥提高生产力,增强国力。(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社会影响,联系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文景之治”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围绕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 86‎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能力 A. 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说。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B.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哪一项建议( ) ‎ A.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 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D. 儒生董仲舒认为“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治国应以教化为主。他的治国理念师承的是( )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为政以德 D.严刑峻法 ‎5.(2020 贵州六盘水水城实验学校期中)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儒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接受儒家教育,你必须到( )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邯郸 ‎ (1) 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商人,那么你用于交易的货币是( ) ‎ A. 蚁 鼻 钱 B. 半 两 钱 C. 五 铢 钱 D. 刀 形 币 ‎ (2)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 ‎ 1.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 2.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 把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 三年模拟 ‎1.(2019 北京东城一模,4,★★☆)汉初,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直到汉武帝时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实施了( )‎ (1) 分 封 制 B. 郡 县 制 C.“ 削 藩 ” D.“ 推 恩 令 ” ‎ 2. ‎(2019 山东潍坊诸城期末,9,★★☆)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 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2018 广东潮州潮安期末,14,★★☆)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为密切(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 连 年 征 战 D. 开 拓 西 域 ‎ ‎4.(2018 北京西城期末,15,★★☆)《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 ‎ A. 儒 家 思 想 B. 道 家 思 想C. 法 家 思 想 D. 佛 教 思 想 ‎ 86‎ ‎5.(2018 河南南阳镇平月考,8,★☆☆)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 统 一 文 字 B. 统 一 货 币 ‎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 五年中考 ‎ ‎1.(2018 福建中考,4,★★☆)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 ‎2.(2018 海南中考,2,★☆☆)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 ‎ ‎ ‎3.(2017 内蒙古包头中考,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 A.巩固大一统王朝 B.推行新儒学教育 C.排斥法道诸学说 D.加强对官吏控制 ‎ ‎4.(2017 江苏淮安中考改编,1,★★☆)张老师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 1. 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 2.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 ‎5.(2016 四川南充中考,2,★★☆)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是在( ) ‎ A.汉高祖时候 B.汉文帝时候 C.汉景帝时候 D.汉武帝时候 ‎ ‎6.(2018 内蒙古包头中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材料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 86‎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 ‎ 核心素养 ‎ ‎ 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有帝王的困惑与苦衷,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秦皇汉武”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 聊聊往事,吐吐心声。 ‎ ‎【第一幕 问策】 ‎ ‎ 汉武帝:始皇,请看《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 ‎ ‎ ‎ ‎ 秦始皇:武帝,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开创① (制度名称),‎ 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若想解此难题,你可以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② (政令名称)。(1)请将上述对话补充完整。 ‎ ‎【第二幕 共识】 ‎ 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我曾被种类众多的货币所困扰,后来,我下令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使用,效果不错。 ‎ 汉武帝:始皇英明。我也曾效仿始皇,统一货币,效果也不错。 ‎ 1. 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其铸造的货币的名称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呢。 ‎ ‎ ‎ ‎ ‎ ‎【第三幕 分歧】 ‎ 汉武帝:始皇,你我相谈甚欢。近日,我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秦始皇:这怎么可以!那些儒生甚为讨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 2. 汉武帝所说的“贤臣”指的是谁?秦始皇对“儒生”采取了什么手段? ‎ ‎ ‎ ‎ ‎ 3. 不同时期的两位帝王对“儒家”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你赞同谁的措施,请说明理由。 ‎ ‎【第四幕 评说】 ‎ 4. 请你为这部话剧取一个适当的剧名,并谈谈你眼中的“秦皇汉武”。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C 西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各霸一方,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86‎ 加强中央集权。 ‎ 1. 答案 D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 2.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罢黜百家”“汉武帝”,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4.答案 C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治国理念来自儒家思想。A 为道家思想,B 为墨家思想,C 为儒家思想,D 为法家思想。故选 C。 ‎ 1. 答案 B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推行儒学教育。故选 B。 ‎ 2.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C。 ‎ 3. 答案 B 本题考查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其中 A 是秦朝秦始皇巩固边疆的措施;C、D 是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B 是汉武帝巩固边疆的措施。因此应选 B。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D 为了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 D 项。 ‎ 2. 答案 B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A、C、D 所述内容均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选B。 ‎ 3. 答案 B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故选B。 ‎ 4. 答案 A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 5. 答案 B A 是秦始皇实行的文化方面的措施,C 是秦始皇实行的经济方面的措施,D 是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方面的措施,只有B 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的措施。秦始皇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 B。 ‎ 五年中考 ‎ (3) 答案 C 根据题干结构示意图,链接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 C 项符合题意。‎ (4) 答案 B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5)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故选A。 ‎ (6) 答案 B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汉代讲经图”和“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反映的正是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故选B。 ‎ (7) 答案 D 题干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是“西汉”“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8) 答案 原因:西汉中期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 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 86‎ 化教育的发展。 ‎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第二句话可知,因为西汉中期矛盾尖锐,“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即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中第三句话可知,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进行改造。根据材料中第四 句话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根据材料中第五句话可知,汉朝把儒家经典作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些都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后 思想逐渐统一,有助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儒学中的一些思想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外,因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要想提升自身地位必须努力学习儒家经典,从而促进了儒学的兴盛和文化教育 的发展。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①郡县制。②“推恩令”。 ‎ ‎(2)五铢钱。随着货币的统一,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董仲舒。焚书坑儒。 ‎ (2) 如:赞成秦始皇的措施,面对儒生以古讽今,非议朝政,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如:赞成汉武帝的措施,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 (3) 剧名:帝王之谈、跨时空的会谈等。(言之有理即可)如:我眼中的“秦皇汉武”。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可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不足等角度评价,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第(1)问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第(2) 问考查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和秦始皇、汉武帝统一货币的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所采取的措施,选取赞同的帝王,给出合理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第(5)问第一小问,话剧的剧名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事实的能力,属于自主发挥性设问,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 ‎ ‎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能力 ‎1.2014 年 2 月,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 7000 多斤的 140 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东汉开国》是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的一个系列节目,由山东社科院特邀研究员、诗人、学者魏新主讲,它里面提到的开国之君是( ) ‎ A.刘邦 B.刘启 C.刘彻 D.刘秀 ‎3.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86‎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 合 并 郡 县 , 裁 减 官 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5.(2018 广东肇庆四中期末)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 ‎6.《三国演义》中很多英雄人物都是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比如:曹操、刘备等。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 B. 迫使统治阶级调和内部矛盾C.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 D.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 三年模拟 ‎1.(2019 湖南长沙雨花期末,11,★★☆)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图,据此判断,小明学习的内容是( ) ‎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 A.秦统一中国 B.秦朝的灭亡 C.西汉的建立和发展 D.东汉的兴衰 ‎ ‎2.(2018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16,★☆☆)公元 9 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 ) ‎ A.项羽 B.王莽 C.刘秀 D.陈胜 ‎ ‎3.(2018 北京西城期末,19,★☆☆)东汉中后期,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 A.外戚宦官专权 B.道教开始兴起C.王莽夺权改制 D.黄巾起义爆发 ‎ 五年中考 ‎ ‎ (2015 湖北潜江中考,3,★☆☆)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是( ) ‎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 核心素养 ‎ 3.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讨一下东汉的历史。 ‎ ‎【帝王篇】 ‎ ‎ 材料一 ‎ 86‎ ‎ ‎ B.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 ‎ ‎ ‎ ‎ C. 图 1 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图 2 中的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结局如何? ‎ ‎ ‎ 材料二 ‎ D. 材料二中的漫画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 ‎ ‎ ‎ ‎ ‎ ‎ ‎【反抗篇】 ‎ ‎ 材料三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 ‎ 材料四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 ‎——《后汉书·皇甫嵩传》 ‎ E. 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 ‎ ‎ ‎ ‎ F. 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造成的影响。 ‎ ‎ ‎ ‎ ‎ 3. 兴华中学七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了“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 ‎(1)“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这两个治世局面分别出现在 和 (朝代)。(2)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 ‎ ‎ ‎ ‎ 86‎ ‎(3)两汉初期统治者开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西汉至王莽时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个短命王朝。 ‎ (2)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刘邦是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启是汉景帝,刘彻是汉武帝,他们均不是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于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D 项符合题意。 ‎ (3) 答案 A 本题考查光武帝刘秀巩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属于刘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 (4)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选 C。 ‎ (5) 答案 B 这四幅图片均是课本中的插图,其中在第二幅图片的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故选 B。 ‎ (6) 答案 D 秦末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故选 D。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D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后期,爆发了黄巾起义。故选D。 ‎ 2.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B 项符合题意。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陈胜是大泽乡起义首领,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 3. 答案 A “跋扈将军”是东汉外戚梁冀,他先后立了三个小皇帝,独揽朝政 20 余年,“十常侍”是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由此可知,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 ‎ 五年中考 ‎ ‎ 答案 D 刘邦是汉高祖,刘彻是汉武帝,刘恒是汉文帝,刘秀是光武帝。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图 1 是王莽,图 2 是光武帝刘秀。 ‎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东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 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 ‎(4)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5)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从此一蹶不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第二、三小问结合光武帝刘秀实施的具体措施及作用直接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漫画下方的文字可知,皇帝年幼继位,太后和外戚专权;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成为傀儡,往往借助宦官之力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借机日益坐大,由此回答第(3)问即可。第(4)问,材料三体现了东汉末年的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第(5) 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其影响从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的角度回答。 ‎ (2) 答案 (1)西汉,东汉。 ‎ ‎(2)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得到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3)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推进了经济的恢复 86‎ 和发展。 ‎ 解析 本题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据此回答即可;第 ‎(2)问从统治者的政策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从治世的作用角度回答即可。 ‎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能力 ‎1.(2019 安徽滁州凤阳二铺中学期中改编)《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 故名安石榴。”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 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引进石榴种子 B. 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西汉的文化交往 D.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军事联盟 ‎2.(2019 江苏盐城东台第五教育联盟月考改编)你或许听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你也许吃过香甜可口的哈密瓜。“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 A.促进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 C.使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权管辖D.密切了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3.(2017 湖北鄂州中考改编)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 A.张骞通西域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实施“推恩令”‎ ‎4.(2017 山东济宁中考改编)2017 年 5 月 15 日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该是( )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敦煌 ‎ ‎5.(2016 湖北孝感中考)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 ‎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C.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 D.使美洲特产的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传入中国 ‎6.(2018 北京西城期末)下列物产中,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包括( ) ‎ ‎①石榴 ②丝绸 ③香料 ④水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7.(2015 山东潍坊中考)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8.(2016 广西贺州中考)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 86‎ 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 ‎9.(2015 山东临沂中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 2015 年 3 月 28 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 ‎ A. 西 汉 时 期 B. 东 汉 时 期C. 三 国 时 期 D. 唐 朝 时 期 ‎ 三年模拟 ‎ ‎1.(2019 北京大兴一模改编,4,★★☆)与下列食物传入中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 ‎2.(2018 山东德州德城二模,2,★★☆)以下图片是考古发掘时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 )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B.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长安和大秦C.丝绸之路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 D.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 ‎3.(2018 天津北辰北仓二中第二次月考,10,★☆☆)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大大促进了汉朝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 A.地中海沿岸 B.孟加拉湾沿岸 ‎ C.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D.马来半岛 ‎ ‎4.(2018 北京西城期末,17,★☆☆)以下事件中,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长期经营西域 ‎ ‎5.(2018 福建莆田仙游期末,16,★☆☆)“东汉明帝时,他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并长期留守西域……”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 五年中考 ‎ ‎1.(2018 湖南衡阳中考,3,★☆☆)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 西 域 都 护 D. 宣 政 院 ‎ ‎2.(2017 山东烟台中考,4,★☆☆)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 86‎ 开通于( ) ‎ A. 秦 朝 时 期 B. 西 汉 时 期C. 东 汉 时 期 D. 三 国 时 期 ‎ ‎3.(2016 湖南长沙中考,1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 A.项羽 B.张骞 C.蔡伦 D.华佗 ‎ ‎4.(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28,★★☆)(节选)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三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5 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 ‎ ‎——摘自人民日报(3)阅读材料三,写出什么是“一带一路”。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 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 ‎ ‎ 核心素养 ‎ ‎1.某历史爱好者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 ‎【看图说史】 ‎ ‎(1)据图,指出“凿空”的含义。 ‎ ‎ ‎ ‎ ‎ ‎【论从史出】 ‎ ‎ ‎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流 ‎ ‎ ‎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史实 丝绸、漆器等物品,凿井、冶铁和造纸技术 ‎ 中亚的葡萄等农作物、印度的佛教 ‎ 结论 ‎ ‎ ‎(2)据表格的史实,请将推理得出的结论写入表格空白处。 ‎ ‎【重走丝路】 ‎ 现在你参加了一个旅行团重走丝绸之路,重温汉代的辉煌与繁荣,沿途经历令你惊叹不已。 ‎ 86‎ ‎ ‎ 3. 以上(图 1、2、3)是你在旅途中经过的三个景点,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景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 ‎ ‎ ‎ ‎ ‎【学以致用】 ‎ ‎2019 年 4 月 27 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习近平主席洞察国际大势,结合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是应对各国共同挑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目的是推动各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 4.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 ‎ ‎ ‎ ‎ ‎ ‎ ‎2.(2018 北京中考选考科目调研测试)(节选)交融·和解·担当 ‎ ‎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节选) ‎ B. 依据材料一,列举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外传和输入的文明成果。外 传 的 文 明 成 果 有 : 。输 入 的 文 明 成 果 有 : 。 (2)依据材料一,谈谈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 ‎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把安石国的石榴引入了中原地区,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 (2) 答案 A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汉 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铸铁、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A。3.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 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选 A。 ‎ 1. 答案 B 据题干“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 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B。 ‎ 2. 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汉代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 86‎ ‎。 ‎ 1. 答案 B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 2. 答案 C 题干材料描述了中国及东南亚的商品被输送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说明当时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 3. 答案 B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马来西亚发现的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印度尼西亚出土的汉代钱币和陶器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故选B。 ‎ 4.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判断 A 项正确。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蚕豆、芝麻、核桃等食物都是在汉代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传入中原的,故选A项。‎ (2) 答案 A 材料中“出土于东汉贵族墓的古罗马玻璃瓶”“古罗马废墟帕米拉出土的中国汉朝绢”“汉代遗址出土的罗马帝国的银币”说明汉朝(东方)与古罗马(西方)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故选 A。 ‎ (3) 答案 C 汉朝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 (4) 答案 C 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 (5) 答案 B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三十多年。故选 B。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C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选 C 项。 ‎ 2. 答案 B 西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B。 ‎ 3. 答案 B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故选 B。 ‎ 4. 答案 (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张骞。 ‎ 解析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张骞。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含义:通西域(或张骞出使西域)。 ‎ B.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 C. 景点:楼兰故地或火焰山或玉门关遗址。理由:楼兰故地: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王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火焰山:火焰山呈紫红色,山上寸草不生,在烈日照射下,山上红光闪耀, 犹如熊熊烈火,极为壮观;玉门关遗址:玉门关是汉代建立的重要关口,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隘。 ‎ D.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一条重要商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 解析 第(1)问依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张骞通西域的描述。第(2)问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结论。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选择印象深刻的景点,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只要围绕所选景点的突出特点进行描述即可。第(4)问联系现实生活可知, 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一条重要商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 86‎ 1. 答案 (1)外传:丝绸、瓷器等物品;四大发明、养蚕技术;儒家文化。输入:胡椒、亚麻等作物;天文、历法、医药;佛教、伊斯兰教。 ‎ ‎(2)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发展;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外传的有丝绸、瓷器等物品;四大发明、养蚕技术;儒家文化。输入的有胡椒、亚麻等作物;天文、历法、医药;佛教、伊斯兰教。(2)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创新发展;有利于沿线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知识能力 ‎1.“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2.(2019 福建漳州龙海二中月考)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 A.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数是从我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3.(2016 湖南岳阳中考)东汉时,编制了“五禽戏”体操,并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的名医是( ) ‎ A. 张 仲 景 B. 炎 帝 C.华佗 D.李时珍 ‎4.(2019 江苏盐城东台期末)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 3. 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4. 华佗——发明“麻沸散”,被称为“医圣” D.华佗——创编“五禽戏”‎ ‎5.(2018 黑龙江绥化中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 ‎ A.孔子 B.屈原 C.司马迁 D.祖冲之 ‎6.(2015 江苏连云港中考)被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是( ) ‎ A.《春秋》 B.《汉书》C.《史记》 D.《资治通鉴》‎ ‎7.(2018 北京丰台期末)右图是坐落于福建泉州的太上老君石像。与此 图片相关的宗教是( ) ‎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 D.道教 ‎8.“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是中国道教名山。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 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 86‎ 三年模拟 ‎1.(2019 广东汕头龙湖期末,18,★☆☆)“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以下哪部书籍( ) ‎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 ‎2.(2019 山西吕梁柳林期末,15,★★☆)右图为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据此得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 ) ‎ A.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B.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 C.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D.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 ‎3.(2018 福建龙岩永定二中第二次月考,25,★☆☆)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 ‎4.(2018 北京西城期末,21,★☆☆)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 A. 祖 冲 之 B. 华 佗 C. 郦 道 元 D. 张 仲 景 ‎ 五年中考 ‎ ‎1.(2018 黑龙江绥化中考,3,★☆☆)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 A. 扁 鹊 B. 华 佗 C. 张 仲 景 D. 李 时 珍 ‎ ‎2.(2017 江苏扬州中考,2,★★☆)下列邮票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发明时间为“汉代”的是( )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 ‎3.(2016 山东青岛中考,11,★☆☆)2015 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 ‎ A. 春 秋 战 国 之 际 B. 秦 朝C. 汉 朝 D. 明 朝 ‎ ‎4.(2016 江苏南京中考,2,★☆☆)下侧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 A.《史记》 B.《兰亭集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 ‎5.(2016 河南中考,21,★★☆)(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 (1) 图 1 至图 2 呈现的文字和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记述了历史。它们在记述历史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 86‎ ‎ ‎ ‎ ‎ (1) 结合所学知识,图 1 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历史价值? ‎ ‎ ‎ 核心素养 ‎ 1. 秦汉时期,我国文化繁荣昌盛,成就斐然。这些成就既是对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正在制作“秦汉文化展示”板报,请你参与。 ‎ ‎【首页图片】 ‎ ‎ ‎ (1) 请从上图中选出一张能反映当时文化发展水平的图片作为“秦汉文化展示”板报的首页,写出图片编号,并简要说明入选理由。 ‎ ‎ ‎ ‎【展示模块】 ‎ (2) 秦汉文化成就丰富,种类繁多。请分别在秦汉文化展板(一)(二)上补一项内容。 ‎ ‎ ‎ ‎ ‎ ‎ ‎ ‎【经典介绍】 ‎ (3) 下边是一张展出的图片,请给这一图片写一段介绍。(要求:紧绕主题,语句通顺,50 字左右) ‎ 86‎ 1. 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2019 己亥年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于 2019 年 3 月 31 日上午,在韩城市司马迁祠景区祭祀广场盛大举行。韩城作为太史公司马迁的故里,韩城人秉承“尊圣崇贤”的中华传统,祭祀太史公司马迁,追慕司马迁的高尚品德,弘扬司马迁的精神,彰显韩城特色,再造文化辉煌。 ‎ ‎【发愤著史书】 ‎ ‎ ‎ 1. 为了编写史书,司马迁四处收集写史的资料。司马迁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对此,你如何认识? ‎ ‎ ‎ ‎ ‎ ‎ ‎ ‎【写史通古今】 ‎ 2.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的起止年代是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是什么? ‎ ‎ ‎ ‎ ‎ ‎【功绩耀千秋】 ‎ 3. 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 ‎ ‎ ‎ ‎ 4. 如果去参观司马迁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D 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 2. 答案 B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东汉的蔡伦 86‎ 发明了造纸术的说法表述错误,故选 B。 ‎ 1.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名医华佗编制了“五禽戏”,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故选C。 ‎ 2. 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生,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故选 C。 ‎ 3. 答案 C 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 C。 ‎ 4.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对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评价,故选C。 ‎ 5. 答案 D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传播很快。太平道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故选 D。 ‎ 6.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的;青城山与道教有关,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故选 D。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A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故选 A。 ‎ 2. 答案 B 由题干图片可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 3. 答案 B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年的史事。 ‎ 4. 答案 D 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C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 2. 答案 A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选A。 ‎ 3. 答案 C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所发明。 ‎ 4. 答案 A “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著作是《史记》,故正确答案为A。 ‎ 5. 答案 (1)图 1:内容主要是记事;载体为兽骨。(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 图 2:内容是系统编修(记载)历史;载体为书、纸;体例为纪传体。(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 ‎(2)图 1:甲骨文是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的开始。(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 解析 (1)图 1 体现的是把事件记录在兽骨上。图 2 体现的是把历史按纪传体体例系统地写在纸上。只要分 别写出一点即可。(2)图 1 反映的甲骨文是我国信史的开始。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图 1,蔡伦改进造纸术,不仅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还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图 2,《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 (3) 医学(《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道教。 ‎ (4)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的一种健身体操。由中国古代名医华佗创编,故又称华佗五禽戏。 ‎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图 1 反映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图 2 反映的是《史记》。任选其中的一个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科技,除了造纸外,还有医学(《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宗教,除了外来宗教——佛教外,还有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的能力。此图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体操——五禽戏。围绕此主题,在规定的字数内介绍清楚此图即可。 ‎ 2. 答案 (1)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等。司马迁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等。(2)传说中的黄 86‎ 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 (2) 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 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应站在司马迁的角度,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其收集资料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迁撰史的背景,从态度等角度回答认识。第(2)(3)问结合《史记》的相关知识来回答。第(4)问可联系司马迁留下的名言来回答。 ‎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知识能力 ‎1.(2018 广东汕头潮阳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 ‎①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A. 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3.(2015 湖北宜昌中考)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2019 江苏盐城建湖汇文实验中学月考)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历史,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 ‎5.(2019 河南师大附中期末改编)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3.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 230 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 B. 台湾 B.夷洲 C.流求 D.琉球 ‎ 4.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 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 B.社会经济 ‎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86‎ 三年模拟 ‎ ‎1.(2019 广西贵港港南期末,14,★☆☆)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 A. 官 渡 之 战 B. 赤 壁 之 战 C.巨 鹿 之 战 D. 淝 水 之 战 ‎ ‎2.(2018 北京西城期末,22,★☆☆)在 200 年的官渡之战中,交战双方的统帅分别是( ) ‎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曹丕和袁术 ‎ ‎3.(2018 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2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这两次战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1)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2)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 D.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4.(2018 河南柘城高新区实验学校第二次月考,5,★★☆)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 东 汉 结 束 ② 刘 备 称 帝 ‎ ‎③赤壁之战 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 五年中考 ‎ ‎1.(2017 山东青岛中考,6,★★★)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帝,国号吴 ‎ ‎2.(2017 山东临沂中考,3,★☆☆)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 孙 权 B. 刘 备C. 曹 操 D. 曹 丕 ‎ 统帅 ‎ 周瑜——曹操 ‎ 兵力对比 约 5 万——20 余万(号称 80 万) ‎ 结果 ‎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 ‎3.(2016 山东菏泽中考改编,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 A. 长 平 之 战 B. 官 渡 之 战C. 赤 壁 之 战 D. 淝 水 之 战 ‎ 核心素养 ‎ 1. 请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 ‎【词话战争】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词中“周郎”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他是如何“谈笑间”令曹军“灰飞烟灭”的? ‎ 86‎ ‎ ‎ ‎ ‎ ‎(2)这场著名战役中有许多历史典故被后人津津乐道,请举出两例。 ‎ ‎ ‎ ‎ ‎ ‎【图话历史】 ‎ 图 1 ‎ 图 2 ‎ ‎(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 2 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 ‎ ‎ ‎ ‎ ‎(4)从图 1 到图 2,我国由统一进入了分裂,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 ‎ ‎ ‎ ‎ 1.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 ‎【知识建构】 ‎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 ‎ ‎ ‎ ‎ ‎【众说纷纭】 ‎ ‎ 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家评价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 86‎ 鲁迅评价曹操时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 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2)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 ‎ ‎ ‎ ‎ ‎【故事链接】 ‎ (1)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两个或两个以上)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C 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208 年,在赤壁之战中,曹操 20 余万大军却被孙刘联军的约 5 万人打败,曹操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故选 C。 ‎ 2.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①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表述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③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表述正确。由此分析 ‎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 3.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4. 答案 A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在北方,吴在东南,蜀在西南,故选 A。 ‎ 5. 答案 B 赤壁之战发生在 208 年;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官渡之战发生在 200 年;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故选 B。 ‎ 6.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夷洲。 ‎ 7. 答案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 项符合题意。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A 在 200 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2. 答案 A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3.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取得了胜利,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C 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200 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 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A、B、D 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 4. 答案 C 刘备联合已经割据江东的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 年, 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故选C。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08 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三国时期开始于 220 年魏国建立,故选 A。 ‎ 2.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 3. 答案 C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据表格中关键信息“周瑜——曹操”“约 5 万——20 余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故选 C。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赤壁之战。周瑜。周瑜采取黄盖诈降并用火攻的策略。(2)借东风、草船借箭、苦肉计等。 ‎ 86‎ (2) ‎220 年,曹丕建魏;221 年,刘备建蜀;229 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 (3) 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进步。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实现了局部统一;从经济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这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与归纳能力。第(1)问依据词中“周郎”“赤壁”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赤壁之战,再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历史典故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苦肉计等。第(3)问,图 2 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其形成过程可结合魏、蜀、吴政权的建立等相关史实来表述。第(4)问,判断一历史现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依据是看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三国鼎立虽是分裂局面,但它实现了局部统一,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 1. 答案 (1)①曹操(袁绍) ②袁绍(曹操) ③刘备 ④孙权 ⑤曹操 A 魏 B 蜀 C 吴(2)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3)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结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以及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回答。第(2)问结合曹操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表现给曹操一个客观的评价。第(3)问任意列举几个符合题意的故事即可。 ‎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能力 A. 他 266 年称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他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又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 ) ‎ A. 司 马 懿 B. 司 马 炎 C. 司 马 昭 D. 司 马 睿 ‎ B.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C.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 40 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 50 里。这充分说明了西晋( )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D. 由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 ) ‎ 3. ‎“安史之乱” B.“八王之乱” C.诸侯混战 D.“七国之乱” ‎ E.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 A.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三年模拟 ‎1.(2020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期末,21,★☆☆)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 A.灭蜀 B.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 ‎2.(2018 山东德州庆云三中第三次月考改编,5,★☆☆)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王朝是( )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 86‎ 五年中考 ‎1.(2016 江苏盐城中考,2,★★☆)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 359 万增加到 620 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 ‎2.(2015 江西中考,17,★☆☆)(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如下图 ‎ 图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1)导致图 1 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 ‎ ‎ 核心素养 ‎ B. 走进历史,探究问题。 ‎ ‎【图示“显”历史】 ‎ ‎ ‎ ‎(1)请你将图示中 A 和 B 处填写上正确的时间。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政权建立后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 ‎ ‎ ‎ ‎ ‎ ‎ ‎【史料“阅”历史】 ‎ ‎ 材料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 30 多万人参战,死伤 10 万人左右。洛阳周围 13‎ 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 1 万钱 1 石,人民流离四散。(2)材料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 ‎【地图“观”历史】 ‎ 86‎ (1) 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东汉、魏、晋时期内迁民族的名称。 ‎ ‎ ‎ ‎ ‎ (2) 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对它们实行了怎样的统治?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 ‎ ‎ ‎ ‎ B. 阅读赵来福家的故事,回答问题。 ‎ ‎ 十六国时期有个赵来福,他出生于一个世世代代在黄河边务农的家庭。 ‎ 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官渡之战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后在赤壁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他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 ‎ 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 ‎ 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赵来福家家道中落,日益穷困。父亲,被前秦皇帝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淝水之战后杳无音信。 ‎ 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来福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待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可是,又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毕竟故土难离啊! ‎ 赵来福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对于以下三个问题,赵来福家始终拿不定主意,请你帮其出出主意。(1)到底搬还是不搬? ‎ ‎ ‎ 1. 往哪儿搬? ‎ ‎ ‎ 2. 设想一下赵家的命运。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266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统一了全国。故B 项正确。 ‎ (2) 答案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都城在咸阳;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和西晋的都城都在洛阳。故选 D。 ‎ (3) 答案 A 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统治阶级非常腐朽。只有 A 符合题意。 ‎ (4) 答案 B 由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B。 ‎ (5)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故选B。 ‎ 86‎ 三年模拟 ‎ 1. 答案 C 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 2. 答案 C 266 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东汉末年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频繁。故选 B。 ‎ 2. 答案 (1)北方战乱。 ‎ 解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现象。观察图 1 可以发现,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地区,迁移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本题只要求回答“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即北方战乱。 ‎ 核心素养 ‎ 1. 答案 (1)A:266 年;B:280 年。西晋灭吴。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 ‎(2)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 ‎(3)①鲜卑 ②匈奴 ③羌 ④氐 ⑤羯 ‎ ‎(4)西晋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后果:造成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题图反映了西晋建立、统一的相关史实,A 处应填西晋建立的时间 266 年,B 处应填西晋完成统一的时间 280 年;西晋统一全国的标志是西晋灭吴;西晋建立后采取的政策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中“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可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其余两问结合该事件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题图并联系所学可知,①代表鲜卑、②代表匈奴、③代表羌、④代表氐、⑤代表羯。第(4)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 ‎ 2. 答案 (1)搬家的理由:①避战祸、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必须找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去谋生;②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搬了家,赵来福再不搬家就是死路一条;③联合周围的乡亲一起行动,彼此照应,集体搬迁,这样安全一些。 ‎ 不搬的理由:①搬家需要一定的资金,比如路费、饭钱等,赵来福家拿不出来,没有办法搬家;②外面兵荒 马乱,搬家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危险;③中国人重乡情,留恋故土,赵来福家远离故土去漂泊流浪实为下策。(2)往南方搬。理由:①西、北方,气候条件恶劣,中原人难以适应;②东方,战乱一样频繁;③唯一可行的方向是迁往江南,那里战乱较少,相对安定,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地广人稀,获得土地的机会多。(3)搬家:①在搬家路上遭遇不幸;②迁往江南,发家致富。 ‎ 不搬:①在战乱冲突中丧生;②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迁入本地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十六国时期的赵来福生活在黄河流域,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但从太祖父起,北方一直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于赵来福犹豫不决的三个问题,不论持何种观点都可以,但要阐明自己的理由。 ‎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能力 86‎ A.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 氐族 ‎ B. 匈奴族 ‎ C. 鲜卑族 ‎ D.羌族 B. 王小明同学在阅读右侧书籍时,了解到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司马炎和司马昭 司马懿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睿和司马昭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开始于( ) ‎ A.司马睿建立东晋 B.刘裕(宋武帝)建立宋 C.苻坚建立前秦 D.司马炎建立西晋 ‎ D.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方将领势力强大 B.宋、齐、梁、陈都定都建康 ‎ C.朝代更替非常频繁 D.宋朝宋武帝时爆发大规模叛乱 ‎5.(2015 广东茂名中考)《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③犁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三年模拟 ‎1.(2019 山东青岛市南期末,38,★☆☆)《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江南地区的这一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观的(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2.(2019 湖南长沙长郡教育集团初中课程中心期末,15,★☆☆)南朝时商业迅速发展,当时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成都 ‎ ‎3.(2018 江苏启东建新中学第二次月考改编,9,★★☆)右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除制瓷业以外,当时南方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 ‎ ‎① 缫 丝 ② 冶 铸 ‎ ‎③ 造 纸 ④ 制 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五年中考 ‎ ‎1.(2017 山东青岛中考,7,★★★)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 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86‎ ‎③国家统一 ‎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2017 内蒙古赤峰中考,4,★★★)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 ‎3.(2016 山东潍坊中考,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境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 核心素养 ‎ ‎ 中共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回顾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江南经济初步开发”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 ‎【话剧中的历史】 ‎ 人物:北方人甲、北方人乙(爷爷)、北方人丙(孙子)、南方人。 ‎ 北方人甲:糟糕,又有乱兵来抢劫了!唉!这转眼间换了几个皇帝,经历了这么多政权,一会儿是战争,一会儿是赋税,庄稼也收不上来,土地也被践踏了,这日子没法过了,听说南边情况好点,赶快收拾东西走吧……哦, 对了,我得带上劳动工具,还有书籍,种子也带一些吧,看看在南方能不能用得上。 ‎ 北方人乙(爷爷):怎么?你要去南方吗?你可知南方地广人稀,穷乡僻壤,全是蛮荒之地……我可不想离开家乡。 ‎ 南方人:你从中原来吗?欢迎你到南方来!可是,我们除了河边那片土地,实在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接济你。 北方人甲:没关系,这里气候又温暖又湿润,我带来了工具、书籍和种子,只要有土地就有希望。 ‎ 南方人:是吗?快让我看看(指着犁十分惊讶),你们就用这个来种地吗? 北方人甲:对,让我们共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吧! ‎ ‎(40 年后) ‎ 北方人丙(孙子):爷爷去世了,父母也死于战乱,我也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江南,难道真要像爷爷说的与野蛮人为伍吗?(赶路……)不过,这一路走来,人多车密,并不像很荒凉的样子呀!(抬头)那是什么地方?高大的城墙气势宏伟,远远地听见吆喝声,难道我又回到洛阳了吗?不对,那一定是建康,原来不起眼的小县城现在可实实在在是座繁华的大城市了啊!我要留下来。 ‎ B. 请结合话剧中的对白说一说北方人南迁的原因。“40 年”时间内,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 ‎ ‎ ‎ C. 江南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6‎ ‎ ‎ ‎ ‎ ‎【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作的报告(3)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可以从江南发展历程中汲取哪些经验? ‎ ‎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故选 B。 ‎ (2) 答案 C 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 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因此选 C。 ‎ (3) 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20 年,刘裕灭东晋后,建立宋。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故选 B。 ‎ (4) 答案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 30 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故选 D。 ‎ (5)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促使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D 说法明显错误,故选D。 ‎ (6) 答案 D 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发展,①②③④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故选D。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2. 答案 A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 3. 答案 D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并立的时期,因此“国家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为D。 ‎ (2) 答案 D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同当地的汉人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 南方地区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故选 D。3.答案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 产工具及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往,故选 D。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比较安定。“40 年”前,江南经济落后;“40 年”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济繁荣。原因: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工具;南方自然条 件优越;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等。 ‎ •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 86‎ • 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依据话剧中的对白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缩小了发展差距,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3)问从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切入,可从劳动力、人才、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谈。 ‎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能力 ‎1.(2019 湖南张家界桑植期末)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东晋与北魏 B.西晋与前秦 C.西晋与北魏 D.东晋与前秦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 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3.(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A.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孝文帝迁都是因为( ) ‎ 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 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为了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 ‎5.(2017 四川成都中考)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 ‎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2018 广西柳州城中一模)某资料这样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民族交融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 ‎ A.北魏孝文帝 B.秦始皇C.商鞅 D.汉武帝 ‎7.(2015 四川泸州中考)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 ‎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交融 ‎ ‎8.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 3.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 86‎ 三年模拟 ‎ ‎1.(2019 北京丰台二模改编,5,★★☆)某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革衣服之制”“诏改姓为元氏”“文武尽迁洛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这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 A. 商 鞅 变 法 B. 光 武 中 兴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景之治 ‎ ‎2.(2018 河南商丘柘城第四私立高中附中第三次月考改编,2,★★☆)《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面哪个选项的内容不会出现在作者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 ‎ B. 战役发生在 4 世纪末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投降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3.(2018 北京房山期末,1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 政权指的是( ) ‎ A.秦朝 B.北魏 C.汉朝 D.隋朝 ‎ 五年中考 ‎ ‎1.(2017 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 ‎②迁都长安 ‎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 ‎④改用汉族姓氏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2017 福建中考,4,★☆☆)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 ‎1 ‎ 禁胡语、胡服 ‎ ‎2 ‎ 改鲜卑姓为汉姓 ‎ ‎3 ‎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 ‎3.(2016 山东烟台中考改编,4,★★☆)“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 ‎ (1) 民族交融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 ‎4.(2016 山东青岛中考改编,10,★★☆)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 A. 秦 始 皇 B. 汉 武 帝 C. 北 魏 孝 文 帝 D. 光 武 帝 ‎ ‎5.(2018 湖南郴州中考改编,32,★★☆)(节选)2018 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40 年砥砺奋进,40 年众志成城。今日之中国,乘开放之风,因改革而兴,秉创新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 ‎——摘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不能摘抄原文)这些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 86‎ ‎ ‎ 核心素养 ‎ ‎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民族交融的历史吧。 ‎ ‎【淝水之战北方乱】 ‎ ‎ 材料一 淝水之战形势图 ‎ ‎ ‎ 1. 淝水之战是哪个国家发动的?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 ‎ ‎ ‎ 2. 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 ‎ ‎ ‎ ‎【汉化改革促和谐】 ‎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摘编自《魏书》 ‎ 3.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 ‎ ‎ ‎ ‎ ‎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 陆 尉迟 尉 ‎ ‎ 4. 依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 ‎ ‎ ‎ ‎ 5.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 86‎ ‎ ‎ ‎ ‎ ‎【民族交融促发展】 ‎ 材料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 ‎ 1. 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 ‎ ‎ ‎ ‎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与前秦,故选D。 ‎ (2)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 (3) 答案 B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439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B。 ‎ (4)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等可判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5) 答案 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向汉族学习,包括与汉族通婚、改汉姓等一系列汉化措施。通过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故选择 C 项。 ‎ (6)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改革,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故选 A。 ‎ (7)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交融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答案为D 项。 ‎ (8) 答案 D A、B、C 三项都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影响,D 项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故选D 项。 ‎ 三年模拟 ‎ 1.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穿汉服、改汉姓、迁都洛阳、禁北俗之语于朝廷,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选择 C。 ‎ 2. 答案 B 淝水之战发生在 383 年,属于 4 世纪末,苻坚征集 80 多万兵力南下,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负伤逃回北方,故 A、C、D 说法正确,B 说法错误。 ‎ 3. 答案 B 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故选 B。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等。494 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②说法错误,故选 C。 ‎ 2. 答案 B 表中所示内容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故本题选B项。 ‎ 3. 答案 A 材料中的措施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内容,其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 A 项。 ‎ 4. 答案 C 题干材料中的“变易服饰”即改变服装,备选项四个皇帝中的北魏孝文帝在改革时要求穿汉服, 变鲜卑族服饰为汉族服饰。 ‎ 5. 答案 (1)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86‎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前秦。氐族。 ‎ ‎(2)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3)原因:平城土地贫瘠,所以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4)改汉姓。说汉话;联汉姻;穿汉服。(任选一项即可) ‎ 1. 不同意。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 2. 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和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二小问,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第(3)问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第一 小问,材料三内容是改汉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问题干的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理由可以 从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四中少数民族采桑和汉 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此回答第(6)问。 ‎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能力 ‎1.(2019 湖南郴州安仁期末改编)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论》 D.《缀术》‎ ‎2.(2018 河北石家庄期末)“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主张应出自( ) ‎ A.《伤寒杂病论》 B.《兰亭集序》C.《三国演义》 D.《齐民要术》 ‎ ‎3.下列关于祖冲之的贡献,哪一项叙述不正确( ) ‎ A.他在数学、农学、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B.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C.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D.史书上称他设计制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 ‎4.(2018 山西太原期末)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推动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 ) ‎ ‎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 ‎②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③《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2019 江苏扬州邵樊片区期末)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 A.祖冲之的历法 B.顾恺之的绘画 ‎ C.王羲之的书法 D.云冈石窟的浮雕 ‎ 86‎ ‎6.(2018 山东青岛黄岛期末)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 B. 西晋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锺繇和胡昭的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C. 西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 ‎7.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美的象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 A.王羲之 B.陶渊明 ‎ C.吴道子 D.顾恺之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 ‎ 3. 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 ‎ ‎ ‎ ‎ 4. 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 ‎ ‎ 三年模拟 ‎ ‎1.(2019 北京东城一模,6,★☆☆)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农业文明发源最早的地域之一。一位同学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农、林、牧、渔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他可以阅读( )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2.(2018 北京西城期末,24,★☆☆)右图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 ‎(摹本·局部),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该作品是( ) ‎ A.《水经注》 B.《洛神赋图》C.《兰亭集序》D.《张猛龙碑》 ‎ ‎3.(2018 江苏盐城大丰共同体开学考,24,★★★)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 A.《兰亭集序》 B.《洛神赋图》C. 云 冈 石 窟 D. 魏 碑 ‎ 五年中考 ‎ ‎1.(2017 黑龙江绥化中考改编,3,★☆☆)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祖冲之 D.顾恺之 ‎ ‎2.(2017 湖南益阳中考改编,2,★★☆)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 86‎ 云,矫若惊龙”。他被尊为“书圣”。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是( ) ‎ ‎ ‎ ‎3.(2018 安徽中考,11,★☆☆)(节选)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注:此题为填空题。 ‎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 核心素养 ‎ ‎ 艺术是政治、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让我们一起探寻石窟艺术中的政治与文化吧。 ‎ ‎【石窟自身的艺术】 ‎ B. 观察图片,谈谈图示石窟艺术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 ‎ ‎ ‎ ‎ ‎【追寻文化的足迹】 ‎ C. 图片中的石窟艺术反映的宗教起源于哪里?在什么时间通过哪一通道传入我国? ‎ ‎ ‎ ‎ ‎ ‎【追寻王朝的发展】 ‎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初期,现存洞窟有 53 个,大小佛像 5.1 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 13.7 米,“雕饰奇伟, 冠于一世”。 ‎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有洞窟和壁龛数千个,其中三分之一是北朝开凿的。古阳洞和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洞中刻的佛像面容庄严、肃穆,衣服较为宽松,衣纹飘动流畅,栩栩如生。 ‎ D. 从材料中可以发现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哪一时期开凿的?这两地与这一王朝有何关系?这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 ‎ ‎ ‎ ‎ ‎ E. 古阳洞和宾阳中洞中的佛像“面容庄严、肃穆,衣服较为宽松”,这与历史上哪一事件中的哪一措施有关? ‎ ‎ ‎ ‎ ‎ ‎【总结时期特点】 ‎ 86‎ B. 通过对石窟艺术的探究,对文化和政治的追寻,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历史时期有什么特点? ‎ ‎ ‎ 知识能力 ‎ (1) 答案 A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2) 答案 D 题干材料反映了种植农作物要充分利用“天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的观点,四个选项中,只有D 属于农学著作,故选 D。 ‎ (3) 答案 A 抓住关键词“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在农学方面没有重大成就,A 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C、D 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 项。 ‎ (4) 答案 A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故选A。③是书法艺术发展的表现,④是书法艺术的意义。 5.答案 C 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选 C。 ‎ 1. 答案 C 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 2. 答案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其中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故选 D 项。 ‎ 3. 答案 (1)佛教;A(或古印度)。(2)实物史料。 ‎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而令人开凿石窟;由图 2 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第(2)问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图 1 即可知答案为实物史料。 ‎ 三年模拟 ‎ ‎1.答案 A 由题干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林、牧、渔……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联系所学可知,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故选A。 2.答案 C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 ‎3.答案 C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这些石窟里雕刻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故选C。 ‎ 五年中考 ‎ (1) 答案 B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B。 ‎ (2) 答案 D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后人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根据图片内容可知 D 是《兰亭集序》。故选D。 ‎ (3) 答案 (1)齐民要术 ‎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 ‎ 核心素养 ‎ ‎ 答案 (1)既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2)古印度。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 ‎(3)北魏时期。平城(大同)和洛阳都是北魏的都城。公元 494 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从平城迁都洛阳。(4)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改穿汉服措施有关。 ‎ 86‎ ‎(5)民族大交融,中外文化交融。 ‎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联系佛教的起源与传入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回答即可。第(5)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民族交融与中外文化交融两方面说明这一时期的特点。‎ 8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