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陋室铭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6陋室铭教案1

1、 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 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过程:新课链接:‎ 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7‎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三、探究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二) 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提问: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四、思维拓展:‎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 7‎ 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 ‎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 ‎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作品举例: ‎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7‎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大约1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物 (托物言志) 志 陋室 德馨 居室环境: 清幽雅致。 (安贫乐道)‎ 不陋 交往人物 (高洁傲岸)‎ ‎: 高雅脱俗 ‎ 日常生活: ‎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 ‎,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 ‎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 回答:对偶。 ‎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 有相对 ? 回答:无。 ‎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 ‎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 ‎19.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7‎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