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赋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 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共27分。1—7小题,每小题3分;8—10小题,每小题2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干涸(ké) 缝隙(fèng) 殉职(xùn) 狭隘(ài) B.鄙薄(bǐ) 废墟(xū) 坍塌(tān) 慷慨(kǎi) C.凌乱(líng) 派遣(qiǎn) 热忱(zhěn) 纯粹(cuì) D.佩服(pèi) 流淌(tǎng) 酬劳(cóu) 攀登(pān) 【解析】A项,“涸”应读“hé”;C项,“忱”应读“chén”;D项,“酬”应读“chóu”。 2.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B ) 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不求甚解) B.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应当一门心思地朝着目标努力前行,途中切不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着实令人大吃一惊。(口若悬河) D.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更上一层楼。(兢兢业业) 【解析】A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求甚解”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B项,“见异思迁”“朝秦暮楚”都指意志不坚,反复无常。C项,“沉默寡言”指人很少说话。“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完,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D项,“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而“精益求精”意思是好了还求更好。替换后与原句句意不符。 3.(2020·江西)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解析】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项,成分残缺,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后加上“的特点”。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独立,自强和复兴”。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 A.《走一步,再走一步》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冒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走下悬崖的脱险经历。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幼年往事的小说。在这一脍炙人口的小说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C.《诫子书》是修身立志治国的名篇,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治国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D.《纪念白求恩》一文运用对比、夸张等写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7 【解析】B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C项,《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没有谈治国。D项,《纪念白求恩》一文没有运用夸张的写法。 二、现代文阅读(5—7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③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④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他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⑤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⑥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⑦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 7 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 ) A.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B.演出前的准备——勇士们上阵——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C.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D.介绍演出场地——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6.打树花“奇”在哪里,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打树花的汉子们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 B.仪式奇特,技艺奇特,树花的色彩奇特。 C.打出的树花造型奇特且是独一无二的民俗。 D.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 【解析】文中没有讲到树花的造型。 7.下列对文章理解、赏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D ) A.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树花技术的娴熟。 B.第③段“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写出铁花散发时声势之大。 C.第④段从侧面介绍“年纪大的汉子”技艺高超。 D.围观的人群巴不得有小铁粒掉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是有福气的兆头。 【解析】文中说法是“打树花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 三、古诗文阅读(8—15小题,共18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夫学须静也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C.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公大笑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解析】A项,两个“夫”都是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不译。B项,第一个“日”,特指某一天;第二个“日”,每天。C项,第一个“去”,消逝;第二个“去”,离开。D项,第一个“乐”,高兴;第二个“乐”, 以……为快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 A.非学无以广才 B.年与时驰 C.温故而知新 D.不义而富且贵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作动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7 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解析】“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有误,除了治学经验,还有为人修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3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14小题,共9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1—12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两首诗均为送别诗,甲诗中李白送别的是 王昌龄 ,乙诗中写的是 汪伦(朋友)送别自己 。(2分) 12.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展现的画面。(3分) 该句描绘了一幅柳絮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声声悲鸣“不如归去”的凄凉悲惋的画面。 阅读文言文,回答13—15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四十而不惑 惑: 迷惑,疑惑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7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15.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方法?(3分) 语句: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方法:注重复习,学思结合。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1)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6)《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五、综合题(17—18小题,共8分) 17.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6分) (1)【我“读”我推荐】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对读书精辟的见解,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有帮助。请你也写出两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2分)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我“读”我实践】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请你也从以下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两个),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字数不少于60字)(2分) 静谧 点缀 张望 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 心旷神怡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示例一: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示例二:车窗外探头张望,田野上一片片蓄势待发的草儿,树枝上一排排莺歌燕舞的鸟儿,路边花坛上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正点缀着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不知不觉中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3)【我“读”我感悟】 央视网消息:7月24日,清华大学的一纸捷报,辗转2 300多公里,抵达云南曲靖市阿都乡的贫困考生林万东手中。在2019年全国高考中,林万东考取理科713分,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被该校自动化系录取。 7 林万东家里有姐弟三人,父亲因病不能干重体力劳动,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母亲在昆明的一家工地搬砖背沙。承受着几倍于寻常家庭的压力,这个即将有两名大学生的农村家庭没有被击倒。 高考结束后,林万东曾去到昆明的一处工地陪母亲一起打工。他在日记中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强调这样那样的困难。上面这则消息,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谈一谈。(2分) 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正确面对,不断发掘自身的力量,勇敢尝试,战胜自我,不断进步。(启示要结合上面消息中提到的“自强不息”来谈,并且要言之有理)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钦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这段话出自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是 让·乔诺 。 六、现代文阅读(19—23小题,共15分) 晒 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 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7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 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9.根据提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剩下的情节内容。(3分) ①回乡看到母亲晒书→②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③ “我”与母亲读“小记”→④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0.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1.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2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分)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3.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2分) 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主题。 七、作文(50分) 24.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