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北京 ‎2.(2分)“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3.(2分)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叙述正确的是(  )‎ ‎①唐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 ‎②长安城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 ‎③长安城布局整齐划一,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长安城繁华热闹,商品交流活跃,为方便市民,到处都有商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分)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5.(2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 第29页(共29页)‎ A.手握重兵的武将 B.饱读读书的儒生 ‎ C.前朝的皇亲国戚 D.豪门大户的后代 ‎6.(2分)“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黄袍加身”是有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汉 ‎7.(2分)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8.(2分)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9.(2分)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10.(2分)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1.(2分)在元朝,直属于中央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有(  )‎ ‎①山东②山西③河北④河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分)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的组成部分是(  )‎ A.诗、杂剧、南戏 B.乐府、散曲、南戏 ‎ C.词、散曲、南戏 D.杂剧、散曲、南戏 第29页(共29页)‎ ‎13.(2分)“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14.(2分)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5.(2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 C.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16.(2分)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内容。下列医学成就中属于李时珍的是(  )‎ A.制成“麻沸散” B.写成《伤寒杂病论》 ‎ C.写成《千金方》 D.写成《本草纲目》‎ ‎17.(2分)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18.(2分)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第29页(共29页)‎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2分)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20.(2分)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 ‎③不利于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 ‎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2分)“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22.(2分)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 A.隋朝与唐朝 B.北宋与南宋 C.契丹和辽 D.蒙古和元朝 第29页(共29页)‎ ‎23.(2分)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24.(2分)清朝时期的戏曲剧种中,最有影响力的是(  )‎ A.昆曲和京剧 B.昆曲和黄梅戏 ‎ C.豫剧和汉剧 D.汉剧和黄梅戏 ‎25.(2分)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在阅读、整理古籍史料时做了一些批注:如在顺治十二年(1655)条下注明“给照出洋,防止通番,小船无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条下注明“1684开禁”“禁大船”“禁私载武器”;雍正九年(1731)条下注明“禁止铁出口”;乾隆十四年(1744)条下注明“禁止铜出口”。你觉得他整理的史料是关于(  )‎ ‎①清朝海禁 ‎ ‎②防止倭寇 ‎ ‎③收复台湾 ‎ ‎④对外贸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隋唐时期,中华民族以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措施?‎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二: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2)唐朝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3)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她有何贡献?‎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唐朝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举出两件)‎ ‎(5)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27.(12分)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第29页(共29页)‎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完成在什么时候?证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这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两宋时期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28.(12分)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 (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它的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第29页(共29页)‎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你的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学史明智】‎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29.(13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中,戚继光为了“海波平”,采取了什么举措?‎ ‎(2)材料二中“贵国”指哪个国家?中国什么时候最早设置了管理台湾的机构?‎ ‎(3)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第29页(共29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北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2分)“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分析】本题考查唐玄宗时期的情况。‎ ‎【解答】“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第29页(共29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3.(2分)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叙述正确的是(  )‎ ‎①唐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 ‎②长安城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 ‎③长安城布局整齐划一,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长安城繁华热闹,商品交流活跃,为方便市民,到处都有商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商业繁荣,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所以题干描述体现了当时商业经济繁荣。‎ ‎【解答】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大量的阿拉伯人、其他外国商人和侨民,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故①正确;长安城也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故②正确;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③正确;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因此长安城不可能到处都有商店,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4.(2分)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分析】‎ 第29页(共29页)‎ 本题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解答】唐朝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富强、繁荣、先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注意题目强调的是最主要的原因,ABD不是最主要因素。‎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全面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5.(2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 A.手握重兵的武将 B.饱读读书的儒生 ‎ C.前朝的皇亲国戚 D.豪门大户的后代 ‎【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解答】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6.(2分)“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黄袍加身”是有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汉 ‎【分析】‎ 第29页(共29页)‎ 本题以“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诗句“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描述的是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史实。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故选:B。‎ ‎【点评】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及意义。‎ ‎7.(2分)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答】A.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B.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曹军大败,退守黄河流域,无力南下,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展开淝水之战。此战以东晋以少胜多告终,保存了南方东晋政权。‎ D.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 故选:D。‎ ‎【点评】本题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进行考查,时间跨度大;需要熟练掌握不同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8.(2分)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第29页(共29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分析】本题以政权名称为依托,考查金消灭的政权。‎ ‎【解答】金消灭的政权有①辽和②北宋;③西夏被蒙古政权灭掉;④南宋被元朝灭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9.(2分)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分析】本题以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0.(2分)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解答】①蒙古政权的建立于1206年;②定国号为元1271年;③定都大都在1272年;④灭亡南宋是在1279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 第29页(共29页)‎ ‎11.(2分)在元朝,直属于中央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有(  )‎ ‎①山东②山西③河北④河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直属中央的中书省管辖,被称作“腹里”指的是首都大都及周围的大片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不包括河南。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区分中书省与行中书省的区别。‎ ‎12.(2分)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的组成部分是(  )‎ A.诗、杂剧、南戏 B.乐府、散曲、南戏 ‎ C.词、散曲、南戏 D.杂剧、散曲、南戏 ‎【分析】本题考查元曲的组成部分。区分识记诗、词、曲的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的组成部分是杂剧、散曲、南戏。D正确;诗是唐朝时期盛行的文学形式,不是元曲的组成部分,A错误;乐府是汉朝时期盛行的文学形式,不是元曲的组成部分,B错误;词是宋朝时期盛行的文学形式,不是元曲的组成部分,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组成部分的掌握。需要区分识记诗、词、曲等的知识。‎ 第29页(共29页)‎ ‎13.(2分)“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活字印刷术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用黏土制成小方块,再刻单字,用火烧成陶字后排版印刷。效率很高。‎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活字印刷术的有关内容。‎ ‎14.(2分)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君主集权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解答】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代君主采取的专制制度的理解。‎ ‎15.(2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 C.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第29页(共29页)‎ ‎【解答】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6.(2分)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内容。下列医学成就中属于李时珍的是(  )‎ A.制成“麻沸散” B.写成《伤寒杂病论》 ‎ C.写成《千金方》 D.写成《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李时珍的医学成就.‎ ‎【解答】A、东汉时期华佗被誉为神医,擅长外科手术,制成用于外科手术的“麻沸散”,编制了一套健身体操“五禽戏”;‎ B、东汉时期张仲景誉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D、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故选:D。‎ ‎【点评】注意将同类知识和相似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概括归纳,分析比较.‎ ‎17.(2分)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分析】本题以建立“后金”,后改名为“清”的民族为依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第29页(共29页)‎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四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18.(2分)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藏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都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有关措施;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是清朝前期对新疆采取的管辖措施。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区分掌握历代政府对西藏、新疆的不同措施.‎ ‎19.(2分)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 第29页(共29页)‎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分析】本题考查地方历史知识,掌握晋商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由此可见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其他选项ABD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中等。‎ ‎20.(2分)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 ‎③不利于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 ‎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海禁”“片板不准下海”等词语可知其反映的是清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②项,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即不许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来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朝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限制了正常的对外交流活动。故①项错误,②项正确。‎ ‎③、④‎ 第29页(共29页)‎ 项,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不利于社会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故③、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记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带来的影响。‎ ‎21.(2分)“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相关知识,理解题干材料是解题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出自清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 ‎22.(2分)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 A.隋朝与唐朝 B.北宋与南宋 C.契丹和辽 D.蒙古和元朝 ‎【分析】本题以后金和清朝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元朝和清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后金、蒙古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分别是元朝、清朝的前身,元朝和清朝都统一王朝。‎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元朝和清朝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29页(共29页)‎ ‎23.(2分)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特点.‎ ‎【解答】明清时期,中国君主集权不断加强,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西方国家逐渐发展强大,中国逐渐在世界落伍,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帝国的彷徨。‎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 ‎24.(2分)清朝时期的戏曲剧种中,最有影响力的是(  )‎ A.昆曲和京剧 B.昆曲和黄梅戏 ‎ C.豫剧和汉剧 D.汉剧和黄梅戏 ‎【分析】本题考查了昆曲和京剧。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 ‎【解答】清朝时期的戏曲剧种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昆曲和京剧。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生活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时期的戏曲剧种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昆曲和京剧。‎ 第29页(共29页)‎ ‎25.(2分)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在阅读、整理古籍史料时做了一些批注:如在顺治十二年(1655)条下注明“给照出洋,防止通番,小船无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条下注明“1684开禁”“禁大船”“禁私载武器”;雍正九年(1731)条下注明“禁止铁出口”;乾隆十四年(1744)条下注明“禁止铜出口”。你觉得他整理的史料是关于(  )‎ ‎①清朝海禁 ‎ ‎②防止倭寇 ‎ ‎③收复台湾 ‎ ‎④对外贸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分析】本题以近现代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在阅读、整理古籍史料时做了一些批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清朝前期,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所以①④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内容。‎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隋唐时期,中华民族以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措施?‎ 材料二: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第29页(共29页)‎ ‎(2)唐朝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3)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她有何贡献?‎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4)唐朝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举出两件)‎ ‎(5)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武则天完善科举制、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对外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明确大唐的繁荣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成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解答】(1)材料“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体现的是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以民为本,因为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措施:因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在经济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有自己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等措施。‎ ‎(2)科举制创立隋炀帝时期,完善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人物、地点可知,该公主为文成公主;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及很多手工工匠,所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第29页(共29页)‎ ‎(4)材料“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体现唐朝与外国交往密切,颇多,在国家上影响力大,说明唐朝时期了开放的对外政策;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唐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去谈历史启示;也可以从唐朝对外交往采取的政策、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来谈历史启示。‎ 故答案为:‎ ‎(1)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以民为本,重民思想;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文成公主;贡献: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答出两点即可)。‎ ‎(5)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成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武则天完善科举制、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对外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 ‎27.(12分)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第29页(共29页)‎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完成在什么时候?证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这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两宋时期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解答】(1)根据材料一“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中心多集中在南方,唐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表现有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或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共同反映了两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图一反映了商业活动深入农村,图二反映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 第29页(共29页)‎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或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市舶司。‎ ‎(3)四川;商业的发展或商贸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8.(12分)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 (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它的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第29页(共29页)‎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你的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学史明智】‎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析】本题以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对清朝军机处的记述;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据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 (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文字狱;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29页(共29页)‎ ‎(3)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据材料“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的考虑是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依据是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据材料“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故答案为:‎ ‎(1)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3)目的:维护清朝统治;考虑: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据: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 ‎(5)启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做法: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9.(13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中,戚继光为了“海波平”,采取了什么举措?‎ ‎(2)材料二中“贵国”指哪个国家?中国什么时候最早设置了管理台湾的机构?‎ ‎(3)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的相关史实。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发动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 ‎【解答】(1)材料一中,戚继光为了“海波平”,采取了抗击倭寇或抗倭的措施。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2)材料二中“贵国”指荷兰。中国元朝最早设置了管理台湾的机构。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第29页(共29页)‎ ‎(3)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沙俄。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发动了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共同特征是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是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1)抗击倭寇或抗倭。‎ ‎(2)贵国指荷兰。元朝。‎ ‎(3)罗刹指沙俄或俄国。举措:发动了雅克萨之战。‎ ‎(4)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是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发动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8 14:01:56;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9页(共29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