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请将最符合题意的一个答案填在答题栏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用下图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 C. D.‎ ‎2.(1分)《唐摭言》中记载,(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喻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取士制 ‎3.(1分)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A.社会政治状况 B.科举选才标准 ‎ C.思想开放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4.(1分)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第26页(共26页)‎ A.经济的繁荣 B.政治的清明 ‎ C.文学艺术的兴盛 D.社会风气的开放 ‎5.(1分)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 C.《西游记》 D.《金刚经》‎ ‎6.(1分)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7.(1分)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8.(1分)《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 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 C.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第26页(共26页)‎ ‎9.(1分)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下谚语能反映这种转移完成的是(  )‎ A.无徽不成商 B.扬一益二 ‎ C.苏湖熟,天下足 D.潮广熟,天下足 ‎10.(1分)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金议和 C.宋辽议和 D.辽金议和 ‎11.(1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 C.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 D.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12.(1分)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 ‎ C.隋唐时期特征 ‎ D.宋元时期特征 ‎13.(1分)如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第26页(共26页)‎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14.(1分)“水落尚存秦代石,湖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样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15.(1分)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 ‎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分)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这说明乾隆(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加强了君主集权 ‎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第26页(共26页)‎ ‎17.(1分)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 ‎18.(1分)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9.(1分)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0.(1分)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0分)‎ ‎21.(10分)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的什么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 第26页(共26页)‎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意: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管辖山东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推行材料四中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22.(10分)唐、宋、明(前期),以博大的胸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现象?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写序号)‎ 第26页(共26页)‎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据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奉使西洋”者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和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创造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第26页(共26页)‎ 材料三: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有弹丸的突火枪,点燃后弹丸射出。竹管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火药用于军事对世界有何意义?‎ 材料四: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请你就航行方面简述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第26页(共26页)‎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请将最符合题意的一个答案填在答题栏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用下图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 C. D.‎ ‎【分析】本题以图示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因此D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最贴切。‎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分)《唐摭言》中记载,(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喻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取士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知道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解答】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策”是指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故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制。‎ 第26页(共26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分)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A.社会政治状况 B.科举选才标准 ‎ C.思想开放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分析】本题以两个文物图片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舞马街杯银壶、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唐朝手工制作水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4.(1分)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经济的繁荣 B.政治的清明 ‎ C.文学艺术的兴盛 D.社会风气的开放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第26页(共26页)‎ ‎【解答】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1分)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 C.《西游记》 D.《金刚经》‎ ‎【分析】本题以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6.(1分)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 第26页(共26页)‎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分析】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切入点,考查北宋的统治措施。‎ ‎【解答】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其举措是派文臣做知州。这项政策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改变了五代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1分)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分析】本题以“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北宋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社会服务业发达,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8.(1分)《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第26页(共26页)‎ 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 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 C.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知道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解答】题干中“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等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具体表现。故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1分)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下谚语能反映这种转移完成的是(  )‎ A.无徽不成商 B.扬一益二 ‎ C.苏湖熟,天下足 D.潮广熟,天下足 ‎【分析】本题以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当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谚语。‎ ‎10.(1分)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第26页(共26页)‎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金议和 C.宋辽议和 D.辽金议和 ‎【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 ‎【解答】由材料“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可知,这与宋辽议和有关。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11.(1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 C.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 D.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第26页(共26页)‎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相关史实。‎ ‎12.(1分)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 ‎ C.隋唐时期特征 ‎ D.宋元时期特征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特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13.(1分)如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第26页(共26页)‎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有关内容。应把握明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等加强君主权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军机处设立于清朝。‎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军机处的有关内容。‎ ‎14.(1分)“水落尚存秦代石,湖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样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解答】‎ 第26页(共26页)‎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表达了明朝中期的诗人戚继光抗倭的决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5.(1分)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 ‎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明清两朝皇帝与王朝灭亡直接相关。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第26页(共26页)‎ ‎16.(1分)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这说明乾隆(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加强了君主集权 ‎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清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1分)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驻藏大臣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驻藏大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驻藏大臣的相关史实。‎ ‎18.(1分)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第26页(共26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史实。‎ ‎19.(1分)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小说《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红楼梦》的相关史实。‎ 第26页(共26页)‎ ‎20.(1分)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分析】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瀏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可知,材料中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政府的支持有关,这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0分)‎ ‎21.(10分)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的什么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意: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26页(共26页)‎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管辖山东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推行材料四中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可知,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意: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知,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是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第26页(共26页)‎ ‎(3)据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辖山东的机构名称是中书省。‎ ‎(4)推行材料四中措施的皇帝是明太祖,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或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便行省的权力分散)。‎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步加强(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故答案为:‎ ‎(1)长官:节度使;风气:尚武轻文。‎ ‎(2)问题: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措施: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 ‎(3)制度:行省制度;机构:中书省。‎ ‎(4)皇帝;明太祖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或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便行省的权力分散)。‎ ‎(5)趋势:对地方管理加强(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10分)唐、宋、明(前期),以博大的胸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如图)‎ 第26页(共26页)‎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现象?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写序号)‎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据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奉使西洋”者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和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分析】本题以唐、宋、明(前期),以博大的胸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切入点,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唐朝对外交往、陆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显示的是唐朝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交往密切,这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现象是对外交流频繁;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②天竺;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④日本。‎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是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第26页(共26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郑和下西洋;“奉使西洋”者是郑和;郑和是伟大的世界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交流频繁;和平交往;具有双向性;规模大;范围广。‎ 故答案为:‎ ‎(1)现象:对外交流频繁;序号:②、④。‎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机构:市舶司。‎ ‎(3)事件:郑和下西洋;地位:伟大的世界航海家;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特点:交流频繁;和平交往;具有双向性;规模大;范围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唐朝对外交往、陆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创造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第26页(共26页)‎ 材料三: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有弹丸的突火枪,点燃后弹丸射出。竹管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火药用于军事对世界有何意义?‎ 材料四: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请你就航行方面简述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我认为材料一中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创造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降低了书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使纸成为交流思想和提高知识阅历的媒介等。‎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应用、航海家天文地理知识的丰富等。‎ ‎(3)根据材料三“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有弹丸的突火枪,点燃后弹丸射出。竹管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可知,火药用于军事对世界的意义是作战方式改变,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迈入热兵器时代;杀伤力威力增强,战争规模扩大;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根据材料四“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知,航行方面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包括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准备了重要条件。‎ 故答案为:‎ 第26页(共26页)‎ ‎(1)降低了书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使纸成为交流思想和提高知识阅历的媒介等。‎ ‎(2)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应用、航海家天文地理知识的丰富等。‎ ‎(3)作战方式改变,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迈入热兵器时代;杀伤力威力增强,战争规模扩大;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准备了重要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10 8:32:06;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6页(共26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