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3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1

课题 ‎23 伤仲永 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情感与态度:‎ 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   (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 ‎(1)   请一位学生朗读。‎ 1‎ ‎(2)   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   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 七、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八、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教学札记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