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诗词九首—春夜喜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诗词九首—春夜喜雨

比较•探究 诗词九首 春夜喜雨 ‎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 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 4‎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 4‎ 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