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土左旗台阁牧中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无答案0
2019 台阁牧中心校初一(上)期中 语文 本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 12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金秋十月,正是北京最美好的时节。北京五中分校的同学们走出校园,在学校附近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游学活 动,来追寻课本中的作家在北京留下的足迹。 第一站,同学们来到冰心故居,位于张自忠路中剪子巷 33 号。1913 年,13 岁的冰心跟随父亲从福州老家来 到北京,当时就住在这里。这里灰突突的氛围和“有风三尺土,无雨一街泥”的恶劣天气与南方(jié)然不同。 1914 年,家人把她送到一所中学读书,校风朴素、管里严格、重视实践,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biàn)论、郊游 等。1918 年,冰心从中学顺利毕业,地一直说,中学阶段的这几年对她的一生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第二站是老舍的故居,隐匿在灯市口西街丰盛胡同 19 号。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国归国后,一直居住在此。 在这个静谧.的小院中,老舍创作了 24 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的是《龙须沟》《茶馆》。《龙 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 第三站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国——地坛。史铁生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1972 年,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走”进______________的地坛,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为《我与地 坛》中通透和超越之美而感(kǎi)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jiān)难困苦。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 甲_______ ,乙_______ ,丙______ , 丁_______________ 。 12 1. 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括号内填写的汉字及粗体字的笔顺,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氛围(fèn) 截 “北”的第一笔是“一” B. 静谧(mì) 辨 “匿”的第二笔是“一” C. 坎坷(kē) 慨 “长”的第一笔是“丿” D. 曲折(qŭ) 坚 “为”的第二笔是“丿” 2. 文中画横处填入词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举足轻重 人声鼎沸 B. 举重若轻 人迹罕至 C. 举重若轻 人声鼎沸 D. 举足轻重 人迹罕至 3. 依据文段内容,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中的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2 分) ①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 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 ③挑战命运 ④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③④①② (二)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浙江绍兴参观了一处伟大文人的故居,有一名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受,请认真阅 读,完成下列题目。 在浙江省绍兴市有这样一个地方,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还有竹丝台门和土谷祠......其中,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国伟大的①______代作家②___________ (人名)笔下的风情园,一条小河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 悠悠,A.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想起先生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呢? 12 百草园占地近 2000 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B.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百草国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 样。 三味书屋诗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三味书屋是一个三开间的小 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C.有三十五六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 60 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 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 4. 请将语段中①和②处涉及的文学常识内容补充完整。(2 分) 5. 语段中的 A、B、C 三处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你找出错误所在句,并指出应该如何修改。(2 分) 错误句: (填写字母) 修改: 6. 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文人数不胜数,为我国留下了许多的文学瑰宝,下列选项中的句子都出自文学大家之手,对 句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内容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我”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感,表达了“我”对祖国母亲深 沉而热烈的爱。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的柔美多情,表达了对白花的无限爱意。 C.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 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的破旧和喧嚣,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对老 城境况的无限担忧之情。 12 D.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静静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夜色的静谧与美丽,表达了作者恬淡安静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 (一)古诗文默写(4 分) 7. 按要求默写诗文(第(1)~(3)题必做,第(4)题任选其一作答)。 (1)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2)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论语>十二章》中,从反面强调“只思考是不够的,读书也必不可少”的一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中,作者往往会借助一 些意象传达感情。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子规”这一意象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红豆生南国”中“红豆” 是相思的意象,以下两题都与意象相关,任选一题完成。 《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借助一种飞鸟抒发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与羁旅感伤之情。 “月”是诗人常用的意象之一,可以对月思亲,也可对月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二)古诗词欣赏(共 6 分)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 8~10 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 8. 请观察下面两幅画,说说哪幅画更符合作品所展现出的内容,并说明理由。(3 分) 9. “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 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2 分) 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 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请你再写出一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本试卷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三)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文段,完成 11-14 题。 【甲】 1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1?”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2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3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4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1履行:实施,实行。2绥:安抚。3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4师:学习。 11. 解释下列加点字。(2 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_________ (2)去后乃至 乃: _________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日行千里 B. 过中不至 自始至终 C. 太丘舍去 四舍五入 D. 相委而去 不相上下 13. 翻译文中语句,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拉他,元方走进家门也不回头看一眼。 B.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失礼。 C.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2 翻译: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才到。 D. 态其所安,久而益敬。 翻译: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越长,人们越是敬重他。 14. 人们常说要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甲】【乙】两文陈元方对于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应答,那么在他“变”的背后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呢?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 分) 【变】 【不变】 三、名著阅读(共 7 分)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圣化金蝉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15. 唐僧在何处收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2 分) 五行山收孙空→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流沙河收沙悟净 16. 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3 分)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 12 ”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 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第二次离队是在 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情节)时, 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并止不住流泪。请你比较孙悟空两次离队时的表现,说明他 的成长变化。 17. 《朝花夕拾》是作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_________(文体)集,共收入 10 篇文章,写于 1926 年 6 月至 11 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 年 5 月编订成书时,改名 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在你阅读 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作者记忆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物)最令你难忘。(2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0 分) (一)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 18-20 题。(共 9 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 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 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 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 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 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 12 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 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 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 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 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 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 春天,因“我”暴怒无 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 ① 劝慰鼓励 第二次 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 母亲想推“我”去看看 答应母亲 ② 第三次 ③ 怀念母亲 18. 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填写下表。(3 分) 12 19.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1段中加点词“扑”和“抓”的表达效果。(3 分) 20. 简要分析第2段中的划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 分) (二)阅读《一点一横长》,完成 21-23 题。(11 分) 一点一横长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 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厅”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鸾’字,红鸾星动的‘鸾’。”还 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廳”字,叮叮当当作 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咧嘴嘻嘻笑 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 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的个 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木麻黄树 12 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在教室里,支着头看木麻黄 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做小学 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人,为国家社 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 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事,处 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 30 块钱寄给外婆。 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 “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我听了,也 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后,我妈也像是压 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多年以 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 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当大官的请 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我,领进了学习的 畅想和快乐中。 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 望的一刻,奋力拉回。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12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有删改) 21.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简要概括这些事件。(每处概括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2 22. 文章中划线句子饱含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简要品析。(3 分) 23.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达老师的形象特点。(至少两个特点,不超过 100 字)(4 分) 五、写作(42 分) 24. 请你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一棵租壮的大树,一只轻盈的燕子,一朵悠闲的白云,抑或是一次温暖的帮助,一个宽容的微笑, 一种无私的付出......这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景,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真好”的赞叹或感激。请 你以“真好”为题目,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阅读《西游记》,相信给你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了。孙悟空神通广大,既会筋斗云,又会七十二 般变化,还有着火眼金睛和铜筋铁骨,他挥舞着金箍棒,上天入地,降妖除魔。如果你拥有了孙悟空的一种本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将“假如我也会__________”的题目补充完整,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不少于 500 字。 (3)不限文体 (诗歌除外)。 (4)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5)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列出作文提纲。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