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爱莲说》 人教版(2016部编版) (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爱莲说》 人教版(2016部编版) (5)

《爱莲说》 学习内容1.检查《陋室铭》背诵情况。2.学习《爱莲说》。 学习内容2.1:了解作者及本文相关知识1)《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学者。2)《爱莲说》标题中的“说”,为一种议论性古文体,内容多用来抒发作者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的感想,表达方式既可以为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本文则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文章。 学习内容2.2:流利的诵读这篇短文准备活动:读准和辨析以下字音字形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噫(yī)逸(yì)淤(yū)淤泥游(yóu)游动濯(zhuó)濯清涟戳(chuō)戳穿鲜陶后鲜(xiǎn)有闻芳草鲜(xiān)美 学习内容2.2:流利的诵读《爱莲说》2)集体朗读。3)独自朗读。4)尝试背诵课文或者语段。5)再读课文1)听录音并轻声跟读 学习内容2.3:掌握下列句子中红体字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亭亭净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宜乎众矣:蕃,多。: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蔓延;枝,生枝节。:植,立。: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少。:宜,应当。 学习内容2.4:结合课文脚注通译全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学习内容2.5:赏析课文 参考: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卖弄和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有主见、正直、豁达大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好资质)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学习内容2.5:赏析课文 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学习内容2.5:赏析课文思考三:作者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为什么?明确: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学习内容2.5:赏析课文思考三:作者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为什么?思考四:既然“爱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参考: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态度(莲花:洁身自爱;菊:逃避现实;牡丹:追逐名利),更能表现作者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品德,并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污浊社会风气的鄙弃,这也正是文章的主题。 课堂延伸:思考: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同。参考:共同点,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主题;不同点,所托之物不同,所言之志不同。 课堂练习:1.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参考:含蓄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2.试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参考: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不良社会风气同流合污,正直大度,不慕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课后作业:1.熟背两篇短文2.预习新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