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0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10 毛泽东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的挂图,录音磁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同学回答)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梅花的热爱。‎ ‎(二)引入课题: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 二、介绍背景、词的常识。‎ 这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迥异的咏梅作品。‎ 8‎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于宋。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词牌、词题、正文。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 ‎(一)初读这首词,做到读通。‎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 ‎(二)自学探究,初知大意。‎ ‎1.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三)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归:返回。‎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百丈:文中用来形容悬崖很高。‎ 犹:还,尚且。‎ 俏:俊俏美丽。‎ 报:报道,告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2.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这首词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悬崖上已是百丈寒冰,仍然有梅花在枝头俏丽怒放。‎ 下阕的意思是:那俏丽的梅花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她只把新春到来的消息告诉人间。等到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时,她在花丛中欢笑。‎ ‎(四)细读这首词,领会情感。‎ ‎1.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2.学生讨论后交流。‎ 8‎ 教师概括小结: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五)拓展想象,延伸思维。‎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的同学听。‎ ‎2.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 ‎3.请大家试着把这幅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六)指导朗读并背诵。‎ ‎1.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请几个同学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 ‎3.试着背诵这首词。‎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配套练习本课作业。‎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梅: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不居功自傲——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 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那么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陆游的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就的心境的鲜明写照。‎ 三、布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这首词。‎ 8‎ ‎(一)默读这首词,读通句子。‎ ‎(二)自学这首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补充注释:‎ 驿外:指驿站附近。古代官办的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住宿和换马的处所,称驿站。‎ 寂寞:孤单冷清。‎ 愁:忧虑。‎ 群芳: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 妒:妒忌。‎ 零落:凋零飘落。‎ 故:原来的。‎ ‎(三)学生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教师指导。‎ ‎1.学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正音。‎ ‎2.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 请几个同学试着解释这首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提示:‎ 上阕的意思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 下阕的意思是: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 这首词的上阕着力勾勒梅花所处的环境,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再加上黄昏时的风雨,一幅冷落凄凉的画面,隐喻诗人的政治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词的下阕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表现出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中所写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使梅花与“我”融为一体了。‎ 四、比较阅读:对比陆游词与毛泽东词的异同。‎ ‎(一)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二)不同点:‎ 8‎ ‎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五、课外作业。‎ ‎(一)背诵这两首词。‎ ‎(二)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和其他有关写梅花的诗词。‎ 第三课时 一、导入示例。‎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听录音朗读两遍,整体感知。‎ ‎(一)听第一遍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二)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教师提问: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 教师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物。‎ ‎(四)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教师明确:上阕:物———江山 ‎ 下阕:人———英雄 ‎(五)提问: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教师明确:这个词语是“引”。‎ 四、讨论分析上阕内容。‎ 8‎ ‎(一)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教师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二)提问: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教师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也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三)提问:“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教师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四)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教师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五、分析下阕内容。‎ ‎(一)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教师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二)提问: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三)提问:“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 8‎ ‎、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四)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教师明确:评古不是目的,而是为论今铺垫。“俱往矣”一句突转,封建时代的“无数英雄”全部都已过去,再用“数”字引出今朝,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六、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教师明确: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评价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突出主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七、品味揣摩这首词的语言。‎ ‎(一)提问: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白、洁的?‎ 教师明确:用了冰、雪、银、蜡、素等词表现白、洁。‎ ‎(二)提问: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运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教师明确:写景时,有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副词“惟”“顿”等,形容而贴切。评论人物时,“惜”很有情味,“略”“稍”十分贴切,“竟折腰”“弯弓射大雕”等词组,不仅形象,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 教师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九、布置课外作业 ‎(一)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配套作业。‎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8‎ 写景:总写——分写(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总写 ‎↓‎ 承上启下 ‎↓‎ 议论: 评古 —— 论今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