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净沙-秋思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5天净沙-秋思教案1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二、文体知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为“套曲”、“套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 4 -‎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夕阳西下”: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思考:‎ ‎1. 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 4 -‎ 提示: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 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 4 -‎ 教学反思:‎ - 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