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3空城计教案1
备课 时间 教材 版本 语文出版社 授课 年级 七年级(上) 授课 内容 第十三课《空城计》 课时 两课时 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2、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 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正确分析人物特征。 教学 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 准备 (教具、资料)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时 间 第 一 课 时 板 书 设 计 《空城计》 一、背景介绍 二、文本分析 故事情节: 开端:第(1)——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诸葛亮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释计 7 三、文中孔明布置与司马懿所见空城有哪些不同? 1、角度不同 2、叙述的详略不同 3、叙述的神态不同 四、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委 检查 背诵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很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1-3分钟 教 学 内 容 这篇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文章,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小说的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写作背景 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故事发生以前,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湛江略地,势不可挡。魏主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遭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声被司马懿部下杀死。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段了蜀军粮,夺取了街亭、柳城。孔明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式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柳城又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孔明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接下来发生什么,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写孔明在众寡悬殊的情势下遇敌。敌军十五万蜂拥而来,这对身旁无一大将,仅有一批文官及二千五百个士兵的孔明,构成强大的威胁!孔明的登城观测,强调了敌军的威势; 但孔明沉着冷静果断作出安排。 第二部分:写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孔明沉着应战,令敌军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双方士兵、主帅面对一触即发的战势,感受到城内城外的危急气氛。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的孔明仍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扮作百姓的军士低头扫地,让司马懿充分体会暴风雨前杀机四伏的平静。 第三部分:写司马懿退兵。孔明成功了! 大敌撤退了!作者又让司马懿来猜孔明的心思。原来孔明此次冒险之所以能成功,正由于他平日的谨慎。 第四部分 4-30分钟 7 :写退敌后孔明解释之所以能退敌的缘由。作者把孔明成功的关键又再度让孔明说出来。先前的疑问这才涣然冰释。 三、文中孔明布置与司马懿所见空城有哪些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的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 2、 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 3、 上段是以叙述为主,这里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手捧宝剑”;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 从以上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四、空城计成功的原委,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说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司马懿认为孔明性格是“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但是他只考虑了正常情况下的孔明,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的判断失误。 诸葛亮述说了空城计成功的原委,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机情况下他巧妙设计了空城计,蒙骗了司马懿,从而使计成功。从现象上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一次智慧和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孔明的述说和司马懿的述说,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的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的用计想法写在了最后,设置了悬念,增添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课 堂 小 结 上完了这节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今天学习的哪些内容,通过背景我们知道当时的形势是十分紧急,文中第一部分也介绍了实施“空城计”的开端,小说情节扣人心弦,第二部分介绍了孔明实施的布置,显示了孔明的谋略与胆识,真正高潮部分是司马懿中计,计划成功,真令人为他捏了一把汗,结局是孔明为纵官解释这次计划的原因,通过他的解释我们不得不佩服孔明的智慧与能力。也让我们明白在《三国演义》中,不仅是军势的较量,还是智慧与胆识的较量。希望同学们下去多阅读书籍,多吸收前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让知识的力量,帮助你前进。 31-36分钟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熟读课文。 7 35-40分钟 第 二 课 时 板 书 设 计 《空城计》 孔明三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孔明:足智多谋、出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神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主要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空城计》:胜在出“奇”不意 检查 背诵 检查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导入 新课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在空城计中他是如何表现他的智慧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诸葛亮的“智绝”。 1-3分钟 教 学 内 容 1、文中写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词语,并说说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 第一次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任的笑胜利的笑。 第三次是“拍手大笑”自豪的笑、也是对司马懿的嘲笑。 2、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富有怎样智慧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出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3、文中除了诸葛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司马懿,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在背景我们知道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 疑心病重、多疑自负、狡诈多端,在空城计中,司马懿对空城的分析和对孔明的评价那番话来看司马懿就是上面的那种人。 4、文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30分钟 7 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从文中来分析。 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孔明的临危不惧。 第三部分以司马懿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孔明的足智多谋; 5、空城计胜利在哪一点?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6、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课 堂 小 结 小说分析关键是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以及细节的刻画,突出了孔明的智慧与胆识,孔明的三笑可见他的自信。这一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遇见任何困难我们都应该沉着冷静且自信,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战胜困难。 31-35分钟 布置作业 在《三国演义》中,以我最熟悉的人物为内容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5-40分钟 说 课 思 路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空城计》主要写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打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些文官,五千兵中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军队后退四十里。文章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知己知彼、胆大心细、足智多谋。 本课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顺、提出问题并基本解决、简介三国有关知识、了解故事内容第二课时:了解诸葛亮,并学习他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针对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导人 7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很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 1、弄清文中出场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四、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五、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六、思考训练 空城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有 关 资 料 《三国演义》书籍 语文教材 回想自己在讲课之前,感觉有点紧张甚至还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意味。因为《空城计》出自名家名篇,通过审题质疑,理清文章内容。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7 教 学 反 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真正能理解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重点段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我想到的是对教材的把握,对原文的把握。如果单纯读课文,或背诵原文,就显得太老套、呆板,也难把握,于是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以评书的形式进行了讲解,还真是很有收获,听课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跟着颔首。这次大胆的尝试使我信心百倍。对教材的把握,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研读者,真正对学生是做到教之以渔的创新。 备课的时候,必须备学生。现在的学生信息获得的途径很多,网络的、电视的、广播的,通过这些媒介,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活跃。如果仅以教材授课,学生觉得困倦,疲惫,说穿了,不愿意上,于是我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了学生的心理,使一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变得适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真正以青春风采,换回对知识的渴望,真正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我大胆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只司马懿大军以浩浩荡荡之势望西城县杀来的场面,便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大家都急切想进入下面的故事情节,这种吊胃口的手法,使我自然地过渡到用评书讲解下面的故事,而学生的热情还在高涨,直到我将评书讲完。学生的热情达到了沸点,达到了高潮,这种多媒体演示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很好。 对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做到顺理成章,又要做到富有新意,而且还要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对小说的要素、知识进行讲解,在引入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将问题凝结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是说分析谁就分析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分析诸葛亮。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自己提出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作方面学生能够自主地找到。而关键是在神态描写上,通过诸葛亮的三次“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最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推断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人。当然,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明,是由于司马懿在旁边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怎么陪衬?进而分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完成了司马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司马懿的多疑、自负、老谋深算便跃然纸上,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就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了。 最后我想说,新课改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怎样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的欢迎程度。新课改并没有改掉传统的知识,而是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同社会,同时代与时俱进。变则通,通则变,我们要永葆青春,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