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2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入学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入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2.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3.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5.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6.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7.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B.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分泌抗体 8.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产生记忆细胞 B.产生抗体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9.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10.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A. B. C. D. 11.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迅速生长 B.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C.促进光合作用 D.产生生长素 1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点促进芽的生长,D点抑制芽的生长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太灵敏 13.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5.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1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C.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17.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8.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19.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20.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 21.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 ) A.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 B.减少养料消耗 C.防止病虫害和冻害 D.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 22.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23.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4.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25.初春受到寒流侵袭的梨树花瓣大部分凋萎,有的甚至脱落,影响受粉,有无适宜的补救办法( ) A.没有适宜的补救办法 B.适当地整修枝条 C.喷施一定浓度的营养液 D.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26.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如图所示曲线,根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2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28.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9.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30.“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经济使用价值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表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32.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后,才具备自身的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 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力.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汁,与常乳相比,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 ,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 (2)初生牛犊要到4周龄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这是由于 .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母牛的 细胞中的 (填细胞器)合成的,并由 (填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的它的原料是 . (4)初生牛犊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能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 (5)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 (填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33.如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含有 条食物链,写出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该食物网的主要成分是 .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蛇是 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 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 关系.图中所列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再与 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 .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 千克. 34.如图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写出有关操作步骤的名称:① ;② ;③ . (2)豌豆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把标号④杂种种子作为亲本种下,F1的基因型为 ,其比例为 ,表现型为 ,其比例为 . (3)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揭示出 定律.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入学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时,由于环境温度下降,体内外温差大,皮肤散热增加,机体调节体温平衡,产热也会增加.使散热和产热平衡,体温维持稳定. 故选:D. 2.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解答】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故选:B. 3.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 【解答】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 故选:C.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根据各个功能的特点来解题. 【解答】解:A、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但人类可利用的各营养级的生物就越多,所以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多,C错误;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C. 5.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解:A、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 B、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故选:D. 6.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解答】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故选:A. 7.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B.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若再有该病原体入侵,抗体还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解答】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 B、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B正确; C、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C错误; D、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B. 8.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产生记忆细胞 B.产生抗体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特点是受到抗原刺激后,都能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 【解答】解:A、在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 C、效应T细胞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A. 9.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两重性,但是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 C、与对照组相对比,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 D、不同的植物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不一定抑制其生长,D错误. 故选:D. 10.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的生长具有相关性: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因此尖端是感光部位,胚芽鞘的下部是作用部位. 【解答】解:A、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直立生长生长,A错误; B、两株胚芽鞘都弯向右侧生长,B正确; C、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直立生长,C错误; D、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不生长,D错误. 故选:B. 11.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迅速生长 B.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C.促进光合作用 D.产生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解答】解:A、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A错误; B、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不是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B错误; C、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无关,C错误; D、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D正确. 故选:D. 1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点促进芽的生长,D点抑制芽的生长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太灵敏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图中A、B和C分别对根、芽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 【解答】解:A、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和D点促进芽的生长,C点抑制芽的生长,A错误;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B错误; C、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C正确; D、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D错误. 故选:C. 13.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①错误; ②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②错误;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③正确;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直接决定种群密度,④正确. 故选:B. 1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15.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5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A. 16.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C.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解答】解: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B正确; C、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错误; D、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 【解答】解: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A. 18.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造成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 B、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患者还保留有少数体液免疫能力,B错误; C、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只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途径,所以机体可能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C正确; D、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需要T细胞来呈递抗原,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导致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抗体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C. 19.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即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 ②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②正确; ③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恢复力强,抵抗力差,③错误; ④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营养结构复杂,④正确; ⑤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⑤正确; ⑥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⑥错误; ⑦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⑦正确; ⑧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性,⑧错误. 故选:C. 20.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1)人体内盐平衡的机理是:摄入量排出量,若摄入盐过多,正常机体就会通过尿液的形式将过多的盐分排除体外,从而保持体内水盐平衡,因此尿中盐增多. (2)健康人体中,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血糖浓度会保持相对稳定,若进食较多的糖,再胰岛素的作用下会合成糖原或转化成非糖物质,不会随着尿液排出,因此尿中糖未增多或没有. 故选:A. 21.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 ) A.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 B.减少养料消耗 C.防止病虫害和冻害 D.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顶端优势体现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 【解答】解:A、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解除茶树的顶端优势,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A正确; B、减少养料消耗不是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B错误; C、修剪茶树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不能防止病虫害和冻害,C错误; D、修剪茶树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不是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D错误. 故选:A. 22.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由此可知,实验有两个目的: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是否优于化肥.因此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解答】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空白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需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是否优于化肥”,因此实验需设置两组对照实验.根据实验已有设计,因此增加一组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作为空白对照. 故选:B. 23.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拔掉稗草,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农作物;清除肉食性的“黑鱼”,使能量尽可能流向草食性鱼类,所以这些操作均是为了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解答】解析:A、农田和鱼塘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除掉还是不除掉杂草和“黑鱼”不会破坏生态平衡,A错误;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不是除草和除掉黑鱼的目的,B错误; C、拔掉稗草,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农作物;清除肉食性的“黑鱼”,使能量尽可能流向草食性鱼类,所以这些操作均是为了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C正确; D、除草和除掉黑鱼不会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 24.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外施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马铃薯块茎发芽率,看图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赤霉素促进发芽,脱落酸抑制发芽,据此答题. 【解答】解: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赤霉素,A错误;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脱落酸,B错误; C、看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不变,C错误; D、赤霉素促进发芽,脱落酸抑制发芽,第5周对照组发芽率开始上升,故第5周时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大于实验开始时,D正确. 故选:D. 25.初春受到寒流侵袭的梨树花瓣大部分凋萎,有的甚至脱落,影响受粉,有无适宜的补救办法( ) A.没有适宜的补救办法 B.适当地整修枝条 C.喷施一定浓度的营养液 D.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功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控制性别分化.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梨树花瓣大部分凋萎,有的甚至脱落,而生长素具有防止落花落果的功能,为了防止继续落花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 故选:D. 26.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如图所示曲线,根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的平衡和调节过程.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mL,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由于葡萄糖的吸收,致使血糖浓度升高.此时,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据此,曲线a代表正常人,曲线b代表糖尿病患者.正常人和糖尿病人的血糖都可以被自身利用(进入细胞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转化成其他物质等),导致血糖含量下降,但糖尿病人血糖含量的下降,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随尿排出,即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称糖尿. 【解答】解:A、0h~1h,a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多,b糖尿病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A正确; B、3h~4h,a正常人体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0h~1h,a正常人体内的血糖较高,因此3h~4h,a体内的胰岛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B错误;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吃了100g糖,不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导致自己体内糖元分解产生的高血糖,C错误; D、b血糖在2h后下降并不仅仅只有这两种途径,还有较多的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A. 2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替代草本植物阶段的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具有优势,B正确;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为群落演替,即演替过程中是优势取代,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因素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28.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题图: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解答】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B正确; 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即捕捞至,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 D、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B. 29.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30.“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经济使用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等. 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解答】解:“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森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表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NaHCO3和NaH2PO4 ,其Na+/K+比与体液中 组织液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细胞失水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传出神经、效应器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产生动作电位 、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成分可知,NaHCO3、NaH2PO4是弱酸强碱盐,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显碱性,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显酸性,进而维持PH的相对平衡;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任氏液模拟的是神经细胞生活的组织液,因此Na+/K+比与体液中组织液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如果过高,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神经细胞活力下降,甚至失去活性. (3)由题意知,制取的标本包括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没有神经中枢,没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神经中枢,因此发挥作用的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4)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传至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的提出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故答案为: (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32.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后,才具备自身的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 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力.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汁,与常乳相比,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 抗体 ,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 (2)初生牛犊要到4周龄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这是由于 抗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母牛的 浆 细胞中的 核糖体 (填细胞器)合成的,并由 高尔基体 (填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的它的原料是 氨基酸 . (4)初生牛犊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能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多余空格 ,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自身以外的生物合成 ,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自身浆细胞合成 . (5)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 再次 (填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解答】解:(1)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其作用是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阻止了病原体的传播和及时清除抗原. (2)因从接受抗原刺激到产生抗体需一定的时间,故初生牛犊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母牛的浆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并由高尔基体加工分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故合成免疫球蛋白的原料是氨基酸. (4)初生牛犊通过牛初乳能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母体合成的,是来自身以外的生物合成,注射口蹄疫弱毒苗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在抗原的刺激下,由自身浆细胞合成的. (5)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过敏反应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 故答案为: (1)抗体 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2)抗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3)浆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氨基酸 (4)自身以外的生物合成 自身浆细胞合成 (5)再次 33.如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含有 3 条食物链,写出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绿色植物→兔→鹰 ,该食物网的主要成分是 绿色植物 .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兔、蚯蚓、蚱蜢 ,蛇是 三级 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 第三、第四、第五 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 竞争 关系.图中所列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再与 分解者 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 先增加后减少 .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 125 千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解答】解:(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在草→兔→鹰食物链中只有3个营养级,因此能量在该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少. (2)营养级级别比消费者级别大1,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如兔、蚯蚓、蚱蜢,蛇是次级消费者;在该食物网中,鹰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3)由于兔和蚱蜢都是初级消费者,因此二者属于竞争关系;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一起共同组成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竞争减少,故数量先增加;后相思鸟增多,又导致蚯蚓减少,最后维持稳定. (5)蛇是第四营养级,若蛇增加1千克体重,需要绿色植物最少,则需要满足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最少需要草为:1÷20%÷20%÷20%═125千克. 故答案为: (1)3 绿色植物→兔→鹰 绿色植物 (2)兔、蚯蚓、蚱蜢 三级 第三、第四、第五 (3)竞争 分解者 (4)先增加后减少 (5)125 34.如图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写出有关操作步骤的名称:① 去雄 ;② 受粉 ;③ 套上纸袋 . (2)豌豆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把标号④杂种种子作为亲本种下,F1的基因型为 RR、Rr和rr ,其比例为 1:2:1 ,表现型为 红花和白花 ,其比例为 3:1 . (3)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揭示出 基因的分离 定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因此图中①为去雄;②为受粉;③表示套上纸袋;④表示受精并发育成种子.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为去雄;②为受粉;③表示套上纸袋. (2)杂种种子的基因型为Rr,以杂种种子作为亲本种下,根据基因分离定律,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和白花=3:1. (3)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揭示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故答案为: (1)①去雄 ②受粉 ③套上纸袋 (2)RR、Rr和rr 1:2:1 红花和白花 3:1 (3)基因的分离 2016年12月6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