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2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葡萄糖 C.钙离子 D.呼吸酶 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5.甲、乙、丙、丁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丁 6.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7.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8.如图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图中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图中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11.当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不足会引起一种肌无力综合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的能力降低 B.突触后膜缺乏乙酰胆碱的受体 C.此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运动神经末梢都是树突的一部分 12.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成分,又不提供能量 C.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不发生变化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只受到下丘脑的调节 13.手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缩手和痛感同时发生 D.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14.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15.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生抗体 B.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17.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18.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 C.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T细胞 D.是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19.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侧芽缺乏生长素 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 C.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 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 20.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以用浸泡法,浸泡法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 B.探究过程中进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 C.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 D.实验中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 21.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2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23.北方严寒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有关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④汗液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钾离子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不利 2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6.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27.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②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Na+通透性增大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28.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B.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D.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2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后会丧失血糖调节能力,但会引起甲状腺机能衰退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3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32.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 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33.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 ) A.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C.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D.根和茎处的生长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34.生长素是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生长激素,植物根的徐昂水性也是由生长激素所引起的.引起植物向水性现象产生的生长素的部位、运输方向、运输方式及作用部位分别是( ) A.根尖成熟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伸长区 B.根尖生长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分生区 C.根冠,向上运输、主动运输、分生区 D.根尖分生区、向上运输、主动运输、伸长区 35.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器官,A、B、C表示不同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是 、激素B是 、激素C是 . (2)乙器官是 ,丙器官是 . (3)人在遇到寒冷刺激,身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 的形式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体温调节中枢 (填字母).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经有关神经的传导通过 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 减少热量散失,使面色苍白. 37.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 (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 .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4)一个神经元可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量异常引起的,见图3,4.(“[]”内填序号) 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出两点) . 38.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处理某种植物的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后来还发现,生长素增加雌花分化是生长素诱导植物产生乙烯的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该植物茎中生长素浓度达到 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据图中结果可知,测定时间在 之后,植物茎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 (2)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可以直接用 处理,达到增产的目的.若要证明生长素的促进机理,可以取弯曲的部位 (横切、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作出比较.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植物生长素具有生长“两重性”的是 A.茎的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植物向光性 D.无子果实的形成 (4)据图可知生长素和乙烯的合成关系是 . 3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 ,d是 细胞.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填编号).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 40.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电位变化,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外. (3)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膜电位从①到③变化的原因是 ,①②段是 (填“静息”或“动作”)电位.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①如果 ,则说明 受损; ②如果 ,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③如果 ,则说明 受损; ④如果 ,则说明 受损.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故选:B. 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葡萄糖 C.钙离子 D.呼吸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葡萄糖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钙离子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B.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蛋白质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5.甲、乙、丙、丁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丁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所以要测量静息电位,须将两级分别插入内外表面,再根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甲图电极左插膜内右插膜外,甲可以测量静息电位; 乙图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丙图电极左插膜外右插膜内,可以测量静息电位; 丁图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故能够测到膜电位的是甲和丙. 故选:C. 6.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体中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故选:D. 7.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8.如图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图中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图中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图甲: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甲的胚芽鞘尖端,甲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甲直立生长; 图乙: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丙: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能横向运输,因而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丁: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丁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丁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乙和丙. 故选:B. 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1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地说:促进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转变成糖原或者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成糖,总的说是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使血糖含量降低. 【解答】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如活动缓慢,甚至是休克,再给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故选:A. 11.当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不足会引起一种肌无力综合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的能力降低 B.突触后膜缺乏乙酰胆碱的受体 C.此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运动神经末梢都是树突的一部分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由题干的信息,该种肌无力的原因是突触后膜缺乏乙酰胆碱的受体,而不是突触后膜缺乏乙酰胆碱的受体,B错误; C、此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 D、该神经元末梢是轴突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C. 12.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成分,又不提供能量 C.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不发生变化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只受到下丘脑的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随着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是作用很大. 【解答】解:A、酶起催化作用,激素起调节作用,A错误;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成分,又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细胞的代谢的作用,B正确; C、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调节靶细胞的代谢,C错误;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D错误. 故选:B. 13.手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缩手和痛感同时发生 D.此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题中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解答】解:AB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脊髓将一部分神经冲动传导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可见疼痛的反射弧比缩手反射的反射弧长,所以先缩手后感到疼痛,AC错误、B正确; D、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 C、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 D、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5.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生抗体 B.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只有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抗体,A错误; B、只有体液免疫过程中有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破裂质发生在细胞免疫中,C错误;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D.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配合,相互影响;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 2、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吞噬细胞吞噬吞噬消化病原体属于免疫防御功能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还可以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将病原体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3、免疫失调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免疫缺陷病是由免疫功能过弱引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解答】解:A、免疫系统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A错误; B、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病原体,也可以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错误. 故选:B. 17.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解:A、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 B、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故选:D. 18.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浆细胞 C.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T细胞 D.是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记忆细胞: (1)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对侵入机体的抗原进行摄取和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再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2)在细胞免疫中,大部分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T淋巴母细胞,然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抗原二次感染细胞时,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 【解答】解: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分泌产生大量的抗体,A错误; B、记忆B细胞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浆细胞,B正确; C、记忆T细胞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C正确; D、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别是由B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19.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侧芽缺乏生长素 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 C.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 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解答】解: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侧枝很细弱,这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故选:D. 20.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以用浸泡法,浸泡法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 B.探究过程中进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 C.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 D.实验中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解答】解:A、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A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B正确; C、探究过程中预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根据与空白对照的对比,能够看出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故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C正确; D、实验中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D正确. 故选:A. 21.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增多. 【解答】解: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A正确; B、毛细血管破裂与淋巴外渗关系不大,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会是组织液减少,与题干信息矛盾,B错误;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与题干信息矛盾,C错误;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不会使局部组织液减少,再有不会造成“某处皮下青紫”,与题干信息矛盾,D错误. 故选:A. 2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23.北方严寒的冬季,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有关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④汗液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温度降低时,相对值增加.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①错误; ②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则耗氧量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②正确; ③寒冷时,机体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③正确; ④寒冷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④错误. 故选:A. 2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钾离子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不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渗透压感受器分布在下丘脑,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钾离子来维持,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C错误;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2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适当降低溶液S的Na+,会使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答】解:A、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A错误; B、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B错误; C、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26.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升高血糖浓度,可见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据此答题. 【解答】解:A、分析题意可知: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不一定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转运速率会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降低,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 D、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抑制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错误. 故选:C. 27.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②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Na+通透性增大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①错误; ②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②错误;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③错误; ④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④正确. 故选:C. 28.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B.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D.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解答】解:A、从图形可以判定,改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A错误; B、垂体细胞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C错误; D、细胞1的分泌物,可以是蛋白质类的激素,也可以是脂质类的激素,如性激素,还可以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B. 2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后会丧失血糖调节能力,但会引起甲状腺机能衰退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利用激素调节身体健康平衡的总开关,控制多种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激素的分泌.垂体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 ②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细胞增大,数量增多. ③抗利尿激素:能够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 ④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2、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解答】解:A、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同时,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切除垂体后会引起甲状腺机能衰退,A正确; B、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3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 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3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即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 B、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识别HIV,从而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 D、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故选:D. 32.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 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2、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常,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解答】解:A、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错误; B、根据上述方法②的优点,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比于方法①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②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正确; C、人体内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为细胞免疫,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采用方法②使人获得抗体的过程是体液免疫,C错误; D、抗体发挥了作用后就会失活,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遇到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以识别该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出免疫效应.所以方法②比方法①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D错误. 故选:B. 33.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 ) A.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C.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D.根和茎处的生长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据图分析,由于重力作用,B处生长素浓度高于A处,D处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处,由于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低于根,故茎B生长快于A,表现为背地生长;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D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C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曲向下生长. 【解答】解:AB、由于重力的影响,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A处生长比B处生长慢,茎向上生长,AB错误; C、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C正确; D、根处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茎处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34.生长素是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生长激素,植物根的徐昂水性也是由生长激素所引起的.引起植物向水性现象产生的生长素的部位、运输方向、运输方式及作用部位分别是( ) A.根尖成熟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伸长区 B.根尖生长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分生区 C.根冠,向上运输、主动运输、分生区 D.根尖分生区、向上运输、主动运输、伸长区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的生长旺盛的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存在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为极性运输,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解答】解: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其作用部位为尖端以下的伸长区;而主要由分裂旺盛的部位即根尖分生区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根尖的形态学上端在下面,因此应该向上运输;生长素的运输为主动运输. 故选:D. 35.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通常促进成熟的应该是乙烯;这两种激素都是小分子有机物,丙是生长素,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甲乙之间应该是拮抗作用. 【解答】解:A、据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A正确; B、甲是脱落酸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丙是生长素,故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甲是脱落酸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器官,A、B、C表示不同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是 甲状腺激素 、激素B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C是 促甲状腺激素 . (2)乙器官是 垂体 ,丙器官是 甲状腺 . (3)人在遇到寒冷刺激,身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的形式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体温调节中枢 甲 (填字母).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经有关神经的传导通过 骨骼肌战栗 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 皮肤血管收缩 减少热量散失,使面色苍白.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是甲状腺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 2、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解:(1)据图分析,图中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 (2)乙器官是垂体,丙器官是甲状腺. (3)寒冷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到体温调节中枢甲,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经有关神经的传导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使面色苍白.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2)垂体 甲状腺 (3)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甲 骨骼肌战栗 皮肤血管收缩 37.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 后 (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 外负内正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4)一个神经元可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量异常引起的,见图3,4.(“[]”内填序号) 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出两点) 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Na+内流导致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后膜表现为兴奋;Cl﹣内流,膜仍表现为外正内正,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仍为静息电位,因而无法产生兴奋. (2)由于GABA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所以治疗病人需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递质拟似剂作用于抑制性突触,使兴奋能够传导,起到麻醉效果.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人和病人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析比较发现,病人的多巴胺能神经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兴奋作用增强.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量异常引起的,因此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是促进多巴胺释放,或抑制胆碱的释放,或补充多巴胺递质拟似剂.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抑制性突触 (4)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38.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处理某种植物的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后来还发现,生长素增加雌花分化是生长素诱导植物产生乙烯的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该植物茎中生长素浓度达到 M 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据图中结果可知,测定时间在 T1 之后,植物茎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 (2)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可以直接用 一定浓度的乙烯 处理,达到增产的目的.若要证明生长素的促进机理,可以取弯曲的部位 纵切 (横切、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作出比较.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植物生长素具有生长“两重性”的是 B A.茎的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植物向光性 D.无子果实的形成 (4)据图可知生长素和乙烯的合成关系是 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合成,当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又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析图: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合成,当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又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2、T1之后有了乙烯,乙烯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植物茎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 【解答】解:(1)由图解可以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乙烯的合成曲线开始上升即植物开始合成乙烯.据图中结果可知,测定时间在T1之后有了乙烯,乙烯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植物茎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 (2)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可以直接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处理,达到增产的目的.若要证明生长素的促进植物茎生长的机理在于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可以取弯曲的部位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作出比较. (3)顶端优势能说明植物生长素具有生长“两重性”. (4)由柱状图解可以看出,在开始阶段只有生长素的含量在变化,随后乙烯开始变化,即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形成,但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拟制生长素的合成; 故答案为: (1)M T1 (2)一定浓度的乙烯 纵切 (3)B (4)生长素含量增加可促进乙烯合成,当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又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3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d是 效应T 细胞.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d、e、g (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④ (填编号).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b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免疫缺陷病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此两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为: .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5、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图示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过程①是吞噬细胞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过程②是T或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③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过程④是细胞免疫,过程⑤是体液免疫;题图中的A是淋巴因子,B是抗体. 【解答】解:(1)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过程①是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题图中的细胞d是效应T细胞. (2)细胞f是浆细胞,可分泌抗体,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与细胞f(浆细胞)产生B物质(抗体)的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图中a~g各细胞中,除了a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f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外,其它细胞b(T细胞)、细胞c(B细胞)、细胞d(效应T细胞)、细胞e(记忆T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4)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人体主要靠④细胞免疫消灭它. (5)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题图中的b细胞(T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缺失,该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免疫缺陷病.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效应T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b、c、d、e、g (4)④ (5)b 免疫缺陷病 40.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电位变化,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不属于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不能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 低于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外. (3)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膜电位从①到③变化的原因是 钠离子内流 ,①②段是 静息 (填“静息”或“动作”)电位.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①如果 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则说明 传出神经元 受损; ②如果 在c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③如果 骨骼肌收缩 ,则说明 部位d 受损; ④如果 骨骼肌不收缩 ,则说明 骨骼肌 受损.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 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d是神经与骨骼肌结合的部位,表示为神经肌肉接点或突触. 3、图乙:图甲为反射弧结构,图乙为电位变化,①表示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③表示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④是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 【解答】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 (2)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主要是Na+,膜内主要是K+,所以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低于膜外. (3)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膜电位从①到③变化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①②段是静息电位. (4)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说明是传出神经元受损; ②如果在c处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则可能是d部位受损或是骨骼肌受损. ③用b直接刺激骨骼肌,如果骨骼肌收缩,则说明是部位d受损; ④如果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是骨骼肌受损. 故答案为: (1)不属于 (2)不能 低于 (3)钠离子内流 静息 (4)①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传出神经元 ②在c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③骨骼肌收缩 部位d ④骨骼肌不收缩 骨骼肌 2016年12月6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