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6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福建省厦门六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依次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 ) ①鉴别一只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2.一般情况下,下列各项中,不可用2n表示的是( ) A.具有n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 C.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所产生的DNA分子数 D.含有n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的种类 3.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 ②F2表现型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 ④F1表现型比例 ⑤F2基因型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4.下面是科学家探明基因的历程.他们在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l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A.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5.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所得到的子代F2的基因型(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部分基因型没有列出,有的以数字表示.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 配子 YR Yr yR yr YR 1 2 YyRr Yr 3 yR 4 yr yyrr A.表中被研究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 C.F2中出现亲本没有的重组性状的比例是或 D.表中被研究的基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6.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B.图中a基因一定来自基因突变 C.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1为X染色体,则2为Y染色体 D.该细胞的子细胞是成熟的生殖细胞 7.某生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上有2n个基因,DNA含量为6.4c(单位),则该生物肝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基因数和DNA含量为( ) A.n和3.2c B.2n和6.4c C.2n和3.2c D.4n和12.8c 8.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一高等动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动物是雄性,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精子数量与雌性产生卵细胞数量比为1:1 B.丙图中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是因为基因在复制时发生了突变 C.乙图中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D.1号和4号染色体大小相同,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相同,是同源染色体 9.有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这三个核酸分子可能是( ) A.2个DNA、一个RNA B.一个DNA、两个RNA C.三个DNA D.三个RNA 10.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只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A.0 B.25% C.50% D.100% 11.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12.假定某大肠杆菌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15N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 A. B. C. D. 13.下列关于氨基酸、tRNA、遗传密码子的关系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遗传密码子决定,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B.一种遗传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C.同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与tRNA的种类一一对应 D.遗传密码子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上一一对应 14.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15.有关下列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 B.图中共有5种碱基,对应5种核苷酸 C.艾滋病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也会发生该过程 D.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16.某男学生在体检时被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医生在询问家属病史时得悉该生的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而父亲性状正常,医生在未对该生作任何检查情况下就在体检单上记录了患有血友病.这是因为( ) A.血友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B.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C.父亲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D.血友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17.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是由于( ) A.分子量大 B.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碱基对的不同排列方式 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相间排列 18.在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转录、翻译的主要场所依次是( ) A.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 B.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C.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D.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19.下列为两种不同的mRNA分子和两种以它们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分子. mRNA 蛋白质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P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Q 在每一种蛋白质分子中可能存在氨基酸的种数为( ) 蛋白质P 蛋白质Q A 1 4 B 1 3 C 2 4 D 2 3 A.A B.B C.C D.D 20.如图是用玉米的①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④⑤⑥⑦四个新品种的过程,A、a和B、b表示两对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生产用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比Ⅰ→Ⅱ途径所用时间短 B.Ⅲ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D.Ⅳ、Ⅵ过程中的变异发生于相同的细胞分裂期 21.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22.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B.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C.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另一个分裂不正常 D.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23.关于如图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2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25.现在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多种多样,新的品种层出不穷,现在有科研人员想培育出一种红色瓜皮的西瓜新品种.根据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你推测哪种方法不可能实现(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育种 C.转基因工程技术 D.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法 26.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 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 27.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 )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28.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9.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 30.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3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只有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B.只有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C.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静止的 D.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具有流动性 32.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33.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线粒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C.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D.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34.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35.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3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38.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内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C.细胞内液和内环境 D.组织液和内环境 39.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淋巴 C.血浆、组织液 D.淋巴、组织液 40.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二、判断题(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20分) 41.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判断对错) 42.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判断对错) 43.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判断对错) 4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判断对错) 45.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判断对错) 46.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判断对错) 47.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由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判断对错) 48.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判断对错) 49.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绳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判断对错) 50.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判断对错) 5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判断对错) 52.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判断对错) 53.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 .(判断对错) 54.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判断对错) 55.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所有性状. (判断对错) 56.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 (判断对错). 57.基因突变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判断对错) 58.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判断对错) 59.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判断对错) 60.将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一定能继承“双亲”的特征,不仅跑得快,而且耐力持久. (判断对错). 61.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判断对错) 62.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判断对错). 63.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判断对错). 64.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判断对错). 65.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判断对错). 66.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判断对错). 67.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判断对错) 68.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判断对错). 69.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判断对错). 70.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判断对错).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7分) 71.如图为小麦的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 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分别是 、 . (2)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 ,而通过该过程出现优良性状也是不容易的,其原因是 (写两点). (3)C、F方法用的是同一种药剂,其作用原理是 . 72.番茄是自花受粉植物.现有能稳定遗传的紫茎(R)缺刻叶(E)和绿茎(r)马铃薯叶(e)两个番茄品种,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 (1)R基因能控制紫茎性状的原因是 . (2)在开花时,对稳定遗传的紫茎马铃薯叶个体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让其自交,然后将获得的种子种植,出现了紫茎缺刻叶的番茄,其原因是 . (3)某班同学欲对(2)中得到的紫茎缺刻叶的番茄种子进行基因组成的鉴定,第一组计划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进行实验,第二组计划用测交法进行实验,第三组的同学认为前两组的实验方案较为繁琐,于是设计了一个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如果你是第三组的成员,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探究方法: 实验步骤: ①取所需种子播种并进行苗期管理. ②植株开花时, . ③对每株植株的上述两种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若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若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若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若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 7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据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代起,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 作用,使 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用这种方法改变种群的 比例. (3)依据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 . (4)如果仍需要使用杀虫剂,采用什么手段能提高杀虫剂效率? .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依次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 ) ①鉴别一只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答】解:①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只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 ②用杂交法可以区别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后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③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因为杂合体自交后代能出现显性纯合体,并淘汰隐性个体; ④用测交法检验杂种遗传因子的组成,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 所以采用的最适宜方法是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会运用杂交法、自交法和测交法去鉴别显性动植物体是否为纯种、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 2.一般情况下,下列各项中,不可用2n表示的是( ) A.具有n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 C.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所产生的DNA分子数 D.含有n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的种类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亲代等位基因对数 F1配子 种类数 F2基因 型种类数 F2表现型种类数 F2中显示个体所占 的比例 1 21 31 21 ()1 2 22 32 22 () 2 n 2n 3n 2n ()n 【解答】解:A、具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为2n,若这n对中存在不能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则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将小于2n,A错误; B、含有n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为2n,B正确; C、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所产生的DNA分子数为2n,C正确; D、含有n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的种类为=2n,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NA分子的多样性及特异性、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基因型、表现型及配子种类;掌握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能根据碱基对的数目计算其排列顺序的种类;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结果,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 ②F2表现型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 ④F1表现型比例 ⑤F2基因型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 【分析】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子一代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而测交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 【解答】解: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是1:1:1:1,①正确; ②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表现型比例9:3:3:1,②错误; ③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1测交后代类型比例1:1:1:1,③正确; 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表现型全部为双显性个体,④错误; ⑤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基因型比例(1:2:1)2=4:2:2:2:2:1:1:1:1,⑤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面是科学家探明基因的历程.他们在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l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A.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 【分析】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摩尔根验证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时也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2、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如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解答】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萨顿的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方法,识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明确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5.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所得到的子代F2的基因型(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部分基因型没有列出,有的以数字表示.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 配子 YR Yr yR yr YR 1 2 YyRr Yr 3 yR 4 yr yyrr A.表中被研究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 C.F2中出现亲本没有的重组性状的比例是或 D.表中被研究的基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基因的自由合定律,可知1(YYRR)的概率为×=;2(YYRr)的概率为×=;3(YyRr)的概率为×=;4(yyRr)的概率为×=.亲本的性状为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后代重组性状占或. 【解答】解:A、图中的基因都是核基因而非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基因,所以其载体只能使染色体,A错误; B、图中1的概率,2的概率,3的概率是,4的概率是,所以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B正确; C、如果亲本基因型是YYRR×yyrr,表中出现的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如果亲本基因型是yyRR×YYrr,表中出现的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C正确; D、表中的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能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棋盘法和逐对分析法解题.明确亲本的基因型不同时,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不同的. 6.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 B.图中a基因一定来自基因突变 C.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1为X染色体,则2为Y染色体 D.该细胞的子细胞是成熟的生殖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由于该动物为二倍体,而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处于着丝点分裂状态,因此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状态的细胞,并且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解答】解:A、该图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状态的细胞,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因此体细胞中就含有4条染色体,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变为8条,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于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中a基因可能来自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B错误; C、X和Y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而该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如果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如果该细胞是极体,经过分裂形成的两个极体将退化消失,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减数分裂细胞图为载体,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识记并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并准确判断. 7.某生物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上有2n个基因,DNA含量为6.4c(单位),则该生物肝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基因数和DNA含量为( ) A.n和3.2c B.2n和6.4c C.2n和3.2c D.4n和12.8c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生物体内的体细胞均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因此所有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均相同. 【解答】解:精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DNA数目跟体细胞中的是一样的,所以肝细胞的染色体上还有的基因数与DNA含量跟精原细胞中的是一样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中DNA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明确精原细胞与体细胞中的基因和DNA数相同,难度不大,识记即可. 8.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一高等动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动物是雄性,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精子数量与雌性产生卵细胞数量比为1:1 B.丙图中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是因为基因在复制时发生了突变 C.乙图中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D.1号和4号染色体大小相同,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相同,是同源染色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由于甲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此动物是雄性,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精子数量远大于雌性产生的卵细胞数量,A错误; B、丙图中着丝点分裂后,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是因为基因在复制时发生了突变或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B错误; C、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出现子染色体上基因为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C正确; D、1号和4号染色体大小相同,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相同,是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而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9.有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这三个核酸分子可能是( ) A.2个DNA、一个RNA B.一个DNA、两个RNA C.三个DNA D.三个RNA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DNA和RNA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解答】解:(1)已知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而组成DNA分子的含氮碱基为A、C、G、T,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分子的含氮碱基为A、C、G、U,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这说明三个核酸分子中既有DNA也有RNA; (2)又已知这三个核酸分子共有4条多核苷酸链,而DNA一般是双链结构,RNA一般是单链结构,则这三个核酸分子可能是一个DNA分子和两个RNA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DNA和RNA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能对DNA和RNA进行比较,再结合题干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只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A.0 B.25% C.50% D.100%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而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均有一条链是母链,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解答】解:根据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可知,模板链含15N,原料含14N,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另一条含有14N,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每一个精子中的所有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因此,只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0.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结果,掌握DNA分子的复制方式,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所以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三者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的行为一致;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是遗传物质,且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而不能说主要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答】解: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三者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的行为一致,B正确; C、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所以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12.假定某大肠杆菌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15N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DNA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得到的DNA上,所有氮元素全是15N.设用15N的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一个大肠杆菌培养在14N的培养基中,子二代应该是4个大肠杆菌,共4个DNA分子,8条DNA单链;其中2条是含15N的母链,6条新合成的含14N的子链.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解答】解:假定原来是1个含有15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复制了2次得到子二代共4个DNA分子,这4个DNA分子共8条链,含有14N的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含有15N的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这8条链,有2条是含有15N的,6条是含有14N的,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2+×6=3a+b.所以每个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要求学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复制相关计算的理解. 13.下列关于氨基酸、tRNA、遗传密码子的关系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遗传密码子决定,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B.一种遗传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C.同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与tRNA的种类一一对应 D.遗传密码子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上一一对应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由一至多种遗传密码决定,由一至多种tRNA转运,A正确; B、一种遗传密码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tRNA具有专一性,所以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 C、同一种氨基酸的多种遗传密码子与tRNA种类一一对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氨基酸约有20种、tRNA有61种、遗传密码有64种,因此它们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和tRNA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种类及特点;识记tRNA的作用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分子的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C+G含量越高,DNA分子就越稳定,也越能耐高温. 【解答】解: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其胞嘧啶含量为18%,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为18%×2=36%,A错误;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其胞嘧啶含量为33%,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为33%×2=66%,B正确;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其胞嘧啶含量为20%,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为20%×2=40%,C错误;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其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为15%×2=30%,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C+G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再计算出各选项中C+G含量,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有关下列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 B.图中共有5种碱基,对应5种核苷酸 C.艾滋病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也会发生该过程 D.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主要场所 细胞核 模板 DNA的一条链 原料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产物 RNA (2)过程:DNA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的延伸→合成的RNA从DNA上释放→DNA复旋. 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解答】解:A、该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A错误; B、图中上面一条链为DNA分子中的一条模板链,下面一条链为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图中有ACGTU共5种碱基,包括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C、某种致癌的RNA病毒如H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RNA通过逆转录形成的DNA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C正确; D、转录过程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并区分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和过程;通过图解中碱基种类的分析判断其中核苷酸的种类;明确转录和翻译过程均需要消耗能量. 16.某男学生在体检时被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医生在询问家属病史时得悉该生的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而父亲性状正常,医生在未对该生作任何检查情况下就在体检单上记录了患有血友病.这是因为( ) A.血友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B.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C.父亲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D.血友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的红绿色盲和血友病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少于男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因此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则其儿子肯定患有色盲和血友病. 【解答】解:A、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B错误; C、父亲正常,不携带血友病基因,C错误; D、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重点考查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要求考生能识记色盲和血友病的遗传方式,能够根据题干信息“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判断这位男学生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17.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是由于( ) A.分子量大 B.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碱基对的不同排列方式 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相间排列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解答】解:A、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不是因为其分子量大,A错误; B、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稳定性,而不是多样性和特异性,B错误; C、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是由于碱基对的不同排列方式,C正确; 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使DNA分子具有稳定性,而不是多样性和特异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在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转录、翻译的主要场所依次是( ) A.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 B.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C.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D.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的考查,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 故选:B. 【点评】对于对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9.下列为两种不同的mRNA分子和两种以它们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分子. mRNA 蛋白质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P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AA UG Q 在每一种蛋白质分子中可能存在氨基酸的种数为( ) 蛋白质P 蛋白质Q A 1 4 B 1 3 C 2 4 D 2 3 A.A B.B C.C D.D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1)控制蛋白质P合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AGAGAGAGAGAGAGAGAGAGAGAG…,含有AGA、GAG两种密码子,可能存在2种氨基酸. (2)控制蛋白质Q合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AAUGAAUGAAUGAAUGAAUGAAUG…,含有AAU、AUG、UGA、GAA四种密码子,可能存在4种氨基酸.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掌握密码子的概念,能根据mRNA的碱基序列判断出密码子的种类,进而推断氨基酸的种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0.如图是用玉米的①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④⑤⑥⑦四个新品种的过程,A、a和B、b表示两对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生产用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比Ⅰ→Ⅱ途径所用时间短 B.Ⅲ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D.Ⅳ、Ⅵ过程中的变异发生于相同的细胞分裂期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Ⅵ表示多倍体育种,Ⅳ表示通诱变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培育生产用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Ⅲ→Ⅴ为单倍体育种,Ⅰ→Ⅱ为杂交育种,而Ⅲ→Ⅴ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 B、Ⅲ过程获得了单倍体幼苗,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 C、Ⅴ过程与Ⅵ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Ⅳ、Ⅵ过程中的变异发生的时期不同,前者发生在间期,后者发生在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D.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21.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 ②自然选择的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正确;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④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正确却分两者,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B.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C.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另一个分裂不正常 D.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地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 【解答】解:A、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则会形成两个异常的次级精母细胞,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则这两个异常的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4个精细胞均异常,A正确;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改变,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两个正常的精细胞,另一个异常分裂形成两个异常的精细胞,因此正常配子:异常配子=1:1,这与题干不符,C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能准确判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导致的结果. 23.关于如图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中①和③称为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点,④⑤⑥⑦都为染色体,⑧是纺锤丝,⑨是中心体. 【解答】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有中心体,可用来判断是否为动物细胞,A正确;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着丝点②相连,B正确;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④和⑦、⑤和⑥,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可阻止染色体的分离,从而得到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而言,四倍体的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其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但单倍体植株一般都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稻穗、米粒. 【解答】解:A、二倍体水稻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染色体加倍,可得到四倍体水稻,多倍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B正确; C、二倍体水稻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水稻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融合成的受精卵含3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C正确;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没有米粒,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 25.现在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多种多样,新的品种层出不穷,现在有科研人员想培育出一种红色瓜皮的西瓜新品种.根据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你推测哪种方法不可能实现(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育种 C.转基因工程技术 D.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法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育种方法比较: 名称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应用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筛选 使分散在同一物种或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即“集优” (1)育种时间长 (2)局限于同一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培育杂合子品种:一般是选取纯和双亲杂交,产生子一代 年年制种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1)物理:紫外线、α射线、微重力、激光等处理、再筛选 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高产青霉菌、“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等的培育 (2)化学: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处理,再筛选 盲目性大,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地减少) (1)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培养出单倍体植株 (2)将单倍体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快育种进程 技术复杂 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多)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所需品种 技术复杂,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用于植物 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四倍体水稻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提取目 的基因→装入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转基因“向日葵豆”;转基因抗虫棉 【解答】解:A、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产生新的表现型,但是这些性状都是原有亲本具有的性状.而红色西瓜皮是自然界原来没有性状,因此杂交育种不可以实现,A正确; B、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可以培育出红色西瓜皮,B错误; C、基因工程可以将其他生物的红色基因转移到西瓜中,C错误; D、可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种细胞,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新品种,该新品种得到的西瓜皮可能是红色的,这种方法的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考查了生物变异的应用,关键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几种育种的方法和原理,明确其区别以及应用范围,再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26.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 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A错误;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使大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中有新基因产生,B正确; 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使染色体加倍,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C错误; 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属于基因工程技术,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属于基因重组,没有新的基因产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 )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答】解:A、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A错误; B、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 C、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具有抗药性,C错误;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8.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正确;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和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掌握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物种的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C错误;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有所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由“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知道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 【解答】解:A、有利和有害变异是相对的,取决于其的生活环境对它的选择.此现象不能说明突变多数是有害的,只能说明残翅和无翅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能力不同,A错误; B、突变的特点是害多利少,但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能否使用环境,B错误; C、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C正确; D、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已在考查考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只有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B.只有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C.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静止的 D.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具有流动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解答】解:由于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磷脂和蛋白质大多数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总结,区分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32.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根据题意,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而题干中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其它选项中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答】解: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 B、氧气进入肺泡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 C、小肠绒毛吸收K+ 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C正确; D、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3.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线粒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C.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D.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考点】细胞核的功能. 【分析】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随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解答】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只要考生识记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34.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体液调节,B表示免疫调节,C表示体温,D表示血糖或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解答】解:A、据图分析,A表示体液调节,B表示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应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5.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血红蛋白改变导致⑥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 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织液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①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 D、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试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前述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 【解答】解: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A正确; B、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还可以由皮肤通过汗腺排出,B错误;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有6层生物膜,C错误; D、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及涉及到的系统,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 C、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内液和血浆 B.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C.细胞内液和内环境 D.组织液和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消化液不是体液,B错误;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一起构成体液,C正确; D、组织液只是细胞外液的一种成分,不能构成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9.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淋巴 C.血浆、组织液 D.淋巴、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1)红细胞是血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红细胞是血细胞,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40.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和氨基酸或者作为人体细胞生活所需的养料、氧气,或者是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在血浆、组织液等处都可能存在,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组成,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题(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20分) 41.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错 .(判断对错)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同一种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A和a.据此答题. 【解答】解:D和d是一对等位基因,但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掌握等位基因的表示方法,再对题干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2.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错 .(判断对错)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都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出隐性性状. 【解答】解: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对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3.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错误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纯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杂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纯合体中遗传基因组成相同,自交后代均为纯合体,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中遗传基因组成不同,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自交后代为AA、Aa和aa,所以会出现纯合子.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杂合体、纯合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对 .(判断对错)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所以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故答案为:对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45.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错 (判断对错)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解答】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但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表示为5对.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明确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其数目不能以对为等位. 46.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错 .(判断对错)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解答】解: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成熟的生殖细胞,而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殖细胞(卵细胞).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7.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由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错 .(判断对错)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解答】解:人的精子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人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 (1)人的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所以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初级精母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因此此时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 (3)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卵细胞含有23条染色体,但不含染色单体.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中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 48.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判断对错) 【考点】受精作用. 【分析】防止多精子入卵的两道屏障: ①透明带反应:顶体酶可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穿入,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 ②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精子入卵后,卵黄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过程. 【解答】解:由于存在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故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49.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绳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错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但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不是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的,各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是不同的,且有少数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0.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错 (判断对错)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解答】解:非等位基因可以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也可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且为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5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错误 .(判断对错)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生物体内性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并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52.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 (判断对错)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真核生物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并能据此准确判断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对题干做出准确的判断. 53.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 错 .(判断对错)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解答】解: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其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分别与母链形成两个新的DNA双链.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时期、条件、特点、方式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4.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 【解答】解:基因与性状之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明确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55.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所有性状. ×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只要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6.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 正确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 2、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包括化学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3、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答】解: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和多害少利性,是广泛存在的,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特点、原因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7.基因突变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本题是对基因突变、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考查,回忆基因突变、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基因与性质的关系,然后解答判断. 【解答】解:基因突变引起生物表现型改变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发生变化,进而使性状发生变化所致,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同时若是显性纯合子一个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生物的表现型为不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基因突变、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8.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错 (判断对错)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解答】解: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二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也称为单倍体.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单倍体生物是指未经受精作用,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生物.如果亲代是多倍体生物,则单倍体生物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仅当亲代是二倍体生物时,单倍体生物是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 59.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错误 .(判断对错)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 【解答】解: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中染色体组数不一定只含1个染色体组,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60.将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一定能继承“双亲”的特征,不仅跑得快,而且耐力持久. × (判断对错).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生物的性状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因为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解答】解:将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不一定能继承“双亲”的特征,若此性状是隐性性状,则后代能够继承双亲的优良性状,若此性状是显性性状,且双亲是杂合子,则后代不一定继承双亲的优良性状,故该题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意在考察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概念的理解程度,难度不变. 61.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 .(判断对错)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本题是对遗传病类型的考查,回忆遗传病的类型和概念,然后进行判断. 【解答】解: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遗传病的类型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2.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错 (判断对错). 【考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 1、概念:人类基因的测序并了解其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英文简称HGP.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3、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中国承担1%的测序任务. 4、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关的几个时间 (l)正式启动时间:1990年. (2)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开发表时间:2001年 2月. (3)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完成时间:2003年. 5、已获数据: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2.0万﹣2.5万个. 6、内容:绘制人类遗传信息的地图,主要包括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等. 7、意义: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可能导致争夺基因资源、基因歧视等负面效应的出现. 【解答】解: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要求考生识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宗旨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3.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错 (判断对错).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生物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和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能够遗传,如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则不能够遗传. 故答案为:错.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明确可遗传的变异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64.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错误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解答】解: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分别发生在减Ⅰ前期和减Ⅰ后期,为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5.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判断对错).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生物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一般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解答】解: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隔离的概念和分类、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66.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对 .(判断对错).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据此答题. 【解答】解: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故答案为:对.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进化的原因,掌握共同进化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67.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 .(判断对错)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本题是人类遗传病类型及危害的考查,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判断. 【解答】解:研究表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基因是内因,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外因,大多数疾病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 【点评】对于人类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知识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68.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 【解答】解: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 × 【点评】对于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9.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 (判断对错). 【考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物安全: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 【解答】解: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故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70.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对 (判断对错).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群体中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稳定的条件: ①群体是极大的; 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③没有突变产生; 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AA) ⑤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群体中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就可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 【解答】解: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此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对.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种群的基因频率,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的条件,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7分) 71.如图为小麦的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杂交 育种方式,A→B→C的途径表示 单倍体 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分别是 基因重组 、 染色体变异 . (2)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 基因突变 ,而通过该过程出现优良性状也是不容易的,其原因是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是低频率的 (写两点). (3)C、F方法用的是同一种药剂,其作用原理是 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缍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分析题图:“亲本→A→D→新品种”是杂交育种,“A→B→C→新品种”是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是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B→C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E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是低频率的,因此通过该过程出现优良性状也是不容易的. (3)C、F过程中最常采用的药剂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故答案为: (1)杂交 单倍体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是低频率的 (3)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缍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评】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的育种方法及识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准确判断图解中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番茄是自花受粉植物.现有能稳定遗传的紫茎(R)缺刻叶(E)和绿茎(r)马铃薯叶(e)两个番茄品种,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 (1)R基因能控制紫茎性状的原因是 R基因通过控制与色素合成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茎性状 . (2)在开花时,对稳定遗传的紫茎马铃薯叶个体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让其自交,然后将获得的种子种植,出现了紫茎缺刻叶的番茄,其原因是 射线造成花粉中控制马铃薯叶的基因发生突 . (3)某班同学欲对(2)中得到的紫茎缺刻叶的番茄种子进行基因组成的鉴定,第一组计划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进行实验,第二组计划用测交法进行实验,第三组的同学认为前两组的实验方案较为繁琐,于是设计了一个更加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如果你是第三组的成员,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探究方法: 自交法 实验步骤: ①取所需种子播种并进行苗期管理. ②植株开花时, 让其自花授粉 . ③对每株植株的上述两种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若 若全部是紫茎缺刻叶,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RREE 若 有紫茎缺刻叶和紫茎马铃薯叶两种,比例接近3:1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RREe 若 有紫茎缺刻叶和绿茎缺刻叶两种,比例接近3:1,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RrEE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RrEE 若 若有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四种,比例接近9:3:3: 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 RrEe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下次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因此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化;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1)R基因通过控制与色素合成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茎性状. (2)稳定遗传的紫茎马铃薯叶个体的基因型是RREE,进行射线处理后,让其自交,然后将获得的种子种植,出现了紫茎缺刻叶的番茄,R_ee,说明配子中产生了e基因,因此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3)紫茎缺刻叶马铃薯的基因型有四种,RREE、RrEE、RREe、RrEe,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分独立遗传,因此如果是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一对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两对是杂合子,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可以通过自交方法判断基因型.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所需种子播种并进行苗期管理. ②植株开花时,让其进行自花传粉. ③对每株植株的上述两种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果全部是紫茎缺刻叶,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RREE; 如果有紫茎缺刻叶和紫茎马铃薯叶两种,比例接近3:1,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RREe; 如果有紫茎缺刻叶和绿茎缺刻叶两种,比例接近3:1,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RrEE; 如果有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四种,比例接近9:3:3:1,说明种子的基因组成为RrEe. 故答案为: (1)R基因通过控制与色素合成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茎性状 (2)射线造成花粉中控制马铃薯叶的基因发生突变 (3)探究方法:自交法 实验步骤②:让其自花授粉 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全部是紫茎缺刻叶 RREE 有紫茎缺刻叶和紫茎马铃薯叶两种 RREe 有紫茎缺刻叶和绿茎缺刻叶两种,比例接近3:1 RrEE 有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四种,比例接近9:3:3:1 RrEe 【点评】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结果、获取结论. 7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据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代起,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抗药性 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 选择 作用,使 抗药 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人工诱变 .用这种方法改变种群的 性别 比例. (3)依据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 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 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 (4)如果仍需要使用杀虫剂,采用什么手段能提高杀虫剂效率? 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会较好 .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 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通过漫长的共同进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代起,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抗药性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使抗药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人工诱变.用这种方法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如果仍需要使用杀虫剂,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会较好.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故答案为: (1)抗药性 选择 抗药 (2)人工诱变 性别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 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会较好 (5)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16年10月23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