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Word版
淮南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教学检测 生 物 试 题(理)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请选出填在答题纸上,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 4.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互利共生 D.竞争 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6.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D.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7.如图为一个国家(没有战争及大型的流行性疾病等特殊情况)400多年来人口的变化曲线,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是 ( ) ①时间为a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增长型 ②该国很可能在b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恶性增长 ③时间为c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衰退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8.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9. 农田中除草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 B.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 D. A和B两项 10.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 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的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D.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11.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12.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3. 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塔基的是( ) A.初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4. 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 A.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 15.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 A.7.1×10 8 kJ B.2.3×10 7 kJ C.5.95×10 7 kJ D.4.8×10 7 kJ 16. 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17.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8.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D.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19. 在下图食物网中,假设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a,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y=90ax+10x B. y=20ax+5x C. y=25ax+5x D. y=100ax+10x 20. 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果树数量,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C.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1.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是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2.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毒 C.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D.天敌过多 2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C.细胞、物种、生物圈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24.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为了不受大自然的惩罚,必须具备的正确观点是( ) A.只有讲求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B.遵循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大力扩大耕地面积 C.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5. 用重铬酸钾检验发酵液中是否有酒精生成,正确的操作为( ) A.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 mL,再滴加3滴重铬酸钾溶液 B.用试管取2 mL发酵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温度降至常温时,再往里面加入3滴3molL -1 的H2SO4 ,摇匀后,再加入3滴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 C.直接将2 mL重铬酸钾倒入发酵液中 D.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加入3molL -1 的H2 SO4 3滴,摇匀,再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 26. 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为 ( ) A.先增加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加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 27. 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 28. 关于发酵过程产物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NaOH来检验 B.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测定 C.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29.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D.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30.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B.酿制果酒、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完全相同 C.制作果酒最快捷的途径是先制果醋,再制果酒 D.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应杜绝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31.(9分) 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32. 下面是有关生态关系的问题。 (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5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__kg。 ③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 mg的CO2 ,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 mg的O2 ,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 量为____________mg。 (2)下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 ] 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下列 (填序号)生理过程。 (2)生物群落由图中 (填字母)构成,碳在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流动的。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4)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 34.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 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 和 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 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35.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请将图1中的实验流程补充完整。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________,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图2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在果醋发酵时排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的颜色反应为________色。 淮南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教学检测 生 物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A D D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C D D D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B A D A A C D A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9分 (1)初生演替 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 (2)种群密度 样方法 “S”型曲线 (3)随机取样 (4)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稳态) 32.8分 (1)①A D E ②能量流动 200 ③64 (2)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 33.7分 (1) ④ 光合 ①②③⑤ (2)A、B、C、 D 含碳的有机物 (3)负反馈 (4)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34.5分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 掠夺式 (3)外来物种 ;缺少天敌 35.11分 (1)醋酸发酵 (2)洗去浮尘 反复冲洗 (3)果酒发酵 果醋发酵 泵入空(氧)气 (4)酵母菌 二氧化碳(CO2 ) 剩余含氧量少的空气及二氧化碳 (5)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灰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