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统一检测生物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统一检测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核酸 D. 脂质 【答案】B 【解析】 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还起催化作用,运输作用、信息传递作用和免疫作用等,但不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错误; B、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B正确 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 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只能、中有重要作用,C错误; D、脂类物质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类脂中的磷脂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固醇也可以参与细胞膜的组成、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和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但不提供能量,D错误; 【考点定位】糖类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糖类、脂类、核酸、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的考查,梳理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的功能,对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解析】 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项错误;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大量的DNA和少量的RNA,B项正确;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C项错误;叶绿体中可通过光反应合成ATP,D项错误。 3.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 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 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 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单糖才能运输,并且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分析图解,蔗糖水解成单糖后,单糖可以通过单糖转运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薄壁细胞,筛管中蔗糖浓度降低,则有利于伴胞中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至筛管,A正确;图中看出,筛管中单糖浓度高,薄壁细胞单糖浓度低,即单糖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B错误;图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图中显示,蔗糖需要水解成单糖才可以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结合图中信息确认蔗糖和单糖的转运方式,一是蔗糖不能借单糖载体运输,二是蔗糖从伴胞到筛管是顺浓度运输;三是单糖借单糖载体顺浓度梯度运输至薄壁细胞。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化学能 B. 酶既能作为催化剂,也可以是其他酶促反应的底物 C. 酶具有催化活性并且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 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酶发生不可逆转地失去活性;酶作为一种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同,在反应前后其本身性质不发生改变。 【详解】A、酶的作用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A错误; B、酶可以对相应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当酶被水解时,是反应的底物,B正确; C、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只有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C错误; D、酶作为有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其本身的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TP中的A代表腺苷 B. 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全用于形成ATP D. 叶绿体中既能合成ATP又能分解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中的A代表腺苷,A正确; B、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少部分用于形成ATP,C正确; D、叶绿体中光反应合成ATP,暗反应分解ATP,D正确。 故选B。 6.把绿叶的色素提取液放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在连续可见光谱中出现暗带,暗带在光谱中分布的区域是 A. 绿光区 B. 蓝紫光区 C. 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D. 黄光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光源通过三棱镜会被分散成连续的七色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因为绿叶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导致连续可见光谱中红光区和蓝紫光区明显变暗,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和自身的无氧呼吸相比,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A. 彻底分解有机物 B. 生成丙酮酸 C. 释放二氧化碳 D. 需要酶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葡萄糖) 4[H](还原氢)+2C3H4O3(丙酮酸)+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 2C3H4O3(丙酮酸)+6H2O(水)20[H](还原氢)+6CO2(二氧化碳)+ 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 24[H](还原氢)+6O2(氧气)12H2O(水)+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 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植物,低等动物和微生物) C6H12O6 2 C3H6O3(乳酸)(高等动物和某些植物,例如马铃薯的块茎和甜菜的块根等)。 【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有机物彻底分解,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产生丙酮酸,B错误;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需要多种酶参与,D错误。 故选A。 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CO2所致 B. 干燥和无氧的环境有利于蔬菜的长期保鲜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需密闭隔绝空气 D.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答案】B 【解析】 做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会使面团“发起”,A正确;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B错误;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需密闭隔绝空气,C正确;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D正确。 9.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A. 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C. 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 D. 分裂末期,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植物有丝分裂 动物有丝分裂 相同点 ①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②染色体的行为、形态、数目的变化规律相同; ③分裂间期都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 ④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⑤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需要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 由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详解】A、动植物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错误; B、动植物细胞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B错误; C、动植物细胞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C错误; D、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内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是中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加快 B. 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编程性死亡 C. 高度分化的细胞有可能永远失去增殖的能力 D.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基因所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详解】A、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下降,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编程性死亡,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有可能永远失去增殖的能力,C正确; 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可转化、易转移等特点,D正确。 故选A。 1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向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 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仅有R型细菌的是 A. 3和4 B. 1、3和4 C. 2、3和4 D. 1、2、3和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S菌活细菌.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的巧妙之处是把S型菌的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纯,分别加入到培养R菌的培养基中,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S型细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都不能转化R型细菌,所以3号和4号试管中只有R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能够转化R型细菌,但是同时加入DNA酶后,DNA被降解,R型细菌不能被转化,所以2号试管中也全部是R型细菌;1号试管中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完成了转化,也有R型细菌的存在。所以四支试管中仅有R型细菌的是2、3、4号,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始终等于DNA的数目 B. 有丝分裂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C. 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等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 D.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 【答案】B 【解析】 正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在细胞分裂时,由于DNA复制,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A错。体细胞有丝分裂生成的子细胞含有一套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和DNA,保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B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有的DNA片段不是基因,故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大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C错。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能决定多种性状,一种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D错。 【考点定位】遗传分子基础 【名师点睛】没弄清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3.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4.某基因的一种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这种突变最可能是 A. 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 B. 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 插入了一个核苷酸对 D. 替换了一个核苷酸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详解】AC、一种某基因的突变对该基因编码的多肽没有影响有可能是同义突变,虽然序列改变了,但是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缺失或者插入一个核苷酸对,会使后面的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对编码的多肽是影响最大的,A、C错误; B、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该基因编码的多肽变短,B错误; D、替换一个核苷酸对,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5.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不能成活,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 A. 0种 B. 1种 C. 2种 D. 3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干的信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不能成活”,也就是只有基因为D的雄配子,没有基因为d雄配子;二雌配子既有基因为D的雄配子,也有基因为d的雌配子。 【详解】Dd植株中雌配子有1/2D+1/2d,雄配子只有D, 所以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雌雄配子以及后代基因型概率(横栏为雌配子,纵栏为雄配子) 1 2 1 2 D 1 2 1 2 D d DD Dd 故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只有2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调查发现,有些夫妇双方肤色均表现正常,但生出了白化病患儿。已知白化病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化病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 患儿的正常双亲均为携带者 C. 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肤色正常的子女是携带者 D. 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一定患白化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相同。患儿的正常父母一定均为杂合子Aa。 【详解】A、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这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A正确; B、患儿的正常双亲均为携带者Aa,B正确;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aa,他们所生肤色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Aa,C正确; D、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也可能是表现型正常的携带者,D错误。 故选D。 【点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患病孩子的正常亲本一定是杂合子;患病个体的正常子女一定是杂合子。 17.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丙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D. 在雌性动物体内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甲图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现象,且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项正确;乙图细胞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项错误;丙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项正确;根据丙图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在雌性动物体内可能同时出现图示三种细胞,D 项正确。 18.将四倍体马铃薯品种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观察到幼苗细胞中有12对同源染色体,此幼苗属于( ) A. 单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 B. 二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 C. 四倍体,体细胞含48条染色体 D. 四倍体,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倍体马铃薯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花粉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利用花粉培育成的幼苗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 【详解】马铃薯的花粉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花药离体培养的幼苗为单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9.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做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③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研究遗传方式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研究遗传方式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步骤: 【详解】研究遗传病的有关信息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发病率,并在患者家系中通过分析前后代的表现型来判断遗传方式,所以正确的方法是①④,故选D。 20. 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培养果蝇若干代后,发现群体里偶然出现了一只白眼果蝇。这种变异来源于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发现群体里偶然出现了一只白眼果蝇”可知,该变异发生的频率非常低,最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 (1)将生长状况________ 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________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_____________等条件适宜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对照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实验处理 温度/oC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结果 光合速率/mgCO2 •dm-2h-1 11.1 15.1 22.1 23.7 20.7 (2)据表可知,最有利于小麦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这两个因素中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同 (2). 田间(自然条件下) (3). 光照和CO2浓度等 (4). 温度31,相对湿度52 (5). 相对湿度 (6). 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7). 4 (8). 比较实验组2、3、4可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还远低于最适温度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根据表格可知,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的自变量是相对湿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相对湿度越大,小麦光合速率越大;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的自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31℃左右时小麦光合速率最大,适当提高温度可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 【详解】(1)通过实验原则可知,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 (2)据表可知, 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的一组,环境因素组合是温度31,相对湿度52。 (3)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 气温和相对湿度这两个因素中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是相对湿度,依据是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4)在实验组中,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还远低于最适温度,因此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2.Notch信号途径是一种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调控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如图表示肝脏组织受损或部分切除后激活Notch信号途径实现再生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受损细胞A的膜上产生____________,与正常细胞B膜上的Notch分子(一种跨膜受体)结合,导致Notch的膜内部分水解成_________,该物质在_____________内与RBP一起结合到靶基因的相应部位,激活靶基因,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靶基因激活后能促进过程a,从而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的数量,最终有利于______。 (3)过程a需要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过程b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 (4)众多研究发现,Notch信号传导的异常活化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形成有关,请结合图中信息,提出一种治疗肝癌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信号分子 (2). NICD (3). 细胞核 (4). 细胞间信息交流 (5). Notch分子 (6). 肝细胞增殖 (7). RNA聚合酶 (8). 核糖体 (9). 诱导癌细胞中Notch 分子基因突变,使其失去功能等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1)图示分析可知,受损细胞A的膜上产生信息分子,与正常细胞B膜上的Notch分子(一种跨膜受体)结合,导致Notch的膜内部分水解成NICD,该物质在细胞核内与RBP一起结合到靶基因的相应部位,激活靶基因,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2)激活的靶基因后可促进a转录,从而增加细胞膜上Notch分子,通过(2)可知,Notch分子数量增加最终有利于肝细胞增殖。 (3)a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b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 (4)众多研究发现,Notch信号传导的异常活化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形成有关,再结合图示,通过诱导癌细胞中Notch分子基因突变,使其失去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某种酶(PG)开始合成并显著增加,促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鲜。科学家利用反义RNA技术,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1)PG蛋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PG能降解果胶使番茄果实细胞的___________受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 (2)从番茄体细胞中获得指导PG合成的mRNA(靶mRNA),其部分碱基序列是--AUCCAGGUC--,在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以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反义基因(DNA)的一条链,进而合成双链,该反义基因对应的碱基序列是______。 (3)将该反义基因导入离体番茄体细胞,经_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完整植株。 (4)新植株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反义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 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抑制果实成熟的目的,这最能体现RNA的哪项功能__________。 A.RNA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B.RNA是细胞中重要的结构物质 C.RNA是基因表达的媒介 D.RNA在细胞中能自我复制 【答案】 (1). 氨基酸 (2). 细胞壁 (3). 逆转录 (4). 脱氧核苷酸 (5). (6). 植物组织培养 (7). 靶mRNA进一步翻译形成PG (8). C 【解析】 【分析】 细胞原有基因(靶基因),转录形成靶信使RNA,以该信使RNA为模板人工合成反义基因,反义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反义RNA,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靶mRNA进一步翻译形成PG。 【详解】(1)PG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故PG能降解果胶使番茄果实细胞的细胞壁受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 (2)mRNA(靶mRNA),其部分碱基序列是--AUCCAGGUC--,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反义基因(DNA)的一条链,进而合成双链;RNA与DNA一条链互补,故通过mRNA推测出该反义基因对应的碱基序列是。 (3)离体番茄体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再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完整植株。 (4)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mRNA翻译形成PG蛋白,从而达到抑制果实成熟的目的,这最能体现RNA是基因表达的媒介功能,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难度不大,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 24.研究人员对二倍体生物珍珠贝(染色体数用2n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比是________,它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_的细胞。 (2)图2中类型b细胞既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可能正在进行_______分裂。 (3)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 (4)若类型b、c、d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 (5)在图2的4种细胞类型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__。 (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再依次完成减数第一次、第二次分裂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阻滞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1:1 (2). a (3). 有丝 (4). 次级精母细胞 (5). bcd (6). ab (7). 受精卵第一次卵裂 (8). 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解析】 【分析】 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 图2分析:各个时期染色体和核DNA数变化。 【详解】(1)图1细胞中染色体有8条,DNA有8个,故染色体和DNA的数量比是1:1,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核DNA均为4n,所以属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 (2)图2中类型b细胞中DNA是染色体数量2倍,符合此条件的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3)c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均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此时染色体数是DNA 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此细胞取自精巢,其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4)类型b表示染色体为2n,核DNA为4n,说明核DNA已经复制且着丝点未分裂,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类型c表示染色体为n,核DNA为2n,说明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类型d表示染色体和核DNA均为n,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配子,所以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为b、c、d。 (5)在图2的4种细胞类型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 (6)当用细胞松弛素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着丝点分离后染色体未分离,会出现三倍体;但当用细胞松弛素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时,导致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加倍但未分离,会出现四倍体而非三倍体。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紫色小麦是一类特殊的小麦种子,其子粒、花药都表现为紫色。为研究小麦的子粒颜色、花药颜色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1)花药颜色中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是一对_______性状,其中紫色花药为______性性状。 (2)粒色这对性状由_______(“一对”或“两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________定律,F2代白粒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验证粒色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4)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子粒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是否相互独立遗传,将具有上述亲本基因型的紫色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子一代进行自交,若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答案】 (1). 相对 (2). 隐 (3). 两对 (4). 自由组合 (5). 3/7 (6). F1与P 中的白粒 (7). 紫粒︰白粒=1︰3 (8). 黄色花药紫粒︰紫色花药紫粒︰黄色花药白粒︰紫色花药白粒=27︰9︰21︰7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P中有紫色和黄色花药,而F1中只有黄色,可推测出黄色为显性,紫色为隐性,又因为F2中紫色花药:黄色花药=1:3,可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假设A和a控制,即P:aa×Aa。 分析图2:图2中紫粒:白粒=9:7,可推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B和Cc控制,即P:BBCC×bbcc,符合基因自由组合的定律。 【详解】(1)花药颜色分紫色和黄色,一对相对性状,由于图1中P中有紫色和黄色花药,而F1中只有黄色,可推测出黄色为显性,紫色为隐性。 (2)图2中紫粒:白粒=9:7,可推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B和Cc控制,即P:BBCC×bbcc,符合基因自由组合的定律。F2代白粒占7份,其次1AAbb、1aaBB、1aabb为白色纯合子,所占的比例,3/7。 (3)为进一步验证子粒颜色这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可以选用图2中F1BbCc与P中的白粒bbcc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为:BbCc:Bbcc:bbCc:bbcc=1:1:1:1,其中B_C_表现为紫色,其它的表现为白色,因此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粒:白粒=1:3。 (4)若控制子粒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能相互独立遗传.根据“先拆后乘”的方法,先单独算出F2中花药性状分离比:黄色:紫色=3:1;子粒F2中紫粒:白粒=9:7,则F2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紫色)(紫粒:白粒)=(3:1)(9:7),即:黄色花药紫粒:紫色花药紫粒:黄色花药白粒:紫色花药白粒=27:9:21:7,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图中“3:1”“9:7”的分离比为突破口,推断出该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再准确判断各组中亲本的基因型种类及F1的基因型。 26.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 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解析】 27.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水稻、小麦等近95%的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固碳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CO2先被一个C5固定,然后很快形成两个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些C3接受ATP释放出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等有机物;另一些C3则经过复杂的变化,又形成C5,从而使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而仙人掌和多肉植物等往往生长在热带干旱地区,这种环境的特点是白天炎热夜晚寒冷,为了生存下来,这类植物就演化出了另一种固碳方式即景天酸代谢:夜间气孔开放,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吸收的CO2被一个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C3(PEP)固定,最终形成一个C4,并储存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该C4化合物则由液泡中出来,释放出一个CO2,同时形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丙酮酸;释放出来的CO2 通过卡尔文循环转变成糖,丙酮酸则再次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PEP,PEP则可以继续固定CO2。 (1)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仙人掌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_______。 (3)根据文中内容分析,仙人掌的固碳方式对于其正常生长有什么意义?_________。 (4)请结合短文,在下面景天酸代谢过程简图的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内容: 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缺少ATP和[H] (3). 仙人掌生长在热带干旱地区,白天气孔关闭,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夜晚气孔开放,吸收CO2供白天制造有机物,可以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营养和能量,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4).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详解】(1)卡尔文循环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仙人掌夜晚能吸收CO2,但是没有光,仙人掌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H],而ATP和[H]是C3还原需要的物质,故仙人掌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缺乏ATP和[H]。 (3)结合短文分析,仙人掌生长在热带干旱地区,白天气孔关闭,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夜晚气孔开放,吸收CO2供白天制造有机物,可以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营养和能量,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对它的生长有积极的意义。 (4)通过短文信息,可知景天酸代谢过程: 【点睛】本题以文章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光合作用过程相关知识。要注意白天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而夜晚只有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