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第 1页 共 26页 ◎ 第 2页 共 26页 2019-2020 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DNA 的双螺旋结构 ③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④用 T​ 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 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 2噬菌体的 DNA 是用​ 32P 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 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科学家进行了肺炎双球菌 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 S 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 R 型及 S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 R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DNA 4. 用 TMV 型和 HRV 型病毒分别感染烟草,都会使烟草得花叶病,并都能从染病的烟草叶中分离出各自的 子代病毒。将 TMV 型病毒的蛋白质与 HRV 型病毒的 RNA 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 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 A.TMV 型蛋白质和 HRV 型 RNA B.HRV 型蛋白质和 HRV 型 RNA C.TMV 型蛋白质和 TMV 型 RNA D.TMV 型 RNA 和 HRV 型蛋白质 5. 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 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正确的技术手段是( ) A.用化学方法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 B.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 T​ 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用​ 32P 和​ 35S 同时标记 T​ 2噬菌体 D.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去培养 T​ 2噬菌体 6. 图为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当 DNA 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 DNA 聚合酶 D.解旋酶的作用是使⑨断裂 7. 在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m,腺嘌呤数为 n,则下列有关数目不正确的是(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 3m−2n 2 ③一条链中 A+T 的数量为 n ④G 的数量为 m﹣n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 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条链中的A+C T+G =0.6,则另一条链上的A+C T+G =0.6 B.一条链中的A+T C+G =3:5,则另一条链上的A+T C+G =5:3 C.一条链中的 G 与 C 的数量比为 2:1,则另一条链中 G 与 C 的比为 2:1 D.一条链中的 G 与 T 的数量比为 2:1,则另一条链中 C 与 A 的比为 2:1 9. 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200 个碱基,一条链上 A:T:G:C=1:2:3:4,则该 DNA 分子( ) 第 3页 共 26页 ◎ 第 4页 共 26页 A.含有 4 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 2 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10 个 C.4 种碱基 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 100种 10. (太原期末)用​ 32P 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 DNA 双链,然后置于​ 31P 的培养液中培养。关干该果 蝇的精原细胞的一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 32P 标记的 DNA 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B.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 32P 标记的 DNA 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C.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 32P 标记的 DNA 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D.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 32P 标记的 DNA 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1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 DNA 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模板 ②原料 ③能量 ④酶(主 要) ⑤场所 复制 DNA 分子 的 两条链 四种脱氧核 苷酸 需要 解旋酶、 DNA 聚合 酶 细胞核、线 粒体、叶绿 体 转录 DNA 分子 的一条链 四种核糖核 苷酸 需要 解旋酶、 RNA 聚合 酶 细胞核 翻译 mRNA 氨基酸 需要 不需要 核糖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 D.①②③ 12.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表明人体的 23 对染色体约含有 3~3.5 万多个基因。这一事实说明( ) A.基因是 DNA 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C.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D.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13. 下列关于基因、DNA 和染色体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 DNA 分子 C.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D.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 14. 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B.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C.②过程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一些非蛋白质(如固醇类等)的合成不受基因的控制 15.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RNA、rRNA 和 mRNA 都经 DNA 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 RNA 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 RNA 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 RNA 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16.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翻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翻译将 mRNA 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B.生物体内合成蛋白质时,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密码子决定 C.生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则 tRNA 也有 20 种 D.生物体内合成蛋白质时,一种密码子一定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17. 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图甲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C.图乙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图甲中的模板 D.图甲和乙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18. 如图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 DNA 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图中 a~d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 第 5页 共 26页 ◎ 第 6页 共 26页 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过程 a、b、c 发生的场所和所需酶的种类完全相同 B.与过程 a 相比,b、d 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分别是“U﹣A”和“A﹣U” C.c 过程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逆转录病毒 HIV 侵染 T 细胞后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 d→a→b→c 19. 苯丙酮尿症(PKU)又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引起苯丙酮尿症的原因是由于患者的体细胞中缺少一 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着正常的途径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分析如图信息,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酶 2 应为苯丙氨酸羟化酶 B.图中酶 3 的活性降低会导致白化病 C.图示反映基因可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图示反映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关系 20. 在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D.所有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1. 近来,媒体常报道一种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感染该细菌而引起 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 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 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两个物种,染色体是超级细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超级细菌可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快速增殖 22. 在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 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 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23. 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24.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瓢虫种群中有 100 个个体,体色有黑色(B)和红色(b),如果该种群中 BB 个体有 16 个,Bb 个体有 20 个, 则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74% C.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5. 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B.因为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改变,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C.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D.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6. 某地因甲虫成灾,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来杀灭甲虫,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回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在甲虫数量变化过程中,甲虫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诱导甲虫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C.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D.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未形成新物种 第 7页 共 26页 ◎ 第 8页 共 26页 27.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大鱼和小鱼是一个种群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28. 图 1 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 2 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 4 条染色体 B.图 1 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细胞甲 C.图 2 中 c→d 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D.图 1 中的细胞乙对应图 2 中的 bc 段 29. 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 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 DNA 分 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D.丁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30. 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比例为 1:2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④细胞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目比例为 1:2 31. 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 40,减数分裂时的四分体时期、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中的 DNA 分子数依次 是( ) A.80、40、40 B.40、20、20 C.80、40、20 D.40、40、20 32. 某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 n 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 1 个卵原细胞与 1 个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分别 是( ) A.4 种,2​ n种 B.1 种,4 种 C.1 种,2​ n种 D.1 种,1 种 33. 下列哪一项不是精子、卵细胞发生的区别( ) A.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B.一个原始的生殖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个数 C.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D.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 34.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分别是( ) A.同时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 B.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 C.前者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后者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 D.前者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后者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 35.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发生的现象是( ) ①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纺锤体的形成 ③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 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⑤着丝点的分裂 第 9页 共 26页 ◎ 第 10页 共 26页 ⑥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二、填空题(本题共 3 个小题,共 30 分) 如图是 DNA 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中,一分子⑤往往连接________个⑥。 (2)⑦表示________; (3)在 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需要处理④,需要________酶。 (4)刑事案件侦破中常用的 DNA 指纹技术是利用 DNA 分子具有________来确认嫌疑人的身份。 如图中 A→G 表示某染色体组成为 AaBb 的高等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图象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 答: (1)细胞图象 D→F 属于________分裂;图 G 代表________的数目变化曲线。 (2)图 E 与图 B 的区别在于细胞中存在________。 (3)图 A 为________期,对应图 G 中________时间段。 (4)请在 G 图中画出核 DNA 的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 某野生型个体正常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的表达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图Ⅰ过程与图Ⅱ相比,碱基的配对方式不同体现在________。 (2)若该基因位置①的碱基对由 G﹣C 变成了 A﹣T,对应的密码子变为________。与正常蛋白质比较,变 化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将________。 (3)若位置②插入了一个碱基对 A﹣T,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在分子结构上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________。 (4)图Ⅱ所示过程中,携带丙氨酸的 tRNA 一端的反密码子是________,此 tRNA 不能携带其它氨基酸的原 因是________。 第 11页 共 26页 ◎ 第 12页 共 2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 学年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一(下)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 【答案】 C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解析】 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 2来自水。 2、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 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3、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可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可使 RNA 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解答】 ①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沃森和克里克建构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③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④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 T​ 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所以,①④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 2. 【答案】 D 【考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1、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 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 质。 【解答】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B 错误; C、T​ 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 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正确。 3. 【答案】 C 【考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解析】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 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 DNA 酶和 S 型活菌中提取的 DNA 与 R 型菌混 合培养。 【解答】 解:A.甲组培养皿中有 S 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但也有未转化的 R 型细菌,A 错误; B.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B 错误; C.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 DNA 酶,DNA 被水解后 R 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 DNA 参与了 R 型菌的转化, C 正确;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主要遗传物质是 DNA,D 错误。 故选:C。 4. 【答案】 B 【考点】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解析】 RNA 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 RNA,由题意知,重组病毒的蛋白质来自 HRV 型病毒,RNA 来自 HRV 型病毒,因 此重组病毒产生的后代应该与 HRV 型病毒相同。 【解答】 由于 RNA 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 RNA,重组病毒的 RNA 来自 HRV 型病毒,因此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在烟 草细胞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与 HRV 型病毒相同,即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HRV 型蛋白质和 HRV 型 RNA。 5. 【答案】 D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了噬菌体的 DNA,用​ 35S 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 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取侵染大肠杆菌,最终证明只有 DNA 进入大肠杆菌中,DNA 是遗传物质. 【解答】 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将 DNA 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并没有用化学方法分离, A 错误; B、实验中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 T​ 2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B 错误; 第 13页 共 26页 ◎ 第 14页 共 26页 C、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两组 T​ 2噬菌体,然后分别实验,C 错误; D、由于噬菌体只能寄生在细菌中,不能利用培养基培养,因此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去培养 T​ 2噬菌体获得 具有标记的噬菌体,D 正确。 6. 【答案】 D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一分子磷 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 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 【解答】 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A 错误; B、图中④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②、③和下一个磷酸才能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 错误; C、DNA 复制时,⑨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C 错误; D、解旋酶的作用是使⑨断裂,D 正确. 故选:D. 7. 【答案】 C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由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即 A﹣T、C﹣G.已知在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m,腺嘌呤数为 n,则 A=T=n,则 C= G= m−2n 2 。 【解答】 ①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所以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 总数=m,①正确; ②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C 和 G 之间有 3 个氢键,则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 2n+3× m−2n 2 = 3m−2n 2 ,②正确; ③双链 DNA 中,A=T=n,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 A+T 的数量为 n,③正确; ④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m,腺嘌呤数为 n,则 A=T=n,则 C=G= m−2n 2 ,④错误; 8. 【答案】 D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 比值为 1; (4)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 现了不同生物 DNA 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 DNA 分子中,A=(A​ 1+A​ 2)÷2,其他碱基同理。 【解答】 A、DNA 双链间有 A=T、G=C,所以一条链中的A+C T+G =0.6,则另一条链上的A+C T+G = 1 0.6 = 5 3 ,A 错误; B、一条链中的A+T C+G =3:5,则另一条链上的A+T C+G =3:5,B 错误; C、一条链中的 G 与 C 的数量比为 2:1,则另一条链中 G 与 C 的比为 1:2,C 错误; D、一条链中的 G 与 T 的数量比为 2:1,则另一条链中 C 与 A 的比为 2:1,D 正确。 9. 【答案】 C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 分子的复制 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是 DNA 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考查,DNA 分子的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 【解答】 A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游离的磷酸基有 2 个,A 错误; B、由题意知该单链中 A+T 的比例是 3 10 ,与双链 DNA 分子的该碱基比例相同,因此双链 DNA 分子中 A+T 的比 例是 3 10 ,A=T=200× 1 2 × 3 10 =30 个,因此 DNA 复制 2 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 30×(4﹣1)=90 个,B 错误; C、由题意知该单链中 A:T:G:C=1:2:3:4,另一条链上 A:T:G:C=2:1:4:3,则双链中 A:T: G:C=3:3:7:7,C 正确; D、含 200 个碱基的 DNA 不考虑每种碱基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可能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 100种,但因碱基 数量比例已确定,故碱基排列方式肯定少于 4​ 100种,D 错误。 10. 【答案】 B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DNA 分子的复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 15页 共 26页 ◎ 第 16页 共 26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 DNA 复制、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假设果蝇精原细胞 DNA 数为 2a,染色体数目为 2N,复制时,DNA 分子的两条链均作为模板, 复制后,DNA 数为 4a、染色体数目为 2N,每个 DNA 分子都含有​ 32P,每条染色单体都含有​ 32P,有丝分 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单体成为新的染色体,DNA 数量不变,为 4a,染色体数目加倍 为 4N,含​ 32P 的 DNA 分子数为 4a、含​ 32P 的染色体数为 4N,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 含​ 32P 的 DNA 分子数为 4a、染色体数为 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32P 的 DNA 分子数为 2a,着丝点 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含​ 32P 的染色体数为 2N。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含 ​ 32P 的 DNA 的含量,前者与后者相同;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前者含​ 32P 的 DNA 的含量是后者的两倍;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含​ 32P 的 DNA 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 也相同;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含​ 32P 的 DNA 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也相同。 11.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DNA 分子的复制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 DNA 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先梳理 DNA 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 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复制:模版是 DNA 分子两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需要能量,酶主要是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 场所为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但是人体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转录:模版是 DNA 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需要能量,酶主要是 RNA 聚合酶,场所为细 胞核; 翻译:模版是 mRNA,原料是氨基酸,需要能量,酶主要是肽酰转移酶,场所为核糖体。 综上:①②③正确。 12. 【答案】 C 【考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解析】 1、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3、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 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每条染色体含有 1 个或 2 个 DNA 分子(染色体复制后含 2 个 DNA 分子), 人体的 23 对染色体约含有 2 万~3 万多个基因,这一事实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并非一一对应,一条染色体即 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13. 【答案】 B 【考点】 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解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解答】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 正确; B、一条染色体含有 1 个或 2 个 DNA 分子,B 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 正确; D、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D 正确。 14. 【答案】 B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对 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 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A 错误; B、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 正确; C、②过程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多条相同多肽链的翻译,C 错误; D、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一些非蛋白质(如固醇类等)的合成也间接受基因的控制,D 错误。 15. 【答案】 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本题考查 DNA 分子转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力。 【解答】 解:A.一般情况下,细胞中的 tRNA、rRNA 和 mRNA 都从 DNA 转录而来,A 正确; B.细胞中,不同基因的转录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 RNA 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 正确; C.细胞质也含有 DNA,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这些 DNA 也能进行转录合成 RNA,所以细胞中的 RNA 合成过 程可以在细胞核外发生,C 错误; D.转录时,新合成的 RNA 分子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合成的,所以转录出的 RNA 链 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 正确。 故选:C。 16. 【答案】 A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第 17页 共 26页 ◎ 第 18页 共 26页 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 mRNA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 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密码子是 mRNA 上相邻的 3 个碱基。64 种密码子,其中有 3 种 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 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tRNA 共 61 种(3 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 的 tRNA),一种 tRNA 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 tRNA 来转运。 【解答】 A、通过翻译将 mRNA 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A 正确; B、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B 错误; C、生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tRNA 有 61 种,C 错误; D、64 种密码子,其中有 3 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D 错误。 17. 【答案】 B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①为 mRNA,是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为翻译形成的多肽链;⑥为 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分析乙图:乙图过程所需的模板是 DNA 分子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进行的转录过程。 【解答】 A、图甲所示的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 错误; B、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图甲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 正确; C、图乙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为 RNA,包括 mRNA、tRNA 和 rRNA,其中只有 mRNA 可作为图甲翻译 过程的模板,C 错误; D、图甲为翻译过程,该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 A﹣U、U﹣A、C﹣G、G﹣C,图乙为转录过程,该过程的碱 基配对方式为 A﹣U、T﹣A、C﹣G、G﹣C,可见这两个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 错误。 18. 【答案】 D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其中 a 表示 DNA 分子复制过程,b 表示转录过程,c 表示翻译过程,d 表示逆 转录过程,e 表示 RNA 分子复制过程。 【解答】 A、真核细胞中,过程 a、b、c 发生的场所不完全相同,其中 a、b 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 c 发生在核糖 体上,且三者所需要的酶也各不相同,A 错误; B、与过程 a 相比,b、d 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分别是“A﹣U”和“U﹣A”,B 错误; C、c 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错误; D、逆转录病毒 HIV 侵染 T 细胞后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 d→a→b→c,D 正确。 19. 【答案】 A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 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 A、从题干信息可知,能将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的酶 2 就是苯丙氨酸羟化酶,A 正确; B、白化病患者是因为体内缺乏酪氨酸酶,即图中的酶 3,B 错误; C、图示反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这属于间接控制,C 错误; D、图示反映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 错误。 20. 【答案】 A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 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 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2)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 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 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 生存。 【解答】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 正确;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 错误; C、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的性状进行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C 错误; D、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错误。 21. 【答案】 B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增殖。先有变异,后有选择。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答】 A、先有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 错误; 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B 正确; 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同一个物种,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 错误; D、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而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D 错误。 22. 第 19页 共 26页 ◎ 第 20页 共 26页 【答案】 B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 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 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 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 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环境 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A 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错误;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筛选有利 个体,C 正确;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D 正确。 23.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 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 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 错误。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 错误。 C.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 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 正确。 D.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 错误。 故选:C。 24. 【答案】 B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 B、瓢虫种群中有 100 个个体,体色有黑色(B)和红色(b),如果该种群中 BB 个体有 16 个,Bb 个体有 20 个,则 bb 个体有 64 个,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20+64×2)÷(100×2)=74%,B 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 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它们属于同一物种,D 错误。 25. 【答案】 B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2、因为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改变,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3、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后代,如果后代不可育,这相互交配的两种生物属于不同的物种。 【解答】 A、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A 错误; B、因为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改变,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 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错误; D、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后代,如果后代不可育,这相互交配的两种生物属于不同的物种,D 错误。 26. 【答案】 D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 错误; C.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 错误; D.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未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D 正确。 故选:D。 27. 第 21页 共 26页 ◎ 第 22页 共 26页 【答案】 B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一个池塘中的大鱼和小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是种群,A 错误;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 正确; 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 28. 【答案】 D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分析题图 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发生分离,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曲线图 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 DNA 的含量变化,其中 ab 段是 DNA 复制形成的;bc 段可表示有 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 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 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A、由于甲细胞中只有 4 条染色体,乙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后为 8 条染色体,所以该动物正常体 细胞内有 4 条染色体,A 正确; B、图 1 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细胞甲,表示有丝分裂的是细胞乙,B 正确; C、图 2 中 c→d 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只有 1 个 DNA 分子,C 正确; D、图 1 中的细胞乙,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只有 1 个 DNA 分子,对应图 2 中的 de 段,D 错误。 29.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A 正确; 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B 正确; 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不能表示有丝 分裂后期,C 错误; 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 正确。 故选 C。 30. 【答案】 D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④细胞不含同源 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间期。 【解答】 A、①细胞中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与 DNA 之比为 1:1,A 错误; B、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其产生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 错误; C、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C 错误; D、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目比例为 1:2,D 正确。 31.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和四分体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 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 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四分体 n n 0 0 0 0 0 0 【解答】 (1)某种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 40 条,说明有 20 对同源染色体,40 个 DNA 分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中,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所以在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DNA 分子数都是 80 个。 (2)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中 DNA 分子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即含有 40 个 DNA 分子;分 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中 DNA 分子减半,为 20 个,C 正确。 故选:C。 32. 【答案】 C 【考点】 第 23页 共 26页 ◎ 第 24页 共 26页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解析】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 个卵原细胞→ ​ 1 个初级卵母细胞→ ​ 1 个次级卵母细胞+1 个第一极体→ ​ 1 个卵细胞+3 个极 体. 【解答】 (1)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1 个卵细胞,因此只有 1 种基因型。 (2)一个卵原细胞中有 n 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该卵原细胞可能产生卵 细胞的基因型有 2​ n种。 因此,某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 n 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 1 个卵原细胞与 1 个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分 别是 1 种和 2​ n种。 故选:C。 33. 【答案】 D 【考点】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解析】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 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 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解答】 解:A.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A 不符合题意; B.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 4 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 1 个卵细胞,B 不符合题意; C.精子细胞形成后变形为蝌蚪状,卵细胞不需要变形,C 不符合题意; D.成熟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都含有相当于亲本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数目,D 符合题意。 故选:D。 34.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 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5. 【答案】 D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解答】 解:①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会进行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①正确; 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的形成,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③错误; 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④错误; ⑤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着丝点的分裂,⑤正确; ⑥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⑥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 3 个小题,共 30 分) 【答案】 1 个或 2 个 胞嘧啶脱氧核氧核苷酸 解旋酶和 RNA 聚合 特异性 【考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DNA 分子的复制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胞嘧啶,③为碱基对,④为氢键,⑤ 为脱氧核糖,⑥为磷酸、⑦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解答】 看图可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中,一分子⑤脱氧核糖往往连接 1 个或 2 个磷酸基团。 根据试题分析,⑦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组成,表示胞嘧啶脱氧核氧核苷酸 在 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需要处理④氢键,DNA 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催化打开氢键,转录过程中需要 RNA 聚合酶催化打开氢键。 由于每个 DNA 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 DNA 分子具有特异性。刑事案件侦破中常用的 DNA 指纹技 第 25页 共 26页 ◎ 第 26页 共 26页 术是利用 DNA 分子具有特异性来确认嫌疑人的身份。 【答案】 有丝,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2﹣3 【考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图:A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 细胞处于间第一次 分裂后期;D 细胞处于分裂间期;E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F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分析曲线图:1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2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3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 表 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 从图中染色体行为可以判断:细胞图象 D→F 属于有丝分裂;图 G 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曲 线。 图 E 与图 B 的区别在于图 E 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图 A 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 G 中 2﹣3 时间段。 G 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在此过程中,核 DNA 的数量变化曲线为: 。 【答案】 T﹣A UGA,变小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 CGU,每种 tRNA 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解答】 图Ⅰ转录过程与图Ⅱ翻译相比,碱基的配对方式不同体现在有 T﹣A,没有 U﹣A,都有 A﹣U、G﹣C、C﹣G。 若该基因位置①的碱基对由 G﹣C 变成了 A﹣T,对应的密码子变为 UGA.由于 UGA 是终止密码子,所以与 正常蛋白质比较,变化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将变小。 若位置②插入了一个碱基对 A﹣T,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发生的变化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数量、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均可能发生改变。 图Ⅱ所示过程中,携带丙氨酸的 tRNA 一端的反密码子是 CGU,由于 tRNA 具有专一性,即每种 tRNA 只能识 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所以此 tRNA 不能携带其它氨基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