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作业
2020 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作 业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 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 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 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选 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 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 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 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 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 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动物的垂直分 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 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 a、b、c、d 四个生活习性相 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 A(以“K”表示)逐渐变为 B(以“K”表示),如下图 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d 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 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 B 环境 解析:选 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 A 逐渐变为 B,a 种群中的个体数 量逐渐减少,d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 a 种群比较适应 A 环境,而 d 种群比较适应 B 环境,但 a 和 d 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解析:选 C。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 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 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 的丰富度最高。 4.某地一场大火毁灭了所有植被,后来人工栽种了若干红松幼苗,最终形 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研究小组每年下半年对该阔叶混交林的下层草本和灌木进 行部分随机清除,测得的全年阔叶混交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 群落 B.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丰富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 原因 C.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 构 D.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人工清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 竞争优势 解析:选 B。根据题干信息,该演替是火灾后的植被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 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群落;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 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叶面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 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清 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竞争优势。 5.(2019·江西赣州信丰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 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 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 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 4 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解析:选 C。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 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 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 活动产生的影响。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 示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 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 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 解析:选 D。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三个取样点中,5 年蔬菜地与 10 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 样地的物种都为 5 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 10 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 远大于 5 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 3 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 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 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7.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选 C。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 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 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 8.(2019·宁夏银川兴庆期末)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 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 D。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可用于调查 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 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 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 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9.(2019·江苏盐城期末)下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D.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 有关 解析:选 C。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 从无到有,故 A 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 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 同,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故 B、D 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 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故 C 错误。 10.(2019·湖北当阳二中月考)如图是 1845 年至 1935 年的 90 年间,加拿 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曲线 A 表示的是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 ________只。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 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1935 年后的 10 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 猁 后 , 雪 兔 的 种 群 数 量 变 化 将 会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在 1890~1935 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 K 值为________左右。从图 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 K 值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 K 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解析:(1)曲线 A 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 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 140 000 只左右。(2)猞猁以雪兔 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 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3)大量捕杀猞 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 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在 1890~1935 年期间,该生 态系统中雪兔的 K 值为 60 000 只左右,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 K 值出现 晚于雪兔。 答案:(1)雪兔 140 000 (2)捕食 ①可食的植物增加 ②猞猁的数量急 剧减少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60 000 只 晚于 11.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 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 pH。请 回答下列问题: 演替过程中优 势种的替代顺 序 冰川退去后 的裸 地 苔藓→草本 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 杉 第 9 年 第 18 年 第 35~ 50 年 第 80~ 100 年 土壤的 pH 7.9~8.0 7.2 6.5 5 4.8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 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 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 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据此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 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 生物与环境间定向________的结果。 解析:(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 替。(2)分析题中表格信息,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 pH 的变化较大,说 明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这些侵入赤杨根部的固氮 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 式,说明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 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从冰碛层上 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1)初生演替 (2)赤杨 (3)互利共生 土壤的酸化 土壤中氮素含 量增加 (4)选择 [培优冲刺] 12.(2019·北京朝阳高三模拟)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 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A~I 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下列对结 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群落发育的 A~I 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C.所调查的当地植被及其无机环境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群落植物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解析:选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A 正确;在群落发育的 A~I 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后又 减少,B 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C 错误;群落中物 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不只是植物,D 错误。 13.(2019·江西上饶中学期末)如图显示某一农场自 1850 年第一次使用化 肥后 100 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850~1950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 1875 年明显 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选 D。由图中数据可知,100 年间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 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降低;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 简单;1950 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100 年间,人类 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4.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 见植物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解析:选 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 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 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 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 能的利用率提高,C 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 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 正确。 15.(2019·湖北荆州滩桥中学期中)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 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请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生活在该空间的马鹿的 ________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 落中________________降低。(注: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全部生态因子的 总和) (2)科研人员冬季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生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 M)和 马鹿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 N),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________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结合 M 和 N 分析,马鹿冬 季 最 喜 欢 的 生 境 是 ________ , 判 断 依 据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森林采伐后,环境被破坏,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 该空间的环境容纳量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 绝,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 (2)分析柱形图可知:在农田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结合 M 和 N 分析, 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皆伐迹地,判断依据是 N 与 M 的差值最大。 答案:(1)环境容纳量 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 (2)农田 皆伐迹地 N 与 M 的差值最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