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选修)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选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选修)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B正确。‎ ‎2.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 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稳态的有关内容。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生稳态失调疾病,但有可能患遗传病等,C错。故本题选C。‎ ‎3.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图中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K+外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未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据此可推知:未兴奋部位是B和C,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Na+内流,A、D项错误;‎ B.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所以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项正确;‎ C.兴奋传导方向是A→B、A→C,C项错误。‎ 故选B。‎ ‎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 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 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答案】C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胞吐过程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提供,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D正确。‎ 故选:C。‎ ‎5.研究表明,塑化剂会使男孩出现女性化行为倾向,女孩出现性早熟等症状。由此可推测,塑化剂对人体的上述影响与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似,该激素是 A. 雄性激素 B. 雌性激素 C. 生长激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雌激素能能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成熟和雌性第二性征发育并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一类激素。根据题意分析,塑化剂会使男孩出现女性化行为倾向,女孩出现性早熟等症状,说明塑化剂对人体的上述影响与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似。‎ 故选B。‎ ‎6. 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 记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接受同种抗原的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B正确;‎ C.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C错误;‎ D.吞噬细胞的功能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D错误。‎ 故选B。‎ ‎7.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主要是指( )‎ A. 皮肤、黏膜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 体液免疫 D. 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因此,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指是皮肤和粘膜。故选A。‎ ‎8.对燕麦胚芽鞘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云母片使得细胞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A错误。不透光的纸使得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B错误。生长素能透过琼脂,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切去尖端,胚芽鞘即不生长也不弯曲;故D错误。‎ ‎9. 下图为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生长影响的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胚芽鞘生长 B. b点对应的浓度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 C. c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胚芽鞘生长 D. 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坐标图,横轴以上的曲线都代表促进作用,横轴以下的曲线代表抑制作用,所以A、C、D项错;b点对应的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该浓度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B项正确。‎ ‎10.在装有未成熟柿子的袋子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柿子成熟,其中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是 A. 乙烯 B. 生长素 C. 赤霉素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将成熟的苹果放在装有未成熟柿子的袋子里,会促进柿子的成熟,原因是成熟的苹果释放出乙烯,催熟了未成熟的柿子,故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乙烯。‎ 故选A。‎ ‎11. 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A. 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 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 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D. 顶端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作用。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2.2018年韩国总生育率为0.98,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这意味着,韩国女性在育龄(15岁~49岁)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不到1人。韩国统计局预计2028年开始韩国总人口将下降,请问韩国统计局做出这个预测所依据的种群特征是 ‎ A. 迁入率和迁出率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但是不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正确;‎ C.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但是不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但是不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13.某生物学家在测定2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A. 300只/平方千米 B. 600只/平方千米 C. 3只/平方千米 D. 6只/平方千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5,N=600只.即2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00只,所以每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3只。‎ 故选C。‎ ‎14.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 逐渐增加 B. 逐渐减少 C. 保持稳定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该地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比较少,属于增长型;故该地区人口数量将逐渐增加;故选A。‎ ‎15. 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 A. 玉米和杂草 B. 狼和羊 C. 青蛙和昆虫 D.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答案】A ‎【解析】‎ ‎【详解】A.玉米和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和养料,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狼和羊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青蛙和昆虫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D错误。故选A。‎ ‎16.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水平分布 D. 垂直分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该现象说明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B。‎ ‎1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 B.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 C. 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中国政府对毛乌素沙地的绿化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A正确;‎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B错误;‎ C.发展工农业生产属于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中国政府对毛乌素沙地的绿化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D正确。‎ 故选B。‎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都是生产者 B. 腐生生物都是分解者 C. 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D. 细菌都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A错误;‎ B.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B正确;‎ C.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 D.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19.下图为非洲热带草原某原始部落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该部落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取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的 A. 1/135 B. 1/235 C. 1/30 D. 1/10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人可以从三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且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假设人获得的总能量是x,则从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的总能量=x×50%÷10%+x×30%÷10%÷10%+x×20%÷10%÷10%÷10%=235x,因此人获取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的的比例=x÷235x=1/235。故选B。‎ ‎20.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 昆虫的性外激素 B. 孔雀开屏 C. 蝙蝠的回声定位 D. 桂花散发的香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昆虫的性外激素与桂花散发的香气均为化学信息,A、D错误;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21.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C. 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ABD ‎【解析】‎ ‎【详解】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点睛】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 B.体液调节通过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B正确;‎ C.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C错误;‎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 故选ABD。‎ ‎22.下列关于免疫功能异常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第一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引起过敏反应 B. 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C.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D.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答案】AD ‎【解析】‎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所以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会发生免疫反应,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B正确;‎ C.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C正确;‎ D.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AD。‎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以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B. 温特分离出生长素并验证它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C. 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物根近地侧与远地侧相比,生长素浓度高,生长慢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A正确;‎ B.温特分离出生长素,但是并没有证明它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B错误;‎ C.由于受重力作用,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物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抑制了根的生长,C正确;‎ D.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CD。‎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做肥料的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能量流入狼体内 C.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D. 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一部分散失到大气中,并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 C.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C正确;‎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能量一定越少,但是数量不一定少,D错误。‎ 故选ABD。‎ ‎25.下列实验操作中一定会导致实验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的是 A. 血球计数板计数,取样时,没有振荡摇匀试管 B. 血球计数板计数,加样时,先加样后盖盖玻片 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选取蒲公英分布较为稀疏的地方作为样方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部分田鼠的标志物脱落 ‎【答案】BD ‎【解析】‎ ‎【详解】A.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若取样时没有振荡摇匀试管,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或者偏小,A错误;‎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样液,若先加样后盖盖玻片,则会导致结果偏大,B正确;‎ C.利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若选取蒲公英分布较为稀疏的地方作为样方,则会导致结果偏小,C错误;‎ D.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部分田鼠的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田鼠中被标志的个体减少,进而导致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6.图甲是参与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 ‎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如果给结构f处施加一次短暂有效刺激,兴奋在e处的传递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在反射活动中,低级中枢要受______的控制。‎ ‎(3)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写字母)位置的放大图,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包装加工,释放,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4)丙中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d点,图中除d点外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答案】 (1). 感受器 (2). 单 (3). 非条件 (4). 高级中枢 (5). d (6). 兴奋或者抑制 (7). 神经中枢 (8). c、e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f表示感受器;在反射弧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因此若给结构f处施加一次短暂有效刺激,兴奋在e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时应该发生缩手反射,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说明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3)图乙为突触的结构放大图,对应于图甲中的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图中③为神经中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刺激d点,兴奋可以传到c和e,但是不能传到b和a。‎ ‎27.下图甲表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图乙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2)若图乙中血糖调节过程中,“信号刺激”为血糖浓度偏高,则正常情况下,胰岛中的___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___会增加。‎ ‎(3)若图乙中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信号刺激”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增多、减少),从而导致尿量________(增多、减少)。‎ ‎(4)若图乙中体温调节过程中,“信号刺激”为外界温度下降,垂体分泌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则腺体A分泌的________(激素名称)含量上升,促进机体产热,维持体温。但人体中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总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波动,这是因为该种激素的分泌的调节过程为________调节。‎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B (3). 胰岛素 (4). 增多 (5). 减少 (6). 甲状腺激素 (7). 负反馈 ‎【解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胰液的分泌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以降低血糖浓度。‎ ‎(3)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血液中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4)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若体温调节过程中,“信号刺激”为促甲状腺激素,则腺体A为甲状腺,其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过高,因为该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28.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 ‎(1)该过程为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免疫过程,细胞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 ‎(2)物质A的名称为______;物质B的名称为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 ‎(3)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可以由细胞________(填数字序号)分裂分化而来。‎ ‎(4)图中的①~⑤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填数字序号)。‎ ‎(5)艾滋病病毒破坏图中的____(填数字序号)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该细胞在人体的__________中发育成熟的。‎ ‎【答案】 (1). 体液免疫 (2). 吞噬细胞 (3). 淋巴因子 (4). 抗体 (5). 蛋白质 (6). ③、④ (7). ②、③、④ (8). ② (9). 胸腺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该过程在抗原的刺激下最终产生了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A是由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B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⑤是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④记忆细胞和③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4)图中α银环蛇毒属于抗原,可以特异性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 ‎(5)艾滋病毒(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②T淋巴细胞,该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29.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月季和山茶两种植物生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下列实验。将长势相同的月季和山茶枝条若干均分为6组,配置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a组0mol/L:b组10-11mol/L:c组10-10mol/L:d组 mol/L:e组10-8mol/L:f组10-7mol/L),将6组枝条分别在各组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取出,在适宜环境培养一段时间,统计生根平均数绘制成如下图形,回答问题: ‎ ‎(1)d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应是__________mol/L。‎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3)e组对应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月季生根的作用效果为____________(促进、抑制、既不促进又不抑制)。‎ ‎(4)促进山茶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mol/L;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对这两种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5)为进一步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该同学利用胚芽鞘和单侧光做了如上图实验 ‎①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合成之后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 ‎②在单侧光的影响下胚芽鞘尖端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大小关系是:a________b(大于、小于、等于)。‎ ‎【答案】 (1). 10-9 (2). 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3).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 10-10-10-9 (5). 两重性 (6). 主动运输 (7). >‎ ‎【解析】‎ ‎【详解】(1)该实验中,不同组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应该遵循等浓度梯度的原则,因此d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应是10-9mol/L。‎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3)据图分析可知,对于月季来讲,e组与a组的生根平均数相同,说明e组对应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月季生根的作用效果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据图分析,图中山茶生根平均数最高的是c、d两组,说明促进山茶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10-10-10-9mol/L;图中f组生长素类似物对于两种植物生根都是抑制作用,而b、c、d组都是促进作用,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5)①生长素有胚芽鞘尖端产生,然后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 ‎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生长素发生来路横向运输,所以a侧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 ‎30.“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如下左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培养的酵母菌可以看做一个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对其进行计数时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 ‎(2)曲线中K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 ‎(3)在图中b时刻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图是血球计数板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则该中方格中有________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中酵母菌数为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为______个。‎ ‎(4)在酵母菌培养的后期,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过多影响计数,此时需要在计数之前进行__________处理。‎ ‎(5)图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抽样检测 (3). 环境容纳量 (4). 24 (5). 1.2´108 (6). 稀释 (7). 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解析】‎ ‎【详解】(1)试管中的所有的酵母菌构成一个种群,对其进行计数一般用抽样检测法。‎ ‎(2)曲线图中的K值为环境容纳量。‎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24个;由于该中方格有16个小格,说明该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该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总数=24×25=600个,而计数室的体积为10-4mL,因此b时刻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600÷10-4×10=6´107个,而b时刻的酵母菌数量是K值的一半,因此K值为1.2´108个。‎ ‎(4)若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过多而影响了计数,则需要进行稀释处理后再计数。‎ ‎(5)曲线图中de段酵母菌数量出现了减少的现象,是由于营养物质因消耗而逐渐减少、代谢废物大量积累、pH下降等原因导致的。‎ ‎31.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 ‎(1)图甲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________。 ‎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图甲所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5)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6)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_____。‎ ‎【答案】 (1). 4 (2). 第三、四 (3). 麻雀、鹰 (4).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捕食和竞争 (6). 牧草 (7). 减少 (8). 灰鼠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食物链从牧草开始,鹰结束共有4条,其中鹰可以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麻雀、鹰。‎ ‎(2)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图中麻雀以蝗虫和牧草为食,蝗虫以牧草为食,因此麻雀和蝗虫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4)图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牧草。‎ ‎(5)当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牧草中的能量更多通过较长食物链流向鹰,因此鹰获得的能量减少,导致鹰的数量将减少。‎ ‎(6)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野兔和灰鼠的食物范围有部分相同,说明种间关系为竞争,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变弱,灰鼠食物比例明显变小,说明灰鼠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32.某弃耕农田经过多年演替形成森林。在森林中存在着这样一条食物链:草→蝉→螳螂→黄雀。下图一为该食物链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二表示能量流经螳螂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F代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请据图作答。‎ ‎(1)弃耕农田演替到森林属于__________演替;弃耕之前农田的管理要定期除草、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去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 ‎(2)图一中丙代表的是食物链中的____(生物名称),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 ‎(3)流经该条食物链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 ‎(4)如果图二中A表示螳螂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螳螂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用__________(B、C、D、E)表示 ‎(5)螳螂与黄雀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_______(用字母a、b、c、d、e、f、g相关代数式表示)‎ ‎【答案】 (1). 次生 (2). 使得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 蝉 (4).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6). C (7). g/b ‎【解析】‎ ‎【详解】(1)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弃耕之前农田的管理要定期除草、防治害虫,目的是调整能流关系,使得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一中丙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的蝉;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3)流经该条食物链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中C代表螳螂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螳螂同化的能量值为b,黄雀同化的能量值为g,因此螳螂与黄雀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g/b。‎ ‎33.下图中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____,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 ‎(2)字母B表示________,⑤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3)写出图中所包含的食物链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若环境中有一人体中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在________含量最多。‎ ‎(4)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则可能会导致________。‎ ‎【答案】 (1). CO2 (2). 有机物 (3). 分解者 (4). 分解者分解作用 (5). A→D→C (6). C (7). 温室效应 ‎【解析】‎ ‎【详解】(1)碳元素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而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表示分解者,⑤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因此图中存在的食物链为A→D→C;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食物链中会富集,因此在C中含量最高。‎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将会引起温室效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