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济南开学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当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通过种群年龄组成来预测,A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中,稳定型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C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错误。‎ ‎2.(2019·吉林普通中学二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B.稳定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保持稳定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D.人为地一次性捕捉并杀死部分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并未改变 解析: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结构特征,A错误;稳定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保持稳定,B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捉并杀死部分家鼠后,由于环境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其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正确。‎ ‎3.(2019·广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C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B错误;b是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即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不变,D错误。‎ ‎4.(2019·河北邢台调研)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5.(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持续增加饵料的投放,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将不断增大 D.T2和T4时,该草鱼的种群密度一样大 解析:T2→T3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增大,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说明了此时种群的数量为值。T3→T4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值,因此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逐渐上升,A错误;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的数量为值;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值,B正确;由于池塘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T5时持续增加饵料的投放,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也不会持续性增大,C错误;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4时该草鱼的种群密度较T2时大,D错误。‎ ‎6.(2019·福建南安一中模拟)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不必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解析:“二孩政策”仍然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A错误;人具有社会性,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7.(2019·河北保定摸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D )‎ A.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 C.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 D.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因此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A错误;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低,B错误;种群“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C错误;自然状态下,受空间和资源的制约,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D正确。‎ ‎8.(2019·广西两校联考)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定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a为“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时害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B错误;b1曲线的K值大于b2曲线的,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 ‎9.(2019·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检测)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解析:图甲为“J”型增长曲线,其增长率为一定值,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会发生变化,A错误;图乙为“S”型增长曲线,G点时的增长速率为0,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 ‎10.(2019·陕西西安中学质检)‎ 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 D.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而且环境容纳量大约是500,A正确;种群数量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B正确;尽量降低K值,可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第3年左右),以后逐渐减小直至为0,说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迁入3年后开始的,D错误。‎ ‎11.(2019·湖北四校联考)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解析:巴西红耳龟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应为稳定型,B错误;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起初由于环境条件较充裕,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形成“S”型增长曲线,C错误;巴西红耳龟的防治越早越好,应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之前防治,D错误。‎ ‎12.(2019·广东江门调研)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试管 编号 培养液 ‎/mL 无菌水 ‎/mL 酵母菌母 液/mL 温度 ‎/℃‎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D.实验中1、2、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物质,因此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错误;pH、取样时间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B错误;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C正确;实验中1、2号试管内加入的是培养液,能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因此1、2号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S”型增长,3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无菌水,不能为酵母菌提供营养,酵母菌会因营养物质缺乏而死亡,不会经历“S”型增长,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陕西西安中学摸底)在调查某林场麋鹿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麋鹿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10年麋鹿的种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麋鹿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原因有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没有竞争者等(答出两点)。‎ ‎(3)观察发现,麋鹿能通过嗅觉辨别尿液气味来寻找同伴,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展开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填“定向”或“不定向”)改变。‎ ‎(4)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数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这将引起栖息地内的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解析:(1)由题图可知,前4年该种群λ=1,所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到第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第9年调查麋鹿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10年麋鹿的种群密度最低。(2)第16~20年λ大于1且保持稳定,所以麋鹿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可能是因为这几年生存环境中食物比较充足,没有天敌和竞争者。(3)麋鹿能通过嗅觉辨别尿液气味来寻找同伴,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展开剧烈搏斗,有利于将优良的基因遗传给后代,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4.(2019·湖北华科附中检测)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或λ-1)。‎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1 mm×1 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的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2×1010个。‎ 解析:(1)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2)种群的“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后与增长前的倍数,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5)根据血球计数板的规格,总共400个小方格的计数室容纳培养液体积为1 mm×1 mm×0.1‎ ‎ mm=0.1 mm3=1×10-4 mL。而在稀释100倍的条件下,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平均为5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400×5×100)÷(1×10-4)×10=2×1010个。‎ ‎15.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在2002~2004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解析:(1)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