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生物同步苏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生物群落的构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生物同步苏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生物群落的构成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 解析:选 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丰富度之外还有生态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 优势种等许多问题。 2.下列关于大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解析:选 C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 富度也会发生改变。 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 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选 C 生物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 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合理密植是减小种群密度,降低种内斗争的强度。除草是除去 农作物的竞争成分,除虫是除去农作物的捕食者。 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 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 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选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说明捕食者主 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 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丙的数量减少,乙获得的资源增加。 5.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 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 X 点处进入该环 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选 D 若从 X 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则两鸟间必然 要发生竞争,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 6.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 以后,再吸食乙牛的血液时,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 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与寄生 D.捕食与互利共生 解析:选 B 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由题干分析蜱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 系都是寄生。 7.白蚁肠道内生活着鞭毛虫,帮助消化纤维素,如果杀死鞭毛虫,白蚁就会因缺乏营 养而死亡。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捕食 B.互利共生 C.寄生 D.竞争 解析:选 B 从题意可知,鞭毛虫与白蚁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是互利共生。 8.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 C.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 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解析:选 C 因为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动物在 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 二、非选择题 9.下图甲所示是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所示是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调查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 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乙)试写 出 该 研 究 的 课 题 名 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 种 研 究 方 法 叫 做 ____________。 (2)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 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m2。 (3)若选取 3 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 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株/m2。 (4)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 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5)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给该研究的课题命名,应根据统计结果(如图乙)反推出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 作为命名的依据。如该研究的课题可命名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这 种研究方法是样方法。(2)分析图乙曲线的变化,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物种数增多最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选取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时 的最小面积为 S0 m2。(3)估算种群密度,取单位面积内各样方中物种数的平均值,即(n1+ n2+n3)/(3S0)株/m2。(4)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强度。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 平结构,因为森林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5)群落有垂直结 构和水平结构,调查群落的结构应从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着手。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 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 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关系的研究 样方法 (2)物种数增多,并逐渐稳 定 S0 (3)(n1+n2+n3)/(3S0) (4)光照强度 垂直 (5)①垂直结构:植物、动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 B.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解析:选 B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 选项包括 植物、动物和大型真菌,但不包括小型真菌、细菌等其他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豌豆和杂草 B.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C.田鼠和杂草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选 A 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 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田鼠和杂草属于捕 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为寄生关系。 3.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 平均有 18 种,个体数平均值是 109 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 15 种,个体数 平均值是 209 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解析:选 C 要明确优势种与物种丰富度的区别,物种丰富度应由生物种类决定,种 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4.在某自然保护区中,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B.甲物种种群数量受乙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乙物种种群数量不受甲物种种群数量的 影响 C.甲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也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 影响 D.甲物种和乙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解析:选 B 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甲物种与乙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 甲种群数量多于乙,且甲先增先减,所以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 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 C 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 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 种群 A 为自然状态,种群 B、C 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 B、C 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 A 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种群为稳定型 C.适度采伐高龄级的黄杉对低龄级的黄杉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 C 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 解析:选 C 种群 B、C 与种群 A 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有显著影响;种群 A 中低龄个 体数量较多,应属于增长型;种群 C 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应先减弱后增强。 二、非选择题 7.[实验探究]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 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 X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 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 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 等特性。 (2)某同学用 X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 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 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 X 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 锥形 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 7 000 mL 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 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 6 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 6 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 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铜绿微囊藻在实验培养条件下呈“J”型曲线增长,是因为该生物具有单细胞、个 体小、繁殖周期较短、无性繁殖等优势;铜绿微囊藻与加入的粉绿狐尾藻构成竞争关系, 因竞争阳光、氧气、无机养料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繁殖明显受到抑制。在验证粉绿狐尾藻能 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实验设计中,应注意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 原则。 答案:(1)个体小、繁殖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 X 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种植粉绿狐尾藻的玻璃缸中的水,用滤 液代替蒸馏水配制 X 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 3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150 mL 用蒸馏水配制的 X 培养液,在实验组的 3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150 mL 用滤液配制的 X 培养液 ④在 6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 件下培养 8 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