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1)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案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 观念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科学 思维 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 责任 通过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重难深化类]‎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2017·浙江卷,T‎8C)‎ ‎(3)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 ‎ (2017·浙江卷,T8D)‎ ‎(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6)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2.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图分析 下面①~④中人口激增可能导致的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3.连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1.明确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三、五”‎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对点落实]‎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自然资源丰富,虽然人口增长快,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选B 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环境容纳量。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口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归纳拓展]‎ 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农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再加上“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等观念的推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对点落实]‎ ‎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解析:选B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4.(2017·北京高考)‎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选A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高度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5.“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选D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归纳拓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制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重难深化类]‎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层次 ‎(1)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 ‎(2)物种多样性: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 ‎(3)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2)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 ‎(6)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2.写出生物多样性概念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①基因(遗传)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③间接价值;④潜在价值;⑤易地。‎ ‎3.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 ‎1.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从分子水平及进化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分子水平 ‎ ‎ ‎(2)进化角度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辨析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四个易误点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对点落实]‎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解析:‎ 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人类尚不明确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物种及其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解析:选C 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科普、旅游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每年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达2 000多亿元。因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点落实]‎ ‎3.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侵入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导致迁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减少迁入地的物种,破坏迁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 选B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归纳拓展]‎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 ‎(1)含义: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 ‎     课堂一刻钟 ‎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属于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题关键——准确识记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准确记忆引起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 解析:选A 氟利昂能通过化学反应使大气圈臭氧量减少,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 ‎2.(2017·江苏高考)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易错探因——概念不清 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概念辨识不清是导致出错的原因。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 解析:选D 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3.(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失分原因——认识片面 该菌剂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但农药会被降解产生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质循环。本项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                           ‎ 解析:‎ 选B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害虫的优势度降低;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4.(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失分原因——概念不清、知识不全 B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分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区别,C项则是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认识不全面。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不是间接价值;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极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 解析:选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出发;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5.(2018·北京高考)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关键——学以致用 第(5)小题考查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根据题中的信息、教材知识和生活经验综合分析。                           ‎ 解析:(1)引起水库生态系统中“水华”的藻类,可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欲确定鲢、鳙的投放量,需考虑投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即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然后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出鲢、鳙的投放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水库中鲢、鳙的捕食者(天敌)。(3)分析柱状图,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鲢、鳙和银鱼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在水库中人为投放鲢、鳙这一方法,调整水库中相关物种(如浮游动物、藻类)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注意控制鲢、鳙的数量,如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等,还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情考情·了然于胸]‎ 一、明考情·知能力——找准努力方向 考查知识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是常规考点,难度较低。‎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是高频考点,也是易错点。‎ 考查能力 ‎1.识记能力:主要考查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等的记忆。‎ ‎2.分析综合能力:如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二、记要点·背术语——汇总本节重点 ‎1.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4)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 观念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科学 思维 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 责任 通过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重难深化类]‎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2017·浙江卷,T‎8C)‎ ‎(3)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 ‎ (2017·浙江卷,T8D)‎ ‎(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6)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2.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图分析 下面①~④中人口激增可能导致的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3.连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1.明确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三、五”‎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对点落实]‎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自然资源丰富,虽然人口增长快,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选B 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环境容纳量。人口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口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归纳拓展]‎ 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农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再加上“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等观念的推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对点落实]‎ ‎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解析:选B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4.(2017·北京高考)‎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选A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高度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5.“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选D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归纳拓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制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重难深化类]‎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层次 ‎(1)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 ‎(2)物种多样性: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 ‎(3)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2)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 ‎(6)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2.写出生物多样性概念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①基因(遗传)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③间接价值;④潜在价值;⑤易地。‎ ‎3.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 ‎1.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从分子水平及进化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分子水平 ‎ ‎ ‎(2)进化角度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辨析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四个易误点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对点落实]‎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解析:‎ 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人类尚不明确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物种及其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解析:选C 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科普、旅游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每年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达2 000多亿元。因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点落实]‎ ‎3.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侵入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导致迁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减少迁入地的物种,破坏迁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 选B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归纳拓展]‎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 ‎(1)含义: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 ‎     课堂一刻钟 ‎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属于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题关键——准确识记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准确记忆引起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 解析:选A 氟利昂能通过化学反应使大气圈臭氧量减少,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 ‎2.(2017·江苏高考)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易错探因——概念不清 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概念辨识不清是导致出错的原因。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 解析:选D 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3.(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失分原因——认识片面 该菌剂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但农药会被降解产生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质循环。本项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                           ‎ 解析:‎ 选B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害虫的优势度降低;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4.(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失分原因——概念不清、知识不全 B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分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区别,C项则是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认识不全面。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不是间接价值;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极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 解析:选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出发;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5.(2018·北京高考)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关键——学以致用 第(5)小题考查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根据题中的信息、教材知识和生活经验综合分析。                           ‎ 解析:(1)引起水库生态系统中“水华”的藻类,可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欲确定鲢、鳙的投放量,需考虑投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即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然后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出鲢、鳙的投放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水库中鲢、鳙的捕食者(天敌)。(3)分析柱状图,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鲢、鳙和银鱼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在水库中人为投放鲢、鳙这一方法,调整水库中相关物种(如浮游动物、藻类)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注意控制鲢、鳙的数量,如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等,还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情考情·了然于胸]‎ 一、明考情·知能力——找准努力方向 考查知识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是常规考点,难度较低。‎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是高频考点,也是易错点。‎ 考查能力 ‎1.识记能力:主要考查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等的记忆。‎ ‎2.分析综合能力:如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二、记要点·背术语——汇总本节重点 ‎1.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4)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