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B.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C. 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D. 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A正确、C错误;内环境重要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B正确;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2.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人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 将酸奶饮入胃中 B. 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 氧气进入红细胞内 D. 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耳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液是红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B. 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 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D.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A错误;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B错误;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有些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只有一种,C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D正确。‎ ‎4. 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 寄生虫感染 B. 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 肾小球发炎 D. 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从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脂质类激素 B. 当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液减少 C. 在细胞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当某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内,表明该病原体已突破人体第二道免疫防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A错误;当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尿液减少,B错误;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C错误;当某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内,表明该病原体已突破人体第二道免疫防线,D正确.‎ ‎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 D. 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 ℃左右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正确;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稳态的相对平衡的,D错误。‎ ‎7.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是由于 A. 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的反应 B. 植物处于黑暗中 C. 植物处于强光下 D.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 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被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故选:D。‎ ‎8.“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和效应器未受损,传出神经元受损。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对刺激产生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至效应器,导致效应器(肌肉)无应答而产生运动障碍。‎ 故选B。‎ ‎9.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于(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当血液中CO2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B正确。‎ ‎10.下面关于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是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B. 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C. 激素对生命活动起催化作用 D. 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动物激素和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不一定在核糖体合成,A错误;‎ B、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蛋白质,B错误;‎ C、激素的特点是微量、高效,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其催化作用的是酶,C错误;‎ D、根据分析: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并对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起一定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1.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A错误; B、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B正确;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错误;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结构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微量和高效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A错误;通过体液运输是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B错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是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C错误;激素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D正确。‎ ‎13.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酶、激素的调节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 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 激素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 酶与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酶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激素起调节作用,A错误;‎ B、在生物体内,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可以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可以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激素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正确;‎ D、激素都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其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B.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往往不同 C. 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促进根的生长 D. 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双重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超过一定的浓度后促进作用下降,甚至抑制生长,A错误;由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B正确;根对生长素的作用最敏感,所以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C错误;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D错误。‎ ‎15.科研小组准备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以下关于实验方案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 用幼龄大鼠为材料,采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 B. 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之一 C. 将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D. 两组体重出现差异是由于缺少生长激素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正在进行生长发育的幼龄大鼠为材料,采用切除法;以体重变化或发育状况为检测指标;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随机将实验鼠分成两组,且对照组需要手术,只是不切除垂体,可以排出手术伤害造成指标的变化;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两组出现的生长差异不能简单判断是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作用,故D的结论不合理。‎ ‎16.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平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血液中较低浓度的CO2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 D. 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 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错误;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D正确。‎ ‎17.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特异性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D. 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可以通过遗传传给下一代,A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非特异性免疫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D正确。‎ ‎18.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胸腺中发育而成T淋巴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在人体中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发育而来,C正确;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能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D。‎ ‎19.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 C. 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D. 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 B. 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B正确;‎ C. 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 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D错误。‎ ‎20.空气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PM2.5的浓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成为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有利于维护机体功能 C. PM2.5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 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错误;‎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引起免疫失调,不利于维护机体功能,B错误;‎ C、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C正确;‎ D、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可以被NaHCO3中和,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 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D.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 ‎【答案】BD ‎【解析】‎ ‎【详解】A、人体剧烈运动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由于人体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pH无太大变化,A错误;‎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冬季温度偏低,但是人的体温不变,人体内酶的活性没有降低,C错误;‎ D、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BD。‎ ‎22.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 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C.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D.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细胞T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ABD ‎【解析】‎ ‎【详解】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脑干有呼吸中枢,小脑与身体的平衡有关,A错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其胸腺,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因为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且细胞免疫中依靠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而体液免疫中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故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C正确;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D错误。‎ 故选ABD。‎ ‎23.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一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A.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C. 通过泌尿系统将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排出体外 D.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A正确;‎ B、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B正确;‎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C正确;‎ D、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BCD。‎ ‎2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A正确;‎ B、突触小体只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C错误;‎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进行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BCD。‎ ‎25.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C. 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ABC ‎【解析】‎ ‎【详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B正确;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C正确;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光合作用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三、非选择题 ‎26.科研人员发现某种药物X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为了验证其具体药效,利用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请回答:‎ ‎(1)若要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选择____的正常小鼠,测定其血糖浓度后,实验分组如下:‘‎ A.实验组,注射适量的X溶液。‎ B.一对照组,注射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的作用。‎ ‎(2)若要验证洲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C.实验组,患糖尿病小鼠,注射____。‎ D.对照组1,患糖尿病小鼠,注射____。‎ E.对照组2,____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答案】 (1). 一批体重相同(生长发育状况相似) (2). 等量的生理盐水 (3). 对照组(B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A组)血糖浓度下降 (4). 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5). 等量的生理盐水 (6). 正常 ‎【解析】‎ ‎【详解】(1)实验目的是验证药物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药物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选择一批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测定其血糖浓度;实验组,注射适量的药物X溶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一定量的药物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三个对照组,对照组1:D组患病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2:E组正常老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C组患病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观察注射X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27.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 ‎ ‎ ‎(1)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激素A和B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____,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活动属于____调节。‎ ‎(3)当人体突然缺乏碘的摄人时,激素B和A的水平分别将会____和____。‎ ‎(4)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显著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而其在血液中的含量是很低的,这一点说明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垂体 (3). 甲状腺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促甲状腺激素 (6). ③④ (7). 负反馈(或反馈) (8). 升高 (9). 升高 (10). 微量高效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2)图中③、④具有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3)当人体突然缺乏碘的摄入时,甲状腺激素减少,则负反馈调节减弱,则激素B和A的水平都升高。‎ ‎(4)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显著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而其在血液中的含量是很低的,这一点说明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微量、高效。‎ ‎28.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中填标号):‎ ‎(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___。‎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 _____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____,对该物质加工的场所是 [ ]____和[ ]__  。‎ ‎(3)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____(填“快”或“慢”),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填“多”或“少”),该细胞产生的抗体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填“多”或“少”)。‎ ‎【答案】 (1). 体液免疫 (2). 抗体 (3). 1 核糖体 (4). 2 内质网 (5). 4 高尔基体 (6). B细胞 (7). 快 (8). 多 (9). 多 ‎【解析】‎ ‎【详解】(1)该细胞为浆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1核糖体,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2内质网和4高尔基体。‎ ‎(3)该细胞为浆细胞,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故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快,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多。该细胞产生的抗体量比初次侵入时多。‎ ‎29.图为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各编号的名称,并写出图旁的方框内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填文字或箭头)‎ ‎(2)当冲动传导到⑥时,末梢中____释放____,从而将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3)神经纤维上信息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其不同点是,神经纤维上信息的传导形式是____信号,特点是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式是____,特点是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它们作用的共同点是: ____。‎ ‎【答案】 (1). 突触后膜 (2). 线粒体 (3). 突触小泡 (4). 突触前膜 (5). 从右向左(或←) (6). 突触小泡 (7). 神经递质 (8). 电 (9). 双向 (10).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1). 单向 (12). 都能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③表示突触后膜,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突触小炮,⑥表示突触前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则⑦从右到左或←。‎ ‎(2)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至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时,突触末梢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3)神经纤维上信息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双向传导;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特点是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纤维上信息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共同点是:都能引起膜电位变化。‎ 第30、31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30.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l)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或液体的名称: ①____,②____,③____ 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填标号),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填标号)。‎ ‎(3)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上图中哪部分的液体增多所致?____‎ ‎(4)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____。‎ ‎(5)图中①④⑥合称为____,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1). 淋巴 (2). 毛细淋巴管 (3). 毛细血管 (4). 血浆 (5). 红细胞 (6). 组织液 (7). 组织细胞 (8). ④和⑥ (9). ④和⑥ (10). 组织液(或⑥) (11). 红细胞(或⑤) (12). 内环境 (13). 内环境稳态 ‎【解析】‎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淋巴管,③是毛细血管,④血浆,⑤红细胞,⑥组织液,⑦组织细胞。‎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④血浆和⑥组织液,两者之间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食用劣质奶粉后,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血浆的水分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水肿。‎ ‎(4)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⑤红细胞从圆饼状变成镰刀状。‎ ‎(5)图中①④⑥合称为内环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1.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系统。d表示_____,图中的虚线框表示______________。‎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_____‎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泌尿 (4). 循环 (5). 组织液 (6). 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7).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8). 降低 (9). NaHCO3 (10). ‎ ‎【解析】‎ ‎【详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0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红细胞携带的氧气通过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进行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