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生命系统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病毒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B. 生命系统中既含生物成分,也含非生物成分 C.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 D. 蛋白质或核酸分子既是一个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A错误; B、生态系统中既包括无机环境,也包括其中的所有生物,故生命系统中既含生物成分,也含非生物成分,B正确;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不属于种群层次,C错误; D、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B。 2.下列选项叙述无错误的是 ( ) A. 颤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D.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详解】A、颤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结构,A错误;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但是没有说明生物界的多样性,B错误;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单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体的单个细胞能完成该细胞的特定功能,不同细胞密切合作完成生物体的生命活动,C正确;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D错误。 故选C。 3.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植物培养液中缺乏微量元素Mg,将导致叶片发黄 B. ATP和DNA中共有的糖是脱氧核糖 C. 胆固醇包括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D. 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数目最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的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Cu、Mo、Cl、Ni等;微量元素含量虽少但是属于细胞内重要的组成元素,如动物缺少Fe,会导致贫血现象的发生。 2、在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根据水分子的元素组成可知,氢原子数目最多。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4、ATP是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组成元素包括:C、H、O、N、P ,分子组成包括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的核糖和三分子的磷酸,结构组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组成元素包括:C、H、O、N、P,分子组成包括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的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的磷酸。 【详解】A、由于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因此植物培养液中缺乏大量元素Mg,将导致叶片发黄,A错误; B、ATP中含有的是核糖,而DNA中含有的糖是脱氧核糖,B错误; 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活细胞内水的含量最多,故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数目最多,D正确。 故选D。 4.有关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是因为构成其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多种多样 C. 变性的蛋白质更易被蛋白酶水解 D.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后形成蛋白质。由于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的多种多样,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化学本质是核酸),A错误; B、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是因为构成其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多种多样,B错误; C、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更易被蛋白酶水解,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5.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DNA和RNA分别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B. 甲基绿与DNA亲和性好,可将DNA染成绿色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RNA不存在细胞核中 D.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其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由单体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包括DNA和RNA两大类。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里,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性较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性较强,因此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核区域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区域被染成红色。 【详解】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甲基绿与DNA的亲和性较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性较强,因此细胞核被染成绿色,B正确;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质的区域主要成形红色,即RNA主要存在与细胞质中,细胞核中几乎红色不明显,说明有少量RNA分布,C错误; D、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B。 6.有关糖类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淀粉、纤维素、糖原皆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B.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能促进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C. 血糖不足时,肌糖原分解以补充血糖,维持内环境稳定 D.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浓度,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淀粉、纤维素、糖原皆是多糖,属于大分子物质,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维生素D能促进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错误; C、动物中的肝糖原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相互转换,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 D、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所以说糖类参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A。 7.有关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脂肪与糖类彻底氧化分解,糖类释放能量更多 B. 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使DNA具有多样性 C. 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影响细胞代谢 D. 淀粉、纤维素是植物体中的重要储能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物质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亦然。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①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②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 【详解】A、脂肪是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A错误; B、DNA分子的多样性与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而每种DNA都应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DNA的多样性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无关,B错误; 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减弱,反之,代谢增强,C正确; D、淀粉是植物体中的重要储能物质,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不作为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8.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C. 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内的叶绿体、液泡等结构 D. 蓝藻、噬菌体、酵母菌三种生物中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2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普遍分布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 3、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 【详解】A、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车间”,A正确;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但是其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液泡,C错误;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D错误。 故选A。 9.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B. 所有细胞中的核糖体形成均与图中②有关 C. 蛋白质和RNA等可自由通过③,该过程耗能 D. 一般代谢旺盛的真核细胞中③数量较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①表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②表示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膜是双层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③表示核孔,是蛋白质、RNA 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只有真核细胞才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①表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A错误; B、②表示核仁,在真核细胞内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原核细胞内没有核仁,B错误; C、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的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错误; D、代谢旺盛的真核细胞内一般核孔数量较多,D正确。 故选D。 10.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经某种处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处理后在0.3g/ml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该过程中实验操作正确。那之前的“某种处理”所用的试剂是( ) A. 蒸馏水 B. 纤维素酶溶液 C. 质量分数为8% 的HCl溶液 D. 0.5g/ml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成熟植物细胞经某种处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在0.3g/mL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实验操作正确,由此可以推测:处理后的细胞可能不含有细胞壁。 【详解】A、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处理,细胞仍具有活性,再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使纤维素和果胶水解而除去细胞壁使细胞保持活性,B正确; C、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8%HCl溶液中处理,细胞会失去活性,C错误; D、成熟植物细胞用0.5g/mL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失水过度,已经死亡,不具有活性,D错误。 故选B。 11.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时,Na+流进神经细胞的运输方式与图中Na+进入组织液的相同 B. 图中氨基酸以胞吞胞吐形式跨膜运输,体现膜的流动性 C. 图中Na+与氨基酸的运输过程均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D. 氨基酸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周围组织液的速率受02浓度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时,Na+通过细胞膜上的Na+通道流进神经细胞的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图中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 图中氨基酸以主动运输或者协助扩散的形式跨膜运输,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 C. 图中Na+与氨基酸的运输过程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C正确; D.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其运输速率不受O2浓度影响,D错误。 故选C。 12.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苏丹III染液对脂肪进行检测一定要用显微镜,可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B. 用高倍镜观察新鲜菠菜叶临时装片,可见叶绿体内类囊体堆叠成基粒 C. 视野中若一草履虫向右上方游动,则可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进行追踪 D. 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均不动,则异物可能在反光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异物,异物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异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异物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详解】A、用苏丹III染液对脂肪进行检测,可以用切片法进行实验,需要显微镜观察,也可以将花生子叶制成组织样液进行实验,无需显微镜观察,A错误; B、用高倍镜观察新鲜菠菜叶临时装片,可见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类囊体堆叠成基粒,B错误; C、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因此视野中一草履虫向右上方游动,则可向右上方移动装片进行追踪即可,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均不动,则异物可能在物镜上,D错误。 故选C。 13.如图为人体细胞中三种重要有机物A、C、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同一个体不同种体细胞中E具有差异性,其根本原因是图中A不相同 B. 过程②为脱水缩合,该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 C. 通过细胞结构Ⅱ可辨别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D. A为脱氧核糖核酸,其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糖类是由C、H、O组成。 2、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是主要承担者,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后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由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5、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中三种重要有机物A、C、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分析题图可知,Ⅰ染色体,A是DNA,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E是蛋白质,B是多肽链,b是氨基酸,Ⅱ是糖蛋白,C是多糖,c是葡萄糖,X表示的元素是N、P,Y表示的元素是N。 【详解】A.同一个体不同种体细胞中E蛋白质具有差异性,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②为脱水缩合,该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 C. 通过细胞结构Ⅱ糖蛋白,可辨别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C正确; D.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为脱氧核糖核酸,其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故彻底水解后有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D正确。 故选A。 14.关于传统发酵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乳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B.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酒精 C. 腐乳制作过程有根霉,曲霉等多种微生物参与 D. 果酒发酵时发酵瓶预留1/3空间,以满足整个发酵过程酵母菌有氧呼吸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醋酸菌是嗜氧菌,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B错误; C、腐乳制作过程有毛霉、根霉、曲霉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正确; D、果酒发酵时发酵瓶预留1/3空间,为前期发酵提供氧气,同时防止发酵液的溢出,D错误。 故选C。 15.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加盐腌制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 B. 腐乳“皮”是豆腐表面生长的毛霉菌丝 C. 卤汤中香辛料的主要作用是灭菌,避免豆腐腐败变质 D. 卤汤中酒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会延长腐乳的成熟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具发达的白色菌丝;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以蛋白酶为主各种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含水量过大时腐乳不易成形,进行腐乳制作所选豆腐含水量不宜超过70%。 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详解】A、加盐主要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豆腐腐败变质,A错误; B、腐乳的“皮”是豆腐表面生长的匍匐的菌丝,B正确; C、卤汤中香辛料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腐乳的口味,C错误; D、卤汤中酒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的成熟时间,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配制溶液用的氯化镉和氯化钡作用是提取亚硝酸盐 B. 通过比色法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C. 温度过高、腌制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D. 制作泡菜应选择新鲜蔬菜,因为新鲜蔬菜中不含亚硝酸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配制溶液用的氯化镉和氯化钡作用是作为提取剂用来提取样品处理液中的亚硝酸盐,A正确; B、通过比色法可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B错误; C、温度过高、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错误; D、制作泡菜应选择新鲜蔬菜,因为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以及亚硝酸盐的测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泡菜发酵的原理和过程,理解亚硝酸盐的产生原因和测定的原理以及颜色变化,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7.某同学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纯化培养,操作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方法纯化大肠杆菌时,接种环经多次灼烧,灼烧目的一般有三种 B. 牛肉膏和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原料,含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C. 用平板培养大肠杆菌时一般要将平板倒置,再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D. 图甲和图乙所用接种工具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用涂布器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平板划线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第一次划线之前进行灼烧灭菌,避免杂菌污染培养基;每次划线之前也要灼烧灭菌,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划线操作结束时也需要灼烧接种环,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②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③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④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平板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接种环经多次灼烧,灼烧目的一般有三种,A正确; B、牛肉膏和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原料,含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B正确; C、用平板培养大肠杆菌时,待平板冷却凝固后一般要将平板倒置,以防水滴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再放入培养箱中培养,C正确; D、图甲为平板划线法,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或接种针,图乙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接种工具是涂布器,接种工具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平板划线培养法以及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和目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8.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倍的稀释液 B.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溶液可初步鉴定产生脲酶的细菌 C. 计数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D. 分离后的尿素分解菌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临时保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够将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为氨,使pH升高,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呈红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菌种保存 临时保存法 甘油管藏法 适用对象 频繁使用的菌种 长期保存的菌种 培养及类型 固体斜面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温度 4℃ -20℃ 方法 菌落长成后于冰箱中保存,每3~6个月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 将培养的菌液与等体积灭菌后的甘油混合均匀后于冷冻箱内保存 缺点 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详解】A、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A错误; B、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够将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为氨,使pH升高,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呈红色,B正确; C、计数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便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离后的尿素分解菌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临时保藏,D正确。 故选A。 19.有关纤维素酶及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羊等草食动物能合成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 B. 选择培养步骤不可省略 C.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可用刚果红染色法 D. 纤维素在C1酶和Cx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CX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进一步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实验流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详解】A、牛、羊等草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A错误; B、选择培养步骤可省略,但培养分离的纤维素分解菌少,B错误; C、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过程中,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法来鉴定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C正确; D、纤维素在C1酶和Cx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进一步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对果胶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果胶酶是一种复合酶 B.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将果胶酶与果泥混合后再放在相应温度下保温 C. 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D. 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果胶: (1)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 (2)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3)特点: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 2、果胶酶: (1)作用:果胶被果胶酶水解为可溶性半乳糖醛酸; (2)组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详解】A、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A错误; B、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应先将果胶酶与果泥先混合前放在相应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B错误; C、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果胶酶的成分为蛋白质,C错误; D、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可以分解果胶,因此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D正确。 故选D。 21.有关加酶洗衣粉叙述,正确的是 ( ) A. 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B. 加酶洗衣粉要用沸水浸开,以达到最好洗涤效果 C. 目前加酶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淀粉酶 D. 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 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和水量,A正确; B、由于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会使酶的活性失活,因此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浸开,影响洗涤效果,B错误; C. 目前加酶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C错误; D. 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将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溶在水里而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 22.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加热溶化海藻酸钠最好用大火持续加热,以充分溶解 B. 图2中搅拌可以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C. 溶化好的海藻酸钠应立即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 D. 图中X为Mg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胶体聚沉,形成凝胶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 【详解】A、加热溶化海藻酸钠要用小火、间断加热,以充分溶解,A错误; B、图2中搅拌可以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B正确; C、溶化好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C错误; D、图中X为CaCl2溶液,使酵母细胞形成稳定的结构,固定在凝胶珠中,D错误。 故选B。 23.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其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和戊所带电荷性质不同 B. 电泳法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只利用到了题中提到的分子特点 C. 将上述物质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h,若分子乙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留在袋内 D. 将样品以1500r/min速度离心15min,若分子戊在沉淀中,则分子甲不一定在沉淀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带电的性质相同,丁、戊带电的性质相同;甲、乙、丙、丁、戊的分子量大小依次是甲<戊<乙<丁<丙。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和戊所带电荷性质不同,A正确; B、电泳法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除了利用到了题中提到的分子特点,还要考虑缓冲溶液的pH值,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与乙相比丙的分子量较大,如果将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h,若分子乙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留在袋内,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与甲相比分子戊的分子量较大,如果将样品以15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若分子戊在沉淀中,则分子甲不一定在沉淀中,D正确。 故选B。 24.关于玫瑰精油与橘皮精油的提取,叙述正确的是 ( ) A. 橘皮精油提取过程加入石灰水是为了漂去橘皮的颜色 B. 两种精油提取过程加入的Na2SO4所起作用相同 C. 玫瑰精油提取中,蒸馏操作后得到的即为玫瑰精油 D. 玫瑰花瓣和橘皮两种原料并非都需干燥去水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柑橘和柠檬用水中蒸馏法时,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宜使用压榨法制备。 【详解】A、橘皮精油需要用压榨法,石灰水的作用是为了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A错误; B、为使玫瑰精油与水分离,需要向混合液中加入了氯化钠,除去玫瑰精油中水分时需要加入无水硫酸钠,分离橘皮油和水的混合物,可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B错误; C、根据以上流程分析可知,玫瑰精油提取中,蒸馏操作后得到的油水混合物,C错误; D、前者所用原料均不需要做干燥去水处理,后者需要干燥处理并用石灰水浸泡,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是对植物芳香油的性质、提取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流程和注意事项是该题的重点。识记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流程和提取方法以及玫瑰精油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5.某兴趣小组欲对提取的胡萝卜素进行鉴定,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可用标准样品作为对照 B. 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C. 用蒸馏水作为层析液 D. 层析后观察提取样品中是否出现了与标准样品对应的层析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在鉴定过程中,通过观察萃取样品中是否出现了对应于标准样品中位于展开剂前沿的胡萝卜素层析带来确认是否提取得到了胡萝卜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用标准样品作为对照来确认萃取样品中是否提取到了胡萝卜素,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鉴定胡萝卜素的方法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的,B正确; C、根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原理,因此用有机溶剂作为层析液,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层析后观察提取样品中是否出现了与标准样品对应的层析带,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我校草坪中栽种有成片的红叶李,每年3-4月份开花时,使原本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红叶李的叶常年紫红色,是一种著名的观叶树种,其叶色由花色素苷与叶绿素的比值决定。我校某生物课题小组通过对红叶李遮光处理,探究影响色素含量的原因,实验结果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红叶李叶肉细胞中的色素分布在______(细胞器)中。 (2)如图可知,实验中影响花色素苷与叶绿素比值的因素有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可溶性糖是合成花色素苷的原料,可用_____________检测其中是否含还原糖。合成花色素苷所需的酶体现了蛋白质的____________功能。 (4)若用红叶李成熟的叶细胞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时能观察到叶细胞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细胞壁分离。 【答案】 (1). 叶绿体、液泡 (2). 遮光时间、透光率 (3). 斐林试剂 (4). 催化 (5). 基本不变 (6). 原生质层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由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包括: (1)具有催化作用,如酶蛋白;(2)具有运输作用,如载体蛋白;(3)具有免疫作用,如抗体;(4)具有调节作用,如激素蛋白;(5)生物体的结构组成部分。 3、分析柱形图可知:花色素苷与叶绿素的比值随着透光率的降低、遮光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详解】(1)红叶李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细胞器叶绿体中,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 (2)分析柱形图可知:实验中影响花色素苷与叶绿素比值的因素有遮光时间和透光率。 (3)可溶性糖是合成花色素苷的原料,还原糖遇到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进行鉴定。合成花色素苷所需的酶体现了蛋白质的催化功能。 (4)用红叶李成熟的叶细胞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时,虽然细胞内水分减少,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因此能观察到叶细胞体积基本不变,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可以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的化合物和细胞结构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和实验现象,识记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实例,理解细胞内的色素种类以及分布,特别是掌握光合色素的分布和花青素的分布场所的区别,这是解决该题第(1)问的关键,题目整体较为基础。 27.图甲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不同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生物膜结构模型是__。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____(要求填出对应的数字与文字)。 (2)图甲中囊泡X由[] ____________(要求填出对应的数字与文字)经“出芽”形成。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如果该细胞“货物”为胰高血糖素,该细胞“货物”经一定途径与肝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4)与图甲细胞相比,蓝藻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__。 【答案】 (1). 流动镶嵌模型 (2). ①细胞核 (3). ③内质网 (4). 溶酶体 (5). 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的特异性结合(或识别) (6). 信息交流 (7).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 甲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其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溶酶体; 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表示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机制。 【详解】(1)囊泡膜的主要成分和细胞膜相同,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生物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甲图中的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甲图中囊泡X由③内质网经“出芽”形成,到达④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溶酶体。 (3)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或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 (4)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图甲细胞属于真核生物的细胞,因此与图甲细胞相比,蓝藻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点睛】本题考查囊泡运输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以分泌蛋白为例掌握囊泡运输的过程及其涉及的细胞器的结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点正确分析图示,判断图中各部分结构组成及其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识记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功能,理解囊泡运输的特点与细胞膜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28.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图1所示膜所在的细胞结构通过______增大膜面积。 (2)图3所示膜的名称具体为___。三种膜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若图二为细胞膜,其上的糖类减少,那么该细胞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__。 (3)若图2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将该红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输_________(都会/有一个会/都不会)受到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和蛋白质 (2).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3).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4). 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的不同 (5). 癌变 (6). 都不会 (7). 图中葡萄糖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乳酸的运输虽然是主动运输,但它消耗的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图2表示葡萄糖的协助扩散和乳酸的主动运输。 3、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图1所示膜为线粒体内膜,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 (2)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若图二为细胞膜,其上的糖类减少,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这是细胞癌变的特征。 (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分别属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由于葡萄糖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乳酸运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消耗成熟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所以图2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不会受到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膜的组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正确识图判断图1和图3,掌握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特点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这是解决第(3)问的关键。 29.Ⅰ、如图是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 分析并回答: 判断果酒制作是否成功,可用_______________对酒精进行检测。进行图中乙过程除持续通入氧气外,还要适当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发酵温度。 Ⅱ、酸菜,古称道,《周礼》中就有其大名。请回答: (1)酸菜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 (2)在市场上购买的真空包装酸菜,在没有发生漏气状态下发生了“胀袋”现象,A同学怀疑是杂菌污染导致的,B同学怀疑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的,说出你支持谁的观点并说出理由。支持_________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 (3)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时,其与相应试剂反应后,最后产生____________色染料。 【答案】 (1). 酸性重铬酸钾 (2). 升高 (3). 厌氧型 (4). 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5). A同学 (6). 乳酸菌代谢过程中不产生气体(或乳酸菌呼吸作用不产生二氧化碳) (7).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产生酒精,酵母菌发酵的温度控制在18-25℃。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遇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因此可以用该试剂检测酒精的存在。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的发酵温度为30-35℃。 3、利用乳酸菌厌氧呼吸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可以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验样液中是否产生酒精,若有酒精,则会出现灰绿色。乙过程是醋酸发酵,原理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将乙醇转化成乙醛,再转化成醋酸,适宜醋酸菌生长繁殖的温度的30~35℃,而酒精发酵的温度是18-25℃,因此需要升高温度。 Ⅱ、(1)酸菜制作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能发酵产生乳酸。在发酵初期,酵母菌(或产膜酵母)会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 (2)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不产生气体,因此支持A同学的观点。 (3)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点睛】本题考查发酵过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过程、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识记发酵过程的注意事项;理解泡菜的制作过程和原理,特别是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和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0.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等。某生物小组欲检测饮用水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进行实验。下图是检测大肠杆菌的流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含有牛肉膏、蛋白胨、水、NaCl和琼脂,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进行。若要进一步对饮用水样品中大肠杆菌活菌进行计数,则应先进行______________,再涂布到平板上,并选取菌落数在_____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接种前应随机选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 (3)若要鉴别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____________菌落来确定大肠杆菌。若要将鉴别后的大肠杆菌置于-20℃长期保存,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异养厌氧型 (2). 酒精灯火焰附近 (3). 梯度稀释 (4). 30—300 (5). 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或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6). 伊红美蓝 (7). 黑色 (8). 甘油 【解析】 【分析】 1、培养各种微生物的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菌落呈深紫色(黑色),并有金属光泽,伊红美蓝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 3、常用的纯化微生物时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对微生物计数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在30—300的进行计数,就能推测出样品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4、菌种保存 临时保存法 甘油管藏法 适用对象 频繁使用的菌种 长期保存的菌种 培养及类型 固体斜面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温度 4℃ -20℃ 方法 菌落长成后于冰箱中保存,每3~6个月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 将培养的菌液与等体积灭菌后的甘油混合均匀后于冷冻箱内保存 缺点 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详解】(1)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含有牛肉膏、蛋白胨、水、NaCl和琼脂,其中牛肉膏、蛋白胨作为大肠杆菌的有机碳源和氮源,且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故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的微生物。 (2)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酒精灯火焰附近形成一个无菌区。一般选择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操作过程先进行梯度稀释,再涂布到平板上,并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接种前应随机选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作为空白对照,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菌落呈深紫色(黑色),并有金属光泽,伊红美蓝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若要将鉴别后的大肠杆菌置于-20℃长期保存,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甘油,即甘油馆藏法进行长期保藏菌种。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类型以及功能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检测大肠杆菌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微生物的计数方法,特别是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过程和计数过程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1.生物上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细胞中的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也可利用一定技术将生物体中某些成分提取出来,据题回答: Ⅰ、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O2和CO2,可以选用猪、牛、等脊椎动物的血液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洗涤红细胞时要用__________(填溶液)反复洗涤、离心,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要让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时要加入________。 (2)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透析,目的是__。 (3)样品处理和粗分离后通过___(填方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 Ⅱ、萃取胡萝卜素时,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提取胡萝卜素的最后一个步骤是_________,该过程中利用了胡萝卜素沸点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有机溶剂沸点的性质。 【答案】 (1). 生理盐水 (2). 去除杂蛋白 (3). 蒸馏水和甲苯 (4). 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5). 凝胶色谱法 (6).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7). 浓缩 (8). 高于 【解析】 【分析】 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胡萝卜素是据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实验流程为:胡萝卜一粉碎一干燥一萃取《石油醚》一过滤一浓缩一胡胡萝卜素一鉴定(纸层析法)。 【详解】Ⅰ、(1)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洗涤、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4步。洗涤红细胞时要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离心,去除杂蛋白。要让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时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 (2)透析即是血红蛋白的粗分离,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透析的原理是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大分子则保留在袋内,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3)样品的纯化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使用最多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Ⅱ、萃取过程中需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管,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提取胡萝卜素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浓缩,该过程中利用了胡萝卜素沸点高于有机溶剂沸点的性质。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胡萝卜素的萃取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红蛋白提取的方法、原理以及过程,理解胡萝卜素的特点以及萃取的原理和萃取剂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血红蛋白的提取过程及其注意事项,理解透析的原理,识记胡萝卜素的特点以及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的高沸点特性,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