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1)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同学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可根据某些结构判断细胞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观察到细胞壁,则一定是植物细胞 B. 若观察不到核糖体,则一定是原核细胞 C. 若观察到核膜,则一定是真核细胞 D. 若观察到中心体,则一定是动物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菌、真菌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因此若观察到细胞壁,则也可能细菌、真菌细胞,A错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因此若观察不到核糖体,则一定不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B错误;真核细胞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若观察到核膜,则一定是真核细胞,C正确;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与动物细胞中,因此若观察到中心体,则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D错误。‎ ‎2.生物学总在不断发展,2002年科学家宣布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2010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宣布人工合成了活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B. 人工合成活细胞即人工制造了生命 C. 核糖核酸指导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D. 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膜结构 ‎【答案】B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病毒属于生物,但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A错误;‎ B.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因此合成活细胞即制造了生命,B正确;‎ C.核酸指导病毒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光学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细胞存在界限,但观察不到细胞膜结构,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含义是病毒体中没有细胞含有的一切细胞结构,包含各种细胞器。‎ ‎3.下列关于蓝细菌与酵母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蓝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蓝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蓝细菌细胞中无叶绿体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则不能 D. 蓝细菌与酵母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详解】A、蓝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A正确;‎ B、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蓝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正确;‎ C、蓝细菌细胞中无叶绿体但是具有光合有关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则不能,C正确;‎ D、蓝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与酵母菌细胞壁的成分是几丁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D错误;故选D。‎ ‎4.“面色苍白、身体消瘦、撕心裂肺的咳嗽”这是鲁迅的小说《药》中提及的“痨病”,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肺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下列物质和结构中结核杆菌细胞具有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核 ③染色体 ④DNA ⑤细胞质 ⑥核糖体 ⑦细胞膜 A. ①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 C. ①②③⑥⑦ D. ①②⑤⑦‎ ‎【答案】A ‎【解析】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中细菌的一种,结核杆菌具有①细胞壁、④DNA、⑤细胞质、⑥核糖体、⑦细胞膜,但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②细胞核,也没有③染色体,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结核杆菌为题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5.经科学家研究,引起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原体都属于 ( )‎ A. 细菌 B. 病毒 C. 真菌 D. 原生动物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病原体的认识,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详解】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分析资料可知,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都属于病毒,都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中。故选B。‎ ‎【点睛】注意与传染源的区别,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6.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B. 性激素对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C. 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其他部位和植物细胞中均没有 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C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详解】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 B、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对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B正确;‎ C、动物除脂肪细胞以外的其他部位和植物细胞中也含有脂肪,C错误;‎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可溶泩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改变操作方法后也可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花生油的鉴定不宜用苏丹III染液 C. 鉴定蛋白质时,可用双缩脲 D. 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祥液中一定有葡萄糖 ‎【答案】B ‎【解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检测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与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除了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外,还有组成物质浓度上的区别,A错误;‎ B、花生油本为黄色,苏丹III染液只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颜色变化不明显,所以不适用,最好换苏丹IV染液,B正确;‎ C、蛋白质鉴定应用双缩脲试剂而不是双缩脲溶液,双缩脲是由两分子的尿素分子共热聚合释放一份子氨后的生成物,C错误;‎ D、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祥液中一定有可溶性还原糖,D错误。故选B。‎ ‎8.在活细胞中,蛋白质的作用有(  )‎ ‎①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②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 ‎③主要的能源物质  ④催化作用  ‎ ‎⑤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⑥调节细胞代谢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①正确;各种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②正确;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不是蛋白质,③错误;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④正确;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不是蛋白质,⑤错误;有些蛋白质对于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调节细胞代谢具有重要功能,如蛋白质类的激素,⑥正确。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的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蛋白质的功能。‎ ‎9.如图为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分布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Ⅰ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B. Ⅱ含量虽少,但却是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C. Ⅱ和Ⅲ称为必需元素,一旦缺乏就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病症 D. P、S、K、Ca、Zn属于大量元素 ‎【答案】D ‎【解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自然界没有的,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是每种元素在细胞内和无机自然界里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详解】A、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 B、微量元素含量虽少,但却是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B正确;‎ C、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均为必需元素,一旦缺乏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病症,C正确;‎ D、Zn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元素是否属于大量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0.下列物质中,其单体相同的是 A. 胰岛素、性激素、维生素 B. DNA、RNA C. 糖原、淀粉、固醇 D. 胰岛素、抗体、多肽 ‎【答案】D ‎【解析】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性激素、维生素和固醇均为小分子物质,没有单体;DNA、RNA的单体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糖原、淀粉的单体均为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多肽的单体都是氨基酸。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有机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患者可直接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B. 蛋白质可在酸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但组成元素可能不同 D. 盐析、过酸、过碱、重金属均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直接口服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效果,A项错误;‎ B、双缩脲试剂在碱性条件下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B项错误;‎ 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但有的蛋白质元素组成为C、H、O、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Fe等元素,C项正确;‎ D、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不涉及肽键的断裂,过酸、过碱、重金属均会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变性主要是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肽键并未断裂,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破坏其肽键。‎ ‎12. 幼小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断增大时,植物体内新陈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断减小时,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减弱,生长缓慢。下面解释正确的组合是( )‎ ‎①结合水是构成植物细胞结构的一部分 ‎ ‎②结合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③自由水是各种代谢活动介质 ‎ ‎④自由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A. ① ② B. ② ③ ‎ C. ③ ④ D. ① ④‎ ‎【答案】C ‎【解析】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形式存在。结合水在细胞中含量较低,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休眠的种子、越冬的植物生活在干旱条件下的植物,体内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自由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是良好的溶剂、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也参与细胞中各种代谢作用.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所以生物代谢旺盛,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降低.当生物代谢缓慢,结合水与自由水比例上升。‎ ‎【详解】①结合水是构成植物细胞结构的一部分,但不能解释上述现象,①错误; ②结合水不参与代谢反应,自由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②错误; ③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③正确; ④自由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自由水减少会降低新陈代谢,④正确。故选C。‎ ‎13.有关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构成 RNA 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糖核酸 B. 构成环状多肽时肽键数与氨基酸数相等 C. 构成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葡萄糖 D. 构成 DNA 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答案】A ‎【解析】1、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 ‎2、DNA和RNA分子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或相应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3、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详解】A、RNA是核糖核酸,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构成链状多肽时,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构成环状多肽时,肽键数=氨基酸数,B正确;‎ C、纤维素是多糖,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C正确;‎ D、构成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正确。故选A ‎14.有关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淀粉、糖原、纤维素彻底水解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 B. 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含量最多 C. 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 D. RNA具有信息传递、催化、物质转运和作遗传物质等功能 ‎【答案】D ‎【解析】1、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A正确;‎ B、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B正确;‎ C、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由于脂肪含有较多的氢元素,彻底氧化分解时所需要的氧气和产生的能量都较多,C正确;‎ D、RNA具有信息传递(如mRNA)、催化(少数酶是RNA)、物质转运(如tRNA)或作遗传物质(如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等功能,但RNA不能作为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注意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是本题的易错点。‎ ‎15.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时甲基绿和吡罗红要分别使用 B. 可选择容易获取的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观察 C. 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 D.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答案】C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原理是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亲和力较强,使DNA显绿色;吡罗红与RNA亲和力强,使RNA显红色。实验材料应选择浅色组织。‎ ‎【详解】A、在配制染色剂时首先将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溶解,最后得到的染色剂中既有甲基绿,又有吡罗红,A项错误;‎ B、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素,会干扰实验结果,不是理想的观察材料,B项错误;‎ C、酒精灯烘干临时装片的目的是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口腔上皮细胞在死亡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破坏细胞内的结构,包括DNA、RNA等,C项正确;‎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实验原理理解不清。甲基绿、吡罗红与DNA、RNA均可以结合,但亲和力不同。‎ ‎16.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ATP、DNA和RNA等物质中 C.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代替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D. 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 ‎【答案】B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绝大部分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 B、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B错误;‎ C、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故选B。‎ ‎17.甲、乙、丙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相邻细胞都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 信号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信号分子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 D. 图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相细胞间不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如有的细胞之间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信息交流,A错误;‎ B、接受信号分子的物质可以存在于细胞膜上和细胞内,即便进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也不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根据图乙分析,细胞间不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如有的细胞之间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信息交流,C正确;‎ D、许多信号分子根本就不进入细胞内,所以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细胞之间常见的三种信息交流的形式:通过信号分子运输间接交流;细胞间直接接触交流;通过通道传输信号分子进行交流。‎ ‎18.汉麦林(hammerlin)的实验如图,将单细胞的地中海杯状藻先在近核处切断,再在近杯处切断(a),中间的茎(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但将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d)。对这个实验的解释合理的是( )‎ ‎①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②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③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b)能再生一杯是因为(b)中含有由细胞核转录而来的遗传信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实验结果,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c,说明b中含有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将c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d,说明C中不含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由此可以说明控制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细胞核。‎ ‎【详解】①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①正确;‎ ‎②将c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d,说明C中不含合成藻杯的形态的遗传信息,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不来自细胞质,②错误;‎ ‎③本实验没有单独拿出细胞核进行实验,看是否形成杯状藻藻杯,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错误;‎ ‎④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细胞核,细胞核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进入细胞质中,b含有细胞核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因此可以再生一藻杯,④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是考查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同时结合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解释本实验结果,更容易理解。‎ ‎19.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为“自噬作用”机理发现所作出的贡献。细胞自噬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隔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质 B. 自噬体形成时结构间相互有识别过程 C. 自噬溶酶体中生成的小分子穿过两层膜进入细胞质后可再度利用 D. 溶酶体膜一旦破裂,有可能对细胞造成损伤 ‎【答案】C ‎【解析】图中看出,细胞自噬包括分隔膜形成吞噬泡以及膜融合的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它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多种物质,溶酶体的功能有二: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 ‎【详解】A、分隔膜也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属于脂质,A正确;‎ B、图中看出自噬体和溶酶体之间可以结合,说明有识别作用,B正确;‎ C、图中看出,自噬溶酶体中只具有单层膜结构,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所以膜破裂后,水解酶进入细胞质中可能对细胞结构造成损失,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溶酶体在细胞中的功能,考生要能够明确该自噬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并且该过程对细胞是有利的。‎ ‎20.下列相关物质在细胞中存在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多糖等化合物 B. 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蛋白质和RNA结合形成的结构 C. 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吸收、运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D.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中含有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染色质 ‎【答案】D ‎【解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染色体位于细胞核,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表面含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A正确;‎ B.原核细胞有核糖体,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结合形成的,B正确;‎ C.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 D.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而染色质位于细胞核内,D错误。故选D。‎ ‎21.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抑制剂可降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量 B. 温度影响载体和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C. 光合作用受阻一定时期后,由于有机物缺乏,影响根吸无机盐离子 D. 根吸收水分和吸收无机盐离子是没有关系的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主动运输过程的原理和根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综合性考查.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提供能量;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对水分的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根对水分与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详解】A、由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呼吸抑制剂可通过降低细胞呼吸作用减少ATP的形成从而降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A正确;‎ B、植物根系吸收各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主动运输过程,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同时温度也会影响载体,从而影响植物根系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B正确;‎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有机物是细胞呼吸的底物,故光合作用受阻一定时期后,由于有机物缺乏,使ATP供应不足,影响根吸无机盐离子,C正确;‎ D、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里,才会被植物吸收,故根吸收水分和吸收无机盐离子是有一定联系的,D错误。故选D。‎ ‎22.下表表示各选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图准确表示的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Q包括R、S、T,R、S、T之间为平行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A正确;‎ B、细胞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C错误;‎ D、非膜性结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中心体,核仁不是细胞器,D错误。故选A。‎ ‎【点睛】分析题图,明确Q、R、S、T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如图所示,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 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 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约为30 g·L-1;‎ ‎②当甘露醇溶液浓度为40 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③甘露醇溶液浓度为30 g·L-1~90 g·L-1时,细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④在甘露醇溶液浓度为20 g·L-1时, 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新鲜马铃薯条5cm,如果长度变小,说明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长度增加,说明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长度不变,说明是等浓度溶液,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①新鲜马铃薯长条初始长度为5cm,当溶液浓度为30 g•L-1时,长度不变,说明细胞液浓度接近该浓度,①正确;‎ ‎②当溶液浓度大于30 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 ‎③细胞壁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当外界溶液浓度高时,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③正确;‎ ‎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该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④错误。故选C。‎ ‎【点睛】本考查了质壁分离的条件,考生要能够从曲线中看出细胞液的等渗溶液,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收膨胀,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24.如图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中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大致相等 B. 提取红细胞膜时,可用图1中所对应的外界溶液 C. 提取血红蛋白时,可用图3中所对应的外界溶液 D. 将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最终将出现类似图3所示的结果 ‎【答案】A ‎【解析】1、正常情况下,人体成熟红细胞处在血浆中,红细胞内溶液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若将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皱缩,在适宜浓度的外界溶液(与血浆浓度相等)中其体积不变,在较低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而使红细胞体积变大、甚至涨破。‎ ‎2、分析题图:题图为将人体成熟红细胞置于三种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结果图,可知图1中的红细胞维持原状(两面凹的圆饼状),说明此外界溶液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图2中的红细胞因吸水而发生膨胀、甚至涨破,说明此外界溶液浓度小于血浆浓度;图3中的红细胞因失水而皱缩,说明此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血浆浓度。‎ ‎【详解】A、图1中的红细胞维持原状,说明图1中外界溶液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A正确;‎ B、提取红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破碎的方法是吸水涨破法,可将红细胞放入图2所对应的外界溶液中,使红细胞吸水而涨破,B错误;‎ C、提取血红蛋白时使血红蛋白释放的方法是吸水涨破法,可将红细胞放入图2所对应的外界溶液中,使红细胞吸水而涨破,释放出血红蛋白,而图3中所对应的外界溶液使红细胞收缩,不能释放血红蛋白,C错误;‎ D、植物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如果去除了细胞壁,细胞放入蒸馏水中,可能会吸水涨破,出现图2的情况,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渗透作用,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难点是D选项中区分植物细胞核动物细胞的结构。‎ ‎25.下图为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原理图——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协同运输(主动运输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原理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钠钾泵是载体蛋白,也是ATP水解酶 B. 小肠腔中的钠离子浓度要低于小肠细胞内 C. 细胞吸收葡萄糖时不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D. 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直接利用ATP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 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 Na+再通过质膜上的Na+一K+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进入细胞。‎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通过钠钾泵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因此钠钾泵可以水解ATP中的高能磷酸键,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小肠中的钠离子浓度要高于小肠细胞内,B错误; C、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动物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不直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D错误。故选A。‎ ‎26.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 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和复原——引流法 B.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概念模型 C. 提纯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人鼠细胞融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答案】A ‎【解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采用引流法,有利于细胞充分浸润在溶液中,A正确;‎ B、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是个物理模型,B错误;‎ C、研究细胞膜的成分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公鸡属于鸟类,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C错误;‎ D、人鼠细胞融合是利用荧光标记法,D错误。故选A。‎ ‎【点睛】本土考查生物学基本的方法,涉及模型的构建,生物学材料的选择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校中注意积累和总结。‎ ‎27.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则不能。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等于溶液S2的浓度 B. 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变小 C. 达到渗透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 D.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增大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详解】A.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 A错误;‎ 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浓度差增大,平衡时m变大,B错误;‎ C.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平衡,C正确;‎ D.达到渗透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S1)浓度下降,漏斗外溶液(S2)浓度则增大,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浓度差下降,此时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先将变小,D错误。故选C。‎ ‎28.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 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 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 C. 细胞中ATP(直接能源物质)的数量 D. 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数量 ‎【答案】A ‎【解析】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自由扩散取决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该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能量。‎ ‎【详解】A、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属于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量主要取决于浓度差,A正确; BD、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D错误; C、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与ATP的数量无关,C错误。故选A。‎ ‎【点睛】自由扩散的种类: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脂肪酸、乙醇等。‎ ‎29.假如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甘油溶液和蔗糖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其变化是( )‎ A.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均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甲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C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较高时会发生渗透失水,导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甘油分子属于脂溶性物质,可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 ‎【详解】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甘油溶液和蔗糖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则两细胞均会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甘油分子可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甲细胞质壁分离后会发生渗透吸水,导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故选C。‎ ‎【点睛】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实例:‎ ‎(1)KNO3溶液:细胞可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2)甘油等脂溶性物质的溶液: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3)尿素溶液:尿素属于小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30.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C. 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D.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B ‎【解析】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而且是静态的结构,B错误;‎ C、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和静态的,C正确;‎ 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B。‎ ‎31.下图为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a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黄变绿再变蓝 B. 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于ATP中 C. 试剂甲为酸性条件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橙色变为蓝色 D. 乳酸菌在条件X和条件Y下都不会产生物质a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条件X为无氧条件,条件Y为有氧条件,物质a为CO2,物质b为水,试剂甲是酸性重铬酸钾,现象Z为灰绿色。‎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物质a为CO2,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A错误;‎ B、有氧条件Y下,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其中少部分(约40%)储存在ATP中,但场所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试剂甲为酸性条件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橙色变为灰绿色,C错误;‎ D、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抑制,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即都不会产生CO2,D正确。故选D。‎ ‎【点睛】易混点: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CO2的颜色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3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的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B. 酶通过提供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保证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C. 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时所需的条件一定相同 D.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 ‎【答案】D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在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同一底物时,体现其效率更高,A错误;‎ B、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错误;‎ C、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时所需的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需要酸性条件下活性更高,而其他多数酶需要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活性更高,C错误;‎ D、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比如呼吸酶,D正确。故选D。‎ ‎33.如图是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 B. 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C. ATP中的“A”与RNA中的碱基A含义相同 D. ATP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在酶1的催化下,ADP和Pi以及能量E的供应下合成ATP,其中能量E的来源可以是光能,也可以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等;在酶2的催化下,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供应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由图可知,“D”代表ADP,“T”代表ATP,“E”代表能量,A正确;‎ B、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是直接所以细胞生物的共性,所以原核细胞中也可发生该过程,B正确;‎ C、ATP中“A”的含义是腺苷,即腺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的基团,而RNA中的碱基A含义为腺嘌呤,二者含义不相同,C错误;‎ D、ATP中的能量可以在不同生理活动中转化为不同的能量形式,如在萤火虫发光部位可以转化为光能,在有机物的合成中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等,D正确。故选C。‎ ‎34.图1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与改变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 pH=c时,e点为0,d点不移 C.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答案】C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由图1分析可知,该酶的最适pH值是b。‎ ‎【详解】A、pH值是a时,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但是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B、pH为c时,酶已失活,但是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错误; C、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适当降低温度,反应速度减慢,图2中e值不变,d值增大,即e点不移动,d点右移,C正确; D、提高H2O2浓度,H2O2量增加时,图2中e值增大,d值变大,d点右移,D错误。故选C。‎ ‎35.细胞呼吸的呼吸熵为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的比值。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培养条件适宜。据此做出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若测得CO2产生量为15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mol,可推测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 ‎【详解】A、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可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体积,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正确;‎ D、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当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是6mol时,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6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是3mol,细胞呼吸中CO2总产生量为15mol,说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9mol,根据有氧呼吸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1.5mol,可推测有1.5÷(1.5+3)=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D。‎ ‎36.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合理的是( )‎ A. 涨袋可能是由于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 B. 涨袋是可能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的 C. 如果涨袋的酸奶中有酒味,说明可能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造成的 D. 只要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就不会出现涨袋的现象 ‎【答案】C ‎【解析】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详解】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B错误;‎ C、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C正确;‎ D、酸奶中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但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出现涨袋的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 ‎37.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 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 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 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题考查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酶的分布:‎ ‎【详解】A、无氧呼吸虽不需氧气参与,其中的碳元素仍然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所以但仍属于氧化反应,A错误; B、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贮藏水果,由于无氧呼吸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产生酒精,会引起水果腐烂,因此水果贮藏需要低氧环境,抑制无氧呼吸的强度,同时有氧呼吸强度也很低,B错误; C、无氧呼吸的酶只存在细胞质基质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C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线粒体内膜,所以有氧呼吸的酶则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D正确。故选D。‎ ‎38.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需要水的参与 B.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水是产物但不是反应物 C. 标记有氧呼吸消耗的O2中的氧原子可在水中检测到 D. 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的过程需要水的参与 ‎【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可以知道,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无氧呼吸的产物,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 ‎【详解】A、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CO2和[H],A正确;‎ B、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第二阶段消耗水,所以水既是产物也是反应物,B错误;‎ C、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因此标记O2中的氧原子可在水中检测到,C正确;‎ D、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的过程为蛋白质的水解,需要水的参与,D正确。故选B。‎ ‎39.若人体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结构破坏了,该细胞不能发生的过程是(  )‎ A. 生成乳酸 B. 生成丙酮酸 ‎ C. 生成ATP D. 生成CO2‎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详解】A、人体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生成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与线粒体结构是否破坏无关,A正确;‎ B、人体肌肉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与线粒体结构是否破坏无关,B正确;‎ C、人体肌肉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与线粒体结构是否破坏无关,C正确;‎ D、人体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会生成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所以线粒体结构破坏,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而不能生成CO2,D错误。故选D。‎ ‎40.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 B. 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C. 除过程④外,其他三个过程均可以发生在酵母菌中 D. 马拉松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来自于过程②③‎ ‎【答案】C ‎【解析】图中①③为有氧呼吸过程,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①②或①④代表无氧呼吸过程,②④代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A、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生成,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可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C正确;‎ D、马拉松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对动物呼吸方式认识不清。动物的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是产生乳酸。‎ 二.非选择题 ‎41.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种,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A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A为__________。‎ ‎(2)将该植物的正常活细胞浸在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中,图中被染成蓝绿色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字母),如此细胞表示叶肉细胞,视野中缺少的细胞器是_______。‎ ‎(3)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多肽,请写出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______________(用“→”和图中字母表示)。‎ ‎(4)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_______。‎ ‎(5)人口腔上皮细胞与该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 ‎【答案】核孔 E 叶绿体 B→C→M→G→N 胞间连丝 中心体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其中结构A为核孔,B为核糖体,C为内质网,D为内质网,E为线粒体,F为胞间连丝,G为高尔基体,M和N为囊泡。‎ ‎【详解】(1)结构A为核孔,其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结构E为线粒体,其能被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如果该图是叶肉细胞,则缺少叶绿体。‎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B→C→M→G→N。‎ ‎(4)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5)高等动物细胞特有中心体。‎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劣质奶粉中由于含有大量糖类物质,而蛋白质含量低,婴儿虽然喜欢吃却得不到足够的蛋白质营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劣质奶粉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如果用斐林试剂鉴定,则该试剂与待测样液在试管中混合均匀后,还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处理,预计试管中混合液最后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 ‎(2)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劣质奶粉中是否有蛋白质,是因为其能与蛋白质中的________(结构)发生反应。‎ ‎(3)评价奶粉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是看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缺乏则会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出现营养不良。‎ 赖氨酸是否也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呢?‎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请补充并完善他们的实验方案:‎ 材料与用具:20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幼年大鼠、分装在不同试剂瓶中的20种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秤、天平等。‎ 实验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当动物缺乏必需氨基酸时,就会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或减轻。‎ 实验方案:‎ ‎①‎ 配食: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适量的20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________________,配制成食物B。‎ ‎②分组:将20只大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其体重。‎ ‎③饲喂: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测: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大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变化量。‎ 若该小组的实验结果是乙组大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甲组正常。则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浴加热 砖红色 肽键 ①等量的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 ③乙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B ④赖氨酸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 ‎【解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验证赖氨酸是否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可用含赖氨酸的食物和不含赖氨酸的食物分别喂养甲乙两组大鼠,一端时间后若若两组大鼠营养状况和体重基本相同,说明赖氨酸不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若食物中缺少赖氨酸的大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而另一组正常,说明赖氨酸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 ‎3、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赖氨酸是否也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实验的自变量是:食物中否含有赖氨酸;实验的因变量是:大鼠的营养状况和体重。‎ ‎【详解】(1)鉴定还原糖要用斐林试剂,与待测样液在试管中混合均匀后,还必须经过水浴加热处理,试管中混合液的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2)双缩脲试剂可以蛋白质的肽键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食物中否含有赖氨酸所以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其他的条件相同。‎ ‎①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对照组);另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人除赖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其含量和比例与食物A中相同,配制成食物B。‎ ‎②分组:将20只大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其体重。‎ ‎③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乙组每天饲喂与食物A等量的食物B。两组大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 ‎④实验结果是乙组大鼠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甲组正常,说明缺乏赖氨酸对生物生长有影响,赖氨酸是大鼠必需氨基酸。‎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实验的设计,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 ‎43.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图乙为细胞膜的流动模式图,图丙、图丁反映了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a分布于细胞膜的_____(填“内”或“外”)表面,该物质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图乙所示的物质d对应的是图甲中的_________。‎ ‎(3)图丙表示的跨膜运输方式与图甲中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4)影响图丁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外 识别作用 保护和润滑作用 K+ CO2 温度 氧气浓度 ‎【解析】1、据图甲分析,Na+离子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胰岛素存在于细胞外,二氧化碳是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 ‎2、根据乙图分析,糖蛋白能进行细胞识别,分布在细胞膜外;图乙所示物质运输方向是从膜外运输到膜内,特点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且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3、根据图丙分析,细胞外的浓度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快,表示自由扩散。‎ ‎4、根据图丁分析,物质可以从低浓度运输到高难度,代表主动运输。‎ ‎【详解】(1)图乙中a表示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识别作用,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2)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从膜外运输到膜内,属于逆浓度运输,符合乙图。‎ ‎(3)根据图丙分析,细胞外的浓度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快,表示自由扩散,与图甲中CO2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4)根据图丁分析,物质可以从低浓度运输到高难度,代表主动运输,影响运输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和酶的活性)、氧气浓度(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能量供应)。‎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实例的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4.如图为某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发芽玉米籽粒呼吸速率测试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 ‎(1)玉米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和产生 CO2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 。 ‎ ‎(2)打开 A、B开关,向广口瓶中通入O2,待 U 形管两侧液柱平衡(液面高度相等)后,关闭 A、B。一段时间后,U 形管两侧液柱出现高度差,U 形管两侧液柱高度的变化量可表示___________ 。 ‎ ‎ (3)为了排除外界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4)若用图中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待 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相等后进行实验,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U 形管两侧液面的变化是_________。‎ ‎【答案】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种子呼吸作用吸收的O2量 对照组广口瓶中放置等量死亡的发芽玉米籽粒,其他条件不变 不变化 ‎【解析】1、分析装置图: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U形管两侧液柱高度的变化量可表示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量。‎ ‎2、植物种子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吸收氧气,进行无氧呼吸要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1)玉米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在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二氧化碳是在第二阶段由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有氧呼吸时,吸收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而呼吸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被装置中的NaOH溶液吸收了,故U形管两侧液柱高度的变化量可用来表示种子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即有氧呼吸速率。‎ ‎(3)若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排除外界大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对照组需要在图中对照组广口瓶中放置等量死亡的发芽玉米籽粒,其他条件不变,这样测定的值就是外界气压变化值。‎ ‎(4)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U形管压强不变,故U形管两侧液面不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和检测方法,有氧呼吸的场所,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本题的难点,解题时要注意分析引起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