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测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测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测生物试题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原与抗体结合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D.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凡是发生在这些体液的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抗原与抗体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A正确。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细胞不是内环境,B错。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是内环境,C错。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细胞不是内环境,D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下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组织液与血浆双向交流,组织液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故①②③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A错。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B正确。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质,C正确。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蛋白质水解酶存在于细胞内,不会存在于①血浆中,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蛋白是血浆成分,血浆为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增加加热出入,维持体温正常,为正常条件现象,B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外界或内部干扰超过自身调节能力,稳态会失调,C正确。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 寄生虫感染 B. 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 肾小球发炎 D. 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答案】B ‎【解析】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从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考点定位】组织水肿 ‎【名师点睛】学生对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理解不清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5.参与维持内环境酸碱度的系统不包括 A. 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 C. 泌尿系统 D. 生殖系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内环境PH,通过呼吸系统排出,A正确。循环系统血浆的缓冲对物质能够进行酸碱中和,维持血浆PH,B正确。酸性和碱性物质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维持内环境PH组成,C正确。生殖系统与生殖相关,与内环境PH不直接相关,D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与淋巴 B. 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 C.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处于舒张状态 D. 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A错。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相对稳定,B正确。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减少血流量减少散热,维持正常体温,C错。感冒病毒的入侵会造成内环境温度等失调,破坏内环境稳态,D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D. C液中可存在纤维素分子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 A、1是毛细血管壁,其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是毛细淋巴管壁,其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可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C、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C错误;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人体组织液不可能含有纤维素,D错误。故选:B.‎ ‎8.肉毒杆菌毒素是自然界己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A. 突触前膜 B. 突触间隙 C. 突触后膜 D. 受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神经毒素的生理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而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可知毒素影响的部位为神经前膜。故选:A.‎ ‎9.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 A. 不会发生偏转 B.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发生一次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强刺激c处,当兴奋传到b处时,此时a处仍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发生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到a处时,此时b处又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还会发生偏转,方向与前一次相反,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选D。‎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10.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膝跳反射 中枢在脊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上下行传导束都被斩断,所以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注:仅破坏反射弧的其中一部分)‎ 被破坏的结构 有无感觉 有无效应 感受器 无 无 传入神经 无 无 神经中枢 无 无 传出神经 有 无 效应器 有 无 ‎1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A错误,B正确;反射的发生除了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有适宜的刺激,故C错误;反射是生理活动,反射弧是结构,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和反射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中的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A. 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 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说、写 C. 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 能够讲话,但看不懂文字 ‎【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大脑皮层的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故选:A.‎ ‎13.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 不同神经元之间起传递作用的递质可能不同 C. 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答案】B ‎【解析】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A错误;B、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C ‎、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D、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 ‎1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5.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为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膜内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④为静息电位,①为动作电位。综上所述,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6.下列关于人体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某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可直接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兴奋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的结果,属于协助扩散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A、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错误;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错误;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是协助扩散,C正确;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 ‎17.下面关于神经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本结构是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 B. 其细胞体都集中在脑和脊髓中 C. 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D. 一般说来其树突数比轴突要多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基本结构是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A正确;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B错误;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C正确;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D正确。‎ 考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8.如图为一个完整反射弧的示意图,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 B. 刺激B点或D点,刺激点两侧均有电位变化 C. 刺激D点,B点有电位变化,刺激B点,D点也有电位变化 D. 此图表示的反射弧不能用来表示缩手反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C突触处的图形判断其传导方向是从右向左,所以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方向为E→D→C→B→A,A项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B点或D点,刺激点两侧均有电位变化,B项正确;由于突触出的传导是单向的,刺激D点,兴奋可以经过C处到达B处,B点有电位变化,刺激B点,兴奋不能通过C处,D点没有电位变化,C项错误;此图表示的反射弧中只有两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有三个神经元,因此不能用来表示缩手反射,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9.下列不属于体液调节特点的是 A.调节准确、快速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是神经调节特点,错。化学物质如激素和二氧化碳通过体液运输进行调节,B正确。激素等化学物质作用时间较长,甚至为终生,范围较广,如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正确的有:‎ A. 有脑参与的反射都是条件反射 B.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C. 脑干与生物节律有关,还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 ‎【答案】D ‎【解析】A、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A错误;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C错误。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D正确。故选:D.‎ ‎21.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 唾液腺、垂体、肠腺 B.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 睾丸、汗腺、皮脂腺 D. 卵巢、胃腺、肝脏 ‎【答案】B ‎【解析】唾液腺和肠腺都属于外分泌腺,它们分泌的消化酶直接分泌到了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肾上腺、甲状腺、胰岛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B正确;汗腺、皮脂腺产生的液体直接排到体外,C错误;胃腺分泌物和肝脏的胆汁都是排到肠道内的,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分泌物的产生 ‎【名师点睛】分泌腺有两种,即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二者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导管.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到达作用部位,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2.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C.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切除动物的垂体后,生长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3.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加强 D.下丘脑和垂体能影响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能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调节存在分级管理模式,即下丘脑-垂体-其他内分泌腺,A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变化会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影响其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C正确,D错。‎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4.实验室里定时给小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小白鼠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体重迅速增加 B.身体发育停止 C.食欲旺盛,体重下降 D.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过量甲状腺激素导致细胞有氧分解有机物过快,动物食欲旺盛,体重下降,C正确,A错。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通过神经系统兴奋性,故过量甲状腺激素导致发育迅速,精神亢奋,BD错。‎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5.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进食后由于食物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内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促使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浓度上升,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下降,促使血糖浓度下降为正常水平。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6.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正确;酶在反应后仍然保持活性,递质和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D错误。‎ ‎27.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关系是 ( )‎ A. 基本相等 B.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可知,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基本相等。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项均错误。‎ ‎2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C.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D.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A、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A错误;B、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时肝脏的产热量最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B正确;C、温度感受器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C错误;D、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B.‎ ‎29.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这一信息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考点:本题考查水平衡。‎ ‎30.冬天同学们为了保暖喜欢把教室的门窗关得“密不透风”,可很多同学“哈欠”不断、容易犯困。下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神经调节方式参与此过程的调节 B.此过程包括有神经-体液-免疫三方面的调节 C.打“哈欠”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加速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代谢产生的CO2‎ D.密闭教室中犯困是由于血液中氧含量下降、CO‎2升高,使脑部供氧不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门窗关得“密不透风”,导致教室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氧气浓度过低,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通过体液调节“哈欠”不断调整呼吸,为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酸梅色泽、形态通过眼球形成的图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酸梅的图像,由于以前吃过酸梅留下的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记忆的刺激,相关神经中枢兴奋,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效应器为唾液腺。兴奋在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故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综上所述,C错。‎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3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A ‎【解析】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 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错误;‎ D、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翻身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3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 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 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答案】C ‎【解析】膝跳反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组成,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前角,轴突一直延伸到大腿肌肉,轴突较长,A正确;膝跳反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组成,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构成,树突的数量较多,神经元的树突较发达,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一经作用后就被相关的酶分解,C错误;肽类激素最初是在核糖体上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因此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中核糖体较多,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数量多而短的树突和少而长的轴突;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间进行传递的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后,立即被分解。‎ ‎34.在如图①、④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 如果B受刺激时C兴奋,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 ②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将由正变为负 D. 如刺激③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为ABC,含有2个突触为:A-C,B-C,A正确。B受刺激时C兴奋,表明B释放兴奋性递质,而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表明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C的兴奋,B正确。②神经纤维处给予一个刺激,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③点,兴奋传导到④,④膜外电位逆转为负电位,而①膜外为正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由于兴奋无法重C突触后膜传递到B突触前膜,故①不兴奋发生膜电位改变,指针最终只偏转一次,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5.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Na+流入细胞内导致神经纤维形成动作电位,传导兴奋到突触,促使神经递质释放;Ca2+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Ca2+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有利神经递质释放;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加固静息电位,不利动作电位生成传导兴奋到突触,不利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综上所述,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6.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小体为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部分,而神经元细胞核在细胞体,①错。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能识别结合神经递质,不能传递兴奋,②正确。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不在突触前膜,③错。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无法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④正确。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7.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农药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农药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 使用有机磷农药,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 使用有机磷农药,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用有机磷不影响该过程,A正确;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会持续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在a点给予刺激,由于使用蝎毒破坏了膜上钠离子通道,无法产生兴奋,所以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错误;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38.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①正确;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冷觉和热觉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错误;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升高,④正确;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下丘脑某部位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⑤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9.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A、B、C三组兔子体内,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向A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生理盐水。下列能正确反映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量变化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前4天由于甲状腺摄入碘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增加;4天后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降低,其降低快慢与甲状腺的分泌量直接相关;C组注射生理盐水,属于空白对照;A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由于反馈调节的结果,甲状腺的分泌量减少,而所以A组比C组(对照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慢;B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B组比C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快;上述变化与A项曲线相符。‎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40.‎ A. 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C. 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B ‎【解析】VLDL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肝细胞内肝糖原的合成会降低血糖浓度,分解成葡萄糖进血液会升高血糖浓度,B正确;VLDL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穿膜运输,必须是胞吐,C错误;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浓度的,应该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而非合成,D错误。‎ ‎【考点定位】脂蛋白、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运输方式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VLDL是蛋白质和脂肪形成的复合物,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在肝细胞中,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含量;VLDL过低,使肝细胞中的胆固醇不能及时的排到细胞外,导致肝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具有提高血糖含量的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不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41.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被阉割的动物缺乏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A错。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没有通过大脑皮层,是非条件反射,B错。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为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形成的感觉,为条件反射,C错。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为反射,兴奋在突触通过神经递质传递,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42.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对于Ⅱ型糖尿病病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岛素不足 B.不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太多 C.患者细胞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异常或太少 D.患者摄入了过多糖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机理是: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节靶细胞的代谢,降低血糖。由于题干明确指出该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A项错误;所以胰岛素含量正常但血糖浓度依然很高,说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靶细胞缺乏识别胰岛素的受体或受体太少,C项正确;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机理,B、D两项不是产生糖尿病的病因,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产生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43.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④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 ‎【解析】略 ‎44.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答案】D ‎【解析】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相应激素的分泌减少。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答案是D。‎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45.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甲状腺细胞 B. 信息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经过内环境,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不经过内环境 C. 细胞2和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甲图所示调节有关,与乙图所示的调节无关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 A、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故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则2可能是垂体细胞,A错误;B、细胞3到细胞4的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细胞1到细胞2是体液调节,都需要经过内环境,B错误;C、据图可知,甲属于体液调节,乙属于神经调节,细胞1分泌的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与细胞2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神经调节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细胞4)表面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D、人在寒冷环境时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调节,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甲图所示调节有关,与乙图所示的调节也有关,D错误。故选:C.‎ ‎46.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_,C液为__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_____病的发生。‎ ‎【答案】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内环境(细胞外液) 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 胰岛素 葡萄糖 糖尿病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由于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因此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膜腺组织细胞。‎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由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因此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考点定位】内环境组成及其稳态的调节 ‎47.图1是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放大示意图。‎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 ‎(2)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结构基础被称为______ 。神经纤维B在A中的神经末梢叫做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 ‎(3)此题中,在图2中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 A.兴奋 B.抑制 C.兴奋或抑制 D.兴奋和抑制 ‎(4)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 _______ 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兴奋产生。‎ ‎(5) 图2结构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突触 突触后膜 反射弧 感受器 大脑皮层 A Na+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1)图2的结构名称是突触,为神经元之间接触的结构,①②分别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2)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行为为方式,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神经纤维B为传出神经纤维,在A中的神经末梢叫做感受器。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 ‎(3)该反射发生肌肉收缩,表明兴奋通过突触在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导致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产生兴奋。‎ ‎(5)兴奋以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或抑制兴奋,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8.如图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受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_____________ ,最终促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丁分泌的 ________________ 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丁内的 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 ‎(3)甲分泌的____________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生长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作用。‎ ‎(4)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会合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由垂体释放后,再作用于_______部位,最后维持了渗透压的恒定。‎ ‎【答案】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负)反馈 胰高血糖素 胰岛B 生长 协同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肾脏)‎ ‎【解析】试题分析:(1)受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乙垂体,促使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负反馈调节。‎ ‎(2)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同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稳定。‎ ‎(3)甲垂体分泌的生长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为协同作用。‎ ‎(4)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原尿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考点:本题检测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渗透压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9.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将小鼠依次置于‎25 ℃‎、‎0 ℃‎、‎25 ℃‎环境中,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共测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 ‎ 表一:‎ ‎(1)据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哪个生理指标项:___________(填“表一”中的字母);“表一”中C项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调节小鼠产热量的生理指标是_____________(填“表一”中的字母),能调节小鼠散热量的生理指标是_________(填“表一”中字母)。其中“表一”中A的分泌受_______________激素、_______________激素的调节。‎ ‎(3)与‎25 ℃‎相比,‎0 ℃‎条件下“表二”选项中符合事实的是 _______(请选择)。 ‎ ‎ 表二: ‎ ‎(4)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现实验小鼠有出汗现象,而刺激其下丘脑后部,实验小鼠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如下结论:散热中枢位于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皮肤血流量 A和B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 B 前部 ‎【解析】分析表格: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实验中未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以进入寒冷环境中首先增加的是促甲状腺激素,即表中的A,其次是甲状腺激素,即表中的B;同时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会减少,减少散热,所以C表示皮肤血流量。‎ ‎(1)分析表格数据,在小鼠由‎25℃‎环境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促甲状腺激素,由此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皮肤血流量。 (2)实验过程中,能调节小鼠产热量的生理指标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调节散热的是皮肤血流量,其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3)在小鼠由‎25℃‎环境进入‎0℃‎环境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有关神经,一方面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另一方面使骨骼肌不自主颤栗,立毛肌收缩,同时使机体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使机体产热,当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最终产多少热,还要散多少热;由于小鼠是恒温动物,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不变,故选B。 (4)出汗的目的是散热,寒颤是增加产热。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小鼠有出汗现象,说明散热中枢位于下丘脑的前部。 ‎ ‎50.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 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检测原理:AchE 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 ‎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___________ ,通过该指标可知_______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_________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____ 变化。Ach 发挥完效应后在 __________ 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_____________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_______________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 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酶 胆碱 慢 重复训练(不断重复)‎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出前膜,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产物之一是胆碱。‎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